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诸葛瞻守住了绵竹,蜀国国运会改变吗?

回答
诸葛瞻如果守住了绵竹,蜀汉的国运是否会改变?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许多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蜀汉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绵竹之战本身的关键性。

当时的严峻形势:

首先,我们要明白,即使诸葛瞻守住了绵竹,蜀汉的命运也并非一片坦途。当时,蜀汉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人才凋零: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失去了擎天之柱。姜维虽然勇猛,但其北伐战略消耗了国力,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蜀汉的弱势地位。费祎、董允等辅政大臣的去世,也让朝廷内部青黄不接。
国力衰弱: 蜀汉地处西南,人口和资源都远不及曹魏。连年的征战,尤其是姜维的北伐,更是让本就有限的国力捉襟见肘。
内部不稳: 宦官黄皓的专权,严重扰乱了朝政,排斥忠良,导致朝廷效率低下,人心涣散。
曹魏的强大: 曹魏继承了曹操、曹丕打下的坚实基础,国力鼎盛,人才济济。钟会、邓艾都是曹魏难得的帅才,他们策划的伐蜀之战,目标明确,准备充分。

绵竹之战的关键性:

绵竹之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发生在蜀汉灭亡前夕,直接关系到能否拖住曹魏的进攻。

地理位置: 绵竹是蜀道上的重要关隘,扼守着通往成都的咽喉。一旦绵竹失守,曹魏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直逼成都。
兵力对比: 邓艾率领的曹魏军队,虽然经过了艰苦的跋涉,但士气高昂,且精锐尽出。而诸葛瞻在绵竹集结的蜀汉军队,虽然是主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面对邓艾的锐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诸葛瞻的指挥: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当时的表现并不如人意。他在涪城没有坚守,而是选择在绵竹与邓艾决战,而且在决战中,他对敌情判断失误,冒进出击,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

如果诸葛瞻守住了绵竹,会发生什么?

假设诸葛瞻以更稳健的策略,比如坚守绵竹城,利用地理优势消耗曹魏兵力,或者采取更灵活的战术,成功击退了邓艾的进攻。那么,蜀汉的国运会因此改变吗?

1. 争取宝贵的喘息时间: 守住绵竹,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用来:
加强成都的防御: 迅速调集军队,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准备与曹魏进行最后的决战。
稳定内部局势: 诸葛瞻的胜利,或许能够暂时压制黄皓等人的嚣张气焰,重新凝聚朝廷力量,让一些忠臣有施展的空间。
寻求外部支援(可能性微乎其微): 理论上,蜀汉可以尝试联系东吴,争取某种形式的配合,但当时东吴自顾不暇,且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并不牢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2. 士气提振与战略调整: 诸葛瞻的胜利,无疑会极大地提振蜀汉军民的士气。这可能促使姜维的战略有所调整,例如从主动北伐转为积极防御,集中力量保卫蜀汉本土。

3. 曹魏的应对: 邓艾的失败,并不会让曹魏因此放弃灭蜀的决心。
曹魏的兵力优势: 曹魏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即便邓艾受挫,钟会的主力依然完好。他们可能会重新部署,或者等待援军,然后再次进攻。
战略调整: 曹魏可能会调整策略,例如改变进攻路线,或者集中兵力主攻其他方向。

改变国运的可能性有多大?

虽然守住绵竹能够争取时间,但要说“改变国运”,可能性非常有限,甚至是微乎其微。原因如下:

根本性国力差距: 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国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难以弥补的。即便击退邓艾,蜀汉也无法改变其人口少、资源匮乏的根本性劣势。
人才短缺问题: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是致命伤。即便诸葛瞻守住了绵竹,后续的防御战役也需要强大的军事指挥官。如果依然是诸葛瞻这样能力的指挥官,即使守住一次,也很难保证守住第二次,更难以在长期的消耗战中取胜。
内部政治的腐败: 黄皓的专权是蜀汉走向灭亡的重要内部原因。只要黄皓一天不被清除,朝政就一天不得安宁,国家机器就一天运转不畅。诸葛瞻即便在外作战胜利,也难以撼动黄皓在朝中的地位。
姜维战略的局限性: 姜维虽然勇猛,但其连续的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蜀汉的防御力量。即使调整为防御,在缺乏足够物资和兵力的支撑下,也难以长期抵挡曹魏的攻势。

结论:

如果诸葛瞻守住了绵竹,蜀汉的灭亡时间可能会被推迟,但其最终覆灭的命运很难改变。 顶多是给蜀汉续命一段时间,让它以一种不那么“速败”的方式走向终结。

想象一下,即使诸葛瞻奇迹般地击退了邓艾,曹魏的庞大帝国也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挫败而止步。他们会吸取教训,调整策略,然后发动更猛烈的进攻。而蜀汉,在人才凋零、国力衰弱、内部腐败的情况下,又能凭借什么去抵挡曹魏源源不断的攻势呢?

