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分子 CT 扫描技术」能入选 Science 2018 年度十大突破?

回答
2018 年,《科学》杂志将“分子 CT 扫描技术”(Molecular CT scans)列为年度十大突破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对一项颠覆性成像技术潜力的肯定。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认可,核心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直接“看见”分子层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诊断和理解疾病的视野。

想象一下,以往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宏观的解剖结构变化,或者是间接的生理指标改变来推断。就像你可能知道一栋房子出了问题,但只能看到墙壁开裂、屋顶漏水,却无法直接看到支撑这栋房子的梁柱内部到底出现了怎样的材料老化或结构损毁。而分子 CT 扫描技术的出现,就好比我们发明了一种能够穿透墙壁,直接观察到每一根梁柱的材料成分、受力情况,甚至微小的裂缝是如何开始形成的。

这项技术之所以强大,主要体现在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它将我们观察的尺度,从细胞层面进一步推进到了分子层面。这意味着科学家和医生们可以更早、更精确地识别出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那些在分子层面悄然发生的异常。例如,在癌症早期,癌细胞可能尚未形成可见的肿瘤,但其内部的基因突变、蛋白质异常表达等分子层面的变化已经开始驱动疾病的发展。分子 CT 扫描技术,通过引入特异性的分子探针,能够像“分子标签”一样,精准地标记出这些异常分子,并在成像过程中将其可视化。

其次,这项技术整合了先进的成像原理和高度特异性的分子识别手段。它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例如,它可能借鉴了传统 CT 的某些成像思路,但更重要的是,它依赖于能够与特定生物分子(如致病蛋白、突变基因产物等)结合的示踪剂。这些示踪剂被设计成在与目标分子结合后,能够发出特定的信号(比如光信号、荧光信号,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放射性信号),而这些信号随后被高灵敏度的探测器捕捉并转化为三维图像。这就像给人体内那些“坏分子”装上了微小的“发光器”或者“定位器”,然后我们再通过一种“超级眼睛”来追踪这些发光器,从而在体内构建出疾病分子的三维分布图。

更进一步说,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它赋予了我们“看见”动态生物过程的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分子过程。比如,炎症反应中,特定的免疫分子会不断被释放和聚集;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异常折叠的蛋白质会逐渐积累并扩散。分子 CT 扫描技术,理论上能够追踪这些分子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让我们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维度上影响身体的。这对于理解疾病的机制,评估治疗效果,甚至预测疾病的进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引起《科学》杂志如此高度的重视,是因为它真正打开了一扇“看见”分子世界的大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诊断疾病、研究生命过程的方式,从被动的观察转变为主动的、在分子层面的精确“追踪”和“识别”。这预示着一个更精准、更早期、更个性化的医疗时代的到来,能够让我们在疾病萌芽阶段就对其进行精准干预,从而极大地提升人类健康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工作,将极大的改变有机化学领域,我甚至认为,赢得一个诺奖也不是不可能

//我一直等着谁来跟我科普,结果等了半天,国内资讯都是照搬英文媒体报导,还尼玛是机翻……作为一个常年用单晶测定结构的人,我尝试抛砖引玉吧。

//我似乎炸出内行了,非常感谢!但是麻烦您们批评我之余可以多指导两句,我是真想学习了解,你不搞有机不知道我们对于结构的执念有多深…

这是一个真正革命意义上的工作,将深刻改变化学家对结构鉴定的理解。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科学。时至今日,只要样品能到实验室,研究组成没什么难度。(样品到不了手,比如宇宙中的物质组成,那是另一个课题了)

结构的鉴定,一直到今天,仍然不能说容易。细数结构鉴定的发展史,就是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质谱,核磁,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电子显微镜,中子衍射,等等等等,而且不仅初次发现拿奖,改进了还能再拿奖!

