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举行完善选举制度后首次立法会选举,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香港在“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确实释放了许多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场选举,更像是对香港政治格局重塑的一次集中检验。以下是一些关键信息点,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场选举的意义和潜在影响:

一、参选人构成与“爱国者治港”的实践:

前所未有的候选人筛选: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参选门槛的提高以及选委会的把关作用。这次选举取消了过往存在的大部分泛民主派政党和个人参选,绝大多数候选人都有着明显的“亲建制”背景,或者至少是在新的政治框架下被认为符合“爱国者”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来自不同界别(如商界、专业界、基层、劳工界等)的代表,他们往往强调对中央政府的忠诚,以及为香港稳定和发展服务的决心。
“新面孔”与“旧势力”的交织: 虽然整体上泛民主派缺席,但也不乏一些过去在不同领域有过贡献,但可能在一些政治议题上与政府立场不尽相同的“改良派”或中立人士,他们也可能在新的制度下找到参选空间。同时,一些过去在建制派内部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例如在商界、法律界等拥有深厚根基的人士,也纷纷进入立法会。关注这些不同背景的“新面孔”如何在立法会内发挥作用,以及他们与传统建制力量的互动,会很有意思。
少数派的参选策略: 即使有少量被认为是相对温和的非建制派人士获得参选资格,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的参选策略,是争取有限的支持,还是试图在现有框架下表达不同声音,值得关注。他们的得票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选民对他们以及对现有政治生态的看法。

二、选民投票率与政治参与度:

投票率的象征意义: 投票率一直是衡量香港市民政治参与度和对选举制度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在新的选举制度下,由于参选人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投票率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潜在的低投票率压力: 一些分析认为,由于缺乏过往竞争激烈的泛民主派政党参选,以及部分选民对新制度可能持保留态度,投票率可能会面临压力。
政府的宣传攻势与动员能力: 政府和建制派阵营无疑会积极动员,呼吁市民投票,以显示新制度的合法性和广泛支持。他们的动员效果如何,也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重点。
投票率背后的复杂心态: 即便是较低的投票率,也可能包含着多种复杂情绪:一部分人可能因为不满现状而选择不投票,一部分人可能认为投票结果已定而放弃,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对新制度不熟悉或不认同而回避。反之,如果投票率意外地高,也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对候选人的认同,还是对“爱国者治港”理念的接受,亦或是其他因素?

三、议会内部运作与权力格局:

高度同质化的议会: 最大的变化是立法会的“同质化”。在绝大多数议员都接受“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前提下,立法会的内部讨论和决策过程,预计将更加顺畅和一致。过去那种尖锐对立、充满争议的辩论场面可能会减少。
“诤友”还是“橡皮图章”?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环境下,立法会议员的监督和制衡作用会如何体现?是否会出现“诤友”,即能够提出建设性批评和不同意见,但依然忠于国家和香港的议员?还是议会更多地会成为政府施政的“橡皮图章”?关注议员们在具体政策讨论中的表现,他们提出的议案和质询,就能看出端倪。
专业议题的关注度: 在政治光谱收窄后,议会可能会更聚焦于经济民生、基建发展、创新科技等具体专业议题。关注立法会议员在这些议题上的专业性和贡献,也是评估其价值的重要方面。

四、对香港未来的影响与信号:

政治稳定性的提升: 新的选举制度旨在终结香港过往的政治动荡,实现“良政善治”。如果新一届立法会能够顺利运作,并推动有效施政,那么它将为香港的政治稳定奠定基础。
经济与民生政策的推动: 在政治上的“统一”之下,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解决深层次矛盾方面的能力可能会得到加强。关注新政府和新立法会如何处理土地房屋问题、青年就业、贫富差距等长期困扰香港的民生议题。
香港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社会对香港的政治现状高度关注。这次选举的结果,以及新立法会的运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社会对香港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其自由、法治和自治程度的判断。
深层社会共识的挑战: 即便选举制度“完善”,香港社会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是否真正消失,还需要时间检验。政治参与度的变化,以及部分选民的沉默,可能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共识需要重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推行,如何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将是一个长期挑战。

