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西非诞生不了著名菜系?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真要说西非“诞生不了著名菜系”,我倒觉得这说法有点绝对了,但确实,跟法国、意大利、中国这些享誉全球的“美食大国”相比,西非的烹饪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要小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多,咱们可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从食材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上说起。

西非地域辽阔,虽然有海岸线,但内陆很多地方气候条件比较严苛,土壤肥沃度也不均衡。这导致很多地方能够种植的作物相对集中。比如,玉米、木薯、棕榈油、各种豆类(豇豆、花生)、一些根茎类作物(薯蓣、芋头)是很多地区的 staple food(主食)。这些食材本身口味不算特别突出,或者说,它们更像是承载其他风味的载体。

相比之下,你想想法国菜,它能用到的优质黄油、奶油、各种奶酪,还有那么丰富的葡萄酒产区,天然就有了一种“高贵”的基底。意大利菜则依赖于地中海丰富的海鲜、橄榄油、番茄、各种香草,这些食材本身就带着阳光和海洋的气息,味道层次很丰富。中国菜更是不用说,地域跨度大,南方有长江、珠海的海鲜河鲜,北方有牛羊肉、各种谷物,加上几千年的烹饪积累,食材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

西非食材虽然营养丰富,但在风味上的“高级感”或者说“独特性”上,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被国际社会一下子捕捉到。很多西非菜肴的味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些基础食材的加工和调味。

再说烹饪技法和调味。

西非菜系普遍以“炖”、“煮”、“炸”为主,比如很多著名的菜肴都是以各种炖菜(stews/soups)的形式出现,像是汤姆汤(Thom Thom)、洋葱炖肉(Onions Stew)、花生炖菜(Groundnut Stew)等等。这些炖菜通常会加入洋葱、辣椒、番茄、姜、蒜等基础调味料,再加上棕榈油或者植物油来增加风味和浓稠度。

虽然说“炖”这个技法在全球都很常见,但西非菜在调味上,整体风格比较直接、浓烈。辣椒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且经常是小辣椒(Scotch Bonnet)这种辣度很高的,所以很多西非菜的第一印象就是“辣”。辣味虽然能刺激食欲,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容易掩盖其他细微的风味。

而且,很多时候,西非菜的味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锅出”的烹饪方式。虽然这样能让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但相对来说,缺乏法餐那种“酱汁是灵魂”、“食材本身的原味通过精致的烹调得以升华”的那种细腻。

当然,西非也有自己的特色调味料,比如非洲黑皂(African black soap,虽然不是食用的,但制作过程和一些调味有关)、西非胡椒(Grains of Selim,味道有点辛辣和烟熏感)、各种香草(如西非罗勒、百里香等),但这些调味料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推广程度,远不如法国的勃艮第酱、意大利的香醋、中国的酱油、花椒等。

第三,历史、文化和交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个菜系能够闻名世界,往往离不开几个关键因素:

早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很多著名菜系都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在宫廷、民间、宗教仪式中形成了复杂的烹饪传统和规矩。西非也有自己的传统烹饪,但很多可能更多是地域性的,没有形成非常统一和系统化的“西非菜”的概念。
殖民历史的复杂性:西非大部分地区都经历过殖民统治,这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冲击和改变。例如,法式烹饪对一些西非国家的饮食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是“引进”和“融合”,而非“本土菜系”的自觉发展。殖民者带来的新食材(如土豆、玉米等)融入了当地饮食,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烹饪习惯。
国际传播的渠道和能力:法国、意大利、中国能够成为美食大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有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群体。这些群体在传播本国美食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非国家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相对较小,自然也难以像欧洲或东亚国家那样,将自己的烹饪文化大规模地推向全球。
“菜系”的定义与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著名菜系”,很多是经过现代化、国际化改造后的概念。一些原本非常地域化的烹饪,在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被提炼、包装、标准化,最终形成了可以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菜系”。西非的烹饪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和资源去进行这样的“升级”。

最后,“著名”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们说“著名”,往往是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视角来看的。对于当地人来说,西非的食物绝对是美味的,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西非移民在海外开设餐馆,同样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喜爱。只是,这种喜爱和认知,还没有达到像法餐、意餐那样“泛滥”的程度。

