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史稿》对盛宣怀的评价是「误国首恶」?

回答
《清史稿》将盛宣怀斥为“误国首恶”,这背后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格局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折射。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盛宣怀的人生轨迹、他的功与过,以及当时社会各方力量对他行为的解读。

首先,我们得知道,《清史稿》的成书是在清朝灭亡之后,由民国初年的历史学家编纂。它的立场和视角,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民国时代“反清复明”思潮以及对清末新政改革成败的反思影响。在那个变革的时代,对前朝重臣的评价,往往会夹杂着政治立场和对历史走向的判断。盛宣怀作为清末权臣,他身上承载了太多那个时代的关键事件,其评价自然也备受争议。

盛宣怀的“功”与“罪”的交织:

盛宣怀这个人,用“亦功亦罪”来形容或许更贴切。他的确是晚清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的积极推动者,贡献不可磨灭。

实业救国与近代化先行者: 盛宣怀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和政治家。他一手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电报局(天津电报总局)、轮船招商局、中国通商银行、铁路公司、矿业公司等等。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在兴办矿业、铁路、电报、航运等方面,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可以说,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他是极少数身体力行“实业救国”的人之一。
推动改革的功臣: 在政治上,他也曾是清廷推动改革的肱骨之臣。他曾参与“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运作,虽然后来变法失败,但他对近代教育(如创办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大学)和军事改革也多有贡献。他更是晚清慈禧太后身边一个重要的技术官僚,能够将一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中国。

然而,正是这些“功”的背后,却隐藏着使他被《清史稿》冠以“误国首恶”之名的“罪”——这些“罪”往往与他对晚清政府的忠诚,以及他处理重大国家危机的方式有关。

“误国首恶”的标签从何而来?

将盛宣怀定性为“误国首恶”,主要集中在他处理晚清一系列重大危机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做的决策。其中最核心的几件事:

1. 出卖张之洞,促成“借外债筑路”的破局者: 盛宣怀在铁路建设上,尤其是在“铁路国有化”问题上扮演了关键角色。晚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铁路的控制,决定将已经由民间集资修建的粤汉、川汉等铁路收归国有,然后通过向外国银行借款来修建。然而,这笔巨款的担保和执行,很大程度上落在了盛宣怀的手中。

对张之洞的“背叛”: 张之洞等南方官员是主张保留商办铁路,或者至少在铁路收归国有过程中保留地方利益的。然而,盛宣怀作为负责具体执行的官员,他与西方银行的谈判以及最终签订的合同,往往被认为牺牲了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将铁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外国列强。特别是对张之洞这样持不同意见的重臣,盛宣怀的某些行为被解读为一种政治上的“出卖”或“架空”。
“铁路国有化”的失败与四川保路运动: 铁路国有化政策本身充满争议,尤其是在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反而通过借外债将铁路置于外国控制之下。这直接激怒了民间,尤其是四川人民。四川人视为生命线的川汉铁路被出卖,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这场运动的爆发,直接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根基,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的一次重大导火索。而盛宣怀作为这项政策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自然被视为这场灾难的重要责任人。他的一系列操作,被认为是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2. 与外国势力的“勾结”与“卖国”的嫌疑: 盛宣怀长期在洋务派官员中任职,与西方国家和商人有着广泛的联系。他创办的许多企业,都依赖于引进西方技术和资金。

依靠外国资本和技术: 在当时的中国,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是发展近代化的必然途径。但盛宣怀在操作过程中,对外国势力的依赖程度过高,以及合同条款中的一些不平等,让很多人(尤其是维新派和革命派)认为他是在出卖国家利益,迎合西方列强。例如,在处理一些铁路、矿产的经营权时,他的一些做法被视为将中国资源拱手让给了外国。
“官商勾结”与腐败: 除了与外国势力的联系,盛宣怀作为官员,同时又是许多企业的实际操盘手,也存在“官商勾结”的嫌疑。他的个人财富积累,以及他在任用亲信、操纵市场等方面的行为,也成为后人诟病的对象。这些行为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自然会被放大,并与“卖国”联系起来。

