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答过韩国人抢春节,又来了越南人......
答主在加拿大某个高中留学,说点外国人他们怎么看春节
昨天大年初一的时候,一个六十五岁的老白男老师播报晨间消息,祝贺春节,就用的是Lunar New Year这个表述
大过年的,听到的时候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别扭,作为中国人咱还是希望听Chinese New Year
话虽如此,学校里还有韩国人、越南人,你说是Chinese New Year人家多多少少心里也有点不愉快
加拿大这个白左国家很讲究multiculturalism那一套,就是多元文化主义,节日文化这一块是妥妥敏感区,这种咬文嚼字的事情上是真的有偏执狂一样的PTSD
不过大部分庆祝活动里绝对是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春联写的汉字,贴的福字也是中文,最热闹的也是唐人街
这种文化上的分歧,就跟左派无限可分一样,你说我极端左派,我说你修正主义,咱都知道春节是起源中国的节日,朝鲜半岛上的人民是作为文化上的附庸接触到的春节,我们的文化正统性很清楚
但是这事,你虚空辩经屁用不顶,他们不是不知道证据确凿,就是纯纯想整活展示一下自己文化上的主体性
你说,春节属于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他能说,韩国标准时比北京时间快1小时。是东亚地区最先庆祝农历新年的地区 [1] ,所以韩国更有正统性
你能怎么反驳?他一开始就没想讲理
这里我要给文宣口的同志们献上一策:
以后的 春节联欢晚会 ,可以在首尔、东京和河内举办分会场,参演人员上吸收韩日越的著名人士,在其各大电视台和主流网站搞转播。组织活动要首选联系韩日越政府,如果没有沟通成功,次选也可以先联系当地非政府组织,办上几年再和韩日越政府沟通搞成官方活动
解放一下头脑,放弃争正统性的辩经。在东亚内强调共性,顺水推舟搞统战;在世界上,把春节像圣诞节一样,塑造成流行文化
经济上既然用RCEP和未来的中日韩自贸区整合了东亚,用这个思路,说明在文化上用实用主义做诱饵整合东亚完全有可能
到时候还搞什么华夷之辩,大家都是一家人。做好民间的文化交流,至少让东亚人民互不陌生。盎格鲁世界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文化核心,东亚中华文化圈不一样,文化上老大哥的身份完全有机会立起来。这样,也为中国崛起以后东亚的全面投共搞了一个缓冲垫,整合东亚在各国民间接受度会高不少
到时候春晚上如果能看到桥本环奈、IU和赵今麦比美,相信看春晚也一定比现在有意思很多,东亚的lsp们谁不好这一口?
本来我是不信的,但是看了2022年春晚,我觉得没准是真的
看看原文:
所以越南人这是啥意思呢,意思是赵朝(即赵佗建立的南越)之前越南人就有历法了(但是肯定不是和中原王朝一个历法),就过岁首了,所以是越南发明的春节。
(真要按照这个神必逻辑,那发明春节的自然是最早庆祝岁首的古苏美尔人了,也轮不到越南人)
拿同样现实存在的一个故事类比一下就是啥呢,就是越南真的有个传说,说后黎朝开国君主黎利起兵之前得到过一把有神力的大宝剑,黎利手持大宝剑吊打大明成了黎太祖。之后有一日游湖,突见一只金龟浮出水面,游向船边对黎利说:“敌军已被打败,请还我宝剑。”话一说完,黎利的宝剑突然摇动,掉到金龟嘴里,金龟于是含着宝剑往湖底潜去。此后此湖就叫还剑湖。
然后越南报社一看,说英国不有个亚瑟王,也是有个大宝剑Excalibur,也是有神力,最后也被还到了湖里,于是恍然大悟“原来亚瑟王的传说是越南传给英国的,亚瑟王原型其实是越南人”,遂出雄文一篇。
只不过越南没有面对英国彰显自己独立文化的需求,所以没这种地狱绘图(
PS:不过月球世界观里面黎利确实是呆毛脸
在世界各国争抢春节的时候,我们连最基本的鞭炮都不给放了。
年味越来越淡,是现在的孩子们不想过年了还是什么原因。
真是越南啊?我还以为是越南呢
越南放鞭炮违法吗?
哪个国家放的假多就是谁的
要是放到几年前,看到有人对我们的文化上下其手强加解释,我必定火冒三丈,想办法回击一波。
可现在我也在思考:
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真的重视吗?
如果重视,我们的实际行动在哪里?
我们是否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构、传承我们的文化?
以上这些问题不急着回答。
我问大家另一些问题:
春节,你们除去调休放了几天假?
你们在哪过的年?
感觉年味如何?
…………
我写这个回答没别的意思,只想说“一件事如果自己不重视,就别怪别人太重视。”
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农历历法相关的话题都要热一阵。
但是:农历,春节,岁首,立春节气,这些概念傻傻分不清楚,错误或者有误导的答案太多。一提起农历,上来就说农历是阴阳合历,历法设计有多NB之类的。但是相关联的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又说不清楚了。
早期的农历没有24节气。
对于这个问题本身,我的回答很简单:越南怎么说毫无意义,越南人说春节是他们的,也改变不了正月初一是中国自唐朝开始的传统节日的重要事实。越南政府网站上说的“24节”明显是在胡说,古代的天文观测水平非常有限,连回归年都算不清楚,更别说在几千年前就定义24节气了。
但是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错误的简直太多,我先表述几个事实:
1. 现行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春节,使用无中气置闰法,属于阴阳历。现行农历的相关定义是明确并且有国家标准的:GB/T 33661-2017
所以,别再争论春节是初一还是立春了(还有生肖以春节还是以初一作为分界),国家有规定。你自己怎么过无所谓,把自己生日当作新年也没人管你。
2. 春节的概念出现的很晚,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春节指的是“立春”这个节气。“正月初一为春节”这个定义,始于1914年民国时期,在这之前,正月初一叫“元旦”。严格的说,现行的春节的定义,时间确实不长。为什么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经常会有声音说春节是自己国家的,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现在春节的定义确实不长。
3. 现行农历依赖于节气定义,但节气的出现时间远远晚于华夏地区的历法定义。这里,我推荐看一本书:《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里面有古代历法的介绍,以及古代历法对应的公历日期。24节气的明确定义在西汉时期,在此之前,根本没有24节气一说。节气最早只有2节:冬至和夏至(正午日影观测),之后在商朝时期是4节(增加了昼夜等长的春分和秋分),周朝时期的8节(源于八卦),到西汉时期的24节气。
所以,即使没有24节气的国家,也会有四季的划分(通过天文观测),以及类似12、24的分节(12来自于回归年整除回归月),我们可以嘲讽热带国家没有雪,但客观事实是12、24的分节是很多文明都有的,总不能说12星座也来自于24节气吧?