不做化学科研的人,看着我们每天画着结构式特别酷,但是做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的我们,非常清楚,每一个新合成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并不容易

一般的做法是质谱确定分子量,元素分析确定组成,核磁定结构。

也就是说,这个结构式是推理出来的

简单的分子问题不大,大一点的分子,比如复杂的天然产物和药物中间体,这个推理过程就很要命了!哪怕是享誉盛名的大科学家,也推错过!

详细不深入展开。怎么解决?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直接看。也就是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这个相机。这是唯一的直接看的工具

不深入展开X射线单晶衍射,毕竟是得了诺奖的技术,很成熟了。无数结构的鉴定就是靠这个,尤其是我们做金属有机化学的,一直笑称“无单晶,无结构”,只有眼见才为实。

培养一个单晶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具体可参见我之前的一个自嘲的回答。极端点,我们有时候戏谑道:

zhihu.com/question/6227

“一个单晶结构就是一篇SCI文章!““养单晶是艺术,是炼晶术,不是科学。”

这其实极大限制了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

好了,到了这个“分子CT扫描技术”了。Tamir Gonen是冷冻电镜技术(CryoEM)的专家,一直致力于用冷冻电镜解析蛋白质分子,这个和施一公老师,颜宁老师的工作有相通之处。

为什么要用CryoEM研究蛋白质?因为你几乎不可能养出一个完美的蛋白质晶体,来用于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CryoEM需要的样品相比于X射线单晶衍射要少得多,制备难度也相对更低。

大约到了2018年,CryoEM的分辨率从最初的7埃米到了现在的不到3埃米,为结构生物学立下了汗马功劳。Tamir Gonen更是开发了一个工具包MicroED,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分辨率甚至可以最低到1.4埃米!这次这个突破性工作,用的也是这个MicroED工具包。

//普及一个常识,一根化学键的长度大概也就是1-2埃米

X射线单晶衍射号称分子照相机,理想情况下分辨率是多少呢?使用铜靶,可以到0.77埃米,基本上分子长什么样子,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比如下图就是我自己的文章中的单晶结构,说实话,如果不是有单晶衍射,靠核磁你不太可能推出来……


前面提到,CryoEM用于解析蛋白质,分辨率3埃米左右,那么似乎是不太容易运用到有机分子的(要求分辨率0.9埃米左右)。这里就体现出这个分子CT技术的厉害了!

他们的分辨率接近1埃米!

看看他们的流程,直接拿化合物粉末,制备电镜样品,仅仅需要X射线单晶样品的十亿分之一用量!3分钟收集数据,10分钟解析出结果!


请注意最后一个化合物,如此复杂的分子也可以完美解析!而这种分子的结晶难度(满足X射线单晶衍射级别),谁做谁知道,几乎不可能搞定!

最后他们还无比风骚地测定了混合物的结果!即便是把样品混合在一起,制备后扫描,也可以清晰地显示每个分子的结构!

