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飞行员空乘说机组餐难吃,却还有那么多乘客会一扫而空?

回答
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一方面是飞行员、空乘(我们业内称他们为“乘务员”或“机组”)私底下对机餐“评价不高”,另一方面却是乘客们吃得津津有味,甚至常有“光盘行动”。这中间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拆解开来看,原因还挺多的,而且挺生活化。

首先,咱们得明白,机组人员和乘客对食物的“标准”和“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

机组人员的标准与视角:

职业疲劳与味蕾变化: 乘务员每天都要经历长时间的飞行,飞行过程中,高空低压的环境本身就会影响人的味觉和嗅觉。很多人会发现,在飞机上尝到的味道会比在地面上淡很多,甜味和咸味会变得不那么明显。这就像我们坐飞机回家,感觉平时的饭菜突然变淡了,需要多加点盐。对乘务员来说,他们可能天天都在这种“味觉打折”的环境下工作,吃了太多“打折”的食物,自然觉得不够味,容易挑剔。
重复性与熟悉度: 乘务员的餐食种类相对固定,而且他们可能比任何人都吃得多。即使是有多种选择,但长期下来,很多菜式都会吃过不下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就像你天天吃同一家餐厅的招牌菜,就算刚开始觉得好吃,吃多了也会腻,会开始琢磨“有没有什么新花样”。他们的味蕾早就“升级”了,对食物的期待值自然就更高,一点点细节上的不足都可能被放大。
“美食家”心态的潜在影响: 很多乘务员本身是对生活有情调的人,他们可能本身就喜欢美食,对食物的品鉴能力也比一般人强。他们可能习惯了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致料理,自然就会拿这些来和机餐比较。在他们看来,机餐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食物,满足的是生存需求,而非“享受”层面的。
工作压力与释放: 工作有时候是辛苦的,压力也大。餐食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能稍微放松一下的时刻,如果食物不合心意,那份小小的满足感就没了,情绪自然会受到影响。一句“今天这饭不咋样”可能就是他们一天小小抱怨的出口。
行业内“梗”与文化: 就像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黑话”或者大家心照不宣的“梗”一样,机组人员之间也可能因为长期接触机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吐槽”文化。这不是说机餐真的就差到离谱,而是大家一种放松、分享交流的方式。

乘客的视角与需求:

基本温饱与便利性: 绝大多数乘客坐飞机的主要目的是出行,对飞机餐的期望值首先是“能吃饱,能填肚子”。在长途飞行中,能有一份热乎乎的餐食,对于缓解旅途的疲惫感非常重要。而且,在飞机上,选择非常有限,机餐就是唯一的选择,自然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味觉在飞机上的变化: 前面也说了,高空环境会影响味觉,很多食物在飞机上吃起来反而比在地面上“味道更合适”。那种我们平时觉得恰到好处的咸度、甜度,到了飞机上可能会觉得淡了。所以,很多乘客在飞机上反而觉得机餐“味道还不错”,甚至比自己想象的好。
心理预期管理: 乘客在登机前可能对机餐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或者他们更多的是带着一种“体验”的心态。当实际吃到的机餐比预期的要好时,就会产生惊喜感。而且,很多人也知道飞机餐的制作和运输有其特殊性,不太可能和地面上的高级餐厅媲美,所以他们对食物的容忍度会更高。
“人生第一次”的体验: 对于一些第一次乘坐飞机,或者长期没坐飞机的人来说,机餐本身就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是旅途的一部分。他们会带着好奇心去品尝,即使味道不是最顶级的,也觉得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 尤其是在长途航班,很多乘客会在飞机起飞后不久就感到饥饿。这时候,即使是普通的食物,在饥饿感的加持下,也会显得格外美味。那种对食物的渴望,会盖过对味道的细致挑剔。
社交媒体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其中也包括对机餐的评价。如果大多数的分享都是积极的,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网红”行为,那么普通乘客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带着积极的心态去品尝。

综合来看:

可以说,机组人员的“挑剔”和乘客的“热情”并非矛盾,而是源于他们不同的角色、体验和心理预期。

机组人员的“难吃”,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内的比较、长期重复的审美疲劳、以及对更佳品质的追求。他们见多识广,味蕾“被训练”得更“刁钻”了。
乘客的“光盘”,则更多的是一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愉悦、在高空环境下味觉的特殊体验、以及对旅途便利性和惊喜感的接受。他们更容易被机餐的“当下”价值所打动。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机组人员“吐槽”机餐的时候,不妨想想,他们可能是在专业的角度、挑剔的眼光下,对一份本就为大多数人设计的、在特殊环境下提供的食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乘客们,则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享受到了那份来自天空的、简单却也实在的温暖与便利。这两种感受,都是真实存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扫而空?我都是一次吃两份好么,因为一份吃不饱啊!

