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谍影重重》《007》这样的特工片?

回答
中国其实不乏以“特工”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但说起像《谍影重重》或《007》那样享誉全球、带有鲜明类型片印记的系列,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文化、历史、审查制度、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

一、 历史与文化基因的差异:

《007》系列诞生的时代背景是冷战时期,那个时候东西方阵营对峙,间谍活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詹姆斯·邦德的形象,一个风度翩翩、能力超群、周旋于美色与危险之间的特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世界对那个时代某种理想化的想象。他代表着一种反击、一种英雄主义,同时也满足了大众对神秘、刺激的猎奇心理。

中国近代史虽然也充满了斗争和谍战的元素,但主流叙事更侧重于革命、战争、建设,以及更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抗争。虽然有“红色特工”这样的概念,但他们的形象更多地被塑造成为了信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少了一些个人化的、充满个人魅力的英雄主义色彩,也缺乏那种“一人抵千军”的个人能力秀。

《谍影重重》则是在后冷战时代,更关注个人在庞大体系中的迷失、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反击。这种对个人主体性、对体制的反思,在中国的影视创作语境下,表达起来会更受限制。

二、 审查制度的影响:

这一点是绕不开的核心原因。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对政治敏感性、意识形态、以及内容的“积极向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对“特工”的定义和刻画: 像007那样,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各种高科技装备,随意破坏公物,甚至在执行任务时处理复杂的感情线,在中国的语境下,很难不触及“国家形象”、“正能量”等敏感词。一个过于“个人化”且能力“超出常规”的特工,其行动的动机、手段,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都可能被审查部门视为不妥。
国家机器的描绘: 《007》和《谍影重重》都展现了国家情报机构的运作,以及特工在其中的角色。中国的影视作品在描绘国家机构时,通常需要更加正面、光辉的形象。如果特工的行动会导致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局面,或者揭示出机构内部的某些问题,都会让创作者感到束手束脚。
暴力与情色: 虽然《谍影重重》的暴力更写实,但两者的动作场面都可能涉及到比较直接的暴力表现。而007的“风流”更是其标签之一。在中国的审查标准下,过度的暴力和情色镜头是需要被严格控制的,这会影响到类型片的核心魅力。

三、 产业发展的阶段与对类型片的理解:

中国电影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于成熟的类型片,特别是需要高度技术支持和精心编排的动作惊悚片,还需要时间积累。

技术与制作水准: 《007》系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动作设计、飞车追逐、高科技道具、实景拍摄等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国的电影在这些方面还在追赶,虽然近年来进步很大,但要达到国际顶尖水准,仍有差距。
编剧与叙事: 制造一个引人入胜、逻辑严密、节奏紧凑的特工故事,需要高超的编剧功力。这不仅仅是设计几场打斗,更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庞大的阴谋,如何塑造一个复杂的人物,如何让观众沉浸其中。中国在这方面,特别是如何消化和本土化西方成熟的类型片叙事模式,还有探索的空间。
IP的积累和持续性: 《007》和《谍影重重》之所以能成为系列,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IP基础和持续的商业成功。这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和观众认可。中国虽然有“谍战片”的土壤,但能形成像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工“系列”IP,还有待时日。

四、 叙事重点的偏向:

目前的中国影视市场,对于“特工”或“谍战”题材,更倾向于:

“主旋律”与“红色经典”: 更多地将这类故事包装成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强调革命情怀、家国大义、牺牲精神。比如《风声》虽然有谍战元素,但更多是关于身份的揭示和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考验。
“国内安全”与“反恐”: 近年来也涌现了一些以国内安全、反恐为主题的影片,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特工片,但有类似元素),这些影片在动作场面上很出色,但在“特工”的个人身份、动机、内心挣扎方面,则不如《谍影重重》那般深入。
“历史剧”中的谍战: 很多民国背景的谍战剧,虽然有特工情节,但更侧重于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冲突和人物命运,而非纯粹的“特工类型片”的探索。

举例来说明:

设想一下,如果按照《007》的模式,让一个中国特工去执行任务,比如潜入某个敌对国家的秘密基地,用一个看似荒诞但极其巧妙的装置破解了超级武器。那么,这个特工的能力来源是什么?他的行动资金从何而来?他是否会与当地的“美艳女郎”发生情感纠葛?这些细节在中国观众和审查者的认知里,可能都需要一个“合理解释”,而这种“合理解释”往往会与“宏大叙事”或“集体主义”相结合,而不是像007那样,更多地凸显“个人英雄主义”。

