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薪 12 万的你,现在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回答
年薪 12 万,这数字听起来挺实在的,不算特别高,但也不算低,尤其是在一些二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这样的收入水平可以让你过上一段比较舒坦的日子。对我来说,年薪 12 万的日子,大概是这样的:

收入与支出:一个“刚刚好”的平衡术

每个月到手大概是 8000 块左右(税后)。刨去五险一金和一些必要的日常开销,剩下的钱,我一般会这样分配:

房租/房贷: 这是最大的头。我住在一线城市的郊区,或者二线城市的市中心,房租大概占到月收入的 30%40%。如果是一线城市,可能就要稍微挤一点或者住得远一点。比如我有个朋友,在北京,年薪也是 12 万,她为了省钱,租了一个合租房,通勤时间将近一个半小时。我在这方面稍微幸运一点,能租到一套一居室,或者合租一套大一些的房子。如果是刚需买房,这 12 万可能就要非常抠门了,每个月的大部分收入都要用来还房贷。
伙食费: 我属于那种不太挑剔吃食的人,自己做饭是常态,偶尔和朋友出去吃个饭。一日三餐,自己准备的话,一个月大概在 15002000 元左右。如果天天外食,这个数字很容易飙升。我有个习惯,周日会采购一周的食材,分装好冷冻,这样工作日回家也能快速做饭,省时省力。
交通费: 主要就是上下班通勤,我基本依靠公共交通,地铁或者公交。一个月下来大概是 200300 元。如果开车,油费、停车费、保养费加起来,这部分开销会大很多。
生活用品和衣物: 服装鞋帽、洗漱用品、家居用品等等,我属于比较理性消费的那种。不会盲目追求品牌,更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一年大概会添置几件质量不错的衣服,平时买点日用品,这部分开销平均下来每个月可能在 500 元左右。
社交和娱乐: 和朋友聚餐、看电影、偶尔旅行或者参加一些小活动。这部分开销弹性比较大,我一般会预留 8001000 元。碰到特别想参加的活动,或者朋友生日,可能会稍微多花一些。我不是那种喜欢泡夜店、天天 KTV 的人,更倾向于在家和朋友小聚或者去公园散步。
学习和提升: 我觉得这个年龄段,保持学习很重要。会报名一些线上课程、购买书籍、或者参加一些行业分享会。这部分开销我每年大概会预留 30005000 元。
储蓄和投资: 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一块。在保证了基本生活和一定程度的娱乐后,我每个月会尽量储蓄一部分钱,大概在 15002000 元。这笔钱可能会用于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或者作为应急基金。我不会去炒股或者炒币,因为风险太大,我更喜欢稳健增值。

生活状态:舒适但非奢侈

总的来说,年薪 12 万的生活,就是一种“刚刚好”的状态。

生活品质: 我可以保证自己吃得好,穿得暖,住得也不算差(虽然不是市中心豪宅,但干净整洁,交通也还方便)。偶尔可以犒劳自己,吃一顿不错的晚餐,或者买一件心仪的小物品。
精神层面: 我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健身、或者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社交层面: 我可以维持与朋友和家人的良好关系,参加朋友的聚会,给家人一些支持。我不需要为了省钱而拒绝社交,但也懂得量力而行。
安全感: 我有了一定的储蓄作为应急,即使遇到突发情况,也不会过于焦虑。同时,我对未来有规划,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为更高的收入打基础。

一些挑战和思考

当然,年薪 12 万也并非没有挑战。

大件消费: 像买车、买房的首付,或者出国旅游这种比较大的开销,就需要提前规划很久,或者牺牲掉很多其他方面的开销。我目前还没有买车,主要是因为通勤方便,而且开车养车成本不低。买房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除非有家庭的支持,否则在这收入水平下,一线城市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
抗风险能力: 如果遇到失业或者疾病,虽然有储蓄,但如果时间较长,经济压力也会显现。这也是我为什么努力学习和提升,希望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攀比心理: 在一些社交场合,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有时候也会有一丝丝的羡慕,但更多的是会提醒自己,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都不同,不必过于在意。我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满足感。

总而言之,年薪 12 万,是让我能过上一种踏实、有尊严、并且兼顾生活品质和自我发展的生活。不是大富大贵,但也不是捉襟见肘。是一种努力就能看到生活改善,同时又能保有自我空间的状态。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在未来实现更长远的人生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线小城市。