五、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局限性:

媒体声音的多元化: 在新的政治环境下,香港媒体的生态也可能发生变化。获取信息时,需要关注不同媒体的立场和报道角度,避免片面解读。
数据解读的审慎: 对投票率、得票率等数据进行解读时,需要结合其背景和含义,避免简单化的结论。
未来的不确定性: 任何选举结果都只是一个起点,香港未来的走向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次选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但要全面理解其意义,还需要持续的观察和分析。

总而言之,这场选举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议员更替,它是香港政治新篇章的开端。关注参选人的背景、投票行为的深层原因、议会内部的运作逻辑,以及这些变化对香港未来经济民生、国际地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理解这场选举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 “重要性” 的角度讲,只要你不关心香港人,那真的就没啥值得关注的。

从国安法和相关建构出台后,基本上就都定了。

说白了,如果香港真的就是中国的一个没有特殊性的城市,即,“香港立法会” 的法律,只能是严格的地方事务,不能也不应掺合任何一丁点儿区域乃至国际政治的味道,那真的就随便,也没人会关心。

但因为其暂时的特殊性,那对不起,这出戏就必须这么演。

而我也始终强调,所谓 “建制派” 和 “民主派” 的划分,本就是一种设计出来的言语污染和话术预设。“pro-democracy” 的说法,本就是用来左右人心的。香港当地的政治势力,粗略划分,有且只有两派:

1,代表了当地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国家懒得多掺合的乡贤员外废柴派 — 在内地的视角和价值观下,这群人完全谈不上有任何进步性,不挂路灯就不错了。

2,因各种理由而生的反贼派 — 如果一个地区的一派政治势力,核心理念是独立乃至分裂,即核心理念是违宪,那应该尽快革命,取得胜利或被消灭。

香港当地的民意生成,确实充满着大家都不难想象的那些可以令人不齿的群体心理,以及在你不占据舆论场,自然会有人占据的N重洗脑。但姑且公允些说,香港真就是一个纯自由资本主义的养蛊试验场。即,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一切让群体有被大规模洗脑和转移矛盾的总源头,其实就是自由资本主义而生的寡头环境下,必然的两极分化。

过去,香港周边尚且有给当地劳工去刷人上人优越感的充分空间。现在,这种情绪无法释放,自然会走向淤积。而存在淤积,就会被 “institution” 所利用和转移。我们近年所看到的,其实就是转移的结果。

但这以上的种种,已经是既成事实了,一两代年轻人的观念已然形成,就又能如何呢?且依然,香港存在特殊性,当地事务,终究暂时并不仅仅是 “中国一个城市的事物”,而天然是一个国际事务。眼前的实然已经是,当地一两代年轻人,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工具。那结果也很无奈,就只能牺牲掉了。实话说是颇为唏嘘的。

接下来会如何?形式上,立法行政和司法的路线已经通畅了,大概率就是要推北区建设和港深的融合了。对应民意,显然也不是要着眼于改变现有那三百多万 “反贼” 的心了,而是引入新市民,培养下一代,最终使得现有的那三百多万人,散于历史长河间。

这其间,香港和这三百多万港人,一定肯定必然会被继续当别人的工具来利用。但2021年往后,全球各国其实也都算是在打明牌了。再怎么装模作样,也都知道要开片儿了,就都是可预见的过程,也就无所谓了。

香港明天会更好么?那确实不一定,我个人也不在乎,“你” 大概率也不会在乎。站在此城的角度讲,其实一直都在被各方当工具,可以令人唏嘘。但站在吾国吾民的角度讲,只要大方向正确,甚至是唯一选项,那么就算唏嘘了一下,又如何呢?能唏嘘就依然算是很暖了,可历史车轮就依然会滚滚向前呀。