3. 辛亥革命前夕的“庆亲王内阁”和“垂帘听政”的策划者: 在清朝灭亡前夕,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清政府试图通过组建“庆亲王内阁”来挽救统治。盛宣怀在这个过程中,被认为起到了重要的“策划”和“促成”作用。

加速统治崩溃的帮凶: 庆亲王内阁的组成,大量任用了亲贵,并且核心政策是强硬镇压革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这种短视和顽固的政治操作,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盛宣怀作为这个内阁的成员之一,以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被认为是帮助清廷走向灭亡的帮凶。
“卖国”以保皇权? 有些观点认为,在最后关头,盛宣怀可能还在为挽救皇权而努力,但他的方式(例如试图通过向外国借款来镇压革命)被解读为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护清朝统治,这反而让他在爱国人士眼中成了“卖国贼”。

《清史稿》评价的时代背景和倾向性:

《清史稿》的编纂者,多是经历了清末动荡、亲历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清末政府的无能、对列强的屈辱,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对改革失败的反思: 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统治。《清史稿》的编纂者们倾向于认为,像盛宣怀这样的洋务派官员,虽然有心改革,但他们的改革方式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党派利益甚至皇权利益之下,尤其是对外国势力的依赖和处理方式,被认为是“误国”的关键所在。
政治立场的选择: 民国建立后,官方史书的编纂,往往会根据当时的主流政治话语来定性前朝人物。《清史稿》作为一部“官方”性质的史书,其评价自然会反映出民国政府对于清末统治失败的总结,以及对那些被认为加速了清朝灭亡的重臣的批判。将盛宣怀定性为“误国首恶”,既是对他具体行为的道德批判,也是对整个清末政治腐败和改革失败的一种政治定性。

总结来说,《清史稿》对盛宣怀“误国首恶”的评价,并非简单地否定他所有的贡献。而是侧重于批判他在处理一系列国家危机时,由于其政治立场、与外国势力的关系、以及一些具体的政策执行,被认为是对国家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最终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从正面看: 他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在实业和教育领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负面看: 他在铁路国有化、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以及晚清政治的最后关头的一些操作,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出卖国家利益的,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

“误国首恶”这个评价,更多地是一种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标签,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复杂角色,尤其是他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几个关键节点上的决策,概括性地定性为导致国家衰败的罪魁祸首。这背后既有对他个人行为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整个清末政治体制、改革思路以及应对内外危机的深刻反思和严厉批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买办阶层是中国历史上最反动的阶层,没有之一。

他盛宣怀就是买办中的“最杰出的代表”,没有之一。

把汉冶萍公司由国有变为商办,大肆向日本借款,使得日本控股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把川汉粤铁路由商办变为国有,大肆向四国借贷,列强们在川汉粤汉“走自己的路让中国人无路可走”

