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为什么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西欧国家?

回答


德国作为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西欧国家,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和社会需求具有多重复杂性。以下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1. 工业化的双重压力
19世纪中叶,德国在普鲁士统一后(1871年)迅速工业化,成为欧洲工业中心。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远超经济收益:
工人阶级的贫困与无保障:工厂工人收入低、工作强度大,且缺乏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导致贫困率高。
社会动荡风险:工人阶级因生活困顿而组织工会,甚至引发罢工,威胁到普鲁士王朝的统治稳定。

2. 政治体制的保守性
普鲁士王国以君主立宪制为框架,但统治阶层(尤其是俾斯麦领导的自由派保守派)担心工人运动可能推翻现存秩序。因此,通过制度性保障工人权益成为稳定社会的策略。



二、政治动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战略
1. “社会立法”作为政治工具
俾斯麦(德国首相,18711890年在任)深知,若不通过立法保障工人利益,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他将社会保险制度视为:
削弱社会主义运动的手段:通过提供基本保障,减少工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诉求。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策略:将社会问题纳入国家责任范围,而非归咎于工人阶级。

2. 与自由主义的博弈
德国当时处于“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冲突中。俾斯麦的“社会立法”既避免了完全自由主义(如法国的工人运动)的激进改革,又防止了社会主义的蔓延,成为保守派的“中间道路”。



三、社会需求:工人阶级的组织化与危机
1. 工人阶级的组织化
19世纪中叶,德国工人阶级通过工会(如“德国工人总联盟”)组织罢工,要求改善待遇和福利。
工人阶级的贫困与疾病率极高,例如1880年柏林的失业率高达20%,而医疗资源匮乏。

2.实在社会学的理论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劳动在从古至今》(1847)中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但德国当时尚未形成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工人阶级的现实困境促使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
奥古斯特·倍倍尔(德国工人运动领袖)等人的活动也推动了社会政策的变革。



四、关键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1. 三大社会保险法的诞生
1883年《疾病保险法》:德国首个社会保险法律,覆盖工人和雇主,规定疾病保险金由雇主和雇员按比例缴纳。
1884年《事故保险法》:为工伤提供保障,强调雇主责任。
1889年《养老与失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成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2. 制度设计的创新性
强制性与普惠性:保险由国家强制推行,覆盖工人阶级,而非仅限于特定群体。
政府与企业共担责任: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避免了“国家单方面救济”的弊端。



五、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影响
1. 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避免了大规模社会动荡,为德国的经济扩张(如19世纪末的“德意志奇迹”)提供了稳定基础。

2. 成为国际范本
德国的制度设计被后来的西欧国家(如法国、英国)借鉴。例如:
法国:1911年颁布国家保险法,但德国的模式更系统。
英国:1948年建立福利国家,但起源于德国的“社会保险”理念。

3. 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石
德国的制度为20世纪“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奠定了基础,成为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起点。



六、历史局限性与后续发展
1. 制度的保守性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最初仅覆盖工人阶级,未包括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导致部分群体被排除在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政府逐步扩大覆盖面,但始终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存在。

2. 20世纪的扩展
1930年代经济危机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被纳粹政权利用,但二战后,德国通过《社会政策法》(1949年)进一步完善,成为现代福利国家的典范。



结论:德国的“社会立法”为何领先西欧?
德国之所以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化的社会压力: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组织化需求推动了制度创新。
政治策略的需要:俾斯麦通过“社会立法”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社会主义革命。
制度设计的创新性:强制性、普惠性、政府与企业共担责任的模式成为国际范本。

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当时德国的社会问题,更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全球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保险制度和德意志帝国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它牵扯到方方面面。

首先是人民有这种呼声,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的劳动环境让今天的德国人体验一下估计就直接造反了。劳动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一周六天,776工作制,收入还非常低。这种情况下工人当然极其不满。

但公平的说当时全欧洲的工人都很惨,都很不满,怎么是德意志帝国走在前边了呢?这就要说第二个问题,德意志帝国的民主制。

德意志帝国比较准确的说法是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它是一个普鲁士王国为了捍卫自己的君主制儿搞出来满足自己的反对派的畸形国家。

