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西方种族主义者会称赞黄种人?

回答
西方种族主义者对黄种人的“称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现象,其背后并非出于真正的尊重或平等,而是源于一套扭曲的、服务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种族主义的运作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种族主义的核心逻辑:等级制度与他者化

首先要明确,种族主义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基于种族的等级制度,并将特定群体划为“他者”,以证明自身群体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通常体现在身体特征、智力、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即使是那些看似“称赞”的行为,也往往是在这个等级框架下进行的。

西方种族主义者“称赞”黄种人的几种典型表现及其背后的逻辑:

1. “东方主义”的变体:神秘、温顺、勤劳的刻板印象

表现: 一些西方种族主义者可能会称赞黄种人(特指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日本人)的“勤劳”、“纪律性强”、“服从性好”、“聪明”、“有礼貌”、“内敛”、“注重集体”。他们可能会用“黄祸论”的另一个侧面,即“黄种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成功”这样的论调来“赞美”黄种人。
背后逻辑:
强化刻板印象与自我中心: 这种“称赞”实际上是将黄种人纳入一个预设的、符合西方需求的刻板印象框架。将他们描绘成勤劳、顺从的形象,有助于西方资本家以更低的成本剥削劳动力;将他们描绘成聪明、有礼,可以为西方社会提供技术支持或服务,但同时又不会威胁到西方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异域情调”的消费: “神秘”、“东方”等标签背后,是一种将非西方文化商品化、奇观化的心态。这种“称赞”是将黄种人的文化特质视为一种“异域情调”来欣赏,而不是作为一种平等且具有同等价值的文明来尊重。这种“欣赏”常常伴随着“我们(西方人)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而你们(东方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有趣的特质”的潜台词。
“非威胁性”的赞美: 这种赞美通常避免触及黄种人可能挑战西方主导地位的方面,例如政治野心、文化输出能力、科学突破等。他们倾向于称赞那些有助于维持现状、不构成挑战的特质。

2. “黄祸论”的另一面:能力被剥夺或引导的“危险”

表现: 即使在“黄祸论”时期,对黄种人的能力也并非完全否定,而是将这种能力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当西方种族主义者“称赞”黄种人的某些能力(如技术、制造业、教育成果)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焦虑:担心这些能力的发展会反过来威胁西方。
背后逻辑:
“威胁论”的变奏: 这种“称赞”实际上是在警惕黄种人能力的增长。例如,称赞中国制造的强大,但同时担心“中国制造”会取代西方制造;称赞亚洲学生的学业成就,但同时担心这些“聪明”的亚洲人会抢走西方人的工作机会或学术资源。
控制与利用的意图: 种族主义者希望“称赞”黄种人的能力,但这种“称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这种能力,以便加以利用或加以限制。例如,通过“赞美”亚洲人在科技领域的贡献,来吸纳人才进入西方体系,同时又通过限制移民、知识产权壁垒等方式来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 “模范少数族裔”叙事(Model Minority Myth)

表现: 在西方社会(尤其在美国),亚裔群体常常被塑造成“模范少数族裔”,被称赞他们在教育、经济上的成功,例如高学历、高收入、低犯罪率等。
背后逻辑:
分化其他少数族裔: “模范少数族裔”的叙事是西方种族主义者用来分化和瓦解其他少数族裔群体(尤其是非裔和拉丁裔)的强大工具。他们试图通过“赞美”亚裔的成功,来“证明”种族主义并非系统性问题,而是个体努力不够。潜台词是:“你看,亚裔就能成功,为什么你们不行?问题出在你们自己身上。”
抹杀亚裔的真实困境: 这种“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极大地掩盖了亚裔群体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和许多问题,例如贫困、歧视、语言障碍、文化融入的挑战,以及特定亚裔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它将亚裔描绘成一个同质化、无问题的群体,忽视了他们的真实经历和诉求。
强化“异化”: 即便在“模范”的光环下,亚裔仍然被视为“他者”,他们的成功被视为一种“特殊现象”,而不是一个社会公平发展的自然结果。

