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孩子,孩子对我爱答不理怎么办?

回答
哎呀,孩子大了,跟你玩不起来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失落,也有点慌,是不是?我太理解了。感觉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想说的话,就像丢进了无底洞,激不起一点水花,孩子就淡淡地“嗯”、“哦”、“知道了”,或者干脆低头玩手机、看书,好像你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一样。

这种时候,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想当初,他们咿呀学语的时候,多需要你啊,眼神里全是依赖。现在呢?感觉自己成了背景板,有点力不从心。

别急,先深呼吸。孩子“爱答不理”,这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原因,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看看能不能找到症结所在。

第一步:审视一下,是不是我们自己“太热情”了?

有时候,我们父母总觉得“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种好,可能有点“用力过猛”。

过度关心和唠叨: 你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在问“作业写完了没?”,“今天学校怎么样?”,“晚饭吃饱了吗?”这些问题,虽然出发点是关心,但听多了,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相信他们,觉得他们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需要你时刻盯着。久而久之,为了躲避这种“监督”,他们就选择了沉默。
不懂装懂或急于说教: 当孩子跟你分享一些他们的小事,比如学校里遇到的烦心事、同学间的矛盾,或者他们自己的一些想法时,我们是不是习惯性地立刻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搬出自己的“人生经验”开始教育?还没等孩子把话说完,我们好像就已经替他们想好了答案。这样一来,孩子下次就不会再跟你倾诉了,因为他们觉得你根本没在听,也理解不了他们的感受,或者只是把倾诉变成了一场说教。
打断和抢话: 沟通是双向的。如果我们总是抢孩子的话,或者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滔滔不绝,孩子的话就被挤压得没地方去了,自然就慢慢闭嘴了。
负面评价过多: 孩子有时候会做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太成熟、不太聪明的事情。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机会,总是批评、指责,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那孩子当然会觉得跟你沟通是件“危险”的事情,会受到伤害。

所以,第一步是反思:我们是不是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或者用一种他们不太能接受的方式在关心他们?

第二步:孩子在经历什么?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们毕竟不是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当年已经大不一样了。

青春期是绕不过去的坎: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那“爱答不理”几乎是标配。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渴望独立、建立边界的时期。他们需要空间,需要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事事依赖你的小孩子。他们可能觉得跟你说什么都是“幼稚”的,或者你的价值观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社交圈的吸引力: 孩子现在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同学、老师,甚至网络世界。这些新的人和事,对他们来说可能比家庭更有趣、更有共鸣。他们花大量时间在手机上、和朋友出去玩,这都是正常的。我们作为父母,如果不能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不能理解他们在这个新世界里获得的价值感,他们自然会觉得跟你“没啥好说的”。
学业压力和挫败感: 孩子可能正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或者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感到挫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或者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些压力,更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说。
情绪的困扰: 孩子可能正经历着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比如焦虑、抑郁、迷茫等等。这些情绪,如果他们自己都还没弄明白,更别说跟父母说了。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用沉默来保护自己。

所以,第二步是要理解孩子成长的特殊阶段和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

第三步:怎么才能重新打开沟通的“阀门”?

既然问题找到了,那我们就得想办法。核心在于“重建连接”,而不是“强行沟通”。

改变“提问式”沟通为“分享式”沟通:
别老问“怎么了”,试着分享“我”的感受或经历。 比如,与其问“你今天怎么样?”,不如说“我今天在单位遇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是这样的……” 让孩子看到你也是个有生活、有故事的人。
观察孩子的状态,然后给出温和的回应。 如果孩子看起来有点闷闷不乐,你可以说“我看你好像有点心事,方便说的话,我在听。”,而不是直接逼问。如果孩子看起来很高兴,你可以说“看你笑得这么开心,一定有什么好事吧?”
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放下你的“父母”身份,先做一个“普通人”。 孩子喜欢玩游戏?试试去了解一下,甚至陪他们玩一局,别带着评判的眼光。孩子喜欢某个明星?去搜搜他们的信息,看看他们的MV。孩子喜欢看某类电影?一起去看看。
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也许是一起做一顿饭,一起看一部电影,或者一起出去散个步,聊聊路边的风景。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正是建立情感连接的好机会。
降低期待,减少压力:
孩子不跟你“掏心掏肺”是很正常的,别强求。 就算他们只愿意分享一点点,那也是进步。
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哪怕你不赞同。 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知道,即使有分歧,你依然爱他们。
给孩子留空间。 让他们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代表他们不爱你了,而是他们成长的需要。
倾听比诉说更重要:
真正地听孩子说话。 当孩子愿意开口时,放下你手里的事情,眼神看着他们,身体稍微前倾,表示你在认真听。
不打断,不评论,不急于给建议。 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树洞,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倒出来。让他们说完了,然后再用温和的方式回应。比如,“嗯,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觉得……是吗?”
复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情本身。 如果孩子说“同学不跟我玩了”,你可以说“听起来你现在心里挺难受的,感觉被孤立了,是这样吗?” 这样能让孩子觉得被理解。
给孩子示弱的机会:
偶尔跟孩子分享你的困境或烦恼。 别总是一副无所不能的家长模样。你可以偶尔说,“妈妈今天工作上遇到点麻烦,有点烦恼。” 这样,孩子可能会觉得你也不是完美的,他们也有能力关心你、帮助你。
保持耐心和持续性: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孩子可能已经习惯了跟你保持距离,重新打开沟通的窗口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放弃。 今天孩子还是爱答不理,明天就换个方式试试。关键在于你愿意持续地去尝试,去连接。