但霍亨索伦王朝搞德意志帝国的时候,它的主要反对派并不是城市无产者,而是中上层市民、布尔乔亚。1848年这些人用“自由和统一”这两个口号团结了城市无产者和一部分农民掀起了一场想要干脆推翻各邦君主的革命。

但是这帮人自己在秋天就搞砸了,农民和城市无产者都跟他们闹翻了,所以在普鲁士他们转而和君主合作。这就是普鲁士1850年的宪法修正,和基于三级选举制的“普鲁士新纪元”。但遗憾的是他们连这种处境艰难之下的妥协都给搞砸了。因为军事拨款问题,他们和威廉一世也闹翻了。于是俾斯麦上台。

这时候的普鲁士议会因为三级选举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他们反对国王也反对俾斯麦。而且鼓吹必要的情况下就再次革命,推翻王朝。国王手里的牌是军队和农民,所以极右翼主张干脆政变关闭议会。但俾斯麦则主张与其纠缠在“自由”这个无解的问题上不如我们在“统一”的问题上满足他们一下,反正对普鲁士也有好处。这就是王朝战争和空壳一样的德意志帝国。

鉴于三级选举制让普鲁士议会成了铁板一块,所以俾斯麦在北德意志联邦和德意志帝国都坚决的选择了普选制。意图就是指望利用城市无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来促进帝国议会的分化。所以实际上俾斯麦在很长时间里并不反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毕竟城市无产者和资产阶级在1848年有深仇大恨。罢工、工会,要求的是涨工资,对贵族也没有什么威胁。

同时德意志还有非常深厚的行会传统。欧洲其他地方的行会早就消亡了,但德意志的行会在普鲁士是1807年才废除的。所以实际上德意志的早期工人运动里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行会会员再折腾。原因也很简单,776工作制也好,776工作之前的777工作制也好,这样的工作时长就决定了工人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工会运动的。什么人既有时间又有精力还有意愿参与工会运动呢?就是行会会员。艾伯特就是一个皮具匠。

德意志的工会有工人困苦生活的需求,又有迫切需要工人支持的行会势力的联盟和组织,还有俾斯麦和王朝对他们的默许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期待,自然就蓬勃发展。

但光靠spd难道就能争取到社会福利了么?十九世纪的欧洲强国大多有社会民主党,其中分享权力最多的其实是法国社会党。为什么反而是德国先搞出了社会福利制度呢?

要解释这一点就必须考虑到德意志帝国内部各阶层的经济利益。俾斯麦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铁杆容克,红果果的阶级利益代表,而容克最大的利益就是卖粮食。普鲁士贵族在1815年以后通过执行斯泰因-哈登堡改革,同时利用银行提供给他们的贷款,扩大了自己的土地、改良了农业技术,又随着1830年代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扩大了自己的市场。所以在1848年革命还有之后的自由主义时期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热忱和政治效率,俾斯麦能够登上历史舞台跟容克的这种经济优势是分不开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普鲁士贵族把赚来的金钱用在吃喝玩乐、搞政治、更新最时髦的生活舒适性设施,反正就是不用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也因为工业革命的利润率以极快的速度把农业生产甩在身后。一个年收益不足3%的阶级,怎么也不是年收益6%的阶级的对手。

结果就是容克贵族在19世纪中后期快速失去经济优势,到二十世纪初就是陷入相对贫困了。那这么艰难的时代,俄国还发生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通过国家扶持俄国地主也得以大幅度拓展自己的土地,用十九世纪后期的新技术改善自己的农业生产。然后利用法国资本修筑的铁路把这些粮食出口到欧洲。而俄国去往欧洲的第一站,就是普鲁士。结果就是本来地主就已经很困难了,俄国粮食还要来砸他们的行市。

工人本来就收入菲薄,你跟它们宣传“饿死不吃俄国粮”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保护关税。但是你要对粮食收关税,工人不答应,工人已经有自己的党了。你要对俄国粮食收关税其实资产阶级也不答应,因为粮食便宜就意味着工人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更低了。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为什么不牺牲容克的利益自己多赚点呢?于是就得跟资产阶级妥协,你允许我保护粮价,我就保护你们的工业品价格不受外国冲击,也就是所谓的钢铁与黑麦的联盟。