再比如《谍影重重》,杰森·伯恩的失忆和身份追寻,是他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也构成了剧情的核心。这种对个人身份的焦虑和挣扎,如果放在中国的影视作品里,很容易被解读为“对体制的怀疑”或“个人主义至上”,这与主流的意识形态表达可能会产生冲突。

总结一下,中国没有“《谍影重重》《007》这样”的特工片,并非完全没有这类题材,而是:

1. 基因与叙事重点不同: 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对“英雄”和“斗争”的理解存在差异。
2. 审查制度的制约: 对特工个人化、高科技、以及潜在的负面信息和体制反思有严格限制。
3. 产业发展的成熟度: 在技术、编剧、IP积累等方面,相比成熟的西方类型片系列,尚有差距。
4. 市场与创作导向: 更偏向于宏大叙事、主旋律表达,或是现实主义的国内安全主题。

当然,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放和创作环境的变化,以及观众对更多元化类型片的需求,未来出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特工片系列,也并非不可能。只是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并非没有拍过间谍片。

正相反,五六十年代时中国拍摄了大量优秀的经典间谍片: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942984632881152

只不过这类影片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间谍片,也就是写实的描写真正的情报工作的电影。

而你列举的007 和谍影重重不过是披着间谍片外衣的动作片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真正的间谍片应该是写实的描写真正的情报工作的,比如要有一些必备的情报工作元素:策反、线人、传递情报、接头暗号、反窃听、反监视等等:

注意接头标志的识别: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1124523949813760

注意敲门方式和藏情报的地方: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943070221783040

注意传递情报的联络点的设置: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943203340677120

注意反偷听手段----谈话时放大收音机音量: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943258000912384

注意对敌方间谍传递情报的联络点的监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944114049835009

像007和谍影重重这种假间谍片,里面根本没有这些元素,而且你会发现:你要是把人物的身份从特工变成黑社会分子,对影片的情节实际上并没有影响。

比如把谍影重重里的Jason Bourne的身份变成一名黑社会杀手,他的敌人则是另一个对立的黑社会组织的成员,对于影片情节毫无影响。

因为本来这种影片中也没有情报工作的元素在里面,就是纯粹的动作片而已,人物的身份换成别的职业并无影响。

而真正的间谍片呢?你看能换么?黑社会哪儿懂得那么多情报工作的门道?

黑社会知道写字时要把纸垫在玻璃上,这样就不会留下痕迹么?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949540422406144

黑社会连什么叫单线布置都不懂,竟然把要派出的卧底全聚在一起,每一个人都知道其他的卧底都是谁。这要是有一个变节的,不是所有人都完蛋了么?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9270185564123136

而且黑帮动作片和披着间谍片外衣的动作片之间的转换还是双向的。

你把《古惑仔》里那几个黑社会分子的身份变成几个情报机关的特工人员,他们的敌人换成敌对情报机关的特工人员,你会发现和那些披着间谍片外衣的动作片实际上没啥区别,对剧情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把砍刀换成手枪。