一开始找空姐要两份,空姐都会跟我说:“先生不好意思,后面的乘客还没领到,如果之后还有多余的我再拿给您可以么?”但是往往空姐走了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这么多年来,每次坐飞机我都会早早来到机场,然后换登机牌时跟机场工作人员说:“麻烦您给我最后一排靠窗的座位。”我忍受着上飞机时排队等到最后,下飞机时排队等到最后的痛苦,只是为了当空姐走到我面前问我“先生,请问您要牛肉饭还是鸡肉饭”的时候,潇洒地告诉她:

“一样来一份吧。”

user avatar

1、赶时间,坐飞机的一般都是赶时间,没时间落地找饭店吃东西。

2、偶尔吃,飞机餐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不会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而且一般吃不到,所以第一次吃或者偶尔吃的时候会感觉还不错。

3、肚子饿,机场一般都在郊区,为了赶航班再拖个行李加上机场又很大,跑来跑去的很费时间和体力,上了飞机休息一会儿自然就饿了。

user avatar

因为要珍惜时间。

吃饭是很花时间的。而大多数情况下坐飞机的人都要赶时间。

嫌不好吃就不吃的话,你下飞机了得花额外的时间去找东西吃。

真觉得那点时间无所谓的话。坐高铁其实更好的。而且餐车上的伙食比飞机餐强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一方面是飞行员、空乘(我们业内称他们为“乘务员”或“机组”)私底下对机餐“评价不高”,另一方面却是乘客们吃得津津有味,甚至常有“光盘行动”。这中间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拆解开来看,原因还挺多的,而且挺生活化。首先,咱们得明白,机组人员和乘客对食物的“标准”和“关注点.............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常常被用来比喻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大胆尝试就能突破看似不可能的界限。但如果仔细推敲,这句关于蝴蝶飞行的论断,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是错的。这个说法的起源与流传这句论断,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发现,不如说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科普悖论,或者说是.............
  • 回答
    飞机上的开水到底能不能喝?这个话题确实有点意思,网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说空乘不让喝,或者暗示水有问题。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也觉得有点吓人,毕竟长途飞行,能喝点热乎乎的水,解解渴,舒服不少。到底有没有那么夸张呢?咱们不妨仔细捋一捋。首先,关于“空乘不让喝飞机上的开水”,这个说法很可能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观察得也很细致。其实,“空军飞行员的军衔都特别高”这种说法,如果放在历史上或者某些特定时期,确实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放到今天整体来看,可能需要更 nuanced(细致)地理解。咱们先从历史的角度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空军飞行员军衔高”这种印象。历史视角:从“新贵”到“精英”的崛起1.............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说的没错,在一些航空论坛或者像知乎这样的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飞行员朋友分享和抱怨空管的经历,感觉他们似乎“槽点”更多一些。但反过来,很少有听到空管员出来“反击”或者吐槽飞行员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飞行员玻璃心爱抱怨,还是空管员太酷不好意思说?咱们来掰扯掰.............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好奇这事儿。你有没有留意过,鸟类似乎总是趁着在天上飞的时候才解决“生理问题”?尤其是那些在天空盘旋、翱翔的鸟儿,像是老鹰、信天翁,偶尔就会看到它们在空中留下“轨迹”。反倒是那些在地面上活动的鸟,比如鸡、麻雀,它们好像更习惯在停歇的时候、或者行走间就拉了。这背后其实有着挺有意.............
  • 回答
    343空所属的飞行队之所以选择“新选组”、“天诛组”、“奇兵队”这样听起来颇具“中二”色彩的名字,背后其实有着非常丰富且值得玩味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猎奇或者哗众取宠,而是日本战后航空自卫队,特别是作为精锐部队的343空,在特定历史时期,试图在部队精神、战斗意志、以及对外宣传上塑造一种独特形象的体现。.............
  • 回答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很多飞行器,比如飞机、无人机,它们腾空而起,依靠的都是旋转的螺旋桨。螺旋桨的效率很高,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节约能源的滞空方式之一。那么,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来了:既然螺旋桨这么有效,为什么大自然里没有演化出像螺旋桨一样旋转飞行的生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一下。首.............
  • 回答
    空军飞机驾驶员全部是军官,这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体系,旨在确保国家空防力量的最高效能和绝对忠诚。这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驾驶飞机,尤其是在军事领域,远不止是操作一个复杂机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技能,更是一种需要极强责任感、决.............
