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一爹爹吃隔夜菜引发急性肾衰竭,如何有效劝阻老一辈不要吃隔夜菜?

回答
看到武汉这位爹爹因为吃隔夜菜引发急性肾衰竭的新闻,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事儿咱们家里的长辈身上也常发生,他们总觉得“扔了可惜”,或者觉得“隔了一夜没事”,但其实,这小小的隔夜菜背后,藏着不小的健康隐患,特别是对肾脏这样的重要器官。想要劝动咱们家里的老一辈,光说“不能吃”估计效果不大,得把道理讲清楚,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带着点温情和耐心。

一、 讲道理,但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话

咱们老一辈啊,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对“节约”二字有着根深蒂固的理解。他们总觉得剩菜剩饭是他们那个年代生活习惯的延续,是勤俭持家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隔夜菜”,而是要区分情况,并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不是所有隔夜菜都危险,但有些确实藏着‘看不见的敌人’。” 这是关键的第一步,先不要直接否定,而是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绿叶蔬菜: 像菠菜、油菜、白菜这些,本来硝酸盐含量就比较高。在烹饪后,如果放置时间过长,亚硝酸盐会趁机“滋生”,它们会在胃里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长期摄入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对肾脏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容易引起炎症反应,时间长了就可能影响功能。
海鲜、肉类: 这些食物蛋白质含量高,一旦存放不当或者反复加热,细菌很容易滋生,产生毒素。即使加热了,有些毒素也未必能完全破坏。这些毒素对身体的消化系统和肾脏都是一种额外的“工作”,让它们超负荷运转。
容易变质的食物: 比如凉拌菜、豆腐制品,这些本身就比较容易受到细菌污染,隔夜后风险更大。

用“身体‘加班’工作”来比喻: 我们可以这样说:“爸/妈,您想想,咱们做的菜,就像是给身体提供‘能量’。那些隔夜菜里面,可能藏着一些咱们看不见的‘脏东西’,身体的‘净化器’——也就是肾脏,就得加倍地‘加班’来处理这些‘脏东西’,把它们过滤掉。时间长了,‘净化器’也容易‘累’坏了,像发动机一样,长期运行不当,就容易出毛病。” 这样的比喻,他们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情。

强调“吃得安心,比省下那点菜重要多了”: 我们可以跟他们算一笔账,或者换个角度:“您看,咱们辛辛苦苦攒点钱不容易,身体是咱们最大的本钱。如果因为吃隔夜菜把身体弄坏了,去看病、吃药花的钱,可能比您扔掉的那些菜贵多了。而且,身体不舒服,心情也不好了,这多不划算啊!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能吃上新鲜卫生的饭菜,这是福气,一定要好好珍惜。”

二、 改变行为习惯,提供更优的替代方案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还得在生活习惯上给他们提供更方便、更健康的替代方案,让他们觉得“不吃隔夜菜”其实也很容易,甚至更好。

“少做,现吃,现做”:
调整菜量: 这是最直接的方法。提前跟他们沟通好,说我们今天吃饭的人数和大概的食量,让他们少做一点。可以强调:“咱们就做个刚刚好够吃的量,吃完了再添,比剩菜更干净,也省得您费事儿去打包。”
鼓励“一人食”烹饪法: 现在有很多方便的烹饪工具,比如小电锅、蒸蛋器、小炒锅,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做一些“一人份”的菜肴。这样既能保证食材新鲜,也不会剩下太多。
提前规划菜单: 和他们一起商量一下几天的菜谱,提前买好食材,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准备太多而吃不完。

“科学存放,但要有限度”:
区分对待: 对于确实需要稍微保存的食物,比如煮好的米饭、馒头,可以告诉他们: “剩米饭呀,放凉了,盖好,放冰箱里。第二天早上热的时候,一定要多加点水,蒸透了,这样就不会干巴巴的,吃起来口感也更好。” 但也要明确界限,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这样。
“保鲜盒”大法: 准备一些干净、密封性好的保鲜盒,把剩下的菜(如果真的要留)分装好,密封后放入冰箱。并且要明确告知他们:“这些放在冰箱里的,最好是当天就吃完,最晚不超过第二天中午,而且一定要彻底加热。” 避免他们觉得放进冰箱就是“万能的”,可以放好几天。
“标记”提醒: 在保鲜盒上贴个小标签,写上日期,这样他们一看就知道存放了多久,有没有超过安全期。