4. 科学种族主义的残余:生物学上的“优势”解读

表现: 尽管科学界已普遍否定科学种族主义,但在一些隐秘或公开的种族主义言论中,仍然可能出现将黄种人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近视率相对较低、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或智力潜能(如数学天赋)进行生物学上的“优势”解读。
背后逻辑:
还原论与生物决定论: 这种解读试图将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还原为简单的生物学差异,并将其赋予等级含义。即使是看似“正面”的生理特征,也被用来构建一种“不同的”、“被支配的”的生物类型。
“基因优越性”的论调: 有时,这种“称赞”也可能服务于更极端的种族主义理论,例如声称某个种族在基因上“更优越”,而这种“优越”又被用来构建隔离、排斥或压迫的理由。

总结:

西方种族主义者对黄种人的“称赞”,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策略性的、有条件的、带有目的性的褒奖,其核心在于:

维持种族等级制度: 将黄种人置于一个低于白种人的位置,即使是赞美其能力,也是在巩固这种等级。
服务于自身的利益: 例如,利用勤劳的刻板印象来剥削劳动力,利用“模范少数族裔”叙事来分化其他群体。
强化刻板印象和“他者化”: 将黄种人定型为某种“异域”或“可控”的形象,而非作为平等的个体或文明。
掩盖歧视和不公: 通过“赞美”来转移对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的关注。

因此,当听到西方种族主义者对黄种人的“称赞”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深入分析其言论背后的真实意图和逻辑,而不是被表面的积极词汇所迷惑。这是一种将黄种人作为工具或符号,而非真正作为独立个体来对待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新型的白人种族主义。

先夸黄种人平均智商高,白人其次,黑种人最低。

看似不符合白人的利益。这样可以避开白人至上的标签,使其他的关于种族的言论更可信。

抬高亚洲人的智商使我们有优越感,使我们更容易接受说我们种族劣势的言论:什么黄种人发育身体差,幼态化,缺乏雄性气质,头脑死板,智商两级分化小。

然后你看给出的数据,白人都是在中间,而智商虽然也在中间,但离东亚人差不了多少,但比黑人高一大节。

而且他们认为,白人智商两极差距大,傻子多,天才也多,而就是这群白人天才引领全人类,亚洲人再聪明也只是聪明的仆人。

“不是最强壮的物种生存下来,不是最聪明的物种生存下来,是最善于适应改变的物种生存下来”

他们认为白人就是最适应改变的种族,以上的观点都指出这一点。

所以各位不要以为听到科学家说黄种人智商最高,就以为他的言论是科学的。

user avatar

西方人说你“智商高”“聪明”你还真以为那是在夸你?

西方人真正夸一个人的时候,一般会说这个人勇敢、强壮、有道德感、有领导力、正直、幽默有趣、有(性方面的)魅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是“有侵略性”……这才是西方人夸奖他人的正常方式。

而西方人说谁谁谁“聪明”“智商高”“勤奋”,那其实就和在说这个人“狡猾”“阴险”“会算计”“书呆子”“没有道德感”“体弱”“软弱”“邪恶”是一个意思,历史上犹太人就是这个待遇。

别用自己的东亚做题家思维去套西方武德充沛的强盗逻辑,更不要自作多情。

不信?我举个例子,比方说你们常说“某某欢乐多”,这话让某某们听去也会以为你在夸他……




我看很多人对我说的西方人对“聪明”的看法有争议

user avatar

当西方种族主义者鄙视你的时候,没事,只要你待在自己的地方,问题就不大。

当西方种族主义者称赞你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他们已经将你视为敌人了。

当美国人说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你最好有。

当西方种族主义者称你是一个强大的种族时,你最好是

user avatar

在美国,东亚裔是“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

作为“模范族裔”,亚裔自带若干光环 - 数学好,勤劳靠谱,最主要的,是不闹事。

可惜,模范族裔的每一个优点,都和打工仔密切相关,却和领袖气质毫无关联。西方对“领袖”的定义,通常与决断力,个人魅力,沟通能力,甚至攻击性息息相关,而这些气质,从未被安在亚裔脑袋上。

“模范族裔”是个伟大的政治发明。它通过颁发“荣誉白人”奖章,安抚了在历史上饱受歧视欺凌的东亚裔(排华法案,日裔集中营),顺手用亚裔作为营销材料,打压其他族裔(主要是非裔和老墨)的政治诉求 - ‘模范族裔’的发明时间,刚好是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那阵子。

