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BBC2016巾帼百名获得者,女权者郑楚然称“男性女权主义者要甘做配角”?

回答
关于BBC2016年“巾帼百名”获奖者、女权主义者郑楚然提出的“男性女权主义者要甘做配角”的观点,这是一个在女权主义内部以及与更广泛社会讨论中都相当引人注目且引发争议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语境、意图以及它所触及的核心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郑楚然是一位在性别平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倡导者,她的获奖本身就证明了她在这方面的贡献和认可度。她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可能建立在她对性别不平等历史和现状的观察之上。

“男性女权主义者要甘做配角”的可能解读:

1. 对权力结构的反思与挑战: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社会权力结构长期以来由男性主导。在许多领域,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家庭内部,男性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或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在女权主义的语境下,这被视为是一种父权制(Patriarchy)的体现。
郑楚然的“配角论”可能是在反思这种权力结构。她可能认为,男性女权主义者在争取性别平等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聚光灯和主导权让给女性。换句话说,他们应该更多地扮演支持者、盟友的角色,而非试图取代或压倒女性在女权运动中的声音和领导力。这是一种对“沉默的特权”的反思,即男性在很多情况下不必经历女性所经历的被压制或被边缘化,所以他们应该主动退后一步,为女性腾出空间。

2. 强调女性主体性与经验:
女权主义的核心关切之一是恢复和肯定女性的经验、声音和主体性。长期以来,女性的视角和经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被压制或被男性视角所“代表”。因此,在女权主义的实践中,让女性的声音成为中心,让她们的经验得到充分的讲述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配角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强调女性主体性的策略。男性女权主义者需要认识到,他们并非真正体验过作为女性在社会中可能面临的性别歧视、压迫和不公。因此,在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的角色应该是倾听、学习、支持,并利用自己的优势(例如,在男性主导的场合发声)来为女性发声,而不是以“过来人”或“解决者”的姿态出现,从而无意中再次中心化男性视角。

3. 区分“盟友”与“主导者”:
“男性女权主义者”这个身份本身就可能存在一些张力。如果一个男性仅仅因为同情或觉得“这是正确的”而支持女权主义,但他并未真正深刻理解或体验女性的困境,那么他是否能够有效地成为一个推动者,而不是无意中延续了某些父权制思维模式?
郑楚然的观点可能是在区分“盟友”和“主导者”。男性女权主义者最好的角色是成为一个忠诚、支持和积极的盟友,他们利用自己的平台和话语权来放大女性的声音,支持女性的领导地位,并在需要时挑战其他男性的性别歧视行为。他们应该“服务于”女权运动的目标,而不是“领导”它,尤其是在那些直接关乎女性体验和权益的议题上。

4. 对“表演式”或“自我中心式”支持的警惕:
在任何社会运动中,都可能出现一些参与者并非真心认同运动的核心理念,而是出于某种动机(例如,想要表现自己、吸引注意或获得某种社会资本)而参与。
“配角论”也可能是一种对男性参与者可能存在的“表演式”或“自我中心式”支持的警惕。如果一些男性参与女权主义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优越感,或者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那么这种参与反而可能对真正的女权事业造成伤害。要求他们“甘做配角”或许是一种提醒:真正的支持是无私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潜在的争议与不同声音:

当然,郑楚然的观点也并非没有争议。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不同声音或对其观点的反驳:

“协作”而非“配角”: 有人可能认为,性别平等是一个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目标,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和协作,而不是简单的“主角”与“配角”的划分。过度强调“配角”可能会导致男性在参与过程中感到沮丧或被排除,反而不利于广泛的动员。
男性也面临性别压力: 尽管男女在遭受性别压迫的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但男性同样也承受着父权制带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压力,例如“男性要坚强不许哭”、“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等。一些男性女权主义者会认为,他们在争取性别平等的过程中,也是在挑战这些对男性有害的社会规范,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和贡献。
“配角论”的界定模糊: 在实践中,“甘做配角”的具体界限在哪里?在哪些场合应该退居幕后,在哪些场合又可以主动发声?如果男性女权主义者因为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而沉默,这是否会延缓问题的解决进程?