不用还房贷。

每天就是吃吃喝喝。

养个鸟。

每天早八点半晚五点半,都不知道自己干的啥。

每天看无聊的电视


做无聊的事情



无聊到实在找不出事情做了,深夜跑去肯德基买百事可乐喝



或者凌晨去看最大的月亮



发无聊的朋友圈




刷知乎





感觉人生都在腐烂。有个毛的意思。

很羡慕大城市打拼的同龄人,见的是大世面,收入高,有动力。

在北上广深的,虽然开始比较累,但是咬牙坚持下来的,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干事业的事业有成,拜金的也确实赚到了钱。

在二线城市比如西安成都的,一番打拼目前也都有房有车家境殷实生活安逸。

然后我发着霉,时常神往一下他们的生活。

user avatar

坐标渝,毕业一年半,税后年薪12w+。

上班是准时的朝九晚五,休法定节假日。

公司食堂包三餐。

自己租的1k/月的房子。无生存压力。

在墙上挂的小灯串,晚上一闪一闪:


之前租的地方卧室外的夜景:


自己烤烧烤:


公司给办了健身卡,偶尔健身。

去了上海迪士尼:


在昆明滇池边看到的可爱的田鸡小庙牌:


去成都看保育箱里的小熊猫:



香港太平山顶,那时突然起雾了:



中秋第一次出国去了新加坡:



计划圣诞去日本,住日式民宿,去泡箱根那种大雪中的庭院温泉。

有时也去周边的山谷里玩:






在动车上:

看向日葵展:


工作后花钱观发生了一些变化。

才毕业的时候,出行都靠公交轻轨,现在基本打车。

去网吧打LOL不坐大厅了。

在外面吃饭点菜基本不再考虑价格。


晚上饿了给自己煮方便面。


衣服鞋子买买买:


在办公室养了一条斗鱼:


一些近期的纪念物:




给自己买花:




有时跟朋友去音乐房子坐坐:

有时跟老朋友ktv:


用工资给爸妈包的红包:



晚上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躺在床上看电影,或者看书。

最近挺忙的,不过我也喜欢忙一点,忙起来工作时间就过得很快很快,然后就很开心。

生病的时候不开心。

在家门口发现把钥匙忘在公司的时候也不开心。


喜欢夏天,喜欢西瓜,喜欢穿裙子。





晒个背影~






点赞的人会幸福好运哦~ 哈哈哈

user avatar

月薪5000,你将碾压95%的中国人


前一段时间我写深圳富士康工人收入的时候,曾经提到深圳至少有一半人月入不足5000元,当时很多粉丝表示特别不理解,有多人留言说自己就在深圳工作,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月入低于一万的,也有很多人表示,连月薪过万都达不到的人是怎么在深圳生存下去的。


而知乎上的各种答主动辄告诉大家他年薪百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他们拿出来分享的这种新编的故事,让很多人误解为,年薪百万才能勉强算脱离中产,年薪十万的话恐怕和乞丐无异,今天我让大家了解一下残酷的中国现实,用事实说话,告诉你月薪5千足以碾压95%的中国人,属于绝对精英的收入。

2017年中国人一年能赚多少钱


首先,我们拿出17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什么要拿统计局的数据呢,首先因为他是官方的,而且按照中国惯例,统计局的数据一定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往高了报,因为数据实在太低,所以就按高的数据我们看一看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月均2164元。

你以为是农村人拖后腿了?还真不是,17年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396元,月均3033元。

这里要科普下人均可支配收入,他和人均工资是有区别的。人均工资指的是单位为你付出的成本,扣掉社保才是你到手的工资性收入。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包含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简单的说,就是就是你实际到手的可以拿出来消费的钱。

也就是说,全国城镇居民,可以拿出来还房贷、付房租,带女朋友看电影的可支配收入,平均一个月才3033元,这里面还包含了很多超高收入的富豪拉高了这个人均,如果排除富豪,那么这个数据更低


扣除富豪后的人均收入有多惨


在《公报》的数据里,我们还发现,他们把全国的收入细分为五等分,这为我们排除顶尖富豪的收入提供了便利。根据统计局数据,全国居民收入分五组:


第一组是“高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2元。
第二组是“中等偏上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第三组是“中等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月均1875元。
第四组是“中等偏下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月均1153元。
第五组是“低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月均500元。


