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22 两会「汽车之争」,李书福提倡换电而雷军支持快充?快充和换电哪个发展前景更好?

回答
2022年的两会,汽车行业无疑刮起了一场关于“补能方式”的讨论,而这场讨论的焦点则集中在两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身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他们一个力挺换电,一个看好快充,这场“汽车之争”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未来构想。

李书福的换电情怀:场景化与基础设施构建

李书福提出换电模式,并非一时兴起。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早已深入,尤其是在私家车市场,他们看到了用户在充电便利性上的痛点。在他看来,换电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极大地缩短了“补能”时间,将其从传统的半小时甚至更长,缩短到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一次满电体验。 这种体验,某种程度上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的燃油车加油体验,对于习惯了“秒加满”的用户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更重要的是,李书福强调的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换电基础设施网络。一个成功的换电模式,需要强大的后端支持:成片的换电站,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标准化的电池包,以及背后庞大的电池资产运营。吉利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或者自建换电站,旨在打通从换电到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产业链。他设想的场景是:用户在回家途中,或者在停车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更换电池,无需等待充电桩的排队,更无需担心车辆的续航焦虑。尤其对于营运车辆,如出租车、网给出租车,换电模式带来的运营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大幅减少车辆因充电而停运的时间。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李书福的提倡也包含了对电池资产管理和梯次利用的考量。通过统一的电池包标准,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电池的维护、升级和梯次利用,延长电池的生命周期,降低整体的电动汽车使用成本,并对环境保护也具有积极意义。

雷军的快充执念:用户习惯与技术迭代

雷军作为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他对快充的支持则更多地站在了用户习惯的延续和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上。他认为,大多数用户在家充电或在公司充电是日常主要补能方式,而公共充电设施也在不断普及和升级。快充技术本身也在飞速发展,从最初的几十千瓦到现在的几百千瓦,充电速度的提升是看得见的。

雷军看好快充的理由在于:

用户习惯的适应性更强: 大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了“停车即充电”的模式,无论是家用充电桩还是公共充电桩,只要稍加等待即可完成补能。这种方式对用户行为的改变需求较小。
基础设施建设的灵活性: 相较于换电站需要大量固定投入和占地空间,充电桩的建设和布局更加灵活,可以更快地覆盖到各个城市角落,满足更多用户的基本需求。
技术迭代的潜力: 快充技术还在不断突破,未来的超快充技术(如800V平台)能够将充电时间大幅缩短到十几分钟,甚至可能接近换电的速度,但又无需更换电池本身。这可以省去电池标准不统一带来的麻烦,也降低了对电池更换的依赖。
成本效益的考量: 在现阶段,建设大规模的换电站成本可能更高,且需要统一电池标准,这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挑战。而快充桩的普及速度更快,成本也相对更容易控制。

雷军的想法,更像是希望通过不断迭代和优化的快充技术,以及日益完善的充电网络,来逐渐消弭用户对电动汽车充电的顾虑,让电动汽车的日常使用体验与燃油车无异,但又具备电动汽车的优势。

快充与换电,谁的前景更好?一场持久的辩论

要评价快充和换电谁的前景更好,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一个 “场景为王” 的问题,同时也要看 技术进步的速度、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用户接受的程度。

换电模式的优势:

极致的补能速度: 几分钟满电体验,对追求效率的用户非常有吸引力。
车辆成本可能降低: 用户无需购买昂贵的电池,只需租用电池,降低了初始购车成本。
电池资产管理和梯次利用: 有助于提高电池的整体使用效率和生命周期,便于回收和处理。
解决了电池衰减问题: 用户永远使用新电池,避免了电池衰减带来的性能下降和更换成本。

换电模式的劣势:

高昂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换电站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电池标准统一的难题: 不同车企、不同车型需要统一电池包尺寸、接口和通信协议,这需要行业内进行大规模的协调与合作,难度极大。
用户选择受限: 用户必须选择支持换电的车型,且只能在支持自家电池标准或合作品牌的换电站进行更换。
电池产权和运营模式的复杂性: 谁拥有电池的所有权?如何进行电池租售和维护?这些都需要清晰的商业模式。