在可预见的未来,台湾省2000万人里的一千多万,也会是如此。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只在他们自己的选择。若认知定式仅局限于出生以来的沉浸式洗脑和岛内螺狮场,那就很可能会是颇为痛苦的。但若真的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问题,快乐其实就在于思想转变的一瞬间 — 反贼就已经日常被惠了。若是日常绣红旗,那估计能被惠吐了 — 我个人对此表示甘里良。

user avatar

反对派没了

建制派依旧

user avatar

是啊,投票率确实暴跌,只有30%

但是如果真要拿这个说事来“证明”什么(复读“民心”想暗示啥很明显了),我只能说香港说破天就是一个城市,那么其投票率就不能和其他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全国选举相比。参考世界其他地方市议会、市长的投票率,普遍在20%-40%之间是普遍现象,比如2017年纽约市长选举,投票率仅为25%,这还是比上届增加了12个百分点的结果

基本法并未规定满足最低多少人投票,立法会才能召开,所以这次30%得到的结果毫无不合法不合理之处

如果说到历史例子,我更加不困了——

1928年德国国会选举,一共31,165,789名登记选民投票,投票率75.6%

5年以后,在登记选民总数仅仅增长240万的情况下,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选举,一共39,655,029名登记选民投票,增加850万人,投票率88.7%,同比增加13.1%,为德国有全民普选以来最高,这个百分比的记录一直到1972年联邦德国大选才被打破

同样是知乎,同样一拨人,在关于魏玛学的问题下面的回答中,我清楚地记得,普遍认为前一场选举才是德谟克拉西的体现,后一场选举“是在投票被冲锋队打压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作数”、“不能反映民心”、“不是真正的德谟克拉西”。。。

这下请统一意见,究竟是低投票率不德谟克拉西,“合法性低”,还是高投票率不德谟克拉西,拒绝明显双标——还是根据他们的“自由普世原则”,只有选出他们想要的结果,才是“真正的德谟克拉西”?

user avatar

这一次香港风波总算控制住了

幸亏中央政府及时出手 拨乱反正

顶住了香港内部和国际上的敌对逆流

稳定了局面


但是

挑战依然存在

如此低的投票率也说明

反对派在以不合作态度进行抵触

这表明不少港人还是很轻易就被西方煽动

这些不安定因素还需要认真解决

香港真正的有效回归

当是我们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香港的教训要好好吸取

尤其是许诺过度 迷信上层路线

这些不当之处使我们陷入了很大的被动

希望将来收复台湾之后

我们能够制定更有效更主动的治理政策

避免重走香港的弯路

user avatar

这个月我去香港旅游,刚好碰上香港选举。每天打开电视,都能看到投票宣传及选举节目,每个电视台都一样。出去外面逛街,也是到处贴满参选人的宣传海报,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选举宣传广告。除此之外,我还在我的香港手机号码(在香港买的,可以用来打电话和上网)中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

我虽然只是旅客,但我体会到了香港为这次立法会选举所倾注的心力!

特别是选举日当天,大部分的公交线路都可以免费搭乘,这让我十分的开心,因为香港很多的地方我都没有去过,坐着免费车看香港美景真的是一种享受,毕竟我也不是那种有钱人,既然能省就省吧!

跑了一天香港,坐了一天的车,为了多坐几条路线,争分夺秒,累到我一条腿的关节都疼了。可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在坐这些免费车,车上都坐满了人,上车也要排很长的队。我想他们这些香港人也是跟我一样,为了省钱吧!