举个小例子:

我的邻居,她儿子大概初三吧,就特别叛逆,说一句,顶三句,有时候直接把你当空气。邻居也是愁得不行。有一次,她儿子很早就出门了,直到晚上才回来,脸上还带着点淤青。邻居当时也生气,想问个清楚,但又忍住了。她做的不是追着儿子问“怎么回事”,而是等到儿子自己回房间后,她去了儿子房间门口,轻轻敲了敲门,手里拿着一碗刚炖好的鸡汤,说:“儿子,我看你回来的时候好像有点不太舒服,我给你炖了点鸡汤,你喝点暖暖身子。” 儿子当时也没说什么,就默默地接过了碗。后来,邻居说,她儿子后来主动跟她说了,是跟同学发生了点误会,被推了一下。虽然没细说,但邻居觉得,这一步,已经很好了。因为她没有立刻进入“审判模式”,而是用行动表达了关心。

最后,请记住: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想法。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是成为他们可以随时依靠的港湾,而不是让他们感到压力的枷锁。你的爱,可以通过更温和、更尊重的方式传递出去。孩子“爱答不理”,不代表他们不爱你,而是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寻找自己的独立空间。保持积极的心态,用智慧和耐心去尝试,相信你一定能重新连接上你的孩子。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题目,我突然想到了这部伴我们这代人长大的漫画。

然后你再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和大雄的妈妈如出一辙?

比如:

比如:

比如:

比如:

然后你再仔细回想回想漫画里的大雄,他都听进去了么?


当一件事情你重复了100遍,孩子还是会做错。

这个时候要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说了100遍孩子还不听,而是为什么我说了100遍还没有效果?

应该怎么办?

1.学着和孩子当朋友,不要动不动就拿出说教的态度。

2.多听少说,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3.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智商和情商有点捉急,但好歹也是亲生的。