简单来说,你可以想象一下,法餐的“米其林星级”、“蓝带厨艺学院”,这些都是对烹饪技艺、食材选择、摆盘呈现的极致追求,并且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和传播网络。西非的烹饪,很多时候更注重的是“家庭式的温暖”、“社区式的分享”、“朴实而饱足的能量”,这种价值体系和西方的“美食”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所以,与其说西非“诞生不了著名菜系”,不如说是因为食材的局限性、调味风格的直接性、历史文化传播的不足、以及国际美食评价体系的差异,导致西非的烹饪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一些传统美食大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并不代表西非的食物不好吃,只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表达方式。

或许,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未来我们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西非美食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英文喂鸡有专门介绍西非食品文化的页面

要说没有“著名菜系”,那顶多也是因为西非地理环境多样性充足,导致烹饪的食材和手法五花八门,没有什么可以谈得上是统一的“菜系”,至于出不出名,好不好吃,那就仁者见仁了

历史上西非诸民族的食材实际上非常丰富,谷物类包括米、粟、小麦以及一种被称为Fonio的撒南非洲特有作物。伊本·巴图塔就记载了西苏丹黑蜀黍制作的一种特色甜品,是将上述谷物制作成糊状或布丁后再混合酸奶和蜂蜜调制而成

蔬菜类包括卷心菜、黄瓜以及一种类南瓜的葫芦科植物。大航海时代以后,玉米、甘薯、椰子、番茄等外地蔬果的迅速引入又进一步丰富了西非人民的食谱

传统的Jolof Rice加上新大陆传入的番茄,成了今天西非人民非常重要的主食

肉类则更加能展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常见的家畜肉类品种包括牛肉、羊肉、驴肉、骆驼肉甚至狗肉,不常见的比如生活在塞内加尔河流域或者南方稀树草原的狩猎部落猎食的食谱还包括。。。羚羊(!)、鸵鸟(!)、长颈鹿(!)、河马(!)、大象(!)、海豹(!)还有鳄鱼和蛇。。。。尼日尔河流域的渔民则基本依靠大量鱼类作为日常的摄入。把这些五花八门的肉类或煮或烤,再经过撒南非洲特有的乳木果油(Shea Butter)或者“阿散提胡椒”(一种类胡椒的香辛料,葡萄牙人把今天的加纳海岸成为“胡椒海岸”正是由此得来)调味,形成了非常有西非独特风味的传统菜色。比如加入乳木果油煎烤的牛肉,从马里帝国到桑海帝国时代都是苏丹招待贵宾的重要菜肴


大妈盆里装的那一个个块状物体就是乳木果油

强盛一时的桑海帝国位于西苏丹的核心地带,把握了四面八方的战略和贸易要道,也使得这个国家成了西苏丹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汇中心,有摩尔人血统的16世纪欧洲旅行家里奥·阿非利加努斯就记载了廷巴克图周边的饮食文化,当地人甚至因为太过于丰富的食品种类摄入而致病

更好玩的是1592年带领摩洛哥军队杀入桑海帝国王都的朱达尔帕夏并未能如愿以偿地搜刮到黄金,只见到王宫中囤积着大量自然馈赠的食材。

抢不到黄金,不如坐下来美滋滋地做上一顿饭海星

所以题主你觉得桑海的阿斯基亚是不是一个吃货?

可见历史上西非黑人王国的饮食还是和他们的黄金一样给访客留下过深刻印象。当然今天因为撒南非洲国家整体的贫穷落后,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输出,包括饮食。