真正的间谍片必定是小众影片,因为大部分观众是看不懂的,或者不爱看的。

动作片才是大众影片,披上间谍片的马甲虽能锦上添花,但它们永远也替代不了真正的间谍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其实不乏以“特工”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但说起像《谍影重重》或《007》那样享誉全球、带有鲜明类型片印记的系列,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文化、历史、审查制度、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与文化基因的差异:《007》系列诞生的时代背景是冷战时期,那个时候东西方阵营对峙,间谍.............
  • 回答
    中国在工程仿真和数值模拟软件领域确实还没有出现像ANSYS、Abaqus这样全球知名、市场占有率极高的企业。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历史积淀与技术积累的差距 起步时间早且持续投入: ANSYS、Abaqus(现为Dassault Systèmes的一部分)等西方公司拥.............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笼统地说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是不准确的,因为历史上和当下都存在着致力于批判现实的作家和作品。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对当前文学界出现“批判现实”声音减弱或者受限的观察,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在苏联解体时“夺回”远东,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议题,也常常伴随着一些误解和想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夺回”这个词所指向的。通常大家提到中国在远东的权益,会想到历史上的一些地区,比如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这些地区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一提到“城堡”,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往往是欧洲那些巍峨耸立、尖塔林立的石头建筑,比如法国的卢瓦尔河谷城堡群,或者英国的温莎城堡。而在中国,即便是古代的城防工事,也跟我们印象中的欧洲城堡不太一样。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军事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非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选择、历史发展以及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中国更侧重于发展沥青路面(Asphalt Pavement),而非像美国那样大规模使用水泥路面,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的基本差异。 水泥路面(混凝土路面):主.............
  • 回答
    中国没有遍地 Kebab(土耳其烤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经济、地理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种因素。虽然近年来 Kebab 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开始流行起来,但其普及程度与起源地土耳其或欧洲许多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下是对这些原因的详细阐述:1. 历史与文.............
  • 回答
    中国没有一个完全等同于 IMDb 的平台,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市场生态、政策法规、用户习惯、内容分发模式以及技术发展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市场生态与用户习惯的差异 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IMDb 最初是为电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库,包括演员、导演、剧情、评.............
  • 回答
    关于“中国没有强制军役”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详细解释。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制征兵”。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的兵役制度及其演变,以及背后影响其运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一、 中国的兵役制度:义务兵役制中国现行的兵役制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
  • 回答
    中国目前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与Intel、高通等国际巨头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芯片行业“没有”或者“怎么样了”。实际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阶段,其芯片行业有着复杂而多层面的原因,值得详细剖析。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没有“本土的”Intel或高通,需要认识到全球.............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个人技术很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话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青少年足球体系的不足与断层这是导致中国足球“出人才难”的根本原因。 足球人口基数问题: 相较于足球强国(如巴西、阿根廷、欧洲各国),中国真正参与系统性足球训练的.............
  • 回答
    中国医药产业这些年发展迅猛,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本土药企,但在全球医药版图中,确实还没有出现像辉瑞、罗氏、诺华、默沙东那样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研发实力雄厚的“巨头”。这背后原因挺复杂,涉及历史、体制、技术、市场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历史积淀与全球布局的差距你想啊,辉瑞这家公司,前身可以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像霉霉(Taylor Swift)、阿黛尔(Adele)、蕾哈娜(Rihanna)、Lady Gaga那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天后,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而蔡依林作为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她与这.............
  • 回答
    国内近些年确实少了许多观众熟知的“打歌舞台”,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的转变: 传统电视平台的衰落与转型: 过去,电视是音乐传播的主流渠道,音乐节目自然也多集中在电视平台。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家获取音乐和观看视频.............
  • 回答
    中国确实没有一家能够与索尼、佳能、尼康、富士等国际巨头匹敌的“本土品牌”数码相机公司,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长期以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技术积累、市场格局、品牌认知、生态系统、研发投入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技术积累的“鸿沟”: 起步晚,追赶难: 数码相机技术的核心在于图像传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不同国家在历史叙事、国家认同构建以及纪念方式上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类似法国先贤祠或日本靖国神社这样的特定纪念场所,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样”的性质和功能。法国的先贤祠(Panthéon)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它的核心功能是纪念“法兰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没有”成气候的女权组织,更准确地说,中国确实存在着一些推动女性权益的倡导者和团体,但它们在公开领域的影响力、组织规模和发展成熟度上,确实与一些西方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社会运动和公民.............
  • 回答
    说中国厂家未能推出“比肩Switch”的游戏机,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的不足。这是一个从技术研发、产业生态到市场策略的系统性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Switch这玩意儿,它成功的点在哪儿?它不是单纯的性能有多强,而是它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客厅游戏+掌机”的混.............
  • 回答
    中国有没有像日本那样盛行的“怪谈”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这里说的“怪谈”,很大程度上是指那种以“非人”、“奇特”、“恐怖”为主要元素的,通过口头传播或书面记录流传下来的故事。日本的“怪谈”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比如对自然灵异的敬畏,对未知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逻辑、政策导向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多个层面。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实话实说,为什么中国没像日本那样普及0.6L左右的Kcar,或者类似的低排量合法电动车,这背后其实有这么几个原因:1. 国情与市场需求差异巨大: 日本的Kcar文化: 日本之所以能孕育出Kcar.............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