4.赏罚分明,言必行,行必果。

5.郑重承诺绝不首先动用家庭教育中的核武器(挨打)。

最后再推荐一本书,非常适合你现在的状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孩子大了,跟你玩不起来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失落,也有点慌,是不是?我太理解了。感觉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想说的话,就像丢进了无底洞,激不起一点水花,孩子就淡淡地“嗯”、“哦”、“知道了”,或者干脆低头玩手机、看书,好像你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一样。这种时候,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想当初,他们咿呀学语的时候,.............
  • 回答
    二年级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同时学习习惯和能力也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当您感到对孩子的教育彻底失去信心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倍感焦虑和无助的时刻。别担心,您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类似的迷茫和挫败感。首先,我想跟您说,失去信心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当您付出了很多心血,却看不到.............
  • 回答
    《不要小看我》这档节目里,父母们时不时流露出的那种“内疚式教育”,说实话,对孩子的影响,那可真是深远且复杂,绝不是简单一句“不好”就能概括的。我最近看这节目,尤其是几期关于家庭沟通的,感触特别深。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什么是“内疚式教育”。节目里很多父母,他们自己可能年轻时吃过苦,或者有过没能满足自己.............
  • 回答
    钱文忠教授这句话,初听之下,确实挺“炸”的,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一贯的硬核育儿风格。但如果我们细品一下,会发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反快乐教育”或者“反人性”的论调,而是他对当下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和警醒。首先,“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这句话并非否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可能性,而是点出了教育的.............
  • 回答
    哎,这事儿吧,说起来真是挺让人头疼的。作为老师,咱们平时跟孩子打交道多,也知道暑假带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一带就是两个月,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你老公和小叔子那边沟通了,你老公跟你说了这事,你直接就拒绝了,这事儿说实话,挺能理解的。毕竟,孩子暑假到家里来住,这可不是简单地多一张嘴吃饭的问题,这里.............
  • 回答
    听到你为女儿的攀比行为感到烦恼,这确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挑战。看着孩子因为别人的东西而纠结,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判断,心里肯定不好受。你提到女儿同学家长的教养方式可能是一个诱因,这一点非常重要,也说明你很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根源。咱们先不急着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家的家长,虽然他们的行为确实会带来一些.............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震惊的视频,一位女士在地铁里当众让孩子下跪,并且在其他乘客上前劝阻时,毫不客气地回怼“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看到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有愤怒,有不解,也有对孩子未来成长的担忧。首先,从“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这句话来看,这位母亲的态度非常强势,甚至可以说是“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为人父母者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对自身价值和育儿责任的深刻思考。首先,请放下那个“优秀”的标签,它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枷锁。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没有谁能断言自己达到了“优秀”的彼岸,尤其是这个“优秀”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家庭里,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定义。你觉得自己不够.............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一边是自己培养孩子的理想,一边又是长辈的意见,夹在中间确实让人不好做。你这事儿,我听着就觉得心疼。首先,你心里这个“精英教育”是什么样的?这个目标定得好不好,有没有细化,这是基础。精英教育可不光是读多少书,上多好的学校,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一个活泼好奇的孩子,被浸泡在“知乎大V”们构建的知识海洋里,那画面,嗯,颇有几分意思。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其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景象,绝对不带机器味儿,就当是咱俩坐在路边,吹着晚风,聊天的感觉。首先,这孩子接收到的信息,那叫一个“杂糅”。你想啊,知乎上的大V,那是五花八.............
  • 回答
    宝贝三岁了,正是性格发展和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脾气大、动手打人、摔东西,这些行为在三岁孩子身上其实并不少见。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但又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来“沟通”。看着孩子这样,家长心里肯定不好受,想好好引导,又怕适得其反。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个“小火苗”变成“小.............
  • 回答
    您提出的情况非常棘手,是一位女儿对经济条件有限的母亲表达出极度的不满和攻击性言语。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而需要耐心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核心原则:理解、沟通、界限、赋能在开始任何教育之前,请记住最重要的一点:您的女儿可能正处于一种情绪失控和对现.............
  • 回答
    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您教育她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本身不一定是错的,但关键在于您如何教育,以及反思的侧重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需要审慎处理。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为什么“反思自己”可能不是错的?1.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意识: 无论遭受何种不公,孩子.............
  • 回答
    看到你提出“初中前让孩子在问题解决上‘放养’”的教育理念,我非常理解你希望孩子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初衷。这种想法并非全然错误,反而可以说是许多现代教育理念推崇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不过,如果我们深入剖析“放养”这个词在孩子学习问题上的具体含义,以及在初中这个.............
  • 回答
    孩子被好朋友的家长嫌弃,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作为家长,咱们的心肯定像猫爪子挠一样难受。这不仅仅是孩子受委屈,更是对咱们作为父母的一种挑战。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说透了,把孩子扶起来,也把咱们的教育方式捋顺。孩子被嫌弃了,先稳住心态,再看怎么帮她首先,得先承认,这种事儿发生,咱们自己也可.............
  • 回答
    您的困境确实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每个月给孩子500元生活费,孩子却觉得比别人少,并且因此生您的气,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孩子对金钱的认知、同伴压力、家庭经济状况的理解以及亲子沟通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并提供教育建议: 一、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在您生气之前,先尝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
  • 回答
    “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直击当下不少家长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的宣传语,更像是一面放大镜,折射出了我们教育领域里一些令人警醒的现状。首先,这句口号无疑贩卖了一种“焦虑”。它精准地抓住了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唯恐孩子落后”的心态。在.............
  • 回答
    《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篇文章,读完之后确实让人感慨颇多,也引发了我对当下小学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文章用一种非常直白甚至有些“残酷”的视角,描绘了我们送孩子去学校,然后在几年后“收获”到的可能结果。它触及了许多家长内心的焦虑,也暴露了一些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关于文章的核心观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教育问题真是一件头等大事,尤其在我们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再想想自己省直和基层的单位,这确实是个纠结又现实的抉择。咱们先掰开了聊聊“值不值得辞职”这事儿。辞职的可能性和顾虑:1. 经济上的“断崖式下跌”: 这个是首要问题。你们俩都是公务员,虽然单位不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性格究竟是“爹妈给的”还是“后天教出来的”?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在我看来,性格的形成,更像是一场精彩的“内外兼修”,天生的底子固然重要,但后期的“装修”和“打磨”更是功不可没。天生与后天的较量:性格的“基因”与“土壤”我们可以把一个孩子的性格想象成一棵小树苗。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