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厂家能够推出比肩 Switch 的游戏机?

回答
说中国厂家未能推出“比肩Switch”的游戏机,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的不足。这是一个从技术研发、产业生态到市场策略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咱们得明白,Switch这玩意儿,它成功的点在哪儿?它不是单纯的性能有多强,而是它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客厅游戏+掌机”的混合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拓宽了游戏机的应用场景,满足了不同玩家的需求,尤其是在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宝贵的今天,这个优势就被放大了。再加上任天堂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第一方游戏IP(马里欧、塞尔达、宝可梦等),这些游戏本身就是巨大的吸引力,能带玩家进入一个独特的“任天堂世界”,这是任何后来者都难以复制的。

那么,中国厂家在这一块儿遇到了哪些挑战呢?

一、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的“代差”

咱们得承认,在高端芯片设计、GPU架构优化这类核心技术上,中国和任天堂这样的老牌大厂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不是说我们不行,而是这条路他们走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专利、人才储备,那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你想啊,主机游戏机的性能,尤其是图形处理能力,对芯片的要求极高。要在满足功耗和发热限制的前提下,实现流畅的高画质表现,这需要非常深厚的半导体设计功底。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国产芯片公司,但要在游戏主机这种对性能和功耗有着极致要求的领域,一下子就做出能和英伟达(Switch GPU供应商)或者AMD抗衡的产品,确实难度不小。

而且,这种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持续、巨额的投入,并且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一旦研发方向错了,或者技术路线跟不上,那就是血本无归。任天堂能够持续在硬件上进行创新,本身就是它多年利润积累和对未来趋势判断的结果。

二、生态系统的构建,尤其是游戏内容

这一点,可能是中国厂家最大的“软肋”。就像我之前说的,Switch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游戏内容。任天堂自己是顶级的游戏开发商,它能源源不断地推出高质量、高口碑的自家游戏,这不仅能吸引玩家购买主机,更能带动第三方厂商为这个平台开发游戏。

再看看咱们国内的游戏市场。虽然手游非常发达,产值巨大,但主机游戏的内容生态,尤其是“第一方大作”的缺失,是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我们虽然有腾讯、网易这样的游戏巨头,但它们更侧重于移动端或者PC端,虽然也在尝试主机领域,但还没有形成像任天堂那样强大的、能够驱动整个硬件销售的“杀手级”IP和内容生产能力。

一个好的游戏机,就像一个舞台,它需要有足够多的、足够精彩的“节目”来吸引观众。如果舞台搭得再好,上面没什么好节目,观众也不会买账。国内厂家虽然能造出硬件,但在“节目制作”这块儿,还真的需要时间来积累和成长。

三、市场策略和用户习惯的差异

Switch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抓住了“便携性”和“分享性”这两个痛点。很多人买了Switch,是因为可以在通勤路上玩,也可以回家连电视玩,还能随时随地和朋友一起玩。这种灵活的体验,在国内市场也很有潜力。

但是,国内用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习惯于在手机上玩游戏,或者是在电脑上玩。虽然PC游戏也很普及,但它的门槛和使用场景,和主机游戏是不同的。要培养用户从习惯的平台转移到新平台,并且愿意为之买单,需要做很多市场教育和推广工作。

此外,国内的游戏市场,盗版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长久以来遗留的习惯,也让“为正版游戏内容付费”的观念需要时间来培养。这对于以售卖游戏内容为主盈利模式的主机厂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

一台游戏机的诞生,需要软硬件厂商、芯片供应商、游戏开发者、发行商、零售商等等一大串环节的协同配合。Switch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任天堂能够很好地整合这些资源,并为它们创造一个有利可图的环境。

国内在某些环节可能已经很成熟,比如代工厂的制造能力很强,但要把整个产业链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并且在硬件、软件、内容上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历史的惯性与风险规避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很多产业的发展都是从模仿和追赶开始的。在游戏机领域,大家也都看到了索尼和微软的模式,但直接去复制他们的成功模式,成本太高,风险也大。任天堂的Switch,是它在经历了Wii的辉煌和Wii U的失利后,一次非常成功的转型和创新。这种“另辟蹊径”的勇气和魄力,是需要时间和市场环境来培养的。