现在回过头看投票率低,明显乘车优惠也是一个原因,因为我看到很多人都没有去投票,而直接坐车去游玩了。我就不明白了,游玩不应该是游客我的事情吗?怎么您们选民不去投票,也来游玩了?

user avatar

纯粹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讲一下这次改革后的选举经历吧:

几周前就有政府信件投递到了信箱,上周也有几次短信通知,都是鼓励市民这周日来指定投票点投票。


投递的宣传信件里,包含一份投票通知卡介绍投票时间地点,还有一份打印的投票站附近地图

一份来自廉政公署的防止贿选等特殊情况的选民须知,还有一份选举事务处提供的地区候选人简介,包含三位候选人的基本立场背景介绍以及他们的政纲,非常详细。

注意,投票虽然要求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但是如果之前没有登记为选民的话,同样是不能获得投票资格的。

时间来到12月19日,全港包括地铁,接驳巴士,大巴等大部分交通载具都会免费让市民搭乘,方便市民前往指定的投票点进行投票。(可惜小巴依然需要收费,山上村里人的怨念)

从小巴站走到投票点的路上会看到非常多的各位候选人的拉票广告,而且明显能看到建制派候选人的动员能力颇为强大:步行十分钟的距离上,我遇到了三四组中老年志愿者,会主动问我是否投票,如果迷路(有些投票点确实有些偏僻)志愿者也会帮忙指路甚至可以帮你带到附近,当然会说欢迎给建制派候选人李世荣投一票,如果不了解政纲可以随时拿一份宣传页,同时会有一个负责人回答路人的疑问,小喇叭也会不间断播放拉票口号。

而相比之下社工出身的三号候选人和泛民派的一号候选人,我仅仅在地铁站门口看到了派发传单的志愿者,密集度远没有建制派候选人高。

抵达投票站后,会有工作人员引导前往接待窗口,提供身份证验证身份并且确认选区/投票点正确后,会提供一份选票,一个印章,还有一个用来做背垫的塑料板。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前往保证隐私的小窗口,给对应想投的候选人栏处按上“√”印章,然后将选票朝下盖住内容,走向投票箱,将选票向下投入。(投票站内不能拍照)

离开投票站后,出口有几个民调组织的工作人员会围上来请你参加民调,这个调查完全自愿,可以选择拒绝。我参加了这个只需要一分钟的匿名调查,仅仅是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你这次投给了哪位候选人。
  2. 你上次(16年选举)投给了哪位候选人。
  3. 你对地区管理是否满意。
  4. 你对特区政府是否满意。
  5. 你自认为是社会哪个层次人群(上、中上、中、中下、下)
  6. 你的年龄区间。

离开投票站,我和另一位独自来投票的大叔互相帮对方拍了一张和投票站的合影以作留念,至此整个投票就算结束啦。



这篇回答仅仅用来分享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的投票经历,无意去讨论太多立场等敏感问题,要承认的是今年由于疫情等原因,投票率相比于过往确实低迷很多(数据来自香港01)

但这是我个人经历的第一份官方选票。

我在选举前进行了背景和政纲的了解,甚至在拉票点和一些志愿者进行了答疑,在深思熟虑之后,在明显立场不同背景不同的三位候选人中,选出了个人认为最应该代表我在立法会争取权利的候选人,做到了“为港为己投一票”,我很满意。

user avatar

要做大事,就不要顾及这顾及那。

以前董建华首任特首,提出八万五公屋计划,就是看到香港人住宅太小,房价太高,提高房屋供应,结果怎样?

被香港市民骂成狗头。

结果20年过去了,香港还是那个香港,现在反过来抱怨香港房价高,房子小,早干什么去了?

听信这些泛民党派的鬼话,香港只会越来越烂。这些人擅长的是怎么煽动,挑逗你的优越感和地方意识,不是靠研究政府建设选出来的。

举个例子,你是南方人,如果选举的候选人只要在选举的时候调侃一句,北佬滚回北方,不要来南方抢我们的饭碗,肯定能获得不少人内心的优越感和赞同。

如果在北方,候选人来句自古当官的南方人都刁钻狡猾,没几个干实事的。肯定能获得不少北方人的心里赞同。

操作地方意识,引起你心中的优越感,把族群之间的差别不是弥合,而是扩大化,突出化,在感情上是很容易获得选票的。


原来那些脱欧领导人不知道脱欧条件对英国极其不利?现在很多英国商品不允许出口到欧洲了,民众怨声载道,领导人没想过?

