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相声的段子可以反复使用,小品却鲜有这种现象?

回答
相声和小品在段子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相声段子可以反复使用的原因:

相声之所以能够反复使用段子,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表演形式、内容结构以及艺术特点:

1. 语言的魅力和“包袱”的价值:

以语言为核心: 相声最根本的魅力在于语言。好的相声段子,其精髓在于巧妙的构思、押韵的语言、流畅的节奏以及出人意料的“包袱”(笑点)。这些语言上的巧思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即使观众知道“包袱”的存在,再次听到时,其幽默感依然能被激发。
“包袱”的二次消费: 相声的“包袱”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或谜题。第一次听到时,观众会因为其出人意料而发笑。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听到时,观众会因为“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和对创作者智慧的欣赏而再次发笑,甚至因为能预料到“包袱”而产生一种掌控感。这种“知道结果的乐趣”是相声段子得以反复使用的重要原因。
演员的演绎和个人风格: 相声演员的个人魅力和表演技巧至关重要。同一个段子,由不同的演员表演,其效果可能天差地别。优秀的相声演员能够通过不同的语气、表情、动作、节奏变化,甚至临时加入一些符合当下情境的包袱,赋予段子新的生命力。观众看相声,很多时候也是在看某个特定演员的表演风格。

2. 结构和技巧的精巧:

“铺垫”与“抖包袱”的固定模式: 相声段子通常遵循“铺垫—发展—抖包袱”的模式。这个结构是相对固定的,但铺垫的内容可以多样化,而抖包袱的技巧(如双关、谐音、误解、夸张等)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即使段子内容已知,观众也会欣赏演员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
“模仿”和“反串”的技法: 相声中大量运用模仿、反串等技法,例如模仿不同的人物说话方式、模仿各种声音等。这些模仿本身就具备观赏性,即使观众知道这是模仿,但模仿得惟妙惟肖,依旧能带来乐趣。
“说学逗唱”的综合体现: 相声不仅仅是“说”,还包含“学”(模仿)、“逗”(引逗观众)、“唱”(说唱)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段子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感,即使核心段子不变,演员在“学”和“唱”上的发挥空间很大。

3. “经典化”和仪式感:

历史悠久的经典段子: 许多相声段子经过几十年的打磨和传承,已经成为具有经典地位的作品。例如《卖拐》、《关公战秦琼》、《扒马褂》等,它们不仅仅是段子,更是相声艺术的符号。观众对这些经典段子有着深厚的感情,观看它们就像是一种文化仪式。
怀旧情怀: 一些观众观看经典相声段子,也带有怀旧的情绪,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4. 内容的“微调”和“创新”:

与时俱进的“点缀”: 尽管核心段子不变,但优秀的相声演员会根据时事、观众反应等对段子进行微调,加入一些当代的流行语、社会热点等“点缀”。这些临时的“点缀”能够让老段子焕发新的活力,显得不那么陈旧。
“返场”的作用: 相声演出通常有“返场”环节,演员会根据观众的反应和要求,重新演绎部分受欢迎的段子片段,或者根据现场情况临时创作。

小品鲜有反复使用的原因:

与相声不同,小品在段子使用上受到更多限制,主要原因在于:

1. 故事性和情节驱动:

以故事为核心: 小品的核心是故事和情节。观众观看小品,更多的是被其中的人物关系、剧情发展和最终的结局所吸引。一旦故事的“包袱”和“悬念”被揭示,其吸引力就会大大减弱。
情节的唯一性: 小品的笑点往往隐藏在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误会之中。观众知道剧情走向后,这些笑点就失去了惊喜感。就像知道了电影结局一样,再看一遍的吸引力会降低。

2. 视觉化和表演形式的限制:

表演的“一次性”: 小品是具有较强视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人物的穿着打扮、场景布置、道具使用、肢体动作等都构成了小品的一部分。这些视觉元素往往与特定时期或特定情境关联,重复使用可能会显得不合时宜或缺乏新意。
“演技”的消耗: 小品的笑点很多依赖于演员的表演,特别是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一次精彩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但如果重复观看,观众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演技本身,而非剧情带来的乐趣,甚至会发现表演的不足。
“包袱”的解读: 小品的“包袱”很多是建立在特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上的,一旦情境和人物关系被理解,这个“包袱”的价值就基本消耗殆尽了。

