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京新一线城市排名跌到很多城市之后?

回答
南京作为曾经的一线城市,如今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跌落”至许多城市之后,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既有城市自身发展轨迹的变化,也有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以及新一线城市评判标准的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新一线城市”的定义和评判标准:

新一线城市是什么? 新一线城市并非官方划分,而是由媒体(如《第一财经周刊》)根据一系列指标进行的商业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些指标通常包括:
商业魅力: 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度、生活节奏、夜生活消费、以及对人流和关注度的吸引力等。
城市发展潜力: 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人才吸引力、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等。
生活便利性: 公共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环境质量等。
宜居性: 房价、就业机会、生活成本、环境舒适度等。
评判标准的变迁: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评判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和侧重。早期可能更侧重商业和消费,后期则更加强调创新、科技、人才和可持续发展。

二、 南京在新一线城市排名“跌落”的原因分析:

1. 新兴城市的崛起和挑战:
成都、杭州、重庆、西安等城市的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在过去十年中,依托国家战略(如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数字经济、高科技制造)、以及吸引大量年轻人才,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和吸引力。它们在互联网科技、文创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商业魅力和生活便利性上表现突出。
强省会战略的推动: 一些省份的省会城市(如武汉、郑州、长沙等)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区域协同和要素集聚,发展速度也相当快,对南京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人口吸引力的变化: 过去,南京凭借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年轻人才。但近年来,随着其他新兴城市同样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南京在人口吸引力上的优势可能相对减弱。

2. 南京自身发展中的一些局限性或转型挑战: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阵痛: 南京的产业基础雄厚,在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有一定优势。然而,在面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时,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南京在这些领域也有布局,但与一些走在前列的新兴城市相比,其在“新经济”的引领力和活力上可能稍显不足。
创新活力的释放与市场化机制: 尽管南京拥有众多高校,但如何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以及在营商环境和创业生态上能否持续优化,是影响其创新竞争力的关键。一些新一线城市在拥抱新经济、鼓励创新创业方面可能更加激进和灵活。
城市定位与区域协同的深度: 南京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其发展需要与上海、苏州等城市进行更深度的协同。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并从中获得更多发展红利,是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与上海的“辐射”和苏州的“产业集群”相比,南京在特定领域的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生活节奏与文化活力的平衡: 传统上,南京被认为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生活节奏相对舒缓的城市。这种特点在吸引部分人群时是优势,但在追求快节奏、高强度工作和消费的新经济浪潮中,可能不如一些城市那样“有活力”。当然,这并非绝对的“跌落”,而是一种不同发展取向的体现。
对“新一线”指标的匹配度: 如果新一线城市的评判标准中,对“夜经济”、“网红打卡点”、“新兴消费场景”等指标的比重增加,而南京在这方面可能不如一些商业气息更浓、更善于制造话题的城市。

3. 宏观层面的影响: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 国家战略的侧重点会影响到不同区域的发展机遇。例如,近年来对中西部地区和部分沿海新兴城市的倾斜,会间接影响到传统优势城市的排名。
经济周期和外部环境变化: 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或特定行业的波动,也可能影响到城市的商业活力和就业吸引力。

三、 如何看待南京的“跌落”?需要辩证地分析:

1. 排名并非衡量城市唯一价值的标准: 新一线城市的排名是一种商业和发展潜力的评估,它更多地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但城市的发展价值是多维度的,还包括历史文化传承、教育科研实力、民生福祉、宜居宜业等方面。南京在这些方面依然具有显著的优势。
2. 排名是动态变化的: 城市发展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排名也随之变化。南京“跌落”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结构性调整的体现。关键在于城市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3. 关注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而非简单排名: 将排名作为反思和进步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分析南京自身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人才引进、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对策。
4. 南京依然是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即使在某些排名中“跌落”,南京的经济总量、科教实力、文化影响力以及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它仍然是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
5. 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 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南京的“跌落”或许正是其面临新时代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自身发展模式、激发内生动力的信号。