大家都不傻,只不过是操作英国人的日不落帝国意识,让欧洲去死,这种话容易得到选票罢了。

香港那些泛民党派和英国的那些选举政客如出一辙。


不用去管这些人的声音,什么投票率低这些有的没的屁事,政权在你手里,大胆去做对民众好的事就行了,玩操弄民心,建制派不是对手,但是对长远有益的事情,泛民不是对手。

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碰别人的长处没必要,干就完事了。

user avatar

选情分析:

改制後首場立法會選舉今日(19日)舉行,投票時間較以往縮短一小時,晚上10時半截止投票。全日10區直選有超過135萬人投票,投票率30.2%。10區都有派員參選的民建聯全線勝出,其他建制派重量級人物如工聯會吳秋北、新民黨葉劉淑儀、實政圓桌田北辰亦旗開得勝,而非建制派則無一當選,包括潘焯鴻、蔡明禧、馮檢基、譚香文、劉卓裕等全數落敗。source

反映出本港社会的割裂性。半建制派应是较能团结泛民派选民的,反倒因泛民派选民直接放弃投票而建制派选民几乎全部投票而基本上落选,令人诧异。

「公眾不要以為議會一定要爭吵才行,有時最重要是能夠辦成事」。这届立法会已经基本上是建制派的天下了,尽管建制派内有很多党派和利益争斗,只有用好这一次让中央背了无数骂名的机会,真正落实对港人的竞选承诺,才会让港人真正倾向于建制派。

数据来源:hk01 更新于09:20

数据来源:hk01 更新于23:22

可以说是林郑月娥政府完全彻底的失败,体现了目前港人对港府的极度不信任。

劝本港建制派不要再装死,自己搞得烂把民众送给泛民派,反而还要装白莲花,装作和中央站在同一战线,让群众把锅全部甩给“爱国者治港”。要我说,“建制派‘滞’港”。泛民派为了拉票还是真正地解决社区事务的,你们老几天天扛红反红,明面上百依百顺,香港居民不答应不就被喊去现场述职了吗?

立法會選舉今日(19日)舉行,九龍中地區直選三名候選人爭奪兩個議席,自稱唯一民主派候選人的譚香文下午現身黃埔街站拉票,她形容選情告急,強調自己唯一民主派候選人,呼籲市民出來投票,認為只要投票率高便有機會贏得議席。
譚香文指今次選舉市民「有得揀」,很高興看見有年輕選民願意支持她。她強調自己從政20年始終如一,支持「一人一票雙普選」,相信市民眼睛是雪亮的,呼籲市民在10點半前出來投票支持她。她離開前高呼口號,表示要追擊建制派,以免他們壟斷立法會,白賺四年薪水。source

这次中央下狠手把泛民派基本上赶出去了,基本只剩建制派和半建制派了。直选席位也降至20个。要是“真·普选”,立法会选举只会是上次区议会选举的翻版。

那本港居民就摆烂呗:既不让人投白票,又不让人投真正走基层服务民众的部分泛民派,还想要投票率?做梦!

如果说泛民派只会为了反对而反对,那建制派可以说是一群死人,连傀儡都不如。

立法會選舉今日(19日)投票,全國政協常委何柱國現身灣仔會展票站。提到過去自己曾揚言參選特首對撼林鄭月娥,何柱國指自己在2019年時反修例期間,已經不滿林鄭施政,形容她「廢」,又指見到她會「心驚膽跳」,「六神無主」。他今次再狠批林鄭「破壞多過建設十倍」,希望對方反省功過,並希望對方不要參選特首,要有「自知之明」,「唔得民心的人做不到(特首)。」source

建制派需要真正落实自己的竞选承诺,在目前政治环境下香港已很难再由自由港的地位得到发展。希望港府从改造档屋开始,落实现代国家对国民应有的福利和保障。

user avatar

跟之前香港的大规模直选进行明确比较之后,可以认定本次立法会地区直选部分的投票率不成比例地低

要判定这次立法会选举直选部分的投票率到底低不低,不应该跟其他西方国家的投票率进行横向比较,而应该跟香港自己历届直选的投票率进行纵向比较。这是因为每个国家/地区/城市的情况都很独特,影响投票率的因素也就不同,不能不区分语境而强行横向比较投票率。