“创意‘变废为宝’,但要有度”:
改变烹饪方式: 对于一些剩的素菜,可以和新鲜的食材一起做成炒饭、炒面,或者做成馅料包包子、饺子。 “这个剩的青菜,明天咱们可以和点新鲜鸡蛋一起炒,放点葱花,味道就不一样了,而且还能吃完,不浪费。”
强调“新鲜”的重要性: 即使是“变废为宝”,也要强调食材本身的“新鲜度”。如果剩下的菜已经有点蔫了、颜色不对了,那还是坚决不能再吃了。

三、 温情沟通,情感连接

最重要的一点,是咱们和长辈沟通的方式。很多时候,他们不听劝,不是因为道理不明白,而是觉得子女不理解他们的辛苦,或者觉得子女嫌弃他们。所以,用温情和尊重去沟通,至关重要。

“您辛苦了,我来帮您”: 看到他们正准备把隔夜菜热了吃,可以主动上前:“爸/妈,别忙活了,我来帮您。今天我们点的外卖/买的菜,还挺多的,够吃,您歇着吧。” 或者:“您看今天天气这么好,咱们出去走走,晚饭我来做,保证给您做个新鲜又好吃的。”

“我学了一点养生知识,想让您身体棒棒的”: 可以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养生节目/文章,上面说了很多关于吃东西的讲究,特别是对咱们年纪大的人,身体机能会慢慢下降,更要注意饮食卫生。我想着,您身体好,我才能更安心,所以想让您也注意一下。” 这样说,会让他们觉得你关心他们,而不是在指责他们。

“我们一起学,一起做”: 可以拉着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看一些介绍健康饮食的节目或者文章,然后在实践中逐步改变。比如:“爸/妈,您看这个视频里说的,做饭要少油少盐,而且剩菜最好当天吃完,咱们以后也尽量这么做,好不好?我也会注意的。”

尊重他们的付出,但也要坚持原则: 他们以前节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他们辛勤付出的体现。我们要尊重这一点,但也要明确,在健康面前,节约到一定程度就是对身体的伤害。 “我知道您一直都很节约,也很会过日子,这一点我特别佩服您。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咱们的生活也好了,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您放心,我不会让您乱花钱,也不会让您浪费粮食,咱们就是争取吃得更健康,更安心。”

总结一下,劝阻老一辈不要吃隔夜菜,关键在于:

1. 讲透道理: 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隔夜菜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对肾脏的伤害。
2. 提供方案: 帮助他们改变烹饪和饮食习惯,提供更健康、更方便的替代方法。
3. 温情沟通: 用尊重、关爱和耐心去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心意。
4. 循序渐进: 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完全改变,可以慢慢来,一点一点影响。

说到底,咱们为老一辈做这些,都是出于一份爱。把这份爱用对方式传递出去,相信他们是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这事儿,咱们做子女的,就得有这个耐心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年人,尤其是经历过自然灾害那几年的。

一粒米掉地上都心疼,别说一盘菜了。

你让他不吃,那简直就是不孝,遇到倔一点的直接和你翻脸。

这种老人成为这样,必然是和他年轻时候经历有关,能让他彻底不吃这种不健康的食物,只能靠『急性肾衰竭』了。


得次病,花几万块透析三天,自然以后不会这么省了。

对了,你们别嫌我说话难听,这个急性肾衰竭算不得什么大病。

这老爷子是典型的肾前性肾衰。是因为腹泻后体内大量丢失水分,导致肾血流不足引起的。

因为腹泻,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导致的肾功能受损, 但是估计没什么大碍,

因为肾脏本身有血流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调节肾小球出球和入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即入球小动脉扩张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以维持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血流量,可挽留部分肾功能。