四、 南京未来发展应关注的方向: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并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和成长,营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生态。
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和优质企业。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来南京发展。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强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的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提升城市活力,创造更具吸引力的生活和就业环境。
强化城市品牌和文化输出: 讲好南京故事,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结:

南京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的“跌落”并非意味着其城市价值的丧失,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新一线城市评判标准的多元化。这既是对南京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瓶颈和挑战的提醒,也是促使其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契机。重要的是,南京应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审视自身优势和劣势,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吸引力,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塑其应有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日去了南京一次之后,突然很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很认同诸位高票答案对南京城市本身的肯定,但与此同时,我觉得一些深层次的东西非常值得探究


首先我想,中国城市的探讨者们,普遍对当前有七个城市位居强新一线这个事实是认可的,南京就是这七个强新一线之一,另外六个便是苏州,杭州,天津,武汉,重庆和成都。在这7个新一线城市中,南京的辖区人口最少,GDP总量也最低,然而人均GDP排名第二仅次于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仅次于苏州和杭州,综合各项经济等指标来看,南京的发展水平,在s7里属于非常优质的,相信这点大家也并不否认。另外s7互相之间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下之分,领先与落后的幅度并没有大到拉开对方档次,否则s7之间的相互比较也不会永远那么有话题了


我在满打满算两天不到的游历南京过程里,切身体会到南京很多非常优秀的地方,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让我有所思考——作为七大强新一线之一,南京为何在网红度上远逊于成都和杭州,同样也明显不及重庆?我想在座诸位已经给出了诸多自己的解释,同样如本答开头所说的那样,我也颇为认同诸位对南京的肯定,然而我觉得这还不够,尤其是对于在座希望让南京更好的朋友们来说,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亦值得诸位深思


照理说,南京是一个什么都不缺的城市——能够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很好融合在一起的城市,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以旅游价值来说,南京并不逊于国内那些热点城市;论美食,作为苏菜里一道独特风景的南京菜,既能与苏杭菜分庭抗礼,又能与川菜,湘菜等等并驾齐驱;论美女,南京的姑娘兼具水乡的灵秀和北方的豪迈,也是长三角各大城市里颇为独特的,与苏杭美人,蓉渝美人皆有不小的分别,独具韵味。论城建,摩登时尚的建筑,南京的中央商务区又何尝逊色于抖音上那些永远闪烁着的高楼大厦?再者,南京378km的地铁里程,在七大新一线里独占鳌头,在国内都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而有“中华第一商圈”美誉的南京新街口,又哪里比成都春熙路,重庆解放碑,武汉户部巷,杭州下沙逊色了?


论文化,且不说历史上多次成为国都,光是历代文人墨客为这座城市所作的点缀,或许在中国诸多城市中,除西安之外就无人能够相提并论,随便就能举出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许浑,韦庄,王安石等伟大文人的不朽名篇,想到他们的作品,也许就能轻易地联系起秦淮河,乌衣巷,石头城,白鹭洲,台城,钟山。。。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这些,也都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试问一句,除了长安城之外,还有什么国内城市有那么完美的条件,可以轻易就包装自己的?


就像这次,我去南京前往紫金山天文台观景,一个南京本地的师傅开车送我上去的,在路上我们聊到了南京,又聊到了上海,作为上海人我发自内心地说了句,相比南京市中心的夫子庙一带,上海的豫园又算得了什么,真的完全难以相提并论,尤其是见多了国内各地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之后,更会觉得豫园不过如此,这里更多其实还是对于上海这座如今的国际大都市有寻根意义——然而五湖四海的游客,但凡来上海的,大多都会去豫园和城隍庙转一圈,反而是远远更加优秀的夫子庙,虽然足够热闹,但并没有她“应有”的热闹。。。其实我觉得整个南京都一样,如今她虽然足够优秀,但是并没有赢得与其优秀相匹配的名望


原因在哪里?南京的自我宣传,自我营销,自我包装,真做得不够。有人或许会说,一个城市脚踏实地才是关键,别搞这样虚的名头,但我想说,话虽如此,但城市本身自我包装,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上赢得普遍好感,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能我等的高冷知识分子们不会吃这一套,但这并不代表普罗大众不吃这一套啊,相比于杭州,成都,重庆这些把自己现有长板都充分展示出来的能力,南京只能说,手握着一副天牌,却并没有打出很理想的效果——甚至一言以蔽之,南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应该有多优秀


