问题

为什么日本、韩国的社会特别喜欢孤立个别人?

回答
日本和韩国社会中所谓的“孤立个别人”的现象,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社会结构和历史因素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抛开一些刻板印象,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与其说是“喜欢”孤立,不如说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与集体规范之间可能产生的张力,以及由此衍生的某些社会动态。

1. 极强的集体主义文化基石:

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日韩两国都拥有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这种集体主义并非简单的“大家一起”,而是强调个人融入群体,并为群体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和”(Wa)与“情”(Jeong): 日本社会追求“和”,即和谐、一致与避免冲突。韩国社会则强调“情”,一种基于情感纽带、信任和互助的连接。这两种概念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向了群体内的紧密联系和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要求。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在这种文化下,个人需求和愿望往往需要被置于集体目标之后。如果个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或行为模式与群体主流产生较大偏差,可能会被视为对群体和谐的威胁。
“骑墙政策”与沉默的压力: 当群体中出现异议或不被认同的行为时,很多人会选择保持沉默,不直接站出来对抗,而是通过“不参与”、“不回应”或者“疏远”的方式来表达态度,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对个体的“孤立”。

2. 社会结构的同质化与规范化:

日韩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追求和维持着高度的同质化和规范化。

教育体系的影响: 两国的教育体系都非常强调纪律性、服从性和统一性。学生在课堂上需要遵守规则,参与集体活动,学习统一的知识体系。长期的教育经历会内化一种“合群”的价值观。
职场文化: 日本的“会社”文化和韩国的“财阀”文化都强调等级制度和团队协作。在公司中,员工需要遵守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工作流程,个人风格过强或者不合群的行为容易被边缘化。加班文化、集体聚餐(称为“のみ会”或“회식”)也是强化团队联系的方式,不参与可能意味着被排除在外。
社会交往的潜规则: 很多社会交往都有不成文的规则和礼仪。如果一个人不理解或不遵循这些规则,可能会被视为“不懂事”或“不识趣”,从而在社交互动中逐渐被冷落。例如,在某些社交场合,轮流发言、互相捧场是常态,如果有人不配合,就容易显得格格不入。

3. 对“差异”和“异类”的敏感性:

正因为集体主义和同质化的倾向,日韩社会对“差异”和“异类”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甚至是排斥。

“空気を読む”(Kuuki o Yomu 读取空气)与“눈치” (Nunchi 眼色): 这两个概念都描述了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情绪的敏锐感知能力。在日韩社会,能够“读懂空气”或“看眼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能力,或者故意忽视这种能力,就可能难以融入群体。
“浮き上がる”(Ukiagaru 凸显/出头)的压力: 尤其在日本,过度地表现自己、引人注目,尤其是以一种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方式,可能会招致反感。人们倾向于“埋没”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让自己成为焦点。
刻板印象的形成: 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社会主流期望不符时,容易被贴上标签,例如“奇怪的”、“不好相处的”、“不合群的”。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其他人可能会因为避免麻烦或遵循群体默契而选择与其保持距离。

4. “沉默的多数”与无形的排斥:

很多时候,“孤立”并非是由某个特定的人主导的、明确的驱逐行为。更多时候,它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渐进式的疏远。

不直接冲突: 如前所述,直接的对抗和冲突在日本和韩国文化中通常是被回避的。因此,对个体的排斥常常通过减少互动、不邀请参与活动、在集体讨论中忽略其意见等方式进行。
信息过滤与隔离: 集体内部可能会形成一种信息茧房,一些与主流不符的观点或信息可能不会被广泛传播,或者被巧妙地过滤掉。不参与集体活动的个体也可能因此被排除在重要的信息流之外。
“村社会”的隐喻: 一些学者用“村社会”来形容日本社会结构,强调其内部的紧密联系、共同价值观以及对外来者(即使是内部的“异类”)的排斥倾向。韩国社会也存在类似的结构性特征。

5. 现代社会压力下的放大效应:

虽然集体主义是根源,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现象。

竞争压力: 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与“可靠的”、“合群的”人合作,而避免与“不确定”、“有风险”的个体产生过多交集。
社交成本的考量: 与不合群的人交往,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解释、去适应,甚至承担被他人议论的风险。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选择最小化这种社交成本。
社会资本的累积: 在日韩社会,广泛而紧密的社会网络是重要的社会资本。那些不融入集体的人,往往难以积累和利用这种资本,进一步增加了其被孤立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日韩社会对个体的“孤立”并非是源于某种“偏好”,而是由其深厚的集体主义文化、追求同质化的社会结构、对差异的敏感性以及群体内部运作的潜规则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种孤立往往是一种“不作为”的排斥,是通过减少互动、信息隔离和默认疏远来实现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群体的和谐与稳定,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会对被孤立的个体造成伤害。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看到这些文化现象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动力学,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东亚人头顶带锅呗。

其实题主不用局限在日韩,可以把“中”也带上,反正被批评了这么多年了,多你一个也不多嘛。

如果你在欧美和一群人一起做事情,那是因为他们“开朗会沟通善交际懂合作”。如果你在欧美做独行侠,则归功于他们能够“尊重个体保持社交距离”。

相对应地,如果你在东亚和一群人一起做事情,那叫“集体主义扼杀个人天性”。如果你在东亚做独行侠,则是因为东亚人“特别喜欢孤立个别人”。

需要哪一条,就引用哪一条。不用谢。

user avatar

实践出真知。

请题主跑到加州随便一个大城市闹市大喊一声:

我爱川普,拜登是煞笔,黄命贵白命贵。

你看看是不是会被孤立。

或者你去德州农村,穿着大裤衩子大喊俺是阴阳人!