《公报》基本涵盖了全中国绝大部分居民,样本量足够的大,换句话说,只要你的月收入达到5412元,你就碾压了80%的中国人,达到了中国前20%人群,政府给你划分的类别为“高收入组”,如果你的月收入能达到2879元以上,你也干掉了60%的中国人,属于中等偏上收入,也算是体面人了。。。

但是前20%里,依然包含有巨富阶层,严重拉高人均收入,能否再细分排除掉这些人呢,我在《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一文里找到了2009年的全国收入细分数据。



这个数据是2009年的,全国有12.5亿人年收入低于1.2万元,高于1.2万元的仅有6000万人,也就是说,月入超过1000元,你就碾压了中国95%的人口。绝大部分大城市高收入人群,其年收入区间都在1.2~100万之内,总人数是5407万人,另外中国有140人年入超过了100亿元,一个人顶100万人,140人顶1.4亿人的收入,另外还有大概600万人的富豪人口,年入均在100万之上。

这是09年的数据,到17年大概8年过去了,人均收入大概每年8%的增速吧,大概增长85%左右,我们姑且算他增长一倍。


按照翻倍的数字进行计算,全国有12.5亿人的年收入在2.4万之下,也就是月入2000之内,数额占比为95%,年入超过2.4万的,全国有大概6000万人,占总人口比为5%,按照《公报》的数据,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月均是2164元,和这个数据差不多,但是这个是全国人均,按照我们的数据,刨除掉600万富豪人群收入后,有大概95%的人口,收入在月均2000元之下。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我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你月入超过5000元,按统计局《公报》计算你也排在全国前20%之内,如果刨除掉富豪人口,你可能是全国前5%的精英人群了,自豪不自豪。

这个数据是真的吗?


打住,月入超过2000元的全国只有6000万人,大部分人都在这个水平线之下,月入5000妥妥的能进前5%,你在逗我把,这个数据绝对是假的,和我的日常认知有极大的差异,明显和现实对不上号。这里来给大家扒几个事实,帮大家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


1、从个税起征点进行推算

首先,2011年9月进行个税起征点改革的时候,最终个税免征额从2000元提升到3500元。当初协商数额的时候,政协委员呼吁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认为太低了,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宋兰现场称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已让纳税人从9000万人减少到3000万人,继续提高起征点没可能。宋兰称“不能简单的说税减了老百姓就富了,而是应该看总体”,后来税务局退了一步,才定为3500元的。



换句话说,2011年的时候,如果按照2000元起征个税,全国有9000万人符合纳税标准,如果按照3000元起征,那么符合条件的中国人只有3000万人,从11年到17年大概6年,按照年增长8%计算,复合增长为58%,11年的3000元等于17年的4740元。也就是说,2017年,月收入超过4740元的人数,应该只有3000万人左右,按照13亿的人口基数进行计算,占总人口比例为2.3%

只有富豪阶层才有所谓的灰色收入,对于年入低于10万的人来说,没资格谈灰色收入,就是拿一份死工资,而税务局是绝对不会放过一分钱税收的,故这个数据真实可信。所以,从个税起征点来推算,月入超过4740元的人,为3000万人左右,占总人口比例是2.3%,我上文的观点,全国月入超过5000元的将碾压全国95%的人口,是符合事实的,而这次个税起征点定为5000元,估计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2、最穷的人有多穷

很多人根本无法接受月入5000就算全国前5%的精英人士这一结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最穷的人到底有多穷,一辈子待在大城市,根本没有去农村基层看过,我们看看这组数据。



我国把年均收入2300元以下的人,定义为贫困人口,注意是年收入,不是月收入,他们的月入在200元左右,这种贫困人口,在2013年,有8249万人,在2017年是3046万人,看了这个数据,你就知道上文中说09年的时候年收入低于5000元在中国有10亿人,不是在和你开玩笑。

到了13年,中国还有8000万人,月收入低于200元,17年居然还有3000万人,这个数据你知道吗?身在大城市的你,不可想象月入200元怎么生活对吗?但是这就是现实,一个活生生且冷冰冰的数据,所以你无法想象,中国月入超过5000元的人,全国可能只有5%的人口符合。


巨大的贫富差距


之所以在网络上谈论中国经济和收入的人,绝大部分都不认为中国有那么多穷人,这是因为这些人其实都算精英人士,至少是中国前5%的精英人士。你很难想象一个老农民在下田插完秧之后,会带着满身的泥巴打开电脑去知乎上浏览回复《年薪百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种帖子。你也很难想象一个城市里的农民工,会在忙完一天的苦活之后,拖着疲惫酸软的身体还有精力打开手机,到我这样的经济学帖子下面来和我留言讨论中国的人均收入问题。