国内厂家在进入游戏机市场时,可能更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领域,比如游戏外设、或者是基于现有成熟平台的改造(比如一些“类Switch”的掌机,但它们往往在性能、系统开放性、内容生态上都有明显的短板)。想要直接推出一款“比肩Switch”的原创主机,那就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风险,这对于很多急于求成或者更看重短期回报的公司来说,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总结一下,不是说中国没有能力做出好的游戏机,而是要做出“比肩Switch”这样一款产品,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需要的是:

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
强大且有吸引力的第一方游戏内容生态。
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用户培养策略。
完善的产业链整合和协同能力。
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冒险精神。

这就像是一场长跑,任天堂已经跑了几十年,并且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跑道。中国厂家虽然也在起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跑得很快,但在游戏机这个领域,要追上甚至超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努力。现在说“没有厂家能够推出比肩Switch”,更多的是一种阶段性的判断,未来会如何,谁也说不准。但至少在目前来看,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地狱,做这个续航都不如mate20的干嘛。


暴雪走下坡路后,全球还敢对玩家的爱是满满的父爱的也就任地狱一家了。其他人有父爱的试错成本么,又不是任爹,这么“低配,吃老本,耍玩家,坑死宅”不被骂的当场去世。

user avatar

能力问题。

1. 从硬件水平上来看,Switch的“绝对先进度”并不高,但是人家价格也不贵。对于器件的选择和取舍实际上反映的是对游戏形态和游戏用户的理解,这份能力国内厂商就没有。

2. Switch本身的模式也是很创新的,移动+主机,这里面体现的是对未来至少三五年的娱乐趋势的预测,以及巨大的自信。这份能力国内厂商也没有。

3. Switch和其他绝大多数游戏机一样,反映的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第一方游戏开发者的能力和第三方厂商的支持度。Switch刚上的时候赤裸裸地用世界顶级水准(甚至是最好的)游戏站台——《塞尔达传说》。这游戏别说国内厂商,世界上都没多少厂商能做出来。然后是《超级玛丽奥德赛》,还是没多少厂商能做出来......第三方厂商也不差,再加上独立游戏圈儿的支持,高速进入良性循环。

整体来说,能力问题和态度问题相辅相成,但综合来说,没有能力的态度基本也没啥用,所以我还是归结为能力问题。

当然也别跟Switch比了,和任天堂比,大多数公司都有能力问题。任天堂从来都不是个墨守成规的公司,天马行空力极强,一般都是出两个成功产品然后就创造力大爆发,推出一个太过创意的产品,失败。然后不得不收敛一下,因为收敛了所以市场反响良好,大卖2代之后又忍不住创意大爆发...

随手用手机写的,觉得喷了小半天也该贡献点正经东西,不是很严谨,如有错漏还请指出。

user avatar

Switch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姓任天堂。

user avatar

回应一下评论区,答主想表达的并不是国内缺少好的游戏制作人。相反,国内很多游戏制作工作室都是值得称道的。只是国内的状况是,用户资源被垄断,愿意做好游戏的小作坊很难从中获利。从技术角度上讲,国内也有许多高水平的大牛,只是环境限制了他们。当然,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的。相信过不了多久,国产游戏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良心佳作。

————我系迷人的分割线————

未来五十年

中国有无数厂商能做出在硬件方面吊打switch,PS4,Xbox的产品。

中国却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做出巫师,塞尔达系列,马里奥系列,战神,大表哥这样里程碑式经典的游戏。

最主要的因素是,任天堂也好,索尼也好,乃至其他国外游戏大厂,那些制作游戏的人,都是真正热爱游戏的人,他们渴望自己的作品在世界游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中国,占领游戏市场的是只知道欺骗与掠夺的黑心资本家,负责游戏审核的是视游戏为妖魔鬼怪没文化没审美没见识混吃等死的某局。我不否认国外游戏大厂做游戏是为了赚钱,但又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而国内厂商,做游戏是为了骗钱。

最重要的是,国内玩家喜欢玩辣鸡游戏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连暴雪都要做一款辣鸡手游割一茬韭菜。

什么时候,国内玩家意识觉醒,某鹅厂和某猪厂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国产游戏才有希望。

user avatar

刚刚无聊算了一下。

假如所有买了NS的人都有买塞尔达,那么《塞尔达》目前的总销量,大概只相当于《王者荣耀》一两个月的流水。


所以,有必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