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有个VR公司找我合作,弄模拟宇宙遨游的东西,去年找我弄元宇宙。
他们公司的主业就是人体解剖。公司里各种人体器官的模型,建模,做成VR场景。
除了解剖外,他们还提供手术前的演练等。
我试过他们产品,蛮好玩的。
他们生意也不错。
曾经大体老师的几种来源:
1.无名氏路有冻死骨:随着改革春风吹满地,这条线几乎趋近于零。
2.法场伏法法外狂徒: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这条线也几乎趋近于零。
3.志愿捐赠一片丹心:主要来源,但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4.买:主要来源,贵且量少。
那么问题来了,大体是耗材啊,一届学生平均要消耗好几位。
没尸源了怎么办?
先是用库存——尸池里请,每所医学院校都有一个尸池,平均容存10-20位老师。
尸池常年还需补充,多数学校先是去附属医院薅:找困难家庭的逝者家属做工作,以一定金额请到尸池作备用,但一年也找不到几个。
作为医学生,不可能不上解剖实验课,什么三维模拟只是蜻蜓点水权宜之计,没见过尸体的医生没破过胆的怎么能接过希波克拉底的衣钵?
少了法场和无名氏两条主要来源以后,大多医学院校的大体老师数量都存在短缺现象,只能节约着来了。
向所有大体老师致敬!
抽签现杀。
每个医学生都有一个尸体贡献名额的要求,
要么你开学自己背一具过来,
要么当场没用的就在你们班抽签,现杀一个。
躲不掉的。
家里有学医的那部分有经验的同学,会选择自己带。
他们高考之后就开始猫在各个论坛,一旦附近有什么僵尸类的灵异事件,他们就带上朱砂糯米五帝钱,带上十里八乡的黑狗,喊上秃顶道士,去寻求机会。
一旦成功,开学的时候不慌不忙的背去学校。
端得是一个从容、写意。
你这种没什么经验的,就很容易被现杀。
否则你以为大家为什么会劝退医学专业?
难道还能是因为苦、累、受委屈、低容错、周期长、回报低吗?
我感觉是依赖遗体捐献的。
希望我老去了以后被送去医学院,能被官方备注为:这是一个年轻时很酷的奶奶。
提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起了上解剖时候的一位遗体捐赠的老教授。
大四的时候,还在一个北方古城的医科大学里面,学习人体解剖学。
第一次接触尸体,从福尔马林的大池子里面打捞起来,放到解剖台上的时候,二十二岁的我恐惧又震惊。直到现在,我仍然能清晰的记得当初那股刺鼻的气味。看着一具具失去灵魂的躯壳,在手握钥匙打开人体奥秘的时候,我也开始思考死亡对于一个人的含义。
直到有一次学习到晚上,标本室去查阅颅底的神经结构,看完一具神经标本,总于在标本的指引下,明白了面神经出颅的部位。
正要离开,突然发现,在标本底座的注释上面,有这么一行小字。依稀记得写得是,这个标本是来自于我校解剖教研室**教授的遗体捐赠。
我才意识到开始的知识是来自于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标本当初是属于一个充满知识、睿智博爱且有牺牲自我的老人。
此刻,我仿佛看到了标本里面有什么东西在闪烁着流动,或许这就是他的灵魂。
过了几天,再次路过解剖教研室,走到基础部楼下的时候。看到几辆小轿车打着车灯,围绕着一棵树,一群西装革履的老者,烧着香烛在祭拜着什么。隔得远远的,借着灯光在这棵树上,看到了同样的**教授的名字,铭刻在这颗树干之上。原来是他的学生,回来吊念。
作为一个医学生,我很怯生的告诉他的学生,我前几天刚刚从这副标本上学到了有关面神经的知识。
为首的一个白发学者,含着泪,淡淡说了一句话,”哎!看来,**老师每天教学比我们还忙。“
今天看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又想起来这个场景,思考了一下,其实当初在学解剖的时候,我就机缘巧合地多上了一课。在很多时候,有的人他的灵魂和躯体并未因为死亡而分离。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他就得拥有超出常人的睿智,要有超出常人的付出:甚至在他死后,他的后人或学生都找不到祭拜他的地点,只能用围着一颗苍天大树祭奠他。
还有其它启迪人生的小故事我会在我的文章中继续更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大体老师的好处吧?
首先,你将为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其次,如果你是不婚主义或者丁克家庭,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百年后遗体谁来处理的问题。大体老师在工作一定的年限后会有专人负责你的退休,他们会帮你在火葬场完成退休仪式。
再次,你可以在生前省下一大笔安葬的费用。大体老师有专门的志愿者墓地和骨灰盒,而且每年会有专人为你扫墓,时不时还有医学生前来祭奠你的付出。
最后,大体老师退休后住的地方埋葬的都是志愿者,大家都是有共同理想的人,寂寞时能聊到一起。这不香吗?
美国最大的健康维护组织(HMO)Kaiser Permanente 在2020年开设的医学院,就使用了「虚拟解剖」,他们预先通过专业人员解剖了尸体,并且通过塑化保存下来;以及手工制作的人类骨骼等,最终数字化。
医学生通过触控屏进行操作,解剖虚拟的三维器官,VR 头显可以和特制的人体模型配对,让学生体验解剖人体时切割肌肉和组织的触感,还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人体器官。
同时该医学院也保留了部分尸体,但这些尸体不是提供给医学生进行解剖练习,而是向学生展示人体的变化过程。
法国蒙彼利埃医学院也使用了3D扫描来创建虚拟尸体,逐层扫描后再通过计算机进行拼合,最后学深可以通过专门的触觉设备进行操作。在2018年发布的,有颈部、骨盆、大腿等部位。
这个项目由两个外科医生发起,旨在希望医学生在操作真正的尸体前,可以在软件上进行练习,以避免造成没必要的破坏。
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人民卫生出版社在2016年推出了VR《3D系统解剖学》,目前该应用包括了6组人体模型,分别是骨骼模型、肌肉模型、内脏模型、神经模型、心血管模型以及淋巴模型。
可以让医学生通过VR眼镜、手柄实现拾取、旋转、隐藏和复原等操作,可以更直观的看到人体的内部结构。
不过遗憾的是,目前还无法提供真实的触感,也就没法去替代真实解剖。
当虚拟走进现实,或许除了游戏,或许会解除很多资源上的限制。
一想到生命终结后,我的眼角膜还能看到美女,我那冰冷的肉体还有漂亮的或者帅气的大学生抚摸,我这LSP顿时兴奋的浑身发抖,立马就去登记~
但是你们缺尸体的时候就别惦记还活蹦乱跳的我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