对经济感兴趣的,月入基本都在5000以上,而且至少都是坐办公室的,收入稳定,下了班还有时间精力刷手机关心下国家大事的。带来这一切的,是巨大的贫富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城市身上。

还记得上面的《公报》数据嘛,2017年全国居民月均2164元,城镇居民月均3033元,城市比全国平均大概高了50%,如果再细分到大城市,那高的更多,看看17年的细分数据。



这里面统计的是人均工资,而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时候,要扣除你自己缴纳的五险一金,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其月均收入都是远远超过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值的。在这些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其收入普遍高于普通中国人,月薪5000非常常见,然后,在这些大城市里,还有更厉害的贫富分化。

可投资资产为60-600万元的中产人数,14年就达到了1387万人。



而可投资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富豪,有超过100万人



这种人,合起来一二千万,基本都分布在大城市,其中不少人,都是大城市的原住民,靠着手头有2套以上的房子,才混入这个阶层的。北京上海有很多手握七八套房的拆迁户,自己小学文化,打工月入二三千,纯靠房租活着,但是给自己女儿招亲的时候,对月入过万的无房外地小伙,不屑一顾,他们有资格这么说话,因为他们靠租金一个月都能赚二三万,根本不用打工赚钱。

这种人的身家,拉高了大城市内的人对财富的期望值,所以才导致他们对大城市之外的人均收入情况,并不清楚,很多大城市的白领,真的认为月薪破万不值一提,因为他们在大城市的土著面前是受人鄙视的对象。

而实际上,这些大城市土著的财富是来源于房子,是来源于时代的恩赐,而不是来源于他们的工资,而中国的网络,尤其是经济类的帖子,又被中高收入的人群给占领,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钱有闲的去讨论这个话题,这些人对自身收入的描述,以及填写的调查表,严重拉高了所有人的预期值。

在我以上所展现的数据中,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可能是低估的,因为他们有很多隐形收入是无法纳入计算的,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些收入。但是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完全可以确定的,因为拿死工资交社保的人,所有的收入都纤毫毕现的展现在税务局的眼中,一分钱都别想跑。

根据目前的工薪族数据,有95%的人,月入在5000以下,所以大家不要轻信那些鸡汤导师的话,也不要轻信那些动辄告诉你人生就应该年薪百万的知乎答主,没事回一趟老家,和自己在老家工作的亲戚聊聊天,问问工资,你的幸福感会大幅度提升。

