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作业。”课代表站在我旁边。
闻言,我面颊抽搐,抱头而泣,在黑暗中硬生生挤出一个笑容:
“你说,连作业都整不完的我,怎么给她整个世界。”
2
我被老师叫去办公室训了一节课,身心俱惫。
回来时同桌问我怎么样。
我气若游丝:“没事。”
“你怎么有气无力的?”
我笑了笑:“温柔吗?半条命换的。”
3
语文作业填诗词。
“窗含西岭千秋雪,-”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目光游离而孤独。
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话啊。
“先当孙子后当爷。”我如是写道。
不愧是你啊,杜甫桑。
4
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什么意思。
我深吸一口气:
“这种事情见得多了,我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你们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说了对你我都没好处,当不知道就行了,其余的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很深,牵扯到很多东西。详细情况你们自己是很难找的,网上大部分已经删除干净了,所以我只能说懂得都懂。”
5
班里同学在讨论小孩子。
A:“熊孩子真讨厌。”
B:“我蛮喜欢孩子的。”
C:“婴儿很麻烦啊。”
我眼含泪水:“生不出人,我很抱歉。”
同学:¿
6
课上老师提问:“如何赏析‘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我缓缓站起:“记得那是2012年吧,我把这句歌词分享给她听,她问怎么了,我说没事,随手把她删了。我想,爱一个人,不打扰是最后的温柔吧。”
“这是李白的诗谢谢。”
“哦那没事了。”
7
“班里笑的最欢的人,手腕上有疤。”
同桌惊讶地看着我的手腕:“你怎么会有?”
“蚊子咬的疙瘩被我抠破了。”
8
同桌骂我:“一天天整这些烂活,你死不死啊?”
我浑身一颤,心脏有点疼。
“有的人八岁埋了,八十岁才死。”
同桌拍手叫好:“医学奇迹。”
9
回到家,我爸看我蜷缩在床上。
我爸:“咋滴啦?”
我看了他一眼,轻轻摇了摇头:“你不懂。”
我爸闻言大怒:“净整没用的,我活了大半辈子了有啥不懂的?!”
“导数法证明不等式你懂吗?”
10
学校发了新校服。
同桌:“这是纯棉的,可软和了。”
我对他笑笑:“那能穿到这件校服的人都很温柔吧。”
11
放假时半夜和朋友聊天。
“那个视频很好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稍等,到点了。”
我打开网抑云,随便找了首歌。
“我每天都在笑,你猜我开不开心。”
退出,返回QQ。
“可不是嘛哈哈哈哈哈哈哈。”
12
我点了保存文档,希望能给别人带去快乐。
可我的快乐又在哪呢。
13
不说了,叫我打游戏了,芜湖~起飞。
百万阅读纪念
也不必过于讽刺。
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本身就是很容易自我感动的群体。 连辛弃疾这种狠角色都免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何况一般沙雕。
有时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装逼现场,尴尬的想抽自己。不过谁还没有中二病的时候呢?现在网络发达,也只不过把以前的个人表演换成了大型团体操。
话说回来,热衷于搞这些,说明我们的孩子们生活还不错。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那才真叫一个欲说还休。
曾经的我做体检时,
医生说我性功能衰退。
我的对象——我是知道的——她看不起我。
我明明什么都给了她,却又仿佛什么都没给她。
我已经一无所有了,她却觉得这依旧没能换来她的幸福,和“性”福。
我得不到她。
我留不住她。
现在她要走了。
她父母也瞧不起我吧,过来和她聊了一趟,走了。
我把她父母杀了。
她不知道。
她从来没像这样在我怀里哭过。
我忘乎所以了,忘却了这只是假象。
哭完她又要走了,跟别人。
我开始回忆了。
我在想我哪里做错了,我还有什么没给她。
我和她商量过要孩子来着。
我当时还说想要个女孩,真是不自知啊。
或许吧。
我没能给她的,也就只有这个了。
她要走了。
我问过她了。
我问我还有机会吗。
明知故问罢了。
该离开的总会离开。
她走了。
我爱她。
在用我的小胶囊亲手把她送入永眠的梦乡前,
我只想对她说:
“生不出人,我很抱歉。”
疫情后的世界,颇为残酷。从高三初三复课起,上海市跳楼自杀学生24人,其中浦东新区14人,小学生3人。
其本人之绝望,家人之悲痛,难以想象。
青少年自杀,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成年人的世界更甚,中国每分钟就有2个成年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如果这些人恰巧都在某个平台上发表过自己的感受,那这个平台是不是也会被人讥讽为“x抑x”?!
是,网上的抑郁症是很多,网易云里也很多,但别提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就算写下倾诉的其实是一个没有抑郁症、仅仅是连续数日遭受挫折、状态很差的人,他就没有倾诉的权力了?
为什么天天能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是不是抑郁症?
宁是医生?
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表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仅为10.3%。
我不知道完全亢奋,整日正能量的人是否存在,但显然,这个世界上绝对不缺一些整日戾气满满的人。跳楼围观的是他们,网上催促“快死”的是他们,在别人诉苦帖子下面评论“矫情”的也是他们……
也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抑郁、脆弱成为可耻的标签,让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中,绝对不会提这些东西。
我发现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着“抑郁症”麻烦去看病,去吃药救治,但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其实正在把这些人推回他们封闭的内心之中。
所幸还有网络空间,所幸还有网易云这样一个还算能够相互取暖的社区,更何况音乐本来就是情绪的倾诉和舒缓。
我觉得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空间很重要,希望正能量战士们在知乎骂就够了,不要去骚扰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