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个国家的铁路系统能做到货运和通勤兼顾?

回答
当然有!许多国家的铁路系统都成功地将货运和通勤(客运)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而且在某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其中,德国、瑞士、日本、加拿大和美国(虽然其铁路货运和客运分离度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兼顾的例子)都值得一提。

下面我将重点详细介绍其中一些国家,并分析其成功之处:

德国:高效的货运与舒适的通勤

德国的铁路系统是货运和通勤高度融合的典范。德国联邦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简称DB)是德国最大的铁路运营商,负责客运和货运的绝大部分业务。

成功之处:

1. 强大的基础设施和多级网络:
高速客运网络 (ICE): ICE(IntercityExpress)是德国的标志性高速列车,连接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提供快速、舒适的通勤体验。
区域及市郊通勤网络 (RE, RB, SBahn): 大量的区域列车(RegionalExpress, Regionalbahn)和城市快铁(SBahn)网络覆盖了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承担了大量的日常通勤需求。SBahn系统在许多大都市区尤为发达,提供高频率的服务。
密集货运网络: DB Cargo(DB货运部门)拥有庞大的货运线路网络,这些线路与客运线路共享,也拥有独立的货运线路和枢纽。货运列车通常在夜间或低峰时段运行,以尽量减少对客运的影响。
多级线路设计: 德国铁路规划时会考虑货运和客运的需求。通常,主要干线会为高速客运和重载货运提供足够的容量,而区域性线路则侧重于通勤和短途货运。

2. 运营管理和技术整合:
时间表优化: 德国铁路拥有非常精密的时刻表管理系统。他们会仔细规划客运和货运列车的运行时间,尽量减少冲突。例如,在夜间安排货运列车,而在白天高峰时段优先保证客运列车的准时率。
信号与调度系统: 先进的信号系统(如ETCS European Train Control System)和高效的调度中心能够更好地管理大量列车在同一线路上的运行,提高线路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车厢和机车的多功能性: 一些机车和车辆设计上可以适应不同的运行需求,虽然纯粹的多功能车辆较少,但通过调度和线路优化,可以实现高效利用。

3. 政策和历史传承:
国家主导的整合: 德国的铁路系统是国家主导的,DB作为一个整体运营商,能够从整体角度规划和投资,平衡客运和货运的需求。
历史发展: 德国铁路拥有悠久的历史,早期就将货运和客运整合在同一个体系下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整合基础。

4. 货运的优势:
高效的集装箱运输: 德国是欧洲重要的物流枢纽,其铁路货运在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等方面非常高效。
环保的替代方案: 铁路货运相比公路运输更加环保,德国政府也大力推广铁路货运以减少碳排放和道路拥堵。

挑战:

高峰时段的拥堵: 在某些繁忙的客运线路上,货运列车的运行可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在高峰时段。
基础设施升级的压力: 随着客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货运量的增加,现有基础设施面临升级和扩容的压力。
准时率的挑战: 尽管德国铁路在努力优化,但由于线路共享,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延误的影响,影响整体准时率。

瑞士: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

瑞士以其高效率、高准时率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其铁路系统是全球的标杆。瑞士联邦铁路(SBB/CFF/FFS)同时负责货运和客运。

成功之处:

1. 高密度和多功能线路:
高覆盖率: 瑞士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铁路里程,几乎覆盖了所有人口聚居区和许多旅游景点。
多级线路设计: 瑞士的铁路网络设计精巧,经常将货运线、客运线甚至登山铁路、旅游观光铁路整合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中。许多山区的线路甚至要兼顾货运(如木材、矿产)和观光客运。
齿轨铁路和隧道: 瑞士的山区地形复杂,但通过大量隧道和齿轨铁路技术,实现了高海拔地区的货运和客运。