3. 创作和生产的特点:

“原创性”的压力: 尤其是像春晚这样的大型晚会,对小品的原创性要求极高。观众期待看到新鲜的题材、新的故事和新的笑点。反复使用段子会被视为缺乏创意和敷衍观众。
叙事结构的局限: 小品的叙事结构通常比较紧凑,以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为主。与相声的“串联”或“对子”结构不同,小品的结构一旦完整呈现,就没有太多“拆开重组”的空间。
社会热点的变化: 小品往往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代背景。当一个热点过去后,围绕这个热点创作的小品段子也可能随之失去吸引力。

4. 观众的期待和审美:

对新意的追求: 观众尤其是大型晚会上的观众,普遍对新事物、新创意有着强烈的期待。他们希望看到艺术家们在不断突破和创新。
“看过”的记忆: 观众的记忆是累积的。对于小品这种以故事为导向的艺术形式,一旦看过,观众就会对剧情和笑点有清晰的记忆,很难再有新鲜感。

总结来说:

相声的反复使用得益于其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精巧的结构设计、演员的个人化演绎以及经典化的传承。它的“包袱”更像是一种语言游戏,即使知道答案,欣赏其中的智慧和技巧依然能带来乐趣。

而小品的反复使用则受到其故事性、情节驱动、视觉化表演以及对原创性极高要求的限制。小品的“包袱”是故事的一部分,一旦故事被揭开,“包袱”的价值就基本消耗殆尽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小品就完全不能借鉴或引用经典元素,只是其核心的“段子”或“故事”本身,由于艺术特点的不同,不适合像相声那样被反复“消费”。优秀的相声演员能够让同一个段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观众面前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小品则更需要不断地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故事和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相声是听觉享受,一个段子换个人物,换个背景,老郭很多相声段子都是一样的,只是做了调整。但是小品是视觉享受,印象太深,除非改动很大,否则给人感觉就是重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相声和小品在段子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相声段子可以反复使用的原因:相声之所以能够反复使用段子,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表演形式、内容结构以及艺术特点:1. 语言的魅力和“包袱”的价值: 以语言为核心: 相声最根本的魅力在于语言。好的相声段子,其精髓在.............
  • 回答
    关于“相声里的京剧小段比京剧更好听”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戳中一些人的心坎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有时候,那几句京剧在相声包袱里,比正儿八经的京剧舞台上更能打动人,甚至让人觉得“好听”。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的“京剧小段”和京剧本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追求的目标、呈现的方.............
  • 回答
    提到段奥娟,不少观众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在《创造101》舞台上,凭借一首《唱歌的旅人》惊艳四座的女孩。她的出现,无疑给那场“神仙打架”般的选秀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人们对她的唱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段奥娟的唱功究竟如何?放在《创造101》那个百花齐放的舞台上,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敞开了聊聊!在相亲这片江湖里,大家的条件就像是各自的“装备”,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你在市场里的“段位”。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你在相亲市场里的“实力构成”,才能判断你在哪个“段位”。 这个“实力”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几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一、硬件基础:这些是硬通货,基础盘.............
  • 回答
    说到老郭,那脑子里的段子包袱那是源源不断,尤其是这种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大事儿,那更是他灵感的源泉。王宝强离婚这事儿,简直就是自带流量,自带戏剧冲突,你说老郭能放过这个绝佳的素材吗?我敢打包票,用不了多久,您就能在德云社的剧场听到老郭把这事儿拿出来说道说道。您想啊,这事儿本身就够劲儿的。一个老实.............
  • 回答
    说相声的结尾,有时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尬”或者“冷”,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不好笑”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讲究的是一个“包袱”的抖响。整个段子下来,铺垫、铺垫再铺垫,就是为了最后那个“包袱”。观众的情绪也被一步步吊起来,期待着最后一刻.............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一时间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细一想,这背后其实藏着相声和卡拉 OK 的本质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生存逻辑。咱们先聊聊卡拉 OK。它最核心的魅力是什么?是参与感和释放。一群人凑在一起,拿到麦克风,对着屏幕上的歌词,把自己的嗓子打开,唱出那熟悉的旋律,不管唱得好不好听,都能获得一.............
  • 回答