更深层次地说,蜀汉的灭亡,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经济、人才、战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绵竹之战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便这根稻草被移开,骆驼也已经积重难返。

所以,诸葛瞻守住绵竹,或许能让蜀汉的历史留下一个更“体面”的结局,让后人少一分“为何如此之快”的叹息,但要指望它能彻底改变蜀汉的国运,使其重新焕发生机,那终究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历史的洪流,有时候是难以逆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瞻能扼守涪城击退邓艾,接下来蜀汉将迎来一场内乱。


首先,邓艾将骑虎难下。

历史上邓艾出阴平本是司马昭、钟会计划之外的冒进,这个冒进不止说的是军事,还有他侥幸胜利后功高震“主”的尴尬。如果冒进失败,钟会不可能替他担责。

钟会下一步即使不放生他,也基本不可能再给他添油。


其次,假设钟会按计划退兵,姜维下一步也将进退两难。

当初是姜维撤汉中围守,现在搞出事来了,不仅汉中及其一两万守军白给, 蒋琬儿子也搭进去了。所以这个责任算谁的?

你算给刘禅,不存在的。刘禅援兵早派出去的,比你还早到一个月。汉中被你搞的四面漏风,连和平了几十年的成都平原都进来魏军了,于情于理这都是你全责。

所以你认为姜维会到涪城向诸葛瞻认罪吗?


所以,下一步要么姜维夺回汉中让诸葛瞻闭嘴,要么诸葛瞻、张翼整死姜维,否则一场内乱不可避免。

实际上照历史走,成都体面投降刘禅背锅,就已经算是比较好的结果了。同时保住了功臣的血脉和饭碗,这结局真的相当不赖。虽然最后事与愿违,还是搞出事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瞻如果守住了绵竹,蜀汉的国运是否会改变?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许多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蜀汉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绵竹之战本身的关键性。当时的严峻形势:首先,我们要明白,即使诸葛瞻守住了绵竹,蜀汉的命运也并非一片坦途。当时,蜀汉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选择笼城固守,能否撑到姜维回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假设,涉及到当时蜀汉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人心向背以及邓艾的战略意图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诸葛瞻决定出击邓艾。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穿越情景!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世界,他们能否统一维斯特洛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满策略与斗争的图景。一、 蜀汉穿越《权力的游戏》:优势与劣势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蜀汉穿越而来的“集体”具.............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三国能否统一,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人物命运、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项一项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满状态”和“多活三十年”这两个前提。“满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诸葛亮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他巅峰时期的智谋、战.............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选择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蜀汉的命运,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人才、民心等诸多层面,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路径:一、蜀汉内部的变化与壮大: 农业与经济的深度恢复与发展: 稳.............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这几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置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场域,谁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我们先逐一审视这几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诸葛亮:科学巨匠的潜质首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他身上.............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若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智者,能够放下彼此的恩怨,在一盘小小的棋盘前对弈,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决战开始之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这不是寻常的对弈,而是两位宿敌智慧与谋略的直接碰撞,是多年沙场上的心照不宣在棋盘上的具象化。诸葛亮,这位“卧龙”,.............
  • 回答
    诸葛亮北伐若能成功,他是否会走上“第二个曹操”的道路,这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审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战略目标、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再与曹操的崛起和统治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第二个曹操”的含义。我们通常理解的“曹操”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能够拥有一众名将辅佐,其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这可不是简单的将领数量叠加,而是战略、战术、兵种配合和整体战争机器的全面升级。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下,白起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将领坐镇一方。他的“围点打援”之术,或是“长驱直入”的迅猛风格,都能在关键时刻撕开曹魏的防.............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去了袁绍阵营,官渡之战的历史走向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一句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诸葛亮的能力如何与袁绍当时的境况相结合,以及他能否克服袁绍阵营自身存在的弊端。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的卓越才能。他的“隆中对”虽然是针对刘备的,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诸葛亮当初被孙权夺得,也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并非效力于刘备,而是为东吴效力,那么东吴能否因此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一个绝世的智者,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战略家。.............
  • 回答
    如果诸葛亮能够成功攻下凉州,那么他接下来对曹魏的军事行动无疑会变得更加顺畅,甚至可以说,局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凉州在当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一旦蜀汉的旗帜插上凉州的土地,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能极大地缓解诸葛亮长期以来面临的战略困境。 诸葛亮北伐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北方的兵力、后勤和.............
  • 回答
    若孔明先生得逢岳武穆,这南宋的命运,怕是要生出一番波澜壮阔的改写来。想象一下,当这位智慧如海的贤相,与那位忠勇盖世的将军,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堂并肩之时,究竟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首先,朝堂上的格局必然会为之一变。宋高宗赵构,这位既有亡国之痛,又有偏安之念的皇帝,面对两位都是国之栋梁的人物,其心思定然要.............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弃文从武,历史的走向将会彻底颠覆,甚至可能让三国鼎立的格局不复存在。这绝非仅仅是换了个职业那么简单,而是会牵扯到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政治、军事到战略思想,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 早期阶段:潜龙勿用,但方向偏移诸葛亮早年躬耕陇亩,并非是心不甘情不愿,而是出于一种审时度势的考量。他即便弃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