4. 严格的说,节气的定义也是发生过变更的。节气的定义从历史上的平气法到现行的定气法,计算规则并不相同。
5. 阴阳历不只有农历一个,现行的藏历,也是阴阳历,但又跟农历有一定的不同(月首定义不同);希伯来历,以色列的国历,也是阴阳历,置闰方式跟农历不同。
6. 历史上,农历的岁首(年的分界线)多次改变过。农历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正月初一,都当过岁首。
所以,如果要追溯起源:正月初一不等于新年,新年不等于春节,春节不一定跟节气有关,节气与农历不是同时出现的。
所以,从历法溯源的角度上看,排名最前面的答案并不正确。
对于越南官网的这种报道,最有意义的反击是这个:
历史上,春节起源于立春,而二十四节气,官方钦定是我们的。
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就在给思想苍白做注解?
你放弃,你不要,那么就有人来要,来要没什么,只要以后别后悔就行。
电视剧、电影、综艺、民俗、网文、桌游、动漫、游戏……莫不如此。
春 节 攻 势
从这个报道证明
这越南语,才是雅言,河洛语。毕竟几千年来越南从来没有被胡虏占领过
那不是抢春节,那是抢话语权。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文化领域内的归属权是绝对排他的领域。
争的就是一个最终解释权。
咱别的就不说了,光拿这李白故里之争吧,由于央视恢复播出带有“李白故里”提法的湖北安陆宣传片,四川江油就不乐意了。
人家四川江油表示再次就“李白故里”之争发难,表示得不到满意答复,将状告湖北安陆和国家工商总局。
讲什么和和气气?
在涉及到核心利益之争的时候,人家根本就不会有丝毫让步,要的就是李白故里的最终归属权。
为什么永乐拿了建文的皇位干啥事都得坚守着“洪武”旗号,为什么雍正即了皇位还得坚持辩护自己的正统?
无他,为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
你是文化的起源,你就有文化解释权,我们过春节,人家跟着过,往小了说这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往大了话这就是文化领袖之争。
你确实可以不在意这玩意,但民众得在意。
你端午被韩国申遗了,国际法理上就等于人家的节日了,你再怎么说这是自己的,人家一句话就回应了:
证据呢?
咱别扯什么源远流长这玩意,这东西搞辩论有点用,真搁到民众身上谁又真的在乎过这玩意?
人家就只认“是谁”的。
你说是自己的,你自己都不认,那你还跟人家搞什么呢?
春节也是一个道理。
我们说春节是自己的,我们有放鞭炮、贴春联这习俗,我们有最终解释权。
但越南要是争到了,人家就有最终解释权了,人家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就算人家说什么春节要吃火鸡你也没办法。
文化领域争得就是最终解释权。
后面跟着就是利益。
简单点的,贴春联带动产业,放鞭炮带动产业,吃火鸡也是产业,这是产业上的。
深一点的,文化认同,和平演变,路线之争是思想的入侵和同化。
大明让大清给洋灰了,但还是说汉语,过春节,苏联原子弹也不少,也被搞得解体了。
有些玩意看不上不起眼,但用起来是能杀人的。
农历新年以来,欧美日韩甚至越南都加入了乳滑行列了。
我看柬埔寨距离乳滑也不远了。
越南总理甚至懊悔万分居然让国足进了一个球。
所谓虾仁猪心。
农历初一一上来就如此窝心。
春节的归属问题建议两国再踢一场足球比赛一场定胜利,定归属。
越南语的【节】(春节)、【正】(正月)两个词,
本身都很明确就是来自南朝汉语。其实东亚水稻区都是如此,特精确,
既不是东晋之前的汉代/孙吴汉语,也不是唐代汉语,而是南朝汉语。
即便是闽南语这种孙吴汉语后代,【正】这个字也是明确的南朝汉语。
南朝汉语和唐代汉语的词汇传播有不同的特色,南朝汉语是对春节、正月、佛教这些做了奠定,唐代汉语则是书面语文读大铺开,锁定汉字文化圈。
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越南人/越南语跟汉代广州的“南越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现在根据语言材料的环环相扣,整个场景可以勾勒的比较清楚:
汉初南越国、汉代南海郡的广州城内,都是壮傣语&汉语双语通行,
广州城内汉语人口很多,所以壮傣语因此得以吸收大量汉代汉语。
相比之下河内城内的汉语人口很少,所以越南语的汉代汉语借词远少于壮傣语。
反而是南越国、汉代建置交趾郡的整个过程,向越南语灌入了部分壮傣语词汇。
壮傣语有下面这两套来自汉代汉语的词汇(汉代哦),越南语没有,这才是正宗南越国/南海郡:
现代粤语是南朝广州话(他的=渠个,这/那=ko)后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