2. 精准的时间表和换乘:
“瑞士准时制”: 瑞士铁路以其极致的准时率著称,这得益于极其精细的时间表设计和换乘衔接。货运和客运列车都被纳入这个精密的系统。
“公共交通一体化”: 瑞士的公共交通是高度一体化的,铁路是核心, bus、船运等也与铁路无缝衔接,许多货运也通过铁路将货物运送到各个终端,再由其他交通方式分拨。

3. 技术创新和工程奇迹:
高山铁路技术: 瑞士在建设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铁路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如通过巨大的隧道(如圣哥达基线隧道)和陡峭的齿轨铁路,这为货运和客运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信号和控制系统: 先进的信号和列车控制系统(如ETCS)确保了在复杂地形和高密度网络下的安全运行。

4. 政策导向: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瑞士政府大力鼓励使用铁路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铁路货运在瑞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流了大量的公路货运。
货运能力: 瑞士的货运能力非常强,特别是在跨境货运方面,是欧洲重要的货运通道。

挑战:

地形限制: 山地地形给线路建设和运营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更多的维护和技术投入。
成本高昂: 建设和维护如此密集的铁路网络成本非常高。
货运与客运的容量分配: 尽管效率很高,但在极度繁忙的线路或特殊情况下,容量分配仍然是一个需要精细管理的课题。

日本:高效率的客运与适度的货运

日本的铁路系统以其无与伦比的准时率、高效的通勤和强大的新干线网络而闻名。虽然日本的铁路货运相对德国和瑞士而言,在整体运输量中的占比略低,但仍然是一个高度整合、兼顾货运的系统。

成功之处:

1. 新干线与传统线路的结合:
新干线 (Shinkansen): 日本的新干线是世界高速铁路的标杆,主要服务于长距离客运通勤。
传统线路网络: 在新干线网络之下,是极其发达的传统铁路网,包括城市通勤列车(如JR的众多地方线、私铁)和货运线路。许多货运线路与客运线路并存,尤其是在非高峰时段。
区分运行: 在很多情况下,货运列车会运行在传统线路上,而客运列车则根据速度和距离分配在新干线或传统线路上。

2. 精细的时刻表管理:
卓越的准时率: 日本铁路系统的准时率享誉全球,这归功于极其精密的时刻表管理和高效的运营能力。货运列车也需要严格遵守时间表。
夜间货运: 日本的货运列车,特别是集装箱列车,很大一部分是在夜间运行,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白天客运列车的影响。这得益于日本人口密度大,夜间对通勤的需求相对较低,但对货运需求却很高。

3. 技术和管理:
先进的信号和控制系统: 如ATS (Automatic Train Stop) 和 ATC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等系统,确保了高密度线路上的安全运行。
集装箱运输的效率: 日本的集装箱运输非常高效,尤其是在短途和中途运输方面,铁路承担了重要角色。

4. 货运的重要性:
能源和原材料运输: 铁路在运输煤炭、石油、钢铁等大宗商品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物流的补充: 在城市区域,铁路也作为公路物流的补充,承担部分货物配送。

挑战:

货运占比较低: 相较于德国等国家,日本铁路货运占总运输量的比例较低,更多依赖于公路和海运。
线路容量: 许多传统线路,尤其是连接主要城市的线路,已经非常拥挤,同时承载大量客运和货运对容量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
基础设施老化: 一些老旧的货运线路和车站需要升级改造。

加拿大: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

加拿大以其广袤的国土和庞大的货运需求而闻名,其铁路系统在货运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也成功地兼顾了部分通勤(主要是长途客运和区域性客运)。主要铁路运营商如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N)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P)主要以货运为主。

成功之处:

1. 货运的优先与效率:
广阔的网络: CN和CP拥有覆盖加拿大东西部的庞大铁路网络,是加拿大经济的命脉,承担着大量的原材料、农产品、制成品等货运业务。
重载列车: 加拿大铁路以其运行重载列车的能力而闻名,能够高效地运输大量货物。
线路独立性: 在许多主要货运干线上,货运列车拥有优先权,并且为了效率,许多线路是专为货运设计的,或者货运量极高。