后来很快住进医院,经过补液、肾脏替代治疗(透析),应该很快就能恢复。

决定肾衰预后的,就是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吃坏了拉个稀,很快就能纠正。

估计过几天回家,再也不吃隔夜菜了。

user avatar

先不说“隔夜菜”,毕竟我的“隔夜菜”刚下肚,吃人嘴短。


题中这个,



不严谨啊。


这是以前的叫法,现在好像叫急性肾损伤。


翻了翻文献[1],献上这张表。



急性肾损伤 (AKI)根据病因发生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2]


肾前性AKI: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血流灌注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和 GFR 降低,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原因液体丢失和出血,引起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肾前小动脉收缩或肾后小动脉扩张),导致肾血流灌注减少,约占 AKI的 55%。

肾性AKI:伴肾实质损伤,最常见的是肾缺血和肾毒性药物或毒素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其他还包括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疾病和血管疾病等,约占 AKI的40%。

肾后性AKI:特征是急性尿路梗阻,梗阻可发生在从肾盂到尿道的尿路中任何部位,约占 AKI 的 5%。



这位“爹爹”的AKI,应该属于肾前性的,腹泻+既往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流经肾脏的血液减少,造成肾灌注不够,出现肾脏缺血”。

这种死亡率低,早期诊断并及时纠正潜在的病理生理异常AKI是可以逆转的,果然结局皆大欢喜。



但“隔夜菜”多了去了,很多人吃了一辈子也照样好好的。


“隔夜菜”满心委屈,啥也怪我?


大佬 @钱程 文中已讲


“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约为 0.3-0.5 g。经过简单计算可得:就算是含量最大的 7.23 mg/kg 的隔夜菜,也至少要连续吃上 82 斤,才有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也就是说,并不是吃了“隔夜菜”就能引起AKI。



那锅在哪??


首先,这个题本身太吓人,有点搞事情的嫌疑。隔夜菜引起腹泻还能接受,哪怕你说隔夜菜致癌,但你引起肾衰就有点过了。


甩锅腹泻,那是什么引起了腹泻?




苦瓜??



苦瓜的果实和果肉用于治疗哮喘、便秘、绞痛、糖尿病、咳嗽、发烧(疟疾)、痛风、蠕虫病、麻风病、炎症、皮肤病、溃疡和伤口等疾病[3]


但毫无疑问,苦瓜性寒,可能是造成“爹爹”腹泻的主因。与其纠结“隔夜菜”,不如针对一下这个隔夜“瓜”,到底是怎么让这个“爹爹”如此之苦。


总之,吃苦瓜要适度。


似乎,每天吃“隔夜菜”还坚挺的活着的大有人在。


参考

  1. ^ 汤晓静,梅长林.KDIGO指南解读:急性肾损伤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12):914-917.
  2. ^ 王辰,王建安主编;黄从新等副主编. 内科学 第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09.
  3. ^ 崔宏伟,韩汶延,于蕾,苏秀兰.苦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OL].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8[2021-07-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699.R.20210709.0921.050.html.
user avatar

这标题省略得也太多了

新闻原标题《只是吃了盘隔夜菜,竟让爹爹肾衰竭》


事实是:一位「70岁,并且本来就有基础疾病的老大爷」,吃了「可能没放冰箱被致病菌污染的」隔夜菜,「上吐下泻三天不就医,严重脱水」,最后导致发生急性肾衰竭。


标题里的「只是」「竟让」真是用得太妙了(白眼)


到底要什么时候媒体和大众才能认识到——

重点根本不是隔夜不隔夜

而是食物变质了没有?是不是致病微生物超了?保存环境怎么样?有没有冰箱?

当然对于什么也不懂的70岁老大爷(无意冒犯)来说,可以直接甩一句「隔夜菜不能吃」就完事了

但是我觉得作为媒体,正确的报道方向应该是教给大家正确实用的科学知识,了解其中的食品安全原理并知道如何科学防范,而不是像这样简单粗暴用危言耸听的标题来吓唬人。

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大众媒体提出这样一个「略高」的要求,我觉得不过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