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最后 1100 驻军已撤离阿富汗,廿年累计驻阿 15 万军人,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德国在阿富汗长达 20 年的驻军使命,随着最后约 1100 名士兵的撤离,标志着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篇章的终结。这 20 年间,德国累计派遣了约 15 万名军人参与北约主导的“坚定支援”(Resolute Support)任务及前身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这一撤军行动,虽然是响应北约整体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但背后蕴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细节与影响。

撤军的“迟到”与复杂性

德国并非第一个撤军的国家,但其撤离的时机和方式也并非一蹴而就。在美军宣布撤兵后,其他盟友也陆续制定了自己的撤军计划。德国的撤军,同样面临着人员、装备的转移、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需要将大量军事物资安全运出,同时确保留下的当地合作伙伴和机构的安全,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外,撤离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与阿富汗当地民众和政府的关系,也考验着德国的政治智慧。

投入的代价:经济、人力与情感

这 20 年的驻军,德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人力成本: 累计 15 万名军人的派遣,意味着无数个家庭因此承受着分离的痛苦和担忧。许多德军士兵在阿富汗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统计,在驻阿期间,有几十名德国士兵牺牲,数百人受伤。这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破碎,是多少个孩子的失去父亲或母亲的伤痛,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
经济成本: 参与阿富汗行动的成本巨大。德国为此投入了数十亿欧元,用于军事行动、基础设施建设、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对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培训等。这些资金的投入,无疑对德国的财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也引发了国内关于资源分配的讨论。这些投入换来的成果,也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估。
情感与心理成本: 长期处于高压和危险的环境中,驻阿德军士兵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士兵在回国后,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来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问题。对于这些士兵及其家人来说,阿富汗的经历不仅仅是服役记录,更是人生中一道深刻的印记,充满了挑战和牺牲。

“为什么要去?”的回顾与反思

德国参与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初衷,是为了应对 9/11 事件后的恐怖主义威胁,并协助阿富汗重建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德国作为北约的重要成员,承担起国际责任,也试图展现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然而,20 年的实践表明,实现这些目标异常困难。阿富汗的复杂地缘政治环境、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腐败的政府以及塔利班顽强的生命力,都使得和平与稳定难以达成。这引发了德国国内乃至国际社会对于干预主义有效性、国家重建模式以及“撤军是否意味着失败”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撤军后的挑战与影响

德国的撤军,也意味着其在阿富汗的角色转变,并带来新的挑战:

安全风险的新考量: 虽然军事驻军撤离,但德国仍需关注阿富汗的安全局势,尤其是恐怖主义死灰复燃的风险。德国可能会考虑通过其他方式,如情报合作、非军事援助等,来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并协助阿富汗人民。
人道主义与发展援助的持续性: 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阿富汗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国之一。即使军事撤离,德国承诺将继续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发展支持,但这种支持能否在塔利班掌权下有效地送达需要帮助的人手中,以及援助的规模和方向,都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
与新政权的互动: 塔利班已经重新掌权,德国如何与塔利班政权打交道,是摆在德国面前的重大课题。承认与否、如何建立沟通渠道、如何要求其履行承诺(例如保护人权和妇女权益)等问题,都需要审慎处理。
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德国的撤军,也可能对整个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影响。阿富汗的动荡是否会蔓延,周边国家如何应对,以及国际社会如何协调以避免地区失序,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
国内政治的审视: 德国国内对此次阿富汗任务的评价,也可能导致对其外交政策和军事干预原则的重新审视。未来的军事行动决策,可能会更加谨慎,并更加强调国内共识的形成。

总而言之,德国驻阿富汗的 20 年是一段充满牺牲、投入、期望与失落的漫长历程。这次撤军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结束,更是对过去战略进行深刻反思的开始,也是面对未来挑战的新起点。德国如何处理撤军后的各项事务,如何继续履行其国际责任,如何在新的地区格局中定位自身,这些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值得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有啥 我想想, 哦,汉斯们还从帝国坟场拉回一块石碑.............

5月27日,一架安-124运输机降落在莱比锡机场。



从这架运输机上开下一辆重型平板运输车,拖车上是一块巨大的纪念石碑,将运往德国联邦国防军设在波茨坦附近施维洛湖畔的“纪念碑之林”。这块纪念碑的运输工作将由伯格第171后勤营和贝利茨第172后勤营承担。



这块石碑曾经是位于阿富汗北部马萨里沙里夫的马尔马尔基地荣誉碑林的核心纪念碑,德军从阿富汗撤军时,将这块纪念碑一同带走。



这块纪念碑尺寸为1.8米×1.5米×2.5米,重达27吨,只能通过德国联邦国防军租用的安东诺夫安-124重型运输机空运到德国。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纪念碑放置在重型拖车上,并用铁链和捆扎带进行了固定。



