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极限咏宁从事的不是极限运动?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极限运动的理解和认知。要说“极限咏宁从事的不是极限运动”,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细致的考量的,并不是简单否定他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

首先,我们得先搞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极限运动”。

极限运动(Extreme Sports)这四个字,拆开来看,重点在于“极限”和“运动”。“运动”是基础,意味着它是某种形式的身体活动,有技巧、有规则,并且是公开的、可以被他人学习和模仿的。而“极限”则更关键,它指的是:

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参与者往往需要在极高的海拔、极快的速度、极端的环境下,运用精湛的技巧来克服重力和环境带来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心理素质、风险评估、决策能力的全方位磨练。
高风险性与技巧性并存: 极限运动的“极限”在于它自带的极高风险,但这种风险是通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对装备的极致了解、对环境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深刻认知来“控制”或“管理”的。它不是鲁莽的冒险,而是建立在专业性和高超技艺之上的。比如,翼装飞行需要经过无数次跳伞、滑翔伞训练,对风力、气流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高山攀岩需要扎实的体能、精确的绳索技术和对岩壁风险的预判。
有体系的培训和发展: 真正的极限运动通常有成熟的培训体系、行业标准、安全规范以及比赛机制。人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教练指导,逐步提升技能,参与到有组织的活动中。
对“过程”的追求: 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享受的是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过程,是技巧不断精进的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瞬间的刺激或旁观者的喝彩。

那么,“极限咏宁”的行为,与上述“极限运动”的定义有哪些不同?

仔细回顾一下他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的“不符”之处:

1. 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技巧积累: 从公开的视频和信息来看,“极限咏宁”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在城市建筑物的顶端进行攀爬和自拍。虽然他展现了一定的身体协调性和勇气,但并没有看到他进行过任何与传统极限运动相关的系统性、专业性训练。例如,他没有攀岩、跳伞、滑雪、跑酷等运动的基础,也没有掌握相应的安全技能和风险控制方法。他的攀爬更多是依靠身体的本能和力量,而非经过长期打磨的专项技术。

2. 核心目的导向与“运动”本质的偏离: 他的主要目的似乎是为了拍摄视频、获取流量和关注,通过“作死”式的表演来吸引眼球。这与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是为了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享受运动本身乐趣的初衷有所不同。可以说,他的行为更接近于一种“表演”或“冒险行为”,而“运动”的属性则被大大削弱了。当一个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演”以博取关注,那么它是否还能被称为“运动”,这是值得商榷的。

3. 极高的风险控制缺失与“娱乐化”的冒险: 真正的极限运动是在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前提下,通过专业技能和周密的准备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而“极限咏宁”的行为,从常识和风险评估的角度来看,几乎是将生命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却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他没有专业的攀爬装备(如安全绳、锁扣),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安全指导。这种几乎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玩命”表演,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冒险”,而不是有技能支撑的“运动”。

4. “极限”的定义被狭隘化为“高度”和“危险性”: 很多人将极限运动等同于“在高处”、“做危险的事情”。但极限运动的“极限”更多体现在对环境的驾驭、对身体与精神的超越、对技巧的极致运用上。仅仅是“高”和“危险”,而缺乏与之匹配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控制体系,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极限运动。就好比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他可以宣称自己在进行“极限”行为,但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技能训练和安全保障,那更多的是一种鲁莽的挑战。

5. 缺乏行业认可和规范: 极限运动领域有其自身的社区、比赛、规则和安全标准。像滑板、冲浪、滑雪等都有成熟的比赛体系和文化。而“极限咏宁”的行为,并没有被任何一个主流的极限运动组织或社群所认可,也没有符合任何已知的极限运动的规范和安全准则。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非主流的“挑战”。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极限咏宁”从事的不是极限运动,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所从事的行为,虽然具有“高风险”和“挑战高度”的元素,但却严重缺乏“专业性”、“技巧性”和“风险可控性”,其根本动机也更偏向于“流量获取”而非“运动本身的追求”。他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冒险表演”,用生命在“玩火”,而不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和精湛的技艺去挑战生理和心理的边界。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没学过驾驶的普通人,开着一辆赛车,在F1赛道上盲目地高速狂飙。他也许能开动赛车,甚至能保持一定的速度,但他的行为并不能被视为“F1赛车手”的运动,因为他缺乏最基础的驾驶技术、赛道知识和安全保障。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他身上可能存在的某些勇气和对高度的“征服感”,但如果以“极限运动”的标准来衡量,他的行为显然是“失格”的。他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将一种危险的个人行为,误解或包装成了“极限运动”,从而模糊了其行为的本质——一种缺乏专业支撑的、高风险的“极限表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个世纪末,很多高空作业的工人在手脚架之间走来走去,他们很多不愿意系安全带,总觉得安全带很麻烦,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我母亲当时就是专门负责检查他们是否合规佩戴的。