2. 兼顾客运的方式:
VIA Rail Canada: VIA Rail是加拿大的国家客运铁路运营商,但其大部分线路和基础设施由货运铁路公司提供。这意味着VIA Rail的列车也需要与货运列车共享线路。
“时段共享”模式: VIA Rail的客运列车通常在货运列车较少运行的时段运行,例如白天的高峰时段,或者在货运列车运行的间隙。
长途客运: 加拿大幅员辽阔,长途客运铁路仍然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公路和航空不便的地区。
区域性通勤的局限性: 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如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GO Transit和exo)拥有独立的通勤铁路系统外,全国范围内的通勤铁路服务相对较少,很多时候客运(通勤)更像是长途客运的延伸或补充。

挑战:

货运优先带来的客运延误: 由于货运列车通常占据优先权,VIA Rail的客运列车经常会因为等待货运列车而出现延误。
客运基础设施的不足: 很多客运线路并非由专门的客运公司维护,导致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服务水平可能受到货运需求的影响。
有限的通勤服务: 相较于德国和日本,加拿大主要以长途客运为主,真正的城市通勤铁路系统发展相对有限。

总结

总而言之,能够有效兼顾货运和通勤的国家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强大的、多层次的网络设计: 能够根据不同列车的速度、载重和运行频率,在物理和运营层面进行有效划分和协调。
先进的信号、调度和控制系统: 确保在共享线路上的安全、高效运行。
精密的时刻表管理: 能够精细地规划客货运列车的运行时间,减少冲突。
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整合: 通过统一的铁路运营商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平衡客货运的利益。
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 保持和升级线路、车站等设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些国家展示了,通过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铁路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货运和通勤的双赢,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啊,印度。(想不到吧!)


货物方面一年10亿吨。

并且有重载铁路通道DFC(Dedicated Freight Corridor)来强化货运运力,目前有DFC西线(德里~孟买)和DFC东线(卢迪亚纳~加尔各答),西线标准为双层集装箱+万吨,东线似乎为单纯万吨。

目前进度是东线19年先通,西线2020 (免得有人说我故意没提这东西在建啊。


Dedicated Freight Corridor Corporation of India

DFC最终规划为一个遍及全印的重载网,规模达9485KM,并且印度重载网布局较中国而言健全许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DFC大概意思就是北京~广州/广州~上海/上海~成都等等主要都市圈之间都有重载干线互联,然鹅中国铁路真·重载网络如何,我以前找人做过图,看一下就知道了:


通勤铁路几个大都市圈都有成规模的大编组通勤网,如孟买市郊铁路正在进行12卡扩到15卡的工程。但主要缺点是旅客死亡率比较高


并且三哥的非市郊客流(也就是经常被你路拉过来做挡箭牌的“长途客运需求”),达36亿。我记得比中国国铁高。另外44亿是通勤铁路客流。


以上,可见所谓承担货运,承担长途客运就不能承担通勤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并且,中国铁路其货运运量是集中在几个特定区域的(看上面的重载网络图)。真正存在货运、长途客运、通勤需求三者冲突的,也就京津附近。

讲真如南方局(广铁、南昌)之类,一整局的装车量未必能有太局一个站装的多,怎么就好意思天天说自己“承担货运压力”咧?


知乎用户:随着中国的高速铁路客运量增长,中国的既有线铁路货运量是否增长?

窝以前还确实写过一个答案,指出中国铁路非重载网络区之外,其高铁建设实际上是实现了“客客分离”而不是“客货分离”。也就是说,中国铁路大部分区域第一并无紧迫的货运压力(都被公路抢走了),第二也没什么长途客流压力(你当高铁是什么?)。

那为什么不开通勤呢?习习。我去问谁?


(这个坑还可以填很多,我们有空继续。

user avatar

这问题不好回答,因为铁路抛弃通勤是中国特色,美俄倒还弄得不错。

我建议不要从技术上找原因,如同国足一样,什么黄种人不适合踢球、国内足球场太少那都是扯淡。根源都在“体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