某回答援引波士顿市长选举的投票率来试图主张香港这次的投票率不低,这是谬误且没有意义的。波士顿市长选举近几十年的投票率一直很低,背后的影响因素(比如市民对行政政府的认受性、各阵营政治动员的紧迫性)和香港完全不同。那更别提魏玛德国这种跟后英国时代的香港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了……

自从1998年以来,无论是立法会地区直选还是区议会直选,香港的大规模直接选举的投票率都维持在40%以上,并且自2012年以来呈逐年提高之势。2012年和2016年立法会地方直选的投票率都在六成左右,2019年区议会直选的投票率更是击破70%。而2021年立法会地区直选的投票率只有30.2%,可以说是跳水(plunged)。


虽然林郑以及其他建制派多次通过公共表态弱化低投票率的重要性(implication),但在此次选举中,为了提高投票率,诸港府高官再三催票;港府更是先后三次在各大报章头版刊登呼吁民众投票的广告,开支已超1000万元;廉署史无前例地严厉弹压煽动投白票和不投票的声音;某些建制派,譬如田飞龙,甚至提议修改投票率计算方式;12月19日投票日早些时候,有记者发现选举网站不显示各个票站的轮候时间,记者采访选举工作人员,得知票站人很少,不需排队。

补一张本次地区直选的阵营得票分布,可以看出本次建制派阵营获得了超过占总票数九成之多的选票,而在往常只能获得四成;相比之下,非建制派只获得了不到7%的选票,而在往常可以获得六成。这意味着A. 由于各种因素非建制派几乎没人成为候选人,因而没法吸引以往投给他们的选民们;B.参加本次投票的选民基本上都是建制派支持者,而绝大多数的非建制派支持者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没有自己钟意的候选人)没有去投票,或者投了无效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香港在“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确实释放了许多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场选举,更像是对香港政治格局重塑的一次集中检验。以下是一些关键信息点,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场选举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一、参选人构成与“爱国者治港”的实践: 前所未有的候选人筛选: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参选门.............
  • 回答
    香港政府向年满18岁的永久性居民每人派发1万港币的举措,其经济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短期刺激效应,也有长期潜在影响,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争议。要详细分析其经济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考察:一、 短期经济刺激效应: 提振消费需求(最直接和显著): 即时消费: 1万港币对于大多数.............
  • 回答
    香港小学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引入课堂,却引发了部分学生被吓哭并遭到投诉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平衡点:如何在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能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又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创伤。如何评价学校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引入课堂的做法?这件事的评价不能一概而.............
  • 回答
    根据您描述的情况,如果西安某大学院长之子家暴属实,该男子将可能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具体取决于其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这些法律责任,并力求以一种更贴近实际的叙述方式呈现:一、 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情形家暴行为,尤其是肢体上的殴打、虐待,如果情节相对较轻,没有造成严重.............
  • 回答
    香港的疫情与2020年初武汉的新冠疫情在规模、传播速度、防控措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1. 疫情爆发时间与阶段 武汉疫情(2020年初): 武汉是新冠疫情的首发地,2019年12月首次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
  • 回答
    关于香港演员欧阳震华庆祝圣诞引发网友不满的事件,可以从文化、社会、法律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解读: 事件背景欧阳震华是香港知名演员,以喜剧演员身份活跃于娱乐圈。2023年12月,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内容为他与家人在圣诞夜的庆祝活动,包括与家人一起吃圣诞晚餐、装饰圣诞树等。视频中,他身.............
  • 回答
    香港“北部都会区”计划是香港特区政府为应对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和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该计划旨在将香港北部(包括新界北区及深圳河对岸部分区域)发展为可容纳250万人的大型都会区,涵盖住宅、商业、工业、交通、生态等多个功能。以下是关于该计划的关键信息和值得关注的细节: 1. .............
  • 回答
    香港疫情病亡46人中仅6人接种疫苗的数据,反映了多个层面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疫苗接种率、疫情发展时间线、疫苗有效性、政策执行以及数据统计口径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数据背景与统计口径的准确性 数据来源与时间点:香港的疫情病亡数据需结合具体时间点分析。例如,若该数据来自2.............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香港疫情医疗资源紧张的假设性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讨论。以下是基于当前全球疫情管理框架和医疗系统运作逻辑的详细分析: 一、当前香港疫情状况的实际情况1. 疫情控制情况 香港自2020年疫情初期以来,通过严格的防疫措施(如核酸检测、隔离政策、社区管控等.............