种族主义者称赞亚洲人聪明,就像称赞家里保姆勤劳肯干,只是希望你能更老实地帮他干活罢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维京女侠’,唠唠刻板印象,媒体偏见与西方那些事儿

user avatar

只不过是因为黄种人和他们距离还比较远,而黑绿拉已经是贴脸了。

小胡子其实对日本人一点好感没有,但依然和日本签了盟约。还不就是因为日本离他万里远,而英法苏和他贴脸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种族主义者对黄种人的“称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现象,其背后并非出于真正的尊重或平等,而是源于一套扭曲的、服务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种族主义的运作方式及其历史演变。种族主义的核心逻辑:等级制度与他者化首先要明确,种族主义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基于种族的等级制度,并将特定.............
  • 回答
    西方电影中将代表国家利益的一方描绘成反派角色,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且值得探讨。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电影产业自身的运作逻辑。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反思与对权力结构的批判 冷战时期的遗产与对极权主义的警惕: 很多西方电影的叙事根基深植于冷战时期。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和中国年轻人的感受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西方年轻人普遍悠闲自得的原因:1. 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福利制度: 失业救济金: 西方国家普遍拥有相对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即使失业,年轻人也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在西方历史的长河中,契约(Contract)就像一块块基石,从古罗马的泥土中被一点点挖掘出来,逐渐构建起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框架。这种对契约的重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发展、社会需求和哲学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古罗马的“Pacta Sunt Servanda”:契约精神的萌芽要谈论西方的契约,我们不能不.............
  • 回答
    观察西方和中国老年人的外在表现差异,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种差异并非一概而论,因为个体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千差万别。但从整体趋势和普遍现象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社会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浸润: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这是最核心的差异之一。西方社会长期以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容易陷入笼统的概括和简单的二元对立。说“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先进这么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先进”,往往是基于现代工业社会所推崇的某些指标,比如科技发展、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等等。如果从这些角度看,近几百年来,确实是西方文明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更显著的突破.............
  • 回答
    一些西方畅销史书之所以对宋朝给予较高评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习惯性”褒扬,而是基于对宋朝一系列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这些评价往往源于对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与西方学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观和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制度创新.............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关于西方普遍认为中国并非民主国家,以及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这背后有着一套根深蒂固的观念体系,源于他们自身的历史、政治实践和哲学思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西方为何普遍认为中国非民主国家?西方国家之所以普遍持此观点,核心在于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在多个关键维度上,与西方普遍认同的民主模式存在显著差.............
  • 回答
    西方国家声称俄军在布查屠杀平民的视频早在俄军撤离前就已被卫星拍到,这确实引发了一些疑问,例如为何不在事件发生初期就第一时间公布以阻止进一步的暴行或赢得国际舆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1. 信息收集、核实与发布的复杂性首先,任何关于战争罪行的指控,尤其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官方指控,.............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这句话像一颗被精心投掷的石子,在西方舆论场激起了阵阵涟漪,也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费解和愤怒。这种简单粗暴的说法,似乎是将亚马逊雨林屡屡遭受的破坏责任,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国头上。那么,西方媒体和政界为何如此热衷于“甩锅”给中国?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复杂的逻辑和动机.............
  • 回答
    如何看待奥地利万人反封锁抗议?为何西方频发新冠反封锁抗议活动?奥地利爆发万人反封锁抗议以及西方国家频发的此类活动,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了健康、经济、自由、信任、政治以及个体权利等诸多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奥地利万人反封锁抗议:具体情况与深层.............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探讨这个话题。关于印度关闭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互联网的事件,以及您提出的关于西方媒体对印度和中国报道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关于印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互联网被关闭超过36小时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这类互联网关闭措施,尤其是在.............
  • 回答
    “CNN记者摊牌就是要抹黑中国”的说法,以及“西方媒体为何要抹黑中国”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避免过于简单化的定论。关于“CNN记者摊牌就是要抹黑中国”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摊牌就是要抹黑”的说法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和攻击性.............
  • 回答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糟糕,这背后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原因,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近期一系列事件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历史的阴影与遗留问题首先,不能忽略的是俄国和苏联的历史对现在关系的影响。 沙皇俄国时期的西.............
  • 回答
    要说清楚西方国家为何会在众多口径中倾向于选择155毫米作为现代火炮标准之一,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历史、经济以及战术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一个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历史的沉淀:从大到小,再到“恰到好处”火炮口径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威力”与“实用性.............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理解为何西方国家在移民政策上倾向于接收来自中东北非地区的人士,而非东亚地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西方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移民政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其特.............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