所以我母亲看了这个视频后,第一反应就是他太不爱自己的生命了。

我大了以后,喜欢去爬雪山,挑战一些6000左右的,有一次还出了一个不大的事故。后来朋友说,幸好你准备工作做的好,要不然真不好说。是啊,每次出去我都背一大堆设备,大部分根本用不上,还占空间,但我总是想万一呢?后来再大些,有了孩子,那些装备都被我尘封了起来。我也喜欢骑车,每天上下班都骑,往返30多公里,一年能跑个4000多,同事们都说骑车太危险了,是啊,我知道,所以我遵守交通规则,变道时知道减速观察打手势,知道从高架下来要减速。偶尔我看路况好,没有车的时候我也会冲冲速度。即便这样我还买了骑行险,定期去车行检修。

所以在我看了这个视频后,我妈妈觉得他是不爱生命,而我觉得他是经历的历练太少了,太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一回事。

我们年轻的时候总不把自己的身体当一回事,觉得自己是年轻,自己有主角光环,自己可以去拼命。但实际上真正的历经了生死考验人就会成熟很多,会知道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己的生命,没有了生命,你什么都做不了了。在徒步路上越是老驴越懂得克制,真要是走不了上不去他们觉得不会去,反而是那些菜鸟们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所以很多这个圈子的人都希望提高户外徒步门槛,一是规范合理安全,二是有一些商业利益。

玩徒步户外的门槛低啊,只要有腿就行,网上搜点攻略,花上千八百的买点装备,走了冷门路线,发个朋友圈,就以为自己是高手了,就敢带人走。其实对于很多老驴们来说是反感这样的,一是败坏了驴友的名声,什么乱扔垃圾,迷路走失,野外约炮干什么的都有,让大家对这项运动根本没有敬畏之心,什么人都能参加,出了事儿都是驴友们顶着个恶名。二是很多驴友们依靠这个在赚钱,赚钱必然要商业化,而商业化的基本就是规范化,合法化。他们知道自己的危险所以他们会看队员的体能选择路线,会购买保险,会去遵守法规和公序良俗。

所以说到这里说到核心了,既然是运动,就要有一定的具体的规则。符合这个规则的就是运动,而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最多算是爱好。而永宁这个,这个算是靠用命来博出位。

无论是滑板还是跑酷,还是攀岩,还是跳伞,都是有规则的,所以他们是运动。有了规则就能保证最基本的安全,而没有规则的怎么能称为运动呢?

而您跑到天台做引体向上,算什么?体操?攀岩?我不知道,我觉得任何运动的目的不是求死,所以如果永宁做的是一项运动那么最根本规则的就是要系安全带,所以我没见过骑自行车比赛不戴头盔的,没见过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一个人开车的,没见过攀岩运动员参加比赛不带安全绳的,也没有听说哪个体操运动员为了追去高分用头着地的。如果有这样的运动员,这项运动他们还没有参加就已经被禁止了。当然,如果不是比赛,你一个人开车去穿越达喀尔,无绳攀岩美国大峡谷,那么我只能说佩服你,但你做的这一切不过那只是你在有保护的条件下训练而形成的能力。