让我们看看南京和她的对手们,各自都有着一些怎样的标签

最热的两个新一线

成都——第四城,适合生活,新一线第一,美女,川菜美食,春熙路,1600km,吾与重庆孰美

杭州——西湖,钱塘,浙大,阿里,电商之都,北上深杭,未来取代广州进一线,美女

再看重庆

重庆——山城,美女,三峡,川菜美食,适合生活,解放碑,吾与成都孰美

再看同省的苏州

苏州——地级市第一,美女,江南水乡,东方威尼斯,观前街,昆太常张全国百强县前七,太湖


然后在知乎上,每每提到南京,都是“安徽省会”,“徽京”这样的调侃——现在,我个人并不认可这种调侃,这样的称呼,其实言外之意既是在污名化安徽,或者起码对安徽人民缺乏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在污名化安徽和安徽人的同时给南京贴上污名化标签,典型的一黑黑俩。然而,我的不认可并没有什么用,也许以后照样会有很多人用“徽京”来调侃南京。。。


尽管有成都买榜,但是成都也的确是充分动用了媒体资源来展示自己,所以成都把自己几个最值得宣传包装的点全部充分利用了,而且客观上说,跟上海的媒体合作确实也是自我营销的极佳手段;相比之下,迄今为止的南京,更像是一个传播学意义上的反面教材——我们很优秀,我们不屑于自我宣传,这种态度在城市战争里会吃大亏的,因为“南京”这两个字,还没有像“上海”或者“香港”那样,可以让一切沾亲带故的东西都飞起来


看看如果给南京设计这样一套标签,南京究竟会逊色到哪里去

美女,南京美食,六朝金粉,旖旎秦淮,文人荟萃,红楼遗梦,高教第三城,新街口,长三角。。。这样的标签还可以设计很多个,而且每一个都是可以引爆网络的

至于徽京?能够吸引大量其他省份的同胞前来,这不正是南京吸引力,包容性的体现嘛

=========================================

或曰:因为有上海,所以南京在长三角这个区域内最多只能当第二,不像武汉,成都,重庆,同区位里并没有足够强的竞争对手(成都重庆互为对手,武汉是同区位里当仁不让的老大)

我想说:诸位以为上海吃死了南京的上限,那么离上海更近的苏杭呢,不也一样被吃死上限了?再说了,你以为同区位里没有竞争对手的武汉,或者成都重庆这对cp,没有上海这个天花板,就真的可以有望达到上海的级别了?现实是,上海一样是她们的天花板,广深甚至北京都不如上海


我很希望有朝一日,南京可以真正懂得,如何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优秀名声,南京有一副天牌,希望能够打好这副天牌,而不是把牌拆成一张一张零零散散地打出来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user avatar

求不带西安,西安人看到这个榜,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西安和以上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南京一直是西安学习的榜样啊,就拿2018年的第一场雪来说,西安人只有羡慕南京的份,西安在角落缩成一个团请无视,求不撕。西安收入不高房价还不断膨胀,泡馍,凉皮,肉夹馍都快吃不起了,当个二线弱挺好的,欢迎大家来西安玩啊

user avatar

要么你相信世界各大权威机构的眼瞎了。要么你相信这个连续四年把成都排二线第一的“榜”眼瞎了。


一、2017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2017年12月27日发布,福布斯需要介绍吗?