你看看是不是会被孤立。

要搞逆向种族主义,就直说,别扯淡。

没头脑和不高兴太多,还觉得大家孤立你。

大家太文明了。等你德州喊完了你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和韩国社会中所谓的“孤立个别人”的现象,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社会结构和历史因素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抛开一些刻板印象,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与其说是“喜欢”孤立,不如说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与集体规范之间可能产生的张力,以及由此衍生的某些社会动态。1. 极强的集体主义文化基.............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想要讲清楚,确实需要梳理一番。为什么华人社会普遍存在不少“哈日族”,而韩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看。华人社会中的“哈日现象”:历史伤痛与现实吸引力的博弈首先,要承认的是,日本侵华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伤痛之一.............
  • 回答
    日韩两国的人口老龄化,堪称全球先行者,它们所面临的社会挑战,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为后发国家,特别是中国,提供了极为深刻的镜鉴。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的变化,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引发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发达国家(日、韩)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活力和.............
  • 回答
    关于日本电视剧和韩国综艺为何常被认为比中国同类节目质量更高,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人家质量高”就能概括。首先,从历史积淀和产业成熟度来看: 日本的日剧(Dorama): 日本的电视剧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他们很早.............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日本、韩国、越南的民族政策看起来很成功?”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比如: 国家认同的凝聚力: 人民是否普遍认同自己是某个国家的一份子,是否愿意为国家付出。 社会稳定与秩序: 犯罪率、社会冲突是否较低,人民生活是否相对安宁。 .............
  • 回答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人均用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日本、韩国、台湾人均用电量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通常我们讨论人均用电量,更多的是关注.............
  • 回答
    日本之所以能在半导体领域“卡住”韩国的脖子,其根源在于过去几十年来日本在半导体材料、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实力和市场主导地位。而之所以那三款精细化工产品只有日本能做,更是日本在特定技术领域精耕细作、近乎垄断的体现。至于这背后是否存在美国人的布局,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利.............
  • 回答
    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确实也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增长。但要说为何只有日本经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更为复杂和根深蒂固的因素,并非简单地由老龄化直接导致。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并非指经济完全停滞,而是指长期的低增长.............
  • 回答
    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地理位置上如此邻近的国家,在“玄关”这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空间上,却展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文化。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两国历史、社会结构、生活习惯以及对“内外”界限的理解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玄关文化,并探究其背后的缘由。日本的“靴脫ぎ”(脱鞋)玄关: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历史演变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日本忍者穿中国夜行衣,用道士结印发忍术”这种说法,以及为什么韩国被指责“抄袭”,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日本忍者穿中国的夜行衣”的由来与文化传播:首先,要澄清一个重要的点:日本的忍者服饰.............
  • 回答
    韩国总统政权更迭的激烈程度,确实常常比日本的首相更迭来得更为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戏剧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两国政治制度、历史进程、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一句“东亚民族”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根子上掰扯掰扯这其中的缘由。一、 政治制度的核心差异:总统制 vs. 议会制这是最根本也是最.............
  • 回答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日元韩元“不值钱”?货币组成和心理落差在作祟提到日元和韩元,很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不值钱”的印象,仿佛它们和人民币的购买力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普遍认知并非空穴来风,除了货币本身的组成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与日韩经济发展轨迹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落差。货币组成:数字背后是不.............
  • 回答
    这些年,关于韩国和日本在人们心目中的好感度变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要说韩国的“厌恶感”是否“慢慢超过”了日本,这可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而且不同人群的感受也会有很大差异。但如果观察近年来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新闻报道的风向,以及一些民意调查的结果,确实可以看到一些让韩国在某些方面显得不.............
  • 回答
    关于日本对韩国半导体行业的制裁,这件事情确实在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一度被认为是影响两国关系和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大事件”。但奇怪的是,后来相关的后续报道似乎就没那么密集了,很容易让人产生“是不是没影响了?”的疑问。要说日本的制裁有没有影响,答案是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和表现方式比较复杂,并且随着时间推.............
  • 回答
    韩国新冠肺炎疫情为何比日本要严重?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疫情暴发的“点”不同,导致了初期应对策略的差异。 韩国: 最早出现大规模聚集性感染的是“新天地教会”。这是一个宗教团体,很多成员生活在一起,或者有频繁的聚会活动。当疫情在这个.............
  • 回答
    日本和韩国的娱乐输出之所以如此强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这背后是一个精密的文化工业体系在运作,并且深深根植于两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首先,我们得从日本说起。日本娱乐输出的强大,最鲜明的代表无疑是动漫、游戏和音乐(JPOP)。 动漫的深厚根基与创新: 历史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去过日本旅行的人,尤其是对城市风貌有一定关注的人会有的感受。为什么日本的城市街景,特别是建筑,常常被认为比北京、韩国(首尔等)、台湾(台北等)等其他东亚发达经济体更“好看”呢?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1. 历史积淀与城市规划的“偶然”与“必然” .............
  • 回答
    《菊与刀》里确实提到了日本在战后对财阀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与韩国财阀模式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日本战后政治经济体制构建的核心,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采取的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菊与刀》这本书写于二战刚结束不久,它更多地是从一个人类学家和文化观察者的角度,试图理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为什么韩国、日本的电视剧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真实和细腻?不仅仅是情节引人入胜,更在于他们能够精准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细微之处,让我们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也被搬上了荧幕。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文化土壤和创作生态共同孕育出的独特产物。首先,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