但随着spd势力越来越大,自由党却还是老样子,跟贵族讲理不讲亲。这时候贵族就也对工人讲理了。既然工人穷买不起国产粮食,为什么不让资本家多给他们发点工资?反正是死道友不死贫道,资本家年收益6%,让他们多吐出点来吧。

结果就是德意志帝国在它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采取一种左右摇摆的政策,一方面保护关税捍卫资本家,一方面又用社会福利保障工人。

但是要谈德意志帝国的社会福利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社会福利也好、社会保险也罢,帝国政府都是出工不出力的。工人要自己缴纳一份、雇主也要出一份,而帝国政府花在社会福利上的钱主要是监督职工和雇主的费用。帝国本身花在社会福利上的钱,无论是起点还是增长幅度都远不能跟“行政管理费用”比。至于陆海军军费,那更是连一个零头都比不了。

所以事实上德意志帝国的社会福利是一个贵族作壁上观,挑着资本家和工人彼此斗争的游戏。反正这俩都是王朝和贵族的敌人,谁赢都对贵族有好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作为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西欧国家,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和社会需求具有多重复杂性。以下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与社会矛盾的激化1. 工业化的双重压力 19世纪中叶,德国在普鲁士统一后(1871年)迅速工业化,成为欧洲工业中心。但工业化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美国历史发展中几个关键的脉络。简单来说,虽然美国最初是由英国殖民者建立和塑造的,但后来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尤其是来自德国的移民,最终改变了美国人口构成,使其德裔成为数量最多的族裔群体。我们得从头说起。英国殖民者的开端:奠定基础,但并非唯一的血液来源公元17世纪初,来自英国的.............
  • 回答
    “德国是欧洲最后的希望”这个说法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是一种带有特定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观点或论断,它试图表达在当前欧洲面临诸多挑战时,德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德国在欧洲的经济主导地位: 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德.............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2013年BBC的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普遍负面,这一结果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层面的考量是影响德国民众对华看法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引擎,其制造业的强大.............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德语发音被说成“难听”,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这“黑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主要还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听习惯了汉语的音韵和节奏,突然接触到德语那种“硬邦邦”、“硬碰硬”的声响,感觉就像是金属摩擦,一下子就Gets the point了。首先,咱得聊聊那德语独特的发音特点。 喉音和摩擦音是重灾.............
  • 回答
    这事儿啊,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4S店这么说,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有些考量。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建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德系车,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精密制造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些),它们的发动机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确实非常精密。 德国人在汽车制造上.............
  • 回答
    郭德纲老师那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相声这门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的“文化”,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理论,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舞台上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转化为一种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的智慧。您提到的交大公式相声两位博士,他们的文化.............
  • 回答
    在德国生活了几年,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收入来源和消费折扣,其实都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免费午餐”,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惊喜。要说最意想不到的收入,我得说说那个“Pfan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瓶子押金。一开始我只知道买饮料的时候会多掏那么几十欧分,喝完就随手扔了。后来,我看到德国人普遍都会.............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方案,最终演变成了那个被后世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经典战役。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攻势,更是对传统战争理论的一次颠覆,其精妙之处至今仍为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背景:打破僵局的渴望一战的经历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西线,他们曾试图通过“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但最终陷入了漫长而血.............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 回答
    说到门德尔松,总有人会把他和“印象派”或者“新古典主义”联系起来,觉得他身上有着一种特别的、难以言喻的“清新”和“优雅”。当然,这些形容都没错,但要把他放到德国浪漫乐派这个大框子里细品,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位非常特别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里一个既承前启后,又独树一帜的闪耀符号。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1.............
  • 回答
    中国在上海引进德国技术进行了磁悬浮试验,并最终选择了高速铁路来构建其庞大的铁道系统,这是一个涉及技术选择、经济成本、基础设施适配、国家战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1. 上海磁悬浮的试验性质与局限性首先,需要明确上海磁悬浮项目(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在引进之初的定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法国和德国虽然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思想传播中心,但最终的政治实践和文明发展路径却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与“现代民主文明”不同的方向,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民主文明”的核心要素,以便更好地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