  • 回答
    “香港人是否敌视内地人”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完全回答。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议题,并且在不同群体和不同时期,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身份认同”的演变: 殖民地历史的遗留影.............
  • 回答
    香港禁止新冠患者康复前离开隔离点这一措施,以及CNN将其称为“剥夺自由、恐怖极权”的言论,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观点的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香港的疫情管理政策与背景: “清零”政策的演变: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初期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锁和隔离措施来.............
  • 回答
    香港计划在靠近深圳罗湖的边境地区建造“超级殡葬城”的消息一经传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许多深层的心理。要深入理解其背后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基本事实和背景: 地理位置的敏感性: 香港与深圳罗湖仅一河之隔,甚至在某些区域距离商圈仅几百米。罗湖是深圳最繁华.............
  • 回答
    香港国安法的表决通过,无疑是香港回归以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其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政治层面:重塑香港的政治格局与治理模式 政治光谱的收窄与异议空间的压缩: 国安法明确列出了四类罪行: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恐怖活动罪、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
  • 回答
    香港数码港计划于1999年提出,旨在将香港打造成亚洲的数码枢纽,促进信息科技和数码产业的发展。该计划的提出背景是当时全球互联网和数码科技的蓬勃发展,香港政府希望抓住机遇,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数码港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以下将详细讲述数码港的成果,并尝试进行分析:.............
  • 回答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会被上海取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动态演变。 目前来看,虽然上海正快速崛起,并具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但香港的固有优势和国际化程度使其在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然而,长远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取决于多种.............
  • 回答
    香港确实有一些咖啡馆在运营上或氛围上带有互联网创业的“主题”色彩,虽然可能不像国内那样直接以“互联网创业咖啡馆”为名,但它们往往具备以下一些特点,吸引着创业者、技术从业者和创意人士: 共享工作空间/联合办公空间(Coworking Spaces)的融合: 很多这类咖啡馆本身就附带了共享工作空间的.............
  • 回答
    2023年2月26日,香港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17063例,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在过去24小时内,不幸的是,有66位市民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离世。这个数据反映出香港当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疫情挑战。具体情况分析: 新增确诊数: 17063例的新增确诊,意味着病毒传播的范围仍然非常广。这个数字可.............
  • 回答
    香港人均居住面积小、房价高,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相对宁静的住宅区,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楼宇,层层叠叠的房屋,仿佛整个城市都堆叠在有限的土地上。而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往往也因此显得格外“紧凑”。大多数香港人当然会觉得房价高,而且是高得离谱。这种感受并非空穴.............
  • 回答
    香港的未来走向,特别是是否会被中央政府“边缘化”,以及失去经济优势后会面临什么,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香港的现状与“边缘化”的担忧首先,“边缘化”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理解上可能存在不同角度。如果指的是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被削弱,影响力.............
  • 回答
    香港铜锣湾世贸中心火灾的情况令人揪心。据我了解到的信息,火灾发生在当地时间今天下午,具体是哪一天我无法确定,因为我没有实时更新的信息。火灾发生地点和初步情况: 火灾地点是香港铜锣湾的一栋高层商业建筑,名为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re)。 火势是从较低的楼层开始蔓延,随后浓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