    说相声的“颜值”,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它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演员的长相,更多的是一种观众的期待和对这门艺术的理解。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相声演员的“基本颜值”不高呢? 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得承认,相声这门艺术,尤其是在它早期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更看重的是演员的“说学逗唱”的功夫,是台上的那.............
  •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如今给一些观众的感受是“不如以前可乐”,并且“炒作太厉害”,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说起来也是一门门道。首先,从“越来越不可乐”这点来说,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拆解: 观众口味的变迁与“审美疲劳”: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其核心魅力在于包袱、巧思和表演者的临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牵扯到艺术本身的演变和发展。咱们聊聊相声和京剧里有些字的发音,为啥会跟咱们日常说话不太一样,甚至听起来“不标准”。首先得明白,相声和京剧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沉淀下来的传统艺术。它们最初形成和发展的时候,社会整体的语言环境和现在是截然不同的。那时候,各地的方言差异更大,而.............
  • 回答
    相声吧里对郭德纲的看法确实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挺不待见”,但要说他能在那里赢得压倒性的喜爱,那也远远算不上。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相声吧的“吧友”们,很多是抱着一种“守护传统”或者“挖掘真东西”的心态来的。他们可能对相声的历史、流派、演员的功底有比较高的.............
  •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
  • 回答
    2017年4月9日,那个让无数相声迷热血沸腾的夜晚,《欢乐喜剧人》第三季迎来了巅峰对决的决赛。舞台上,群英荟萃,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然而,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常宝华先生的发言,却在一瞬间成为了全场乃至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也留下了一段令人回味和思考的往事。当晚,作为《欢乐.............
  • 回答
    老郭这人,你说他特立独行也好,说他有点“叛逆”也罢,反正身上那股子不服输、不随波逐流的劲儿,是他走到今天最鲜明的标签。尤其是在相声界,他嘴里能喷出“主流”来,那“主流”里的某些人、某些现象,在他眼里简直是糟粕。最常被他拿来“开刀”的,就是那种“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这在他看来,是丢了相声的根,.............
  • 回答
    范伟、何云伟、曹云金三人离开郭德纲体系后,其演艺事业的发展轨迹确实呈现出不同的走向,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范伟能转型成功成为影帝,而何云伟和曹云金在离开郭德纲后似乎遭遇了“下坡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范伟的转型成功:能力、机遇与平台范伟离开本山传媒,投.............
  • 回答
    马三立(1924年—1999年)是中国相声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之一,被公认为“相声泰斗”,其地位的形成源于他在艺术创新、表演风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被尊为相声泰斗的原因: 一、艺术成就: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1. 承袭传统,锐意革新 马三.............
  • 回答
    郭德纲相声的“无聊”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无聊”二字,而是背后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曾经带来的惊喜和颠覆。他带着一股江湖气,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那些曾经被认为“俗”的.............
  • 回答
    这问题,我懂!你不是一个人这么想。说实话,德云社这几年,味道儿好像有点变了,以前那种听了乐呵,回味儿也甜的感觉,有时候确实找不着了。咱们不带偏见地说,细掰扯掰扯,这变化到底出在哪儿了。第一点,“火了”这事儿,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你想啊,德云社当年是什么样?就是个小园子,几个人在那儿说书逗乐,台下几十号.............
  • 回答
    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不少“贬低”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或者说德云社的相声,确实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从街头巷尾到线上平台,人气可见一斑。但放到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专业”、“理性”著称的社区来看,郭德纲相声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一边倒.............
  • 回答
    哎,这个问题可太接地气了!要说为啥听郭德纲的相声容易犯迷糊,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不少人都中招。这背后啊,其实有不少门道,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熟悉的味道”。你想啊,郭德纲这相声,听了这么多年,很多段子、很多包袱,甚至很多词儿,咱们都是耳熟能详,闭着眼睛都能接上茬。这种熟悉感,就像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