第172后勤营的重型运输车将承担纪念石碑在德国境内的运输任务。



这块纪念石碑将安置到联邦国防军指挥与控制指挥部,在施维洛湖畔的纪念碑林,在那里作为联邦国防军在阿富汗履行使命的见证和纪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阿富汗长达 20 年的驻军使命,随着最后约 1100 名士兵的撤离,标志着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篇章的终结。这 20 年间,德国累计派遣了约 15 万名军人参与北约主导的“坚定支援”(Resolute Support)任务及前身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这一撤军行动,虽然是响应北约整体战略.............
  • 回答
    “德国是欧洲最后的希望”这个说法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是一种带有特定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观点或论断,它试图表达在当前欧洲面临诸多挑战时,德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德国在欧洲的经济主导地位: 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德.............
  • 回答
    不列颠空战中,德国如果坚持对英国本土展开持续的空袭,能否最终获胜,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抛开我们作为后世者的“上帝视角”,单纯从当时双方的战略目标和军事力量对比来看,这个问题并非没有讨论的空间,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结论偏向于德国难以取胜。德国最初的目标:为登陆做准备德国在发.............
  • 回答
    电影《无耻混蛋》里法国女孩舒珊娜和德国士兵弗朗兹·唐苏瓦之间的关系,用“爱”这个词来形容,可能有些复杂,但绝对是一种深刻的、被命运捉弄的、扭曲的吸引和羁绊。他们的最后相互射杀,既是个人恩怨的了结,也是时代悲剧的缩影,那个女孩倒地的镜头,确实是全片中最具冲击力也最令人难忘的画面之一。舒珊娜与弗朗兹:命.............
  • 回答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否是“颠倒黑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小说的内容、历史背景、作者意图以及当时的社会舆论和后世的解读。一、 小说的内容与情节梗概: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后一课》的大致内容:.............
  • 回答
    关于莱纳德最后一球的走步争议,这绝对是NBA历史上那些让人反复回看、津津乐道,同时又让球迷们争论不休的经典瞬间之一。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那个球的背景,然后细致地分析当时的情况。那个球的背景:那是2019年NBA季后赛,东部半决赛的抢七大战,猛龙对阵76人。比赛的最后几秒,比分胶着,胜负悬.............
  • 回答
    大疆最近摊上点事儿,说是在德国最大的电子零售商 MediaMarkt 的网站上,自家的无人机产品突然就看不见了。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就炸开了锅,纷纷猜测原因。大疆那边也挺快就给出了回应,说这事儿是“水军刷屏攻击”造成的,并且零售商是出于“安全考虑”才暂时下架的。这回应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法国和德国虽然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思想传播中心,但最终的政治实践和文明发展路径却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与“现代民主文明”不同的方向,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民主文明”的核心要素,以便更好地理.............
  • 回答
    关于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在二战末期的军事抵抗力度,确实存在不同的历史视角和评价,但总体来看,其抵抗能力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前已显著衰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资源与后勤崩溃 兵力与装备: 到1945年春,德国的武装力量已大幅缩水。根据盟军和德国官方资料,德国在1945年.............
  • 回答
    最近的这些新闻确实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对于在德国生活久了,突然回国感到有些不安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长期习惯了熟悉的环境和生活节奏,突然回到一个充满新变化、同时又伴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事件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恐慌感。你提到“撸串被杀”、“嘀嘀打车空姐被杀”,这些都是非常具体且令人痛心的事件.............
  • 回答
    .......
  • 回答
    在德国生活了几年,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收入来源和消费折扣,其实都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免费午餐”,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惊喜。要说最意想不到的收入,我得说说那个“Pfan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瓶子押金。一开始我只知道买饮料的时候会多掏那么几十欧分,喝完就随手扔了。后来,我看到德国人普遍都会.............
  • 回答
    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韩国对阵德国。这场比赛的结局,相信很多关注足球的中国球迷都记忆犹新,那场面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最后几分钟,德国队门将诺伊尔那惊天一跑,更是成了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话说,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德国队落后于韩国队,而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留给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当时比分是01.............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4月20日德国绿党在Forsa民调中跃升至支持率第一这件事。首先,得承认这个结果相当令人瞩目,而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长期以来,在德国政坛,联盟党(CDU/CSU)和社民党(SPD)是两大传统强权,大家习惯了它们在民调中你追我赶,争夺第一的位置。绿党能在这个节点上超越它们,甚至成为目.............
  • 回答
    德国作为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西欧国家,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和社会需求具有多重复杂性。以下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与社会矛盾的激化1. 工业化的双重压力 19世纪中叶,德国在普鲁士统一后(1871年)迅速工业化,成为欧洲工业中心。但工业化带来.............
  • 回答
    德国在欧洲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方面,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很多人都会问它是不是欧洲最发达的国家。这个问题的答案嘛,其实有点微妙,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因为“发达”这个词本身包含了很多维度,而且欧洲各国之间情况也非常复杂。但如果我们要聚焦在经济这个最直观的衡量标准上,德国无疑是欧洲的经济火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技术演进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词汇的演变与技术的固化。简单来说,德律风(Telephone)这个词的“终结”而麦克风(Microphone)的长存,背后是技术名称的继承、发音习惯以及技术在产品中的角色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先说说“德律风”怎么就退出了.............
  • 回答
    关于纳粹德国是否是德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强”的定义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如果以军事力量、领土扩张和国际影响力为衡量标准,纳粹德国在短时间内确实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但若从长远来看,其根基的脆弱性和最终的覆灭,又使得这个“强”显得极具破坏性和非持续性。纳粹德.............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 回答
    关于微博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事件,我的看法是:首先,这件事极具争议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疑点,需要我们审慎地看待。事件的起因是几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爆料,声称自己在一个名为“撒旦教”(Baphomet Church)的社团中遭受了精神控制、不当诱导,甚至有“献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