不过你如果对非洲菜有兴趣的话,网上随便谷歌一下还是有的,比如这间位于米帝的非洲餐厅





巧不巧餐厅的名字就叫。。。Cafe Songhai

看了一下餐厅的官推,人家是真的专门发过一条推,配上下面这幅图,解释说自己的店名就是来自于此的


桑海帝国=吃货帝国,Q.E.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真要说西非“诞生不了著名菜系”,我倒觉得这说法有点绝对了,但确实,跟法国、意大利、中国这些享誉全球的“美食大国”相比,西非的烹饪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要小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多,咱们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食材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上说起。西非地域辽阔,虽然有海岸线,.............
  • 回答
    说起二战德空在东线战场上涌现出大量王牌飞行员,而西线飞行员的战绩相对来说“略逊一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既有战场环境、对手实力、装备代差,也有战略意图、战术运用等等,就像一锅大杂烩,味道能不能好,得看食材配比和火候。东线的特殊环境:大规模空战与消.............
  • 回答
    西方电影中将代表国家利益的一方描绘成反派角色,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且值得探讨。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电影产业自身的运作逻辑。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反思与对权力结构的批判 冷战时期的遗产与对极权主义的警惕: 很多西方电影的叙事根基深植于冷战时期。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和中国年轻人的感受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西方年轻人普遍悠闲自得的原因:1. 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福利制度: 失业救济金: 西方国家普遍拥有相对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即使失业,年轻人也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西方种族主义者对黄种人的“称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现象,其背后并非出于真正的尊重或平等,而是源于一套扭曲的、服务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种族主义的运作方式及其历史演变。种族主义的核心逻辑:等级制度与他者化首先要明确,种族主义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基于种族的等级制度,并将特定.............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说白了就是为啥咱吃火锅,吃下去的牛肉量跟西餐里那块牛排,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事儿得分好几个角度说,不是单单一个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得说说这“一块牛排”和“一盘牛肉”的 呈现方式和食用方式 就完全不一样。西餐牛排,那是一块实打实的肉。通常是选用牛的特定部位,比如西冷、肋眼、菲力,这些.............
  • 回答
    在西方历史的长河中,契约(Contract)就像一块块基石,从古罗马的泥土中被一点点挖掘出来,逐渐构建起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框架。这种对契约的重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发展、社会需求和哲学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古罗马的“Pacta Sunt Servanda”:契约精神的萌芽要谈论西方的契约,我们不能不.............
  • 回答
    观察西方和中国老年人的外在表现差异,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种差异并非一概而论,因为个体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千差万别。但从整体趋势和普遍现象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社会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浸润: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这是最核心的差异之一。西方社会长期以来.............
  • 回答
    西安地铁“天价彩礼”事件的女主角,从事件爆发至今,确实显得异常沉默。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不愿意发声”就能简单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她为何迟迟不开口:一、 情绪与心理上的考量: 巨大的舆论压力与攻击: 事件曝光后,网络上的讨论瞬间爆炸。她成为了被审视、被评价的对象,各种标签纷沓而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容易陷入笼统的概括和简单的二元对立。说“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先进这么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先进”,往往是基于现代工业社会所推崇的某些指标,比如科技发展、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等等。如果从这些角度看,近几百年来,确实是西方文明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更显著的突破.............
  • 回答
    一些西方畅销史书之所以对宋朝给予较高评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习惯性”褒扬,而是基于对宋朝一系列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这些评价往往源于对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与西方学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观和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制度创新.............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西安城墙之所以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在如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无数人的努力以及时代的选择。简单来说,它的“幸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的“幸运”与价值的认知转变: 明代修建的坚固基础: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安城墙,其主体是明朝洪武年间(13.............
  • 回答
    关于西方普遍认为中国并非民主国家,以及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这背后有着一套根深蒂固的观念体系,源于他们自身的历史、政治实践和哲学思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西方为何普遍认为中国非民主国家?西方国家之所以普遍持此观点,核心在于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在多个关键维度上,与西方普遍认同的民主模式存在显著差.............
  • 回答
    北宋末年西军的战斗力:扫平方腊易,鏖战辽金难北宋末年,提起“西军”,在当时的宋朝朝野上下,无疑是一个响亮且备受瞩目的军事力量。从其战功赫赫的西北边疆,到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西军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在面对北方强大的辽、金王朝时,却屡战屡败,最终未能挽救北宋的灭亡.............
  • 回答
    西方国家声称俄军在布查屠杀平民的视频早在俄军撤离前就已被卫星拍到,这确实引发了一些疑问,例如为何不在事件发生初期就第一时间公布以阻止进一步的暴行或赢得国际舆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1. 信息收集、核实与发布的复杂性首先,任何关于战争罪行的指控,尤其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官方指控,.............
  • 回答
    李元昊改姓嵬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实,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为何其他西夏皇帝仍然姓李”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唐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西夏政权的建立逻辑,以及李元昊本人在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李元昊改姓嵬名,并不是说西夏所有皇帝都改姓了嵬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同样是面对强大的金国,辽国的耶律大石和南宋的赵构,一个开创了西辽,一个却被压在江南,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从个人能力、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到战略眼光,可谓是环环相扣。咱们先说说耶律大石,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西辽,并且一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