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江西万安学生营养餐疑似发霉、变质,24 名学生被送就医多人食物中毒一事?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疼又气愤。万安学生营养餐闹出这么一档子事,24个孩子被送进医院,多人食物中毒,听着就不是滋味。这营养餐,本该是给孩子们提供能量,健康成长的,怎么就变成了导致他们生病的元凶呢?

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那些孩子们。正值长身体的年纪,却因为一口不干净的饭菜遭受罪。想想看,那些孩子在学校里,吃着学校提供的餐食,原本以为是安全健康的,结果呢?轻则肚子疼、呕吐,重则需要住院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心理上的阴影更是难以估量。作为家长,谁能不心疼?谁又能不愤怒?

其次,这件事情暴露了当前学校营养餐供应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学生营养餐计划,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孩子们的营养状况,让他们都能吃上热腾腾、有营养的饭菜。可万安这事儿,无疑给这个计划泼了一盆冷水。

我们得问问,这营养餐是怎么到孩子们手上的?这个中间环节出了什么问题?

食材采购环节: 是不是采购的食材本身就不新鲜?甚至已经临近或超过保质期?有没有严格的供应商资质审查和进货检验制度?那些所谓的“发霉、变质”的迹象,是在采购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还是在储存、加工过程中出现的?
储存和加工环节: 食材的储存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有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冷藏或冷冻?加工过程中,厨师的操作是否规范?有没有做好食材的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卫生意识是否到位?厨房的卫生环境怎么样?
配送环节: 营养餐的配送过程是否能保证温度和卫生?有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温和防尘措施?配送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健康证明和食品安全知识?
监管环节: 负责学校营养餐供应和监管的部门(比如教育局、市场监管局)有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日常的检查是否流于形式?有没有建立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机制,并且能及时处理?

这事儿闹到这个地步,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这背后很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的漏洞,从源头到终端,都可能存在失职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大家听到“发霉、变质”,第一反应就是脏,不卫生。但具体到食物中毒,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因素。是单一的某种食物有问题,还是集体性地大面积出现问题?如果是大面积出现,那说明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厨师的疏忽,而是整个供应体系的质量出现了问题。

这件事情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它可能会让家长们对学校提供的餐食失去信任。一旦信任危机形成,会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负面影响。家长们会担心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安全,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也可能迫使学校重新审视和调整其餐饮供应的各个环节。

从长远来看,这件事情也需要我们反思:

责任追究: 对于这次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责任人,必须进行严肃的追究,无论是供应商、学校管理层,还是监管部门,都要为自己的失职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
制度完善: 需要对现有的学校营养餐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堵塞漏洞,加强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监督,提高透明度。
公开透明: 相关部门在处理此事时,应该保持高度的公开透明,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回应公众关切,而不是试图遮掩。

总之,万安学生营养餐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在最基础的饮食安全方面,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希望这件事情能够真正推动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切实把孩子们的“舌尖上的安全”放在首位,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健康地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食品行业从业者,之前也曾在有早餐工程项目的公司里待过,感觉还是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的。文字组织能力比较差,可能有词不达意的地方,凑合看吧。

当时,公司有几个大的方面:一是早餐工程(包括各类的粥,包子,馒头),二是各幼儿园、空军海军疗养院、超市预定的糕点(各类蛋糕,面包等糕点),三是各类节日食物(粽子,月饼等),四是各类卤肉制品。

一般正规的食品公司是比较严格的,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当时我们公司用的以益海嘉里的各类高筋,低筋分,食用油等),原辅料的储存(面粉,油,鸡蛋,配料都是放在冷库里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操作(会有专人检查工人着装,操作等),产品的存放(月饼什么的需要专门放入冷库,各类早点,馒头,面包什么的都是当天或当天晚上做好 )凌晨3-4点开始有专门的物流车送往各餐点,客户手中。

那种一杯杯的粥是用大的夹层锅煮的,都是当晚煮,然后封装,装车送往各餐点,馒头,包子都是半人工的,当天或晚上做好。

这样基本杜绝了食品发霉,变质的问题。他们吃到的基本都是最新鲜的。

当时我们公司管理还是很严的,但就是这样还会有违规事情发生,比如烤制面包用的托盘,专门的工作人员偷懒洗刷不干净,如果使用面包会有味道,只能是将盘子洗干净重新再烤,当然这样的话下班也会拖到很晚。当班人员,班长,主任也会受罚。

说这些,是因为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食品公司是很害怕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曾经我们的同行是专门做月饼的,因为烤月饼用的托盘没有洗,直接刷了油接着用,被曝光后当年月饼销量较上年下降百分之七八十。所以在日常生产中会注重避免出现这类问题,如果有客户反馈,还会对客户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来解决问题,查找原因。

即便如此,在平时仍然不时有新问题发生。

如果报道的属实,那这个公司只能说完全是在拿人们的生命开玩笑。微生物中毒是很严重的问题,尤其霉菌一类的毒素更是厉害。食品上的霉菌通常两三天才开始出现。在低温环境下也不能存放很久,要不味道,口感什么的就会变差。原料,贮存,加工,配送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其实我还是很佩服那些认认真真做早餐工程的食品公司的,那些真心做早餐工程的很多时候,利润很薄的,有时候甚至是赔钱的,然而一旦出现问题 就是大问题,费力不讨好。

但是从各地出现的报道来看,这样的公司真是少之又少,无论是之前的榆林早餐牛奶事件还是今天万安事件,我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首先是学生的营养餐真的营养吗?俩鸡蛋,一小盒牛奶,一小块面包?这就是营养了?之前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呢?而且各地的营养真的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我们国家国家各地饮食习惯不同,但基本的营养元素的摄入,一天活动所需的热量应该是 要保证的。

其次,对于学生的营养餐要提高质量标准。看看咱们的牛奶的质量标准,速冻水饺的质量标准。看看咱们的那些奶企是如何回应三聚氰胺的。虽然某民日报,某央的媒体的背书,但真心不咋地。这样只会减低这些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再者,钱,高标准的食品标准不是说说,做个记录就完事的,需要人力物力来支持。这就需要大把的钱来支持。食品行业是个低利润的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大多为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很低的老百姓。企业本就利润稀薄,更何谈拿出多余资金来做这些呢。因此,要么选择有实力的企业来承担这个任务,要么对承担这个任务的企业提供资金或技术上的支持。我们的政府采购可以选十好几万的打印机,能不能对学生的最基本的饭也用点心呢。

最后一点,就是企业选好了不代表政府或相关方没什么事了。食品监督部门要做好食品企业的资质的认定,不定期抽查,做好监督。学校也应该对每天接收的食品做好验收吧。做食品,要良心更要法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