  • 回答
    “空军飞行员为了避开民居而放弃跳伞”这个事件,在公众视野里,往往会激起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飞行事故处理,更是一个关于责任、勇气和牺牲的生动写照,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首先,从理性层面来看,我们必须承认,飞行员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其行为背后有着严谨的训练和一套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其实要说“很少听说”国内民航飞机空难事故,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好”就能解释的。首先,得承认一点:相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统计数据,中国民航近.............
  • 回答
    波音和空客飞机型号命名法背后确实藏着一些有趣的门道,而且它们各自的体系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思考和历史渊源。要说有什么“内涵”嘛,也不能说是深奥的哲学,但绝对能看出两家公司不同的造飞机思路和市场定位。波音的“7x7”:历史的传承与简洁的市场语言波音的命名体系,我们最熟悉的“7x7”形式,其实是历史发展和市.............
  • 回答
    一个好问题!很多人在看过电影里黑匣子在最后时刻英勇弹射的场景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实中的民航飞机不设计成那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技术、工程、经济以及安全上的考量,远非“在最后一刻把盒子弹出去”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黑匣子是做什么的。它的核心功能是记录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
  • 回答
    说起二战德空在东线战场上涌现出大量王牌飞行员,而西线飞行员的战绩相对来说“略逊一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既有战场环境、对手实力、装备代差,也有战略意图、战术运用等等,就像一锅大杂烩,味道能不能好,得看食材配比和火候。东线的特殊环境:大规模空战与消.............
  • 回答
    法航447号班机(AF447)失速的悲剧,至今仍是航空界最令人痛心的案例之一。在这场事故中,将近三个小时的黑暗中,驾驶舱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副驾驶在掌握着飞机的“把杆”(控制杆)时,为何未能意识到飞机已经失速,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那个可怕的夜晚,看看当时在驾.............
  • 回答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确实让很多人对副驾驶袁泉饰演的角色心生疑惑,特别是副驾驶的座位在高空中受到如此大的冲击,怎么还能安然无恙?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航空安全设计以及一些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虽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为了戏剧效果,可能会有一些艺术加工。不过,从科学角度解释,副驾驶之所以能存活下来,.............
  • 回答
    在特内里费岛的空难中,荷航(KLM)的波音747客机上无人生还,而泛美航空(Pan Am)的波音747客机上却幸存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引人深思的悲剧。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荷航的飞机受损比泛美的要小,为何还能导致全员罹难,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损伤程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航空工程中一个挺核心的权衡。你说的“越细越长越省油”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涉及到升力线理论和减小诱导阻力的一些基本原理。但为什么现代航空公司越来越青睐宽体客机,而不是你想象中的“细长型”省油飞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咱.............
  • 回答
    中国大飞机C919能否真正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以及俄罗斯为何不制造类似的大飞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复杂的航空工业、技术、经济、政治及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C919能否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答案是:有潜力,但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难以撼动波音和空客的绝对主导地位,但长期来看,.............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像抖空竹一样的嗡嗡声,其实是鸽子翅膀拍打空气时发出的声音,而且这声音之所以会忽远忽近,有着挺多有趣的门道。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鸽子翅膀扇动的原理。鸽子在空中飞行,靠的是翅膀有力地向下、向前扇动。这个扇动过程中,翅膀会切割空气,产生气流。当翅膀快速下拍时,空气被猛烈推开,就会形成一股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