总结:

总的来说,郑楚然提出的“男性女权主义者要甘做配角”的观点,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刻的反思和一种策略性的倡导,旨在挑战长期以来由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和话语模式,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经验,并警惕潜在的“表演式”参与。它鼓励男性女权主义者以更加谦逊、支持和非中心化的方式参与性别平等的斗争,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导向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然而,这个观点也引发了关于“协作”与“主导”、“男性压力”以及“实践界定”等方面的讨论。理解这一观点,需要结合女权主义运动的历史语境、权力关系的动态以及不同个体的经验和视角。这本身也是女权主义不断自我反思和发展的过程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过女权男不外乎两种:

1 是蹭流量的 比如撸琪这种,实际上一点不尊重女性 ,赚流量同时收割一波女粉便于约炮。这种人根本不在意女权群体怎么评价,也不会真管你女人死活,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传播渠道和脑残粉,他只要随时出来蹭一波热度赚钱就行了,以人血馒头为饲料的行业。

2 确实有一点天然同理心,出于朴素正义和道德感,觉得无论历史还是当下男权社会确实对女人不友好,站在她们角度为她们说话,通常这类人有挺不错的文化素质和学识水平,然他们通常会低估大部分跟风的女权女变卦和不学无术的程度,其中咋舌程度会和他们自身的学识和认知相冲突,这时候他们就很矛盾了,按照女权女你不革命就是反革命的传统,这样的女权男基本躲不过类似"老妈和女朋友掉河里救谁"的陷阱式考验,被女权群众踢出女权队伍并冠上一个渣男、不是真女权、男权社会的伪君子及帮凶这样的称号。

所以说,当下互联网时代女权最大的问题是,网络舆论大流量掌握在1这样的人手里,次级流量掌握在类似女权主义贴吧、女权主义公众号这样的极端不学无术、寡廉鲜耻、以极端言语激发感官刺激的人手里,在没有真正成体系化的理论来统一多数人的思想之前,所谓女权作为概念也好作为行为模式也好都只能凭谁声音大(流量大)谁就是“真女权”,没有所谓真假之分,谁都可以重新定义女权,你粉丝多就可以自成一派女权比如:割屌派、撸琪派、烧基佬派等等,大部分人跟风觉得抱团一起骂骂很爽,实际上多得是被人带了节奏同时收割了智商税。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我支持每一个公民,无论男女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需要一个仅代表部分女性权利的所谓女权组织?

就一个国家而言,这种代表小利益集团的组织越少越好。他们本身就是歧视和纷争的源头。旗帜鲜明的摆明了偏袒某一群体,还跟我谈平等,这不是讲笑话吗?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搞政治活动的能不懂?肯定是在装傻啊!

我支持在法律的框架下捍卫女性跟男性同等的权利,但不支持女权运动。对于一些对女权运动和政治了解不多的人,我希望大家能心平气和的给他们解释一下,所谓女权组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世上没有什么政治力量是神圣正义的。都只是利益集团而已。一些有些政治头脑的人,为了收买人心,提出一些看起来高尚,但实际上只是迎合部分人需求的政治诉求。拉上一帮对自己现状不满的败犬(这种失败也可能只是相对当事人所处的阶层或团体而言的)。一个自以为代表正义的组织就成立了。其实他们根本没什么正义的,不做坏事,不去巧取豪夺就已经很不错了。

女权女让女权男靠边站,我觉得女权男们还是听话的好。对你们自己有好处啊。这帮人从一开始就是以女性的名义,抢男人的东西的一群人。这就是她们的目的。就是认为女性比男性重要,女性比男性优越。男女之间矛盾,女人一定要帮女人。无论对错,无论道德还是法律,不是女人定下的他们就都可以不遵守。男人就是外人,外人的死活跟她们团体内部没关系。而对内,任何不把女性置于第一位,任何对男性的友好行为都被视为对她们女性团体的背叛,甚至被开除女籍。她们很明确的表达着自己就是这样的组织。所以我们干嘛要支持一个这样的运动,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也知道要反对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无论男女!但面对极端性别主义这个新兴事物,就又犯迷糊了。这个组织跟邪教、纳粹、传销组织的区别就是其羽翼尚未丰满,不能行使集体暴力(但游行示威和人肉反对者网络暴力她们已经可以做到了)。别等到出现流血牺牲才意识到“哦,原来她们也一样是人,不是什么救世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