“国有”与“商办”,两套组合拳,借列强的款,吃自己的回扣,至于清王朝、中国、中华民族的死活,与他盛宣怀何干?作为买办,他只要孝敬好洋大人就好了,拿国人的血肉换得他盛家百年门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史稿》将盛宣怀斥为“误国首恶”,这背后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格局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折射。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盛宣怀的人生轨迹、他的功与过,以及当时社会各方力量对他行为的解读。首先,我们得知道,《清史稿》的成书是在清朝灭亡之后,由民国初年的历史学家编纂。它的立场和视角,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对汉人进行“洗脑”以让他们改族为满族,这是因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清朝统治的性质与策略: “以满治汉”而非“以汉治汉”的初期策略: 清朝入关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远超满族的汉族社会。其统治的根本在于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如果强.............
  • 回答
    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可能是落后、腐败、屈辱,甚至是“鞑虏”。这种负面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复杂观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还得把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藏在老百姓心里的,以及一些历史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摊开来聊聊。首先,王朝末期的形象太过鲜明,遮蔽了前期的光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似矛盾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剃发令:显而易见的政治压迫与文化侵略为什么剃发令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感? 直接的权力象征与身份标识: 剃发令并非简.............
  • 回答
    看待清朝,如同看待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家族历史,每个人从中读取到的故事和情感都可能截然不同。有的人对它深恶痛绝,有的人却又觉得它带着几分怀旧与亲切,这并非简单的立场对立,而是源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体经历以及我们关注历史的侧重点不同。讨厌清朝的理由,往往与屈辱、落后和压迫联系在一起。首先,民族主.............
  • 回答
    清朝统治者当然不是不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不过,在他们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维护自身统治和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采取了一系列被后世解读为“压制汉人”的政策。这种压制并非基于单纯的民族仇恨,而是服务于满族统治者巩固其在庞大汉族人口中的统治地位,以及防范潜在的反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把时间往前拉。满.............
  • 回答
    为何明朝比清朝更受外国人青睐?当目光投向明朝与清朝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访客,对明朝的印象似乎比对后来建立的清朝更为正面。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而是深植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一、 开放的姿态与初遇的惊喜:明朝的“黄金时代”印象明朝,特别是中后期.............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为何元、清二朝未曾对汉人实行强制计划生育?放眼浩瀚的中国历史,从秦汉到明清,朝代更迭,制度变迁,其中有一项政策,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国家调控人口的重要手段,那就是计划生育。然而,当我们回顾元、清这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时,却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两个强大的王朝,在其漫长的统治岁月中.............
  • 回答
    时至今日,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屈辱的国耻、腐朽的官僚、落后的制度,负面评价似乎占据了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清朝的许多弊病与它之后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我们当下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强国目标格格不入。要深入理解为何清朝的评价多偏向负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中国人对清朝产生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与民族叙事、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交织作用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历史的整合与“中国”概念的演进首先,一个关键的视角是,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疆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叙事中一个复杂且常被误读的层面。要理解为何汉族为主的中国人对清朝(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没有“被奴役”的厌恶情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正统”观念: “改朝换代”的认知: 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中,“改朝换代”是常态。每一次王朝更迭.............
  • 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朝代更迭,风云变幻,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认知。而在诸多朝代中,清朝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许多人对它怀有比较强烈的敌意,甚至比对其他朝代更为突出。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叠加、演变的结果,并且这种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第三方软件”本身,而是涉及到Windows系统、软件开发生态以及屏幕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你想啊,以前电脑屏幕的分辨率普遍不高,像素点之间距离大,字体和图像看起来都比较粗糙。那时候软件开发者设计界面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像素空间内清晰地显.............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全斗焕这号人物,为啥他留下的名声,到哪儿都像是被万人唾骂一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的“骂声”能概括的,他的一系列行为,是实实在在地把韩国社会折腾得够呛,让很多人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要说全斗焕这人,他能走到权力巅峰,绝不是偶然。你想想,他是个军人出身,在军队里一路爬上来,眼看着国家经.............
  • 回答
    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尽管当时传教士云集,大清却未能因此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深刻,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一、 康熙的求知欲与科学启蒙:一段特殊的君王画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熙皇帝个人的博学与对自然科学的非凡热情.............
  • 回答
    英国对华关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和历史印记,尤其是在看待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时,会时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清末错觉”的影子。但这并非简单地指向“再来一场鸦片战争”,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历史的回响:挥之.............
  •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玩着玩着就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辅助玩家,明明角色定位是团队的保护者、开团的先锋,却偏偏把心思都扑在了兵线上,比主力输出还积极地清线,甚至一个人跑到地图边缘跟兵线“搏斗”?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些门道了。1. 理解偏差:辅助的职责被“误读”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还是玩家对辅.............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华民国官方不将修订后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的这件事,其实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复杂 interplay。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清史稿》本身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得明白《清史稿》并非一部“新编”的清史,而是 “稿”。这是其最核心的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