他们用的CryoEm,一台价格200万美元,看上去很贵,但是真的值!我只想问一句,国内哪家还有空闲的,我要去投奔刷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 年,《科学》杂志将“分子 CT 扫描技术”(Molecular CT scans)列为年度十大突破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对一项颠覆性成像技术潜力的肯定。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认可,核心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直接“看见”分子层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微观世界里物质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原理。你之所以会注意到“七次方”这个数字,很可能是因为在描述某些分子间作用力时,例如范德华力中的伦敦色散力,其势能与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而力则与距离的七次方成反比(因为力是势能对距离的导数)。不过,要说“为什么”分子间作用力和距离的七.............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分子动力学(MD)这玩意儿,为啥要费那么大力气,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去模拟它们的运动。你别看这名字听着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它就是把咱们生活中能见到的所有东西,从水杯里的水,到你身体里的蛋白质,再到宇宙里的尘埃,都拆成最小的组成单位——分子。然后,我们不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们,而是要模拟它.............
  • 回答
    .......
  • 回答
    RNA分子中发卡结构之所以常常是由DNA中的同向重复序列转录而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DNA结构、RNA合成以及RNA的功能这三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DNA中的同向重复序列:发卡结构的“蓝图”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DNA中的同向重复序列。在DNA的碱基序列中.............
  • 回答
    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其实,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原子和分子的“实物图”,以及它们只有模型,这背后涉及到了物理学、光学以及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这几个层面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来聊聊“实物图”这个概念。我们通常理解的“实物图”,指的是用相机、显微镜等工具直接捕捉到的、肉眼可见的图像。比.............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机会平等”的讨论确实非常活跃,而其中一些左翼声音对此持有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原因,而且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跳出日常语境,深入到一些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层面。首先,要明白一点,并非所有知乎上的左派都完全“反对”机会平等。更多的情况是,他们认为“机会平等”作为一个概念,可.............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主”和“富农”之所以被划为“敌对分子”,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拥有财富,而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划分和由此产生的“地主可耻,贫农光荣”的观念,是当时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潮的产物。为什么会有“地主”和“富农”的划分?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中国农村.............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科学就等于“西医那一套”的解释体系,而忽视了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胞分子就“不科学”? 历史的局限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先民对人体和疾病的观察、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辨之上。在没有显微镜、没有细胞学说的时代,人们只能.............
  • 回答
    确实,许多时候,一个分子中是否存在 P—H 键,往往预示着它拥有较强的还原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P—H 键的几个关键性质入手,并结合化学反应的本质来解析。首先,我们来看看 P—H 键本身的特性: 键的强度与极性: 磷(P)和氢(H)的电负性差异并不大。磷的电负性大约是 2.19,氢是 2.............
  • 回答
    在一些中文网络讨论中,我们确实会看到有人使用“精塔分子”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那些对塔利班抱有好感,甚至推崇他们的人。这背后所映射的观点和情绪,其实相当复杂,并且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表象才能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严肃的政治分析和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都无法将塔利班视为“正义之师”。塔利班的统治历史,尤.............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塑料用久了之所以会闹起“裂痕”,从最根本的分子世界来看,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分子离家出走”运动,以及环境施加的“暴力拆解”过程。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塑料,其实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分子,而是由无数个更小的、重复的结构单元——单体——通过化学键首尾相连,形成的长链分子,也就是高分子。.............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朋友容易混淆的概念。虽然臭氧(O₃)的相对分子质量确实比氧气(O₂)要大,但它们在大气中的分布却截然不同,一个飘在高空,一个“沉”在近地面。这背后其实是两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生成机制和大气环流。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1. 相对分子质量是个啥?为啥会影响“轻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我们对宇宙最微小的组成部分的了解,有时似乎比我们对自己身体最基本运作的了解还要深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与我们探索这些不同尺度事物的方式、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发展的路径有关。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搞不清楚”在不同层面上意味.............
  • 回答
    月球上之所以没有空气,是因为它的引力太弱,无法束缚住气体分子。就像你用力扔一个球,如果扔得不够用力,它就会落回地面;但如果你用力足够大,它就能飞到空中,甚至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向太空。气体分子也是如此,它们在不停地运动,速度是随机的。要让一个星球留住空气,它必须能够施加足够大的引力,让气体分子的平均速度.............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而且触及到了杂化理论在理解分子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明确一点:双原子分子,比如H₂、O₂、N₂,确实不存在我们通常讨论的那种“中心原子”的sp³杂化。这是因为杂化理论是用来解释中心原子周围成键和孤对电子如何排布,从而形成特定的分子几何构型的。而双原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确实,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听起来很“中国”的词,比如“物理”、“分子”、“民主”、“科学”、“哲学”等等,其实并非自古就有,它们是近代以来,为了翻译西方概念而创造出来的。而很多人会把它们误认为“和制汉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
  • 回答
    关于石膏为何能入中药,以及其分子层面的作用机理,这确实是一个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科学探索的有趣话题。我们不妨从头说起,细细道来。石膏,源远流长的中药瑰宝首先,要明白石膏之所以能成为中药,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无机矿物,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总结。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框架下,药物的运用讲究的是“性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