同名公众号:紫竹张先生
ID:zisedegu66
欢迎来做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薪 12 万,这数字听起来挺实在的,不算特别高,但也不算低,尤其是在一些二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这样的收入水平可以让你过上一段比较舒坦的日子。对我来说,年薪 12 万的日子,大概是这样的:收入与支出:一个“刚刚好”的平衡术每个月到手大概是 8000 块左右(税后)。刨去五险一金和一些必要的日常开销.............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懂了,毕竟家在东北,也亲眼见过身边不少朋友在北上广打拼。论“值不值”,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尤其你还说了追求幸福感,那可就更不能光看数字了。先说说东北年薪12万,这数字在咱东北啥概念?12万年薪,换算成月薪大概是1万。在东北,这绝对是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了,尤其是在你的家乡,你的父母.............
  • 回答
    评价理想ONE在2021年12月交付14087辆,以及它为何被认为是“捅破国产车天花板”的关键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评价33+万的理想ONE 2021年12月交付14087辆:首先,我们要明确理想ONE在2021年12月交付14087辆这个数字的意义。 市场表现的强劲: .............
  • 回答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实施的一些重要信息和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数据:一、 宏观人口数据层面: 出生人口数量下降: 887.3万这个数字是自1949年以来,除1961年三年困难.............
  • 回答
    985硕士,武汉税前年薪12万,这笔工资到底值不值,亏不亏,这事儿确实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咱往后生活质量的大事。首先,咱们得承认,12万的年薪,在武汉这个城市,对于一个985硕士来说,确实不算高,甚至可以说偏低了。这不完全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当下市场行情和一些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
  • 回答
    康美案中,年薪仅12万的独立董事却要承担上亿的连带赔偿责任,这无疑是一个震撼市场的事件。紧接着,近期又有14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密集辞职,这绝非巧合,而是市场对高风险、低回报的独立董事职位的直接反应。康美案的“天价”赔偿:踩了什么雷?康美药业的案子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核心在于其财务造假的规模和性质。这家.............
  • 回答
    2021年,手握12万元的预算,确实能选到不少不错的车,关键在于你对车的“需求”是什么。想当初我也有过这个阶段,那时候我主要考虑的是实用性和长久性,想着这钱得花在刀刃上,既要开着舒坦,又要保养不心疼。我当时首先排除的是那些看起来很“新潮”,但实际空间和配置跟不上,或者口碑不太稳定的新品牌。毕竟12万.............
  • 回答
    202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今日开启:3.12万岗位等你来,这些新变化不容错过!备受关注的202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已于今日(10月15日)正式启动,报名截止日期为10月24日。据官方披露,此次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较去年有所增加,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今年的国考在.............
  • 回答
    美国 8 月份辞职人数达到 430 万,创下自 2000 年 12 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经济信号,它意味着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化正在发生,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数字的意义:1. “大辞职潮”(The Great Re.............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轰轰烈烈,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一个北大毕业、在美国深造的学生,洋洋洒洒写了篇万字长文,把自家父母在“过度关爱”方面的事儿掰扯得明明白白,顺带提了一嘴自己已经十二年春节没回家。这事儿咋看,角度可太多了,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是一种“情感的爆发”和“自我边界的重塑.............
  • 回答
    康美药业原董事长马兴田一审被判有期徒刑 12 年,并被处以巨额罚金,同时,5万多股民人均获赔近5万元,这无疑是A股市场上近年来最为轰动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财务造假案件之一。这个结果,对市场、监管、投资者,乃至整个资本运作模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康美药业案的判决与赔偿:迟来的正义,但意义重大首先,我们来.............
  • 回答
    这笔来自“顺其自然”先生(女士)的慷慨捐款,确实是一笔令人瞩目、也引人深思的善举。当我们看到这累计高达 1363 万元的数字,并且捐赠者始终保持神秘,每年都在相似的时间段(11 月底或 12 月初)出现,很难不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顺其自然”的匿名与坚持:一份超越物质的力量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份.............
  • 回答
    伦敦1952年的“大烟雾事件”是一场环境灾难,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在中国,虽然雾霾问题也长期存在,但由于统计方法、数据获取难度以及不同时间段的雾霾严重程度差异,很难给出一个与伦敦1952年那样精确且有直接对应性的“近年因雾霾死亡人数”。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中国因雾霾造成的健康影响和死.............
  • 回答
    这个选择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一边是稳定体面的高校职位,另一边是令人艳羡的高薪互联网行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两种选择,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首先,咱们来聊聊这位日本高校的人文社科讲师。 “有编但无硕士点”: 这句话里藏着不少信息。 “有编”: 这在咱们国家是块金字招牌。意味.............
  • 回答
    高华(1943年2011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其学术生涯与思想遗产在2021年12月26日去世十周年之际,依然引发学界与公众的深切怀念。以下从其学术贡献、个人品格、学术精神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回忆: 一、学术贡献:重塑中国近代史的“新史学”高华以“清末民初”研究为核心,提出“中国近代史.............
  • 回答
    关于 2016 年 12 月 Mac 产品线在苹果公司内部是否被忽视,以及是否存在资源分配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背景:苹果的战略重心与 Mac 的地位2016 年的苹果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iPhone 仍然是其绝对的现金牛和增长引擎,苹果将大部分研发和市场资源集中在不断迭代的 .............
  • 回答
    2021年12月西安疫情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1. 病毒变异株的特点: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染性 高传染性: 当时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德尔塔(Delta)变异株。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原始毒株和之前的变异株,具有显著的更高传染性。这意味着一个.............
  • 回答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有责任让后辈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教训,珍爱和平。要让后辈铭记这段历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并且要以更深入、更细致的方式进行。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一、 强化教育,让历史的种子落地生根 课堂深度与广度并重: .............
  • 回答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我们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的惨痛,守护历史的真相,并以此为契机,传递和平的呼声。铭记历史、守护真相、传递和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且需要详细地去实践: 一、 铭记历史:让记忆的火炬永不熄灭铭记历史.............
  • 回答
    王安石,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一生波澜壮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12月18日(或19日),我们迎来了他诞辰一千周年,这是一个回顾和评价他一生功过是非的绝佳时机。要评价王安石的一生,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北宋中期,一个经济繁荣却积弊丛生的社会。当时的朝廷面临着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