永宁这种没有规则的运动做的直播,我觉得和直播吃安眠药,直播上吊,直播摸电门本质上来讲没有区别,只需要大胆就行。

其实我知道国内外有很多人喜欢这么做的,在某个著名大楼上俯瞰整个城市,拍个照发个照片视频的,他们的初衷只是年轻人追求刺激而已,但现在很多已经变了味,我妈妈说过,当年的民工兄弟们比他们英勇多了,骑在手脚架上焊接,在手脚架之间跳来跳去,但是人家是为了生存。而这些人呢?无非就是想靠着自己的一条命去搏一把,去赚一些快钱。从道义上来说,这没什么,谁都知道送快递累,打工辛苦,都希望早点致富。但是为了致富却丢了自己最珍贵的财富生命,这不是任何一项运动提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批评吴先生,实际上也是对不珍惜生命的一种反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极限运动的理解和认知。要说“极限咏宁从事的不是极限运动”,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细致的考量的,并不是简单否定他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先搞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极限运动”。极限运动(Extreme Sports)这四个字,拆开来看,重点在于“极限”.............
  • 回答
    听到极限咏宁坠楼身亡的消息,许多人第一时间反应是“活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人对于“极限运动”本身的认知偏差、对个体选择的评判以及对生命安全责任的看法。要理解这种普遍的“活该”心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对“极限运动”的固有印象与误解: 不理解其价值与意义: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极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半导体制造领域不断突破的创新和复杂性。简单来说,当初认为 7nm 是极限,是因为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认为在那个尺寸下,晶体管的性能和功耗会达到一个难以跨越的瓶颈。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师们找到了一系列巧妙的方法,不仅突破了这些瓶颈,甚至继续向更小的节点.............
  • 回答
    极限理论是基于实数的完备性,这个说法非常核心且重要。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什么是实数的完备性,以及它与极限概念的紧密联系。一、什么是实数的完备性?实数的完备性是指实数集合 $mathbb{R}$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使得实数集合在数轴上没有“空隙”。有几种等价的定义方式,其中最常.............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极限的问题。您提到的“这个极限题”具体是指哪个题目呢?因为不同的极限题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千差万别的。不过,我猜您可能是在问一些看起来很接近1,但最终却趋向于0的极限,比如涉及负无穷、除以无穷大,或者分子分母增长速度差异巨大的情况。为了让您理解得更透彻,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极限.............
  • 回答
    说到《极限挑战》和《奔跑吧》,这俩都是国民度很高的户外真人秀,但我个人确实觉得《极限挑战》玩得更出圈,更让人欲罢不能。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只是说一下我的观感,为什么我更喜欢“极限男人帮”和后来的“极限成员们”带来的那种感觉。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套路”的不一样。《奔跑吧》虽然也在不断创新,但.............
  • 回答
    很多同学在遇到极限问题时,脑子里总有一个“捷径”——洛必达法则,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上套。但有些时候,这块“捷径”会变成“死胡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某个特定的极限不能先用洛必达法则,再代入1求值。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洛必达法则不是万能的,它有它的适用条件,而且非常严格。 就像一把刀,用对.............
  • 回答
    你问到“当X趋近于0时,sinX除以X的极限为什么等于1”,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重要的极限问题,它在微积分的学习中扮演着基石的角色。想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1. 直观理解:为什么sinX在X很小时和X很接近?我们先尝试一些非常小的角度,看看sinX和X的值有多接近。请注意,这里我们.............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触及了数学中两个核心概念的细微之处。确实,赋范空间和度量空间都可以定义极限,但它们之间存在重要的区别,这些区别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应用范围。理解这一点对于深入学习泛函分析、拓扑学等领域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赋范空间和度量空间在定义极限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的区别和应用。 1. 度量.............
  • 回答
    在战锤40K的浩瀚银河中,极限战士战团长马提尔·卡尔加,这位被誉为“基里曼之盾”的男人,其立场之坚决,甚至到了让许多人费解的地步——他竟然公开反对自家战团的战父,罗伯特·基里曼的复活。这绝非简单的个人恩怨或狭隘的派系之争,而是源于卡尔加对帝国未来、对力量的本质以及对基因原体回归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有.............
  • 回答
    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以及为什么你的证明思路可能出错,这确实是学习数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常见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别担心,很多同学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一起把它讲透彻。首先,我们得回到问题的根源:数列的极限到底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串数字,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着,这就是数列。比如:1, 1/2.............
  • 回答
    提到《极品飞车》和《极限竞速:地平线》,这两个名字在赛车游戏界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它们都曾经是无数玩家心中的挚爱,但如果非要说谁“更胜一筹”,尤其是近年来,《极限竞速:地平线》(Forza Horizon,以下简称FH)系列似乎拥有了更多的光环,而《极品飞车》(Need for Speed,以下简称.............
  • 回答
    你觉得证明极限的过程像在套公式,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合理的感受。这种感觉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让我们详细地梳理一下:1. 极限定义的抽象性和严格性: εδ 定义的本质: 极限的εδ 定义是数学中最严谨的语言之一,它的目的是精确地描述“当x趋近于a时,f(x)趋近于L”这个直观概念。然而,这个定义本身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切中了要害。实际上,我们当然可以使用极限的定义来求数列的极限,而且这恰恰是理解数列极限的根本所在。只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直接“用定义”去计算出某个数列的极限值,而是借助一些更有效率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试着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直接用定义.............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物理研究已接近极限,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前物理学发展现状、理论框架的局限性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的深刻思考。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现有理论框架的成功与挑战:标准模型的困境 标准模型的辉煌成就: 当前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它成功地描述了电.............
  • 回答
    初学微积分,拿到手的第一本教材,往往都会被一个叫做“极限”的概念给“震慑”住。这玩意儿像个幽灵,飘忽不定,却又无处不在,贯穿了整个微积分的始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一个有点抽象的概念,会被放在微积分的开篇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原因,而且说起来,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想象一下,我们回溯到微积分诞生.............
  • 回答
    在数学的严谨世界里,度量空间中的“聚点”和“极限点”这两个概念,虽然叫法不同,但指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并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度量空间的结构下达成一致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度量空间。简单来说,一个度量空间就是一个集合,上面定义了一个“距离”函数(叫做度量).............
  • 回答
    我们来聊聊数列极限的定义,以及为什么“反过来”就不行。这背后涉及到一个严谨的数学概念,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先说说数列极限的“正向”定义,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我们说一个数列 ${a_n}$ 收敛于一个数 $L$,意思是当 $n$ 变得越来越大时,数列中的项 $a_n$ 会越来越.............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学数学分析的时候,教材里定义函数在某点极限,都要加上“在去心邻域内有定义”这一条。这可不是多此一举,里头藏着挺深刻的道理呢。想象一下,我们想知道一个函数 f(x) 在 x₀ 这个点“附近”是个什么样子。这不是说它在 x₀ 这个点本身的值,而是它非常非常靠近 x₀ 的时候,值会.............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要说“二论五绝”,那得回到中国武侠小说界那段辉煌的岁月,尤其是金庸老先生的笔下。而“二论五绝”,这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江湖豪情和武学巅峰的意味。究竟是哪些人物被冠以“二论五绝”的称号呢?这主要指的是在金庸小说中,被公认为武功达到了登峰造极境界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简单来说: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