南京第4,武汉第5,西安11,成都12


二、普华永道:机遇之城2018研究报告

2018年3月20日发布,普华永道也不用介绍了吧

加上四大一线

武汉第6,南京第7,成都第8,西安第10


三、仲量联行 :中国12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研究报告

2018年4月18日发布,仲量联行也不用介绍了吧


综合指标排名

南京第6,武汉第8,成都第10,西安第12


四、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房价,改变城市世界》报告

2017年10月30日发布,社科院和联合国人居署也不用介绍了吧。

这个榜排了2个名次,我们只看大陆城市的话

经济竞争力:武汉第6(国际40),南京第7(国际44),成都第8(国际62),西安第26(世界158)

可持续竞争力:南京第5(世界79),武汉第10(世界116),成都第11(世界148),西安第15,(世界182)


………………


哦,这个榜说自己排的是商业魅力,首先福布斯笑了,然后

我们看看这个数据榜

嗯,赤果果的销售额也笑了,商业魅力不体现在销售额上,体现在什么上呢?



OK,现在你觉得这些世界权威机构都瞎了吗?还是某个把成都武汉西安都排到南京前面的国内野鸡榜瞎了呢?

user avatar

其实我也很纳闷~为何南京永远都徘徊在十名开外?无论是每年官方正规渠道统计还是题主拿出的这份野路子,南京一直都是被无视的那一个。可到底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论经济,南京GDP总量是全国第十一个破万亿城市,人均gpd排前五。GDP增速和增量是江苏双第一。而江苏又是全国最发达省份之二。

论城建,单说地铁这一项。南京地铁首条线路于2005年正式通车,使南京成为中国大陆第6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为止唯一盈利的城市轨道交通。截至2017年12月,南京地铁线路总长347千米,线路总长居中国第4(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世界第7位,构成覆盖南京全市11个市辖区的地铁网络,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区县全部开通地铁的城市。截至2018年3月,南京地铁日均客运量31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374.1万人次,位居中国第五。

论教育,南京所拥有高校数量及科研单位数量位列全国第三。每年江苏近6成研究生出自南京。

论医疗,南京坐拥35家省属市属三甲医院,位列全国第五。

论文化,截止2018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近800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8%,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

论影响力,SPORTCAL近期发布了上一年度全球体育影响力100强城市排行榜,南京的排名比上一年又上升了9位,至第10位,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排在第9位的北京。

能把以上这些领域同时做到像南京这样的,一只手还是可以数的过来的…真要让我分析一波,我觉得还是城市营销没做到位。毕竟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是个“跟风时代”,是个屁点大的事都能家喻户晓的时代,是个看事情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时代,看看隔壁杭州,再看看西安。大家都是半斤八两的货色,但是人家营销推广玩的6啊!!杭州机动车礼让行人全国闻名,纷纷竖拇


南京玄武湖隧道拥堵期间私家车自发让道救护车无人问津。


西安摔碗酒诠释“暴力美学”,一个月游客同比暴增半倍有余。


南京南博的民国街区让你免费穿越过足文艺癮却鲜有人知。



我想说的是,事情暂且不分大小,文化暂且不分雅俗。为啥南京的网红只能是这样的???




南京这些年也不缺机遇,从全运会到亚青会再到青奥会,国家级项目一给给两~马拉松每年也都在跑。各种大小经济论坛会,音乐会演唱会加一起每年100多场,可以说国家爸爸够照顾的了~到底什么叼情况南京一直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宠?


南京缺的不是文化不是底蕴不是历史不是硬实力,而是可以让南京展现这些方面一套方案。

南京现在就是一个光练不说傻把式的“哑巴”。

有人会说闷声发大财,那是三四线城市玩的套路,身为一二线城市,不展示自己就意味着失败,终将会被淘汰。

有人会说,南京人不爱比,只求斩半只鸭子在家吃。呵呵~请别把自身安于现状的惰性施加到南京人身上!上纲上线些您这就叫不求上进

user avatar

如果只看GDP,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强国了,中国人为什么还拼命去什么澳大利亚加拿大,好好想想吧!

另外,别总是成都多么多么好,你看看四川和江苏的区别,成都就是排第一又如何?我看江苏要是集全省之力打造南京,南京恐怕早就是真正的副首都了吧。

对这样靠压榨全省其他地方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不觉得羞耻而觉得光荣,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成都虽然现在发展很多了,但是进一步拉大了省会和其他地方的差距,虽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并不值得骄傲,什么时候能将全省实力赶上来,才是硬道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