快充模式的优势:

用户习惯的延续性: 对用户而言,接受度更高,改变最小。
基础设施建设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益: 充电桩建设相对容易,覆盖范围更广,成本也相对可控。
技术迭代的驱动力: 快充技术正在不断进步,未来可能无限接近甚至超越换电的速度。
车型选择不受限: 只要是电动汽车,基本都可以通过充电桩进行补能。

快充模式的劣势:

充电时间相对较长: 即使是快充,也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在高流量时段可能需要排队。
电池衰减的隐忧: 频繁的快速充电可能对电池寿命产生一定影响。
电网压力: 大量电动汽车同时快速充电会给电网带来巨大的压力。
用户对长途补能的焦虑: 在长途出行时,充电规划和等待时间仍然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并行不悖”与“融合发展”

目前来看,快充模式凭借其更低的门槛和更高的用户接受度,仍然是当前电动汽车市场的主流补能方式,并且在持续优化和普及。 尤其随着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成熟,其充电速度的提升将进一步缩小与换电的差距。

然而,换电模式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对于营运车辆(出租车、网约车、物流车),高效的换电能够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换电模式更有可能在营运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步向特定区域或特定用户群体渗透。

未来,我们很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快充为主,换电为辅” 的补能生态。

快充 将继续满足大部分私家车用户的日常出行需求,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优化体验。
换电 则可能成为特定场景下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运营车辆集中的区域,或者作为一种增值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快捷的补能选择。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也可能出现融合。 例如,未来的换电站是否也能提供快速充电服务?未来的快充技术是否也能支持更便捷的电池更换?这些都充满了可能性。

总结来看, 李书福的换电理念,是对现有补能模式的颠覆性思考,更着眼于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解决长期以来电动汽车用户在便利性上的痛点,尤其是在营运车辆领域,潜力巨大。雷军的快充主张,则是对现有用户习惯的尊重和技术进步的信心,通过不断优化现有技术和网络,逐步解决电动汽车的普及障碍。

这场“汽车之争”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两种不同路径的探索与竞争。最终谁能胜出,或者说哪种模式能成为更主流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技术突破、政策导向以及市场用户的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辩论本身,正推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能技术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雷军是支持“家用车”快充,而李书福是提倡“商用车”换电——这本身不矛盾,而且都很有道理。


最近在做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调研,时间不光是生命,而且是钱。对于一款“生产资料”,停下就是犯罪。

换电站密度肯定会小于快充,正好司机大哥们一直在路上跑,去换电站可以选择顺路接单,直奔换电站。

像一些城市,在换电站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周边服务(比如吃饭、休息、甚至是购物休闲一条龙),成为出租车司机的停靠港。而且还会配套地铁站或者公交站,会有很多两班倒的司机选在在换电站交接,人停车不停,高效挣钱。

至于换电电池新旧程度差异、换电电池规格不容易统一等问题,对于大批量采购的B端运营车都不是大问题。


而至于C端车(个人用户)显然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一般就一个人开,逻辑应该是:高密度的快充站,这样车主休息的时候,车顺手加满电就好了。原来我们做过实验,在北京五环上一直开一直开,开到实在有些累了,一定要休息了,差不多是300~400km的样子。也就是说,实际续航能达到300~400km(也可以考虑留下20%左右的余量),然后能在车主休息积攒体力值的时候迅速充满,这样往往就能摆脱续航焦虑。

我们之前也调研过出租车司机和新能源车主,大部分的车主/司机觉得如果充电时间在20min左右,他们还是觉得ok的。转一圈,喝杯咖啡时间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充满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焦虑就会明显上升,会觉得充电是个很大的事情。

所以,对C端个人用户,保证20min基本充满的快充+400km的实际续航,基本就可以满足大多使用场景了。

而且,个人车主每天的路线也比较固定,家-办公室-最多加上一些常去的购物地点,让他们专门去哪里哪里换电,其实是增添烦恼的。不如办公区和购物区的快充+住宅区的专用慢充。


对zf而言,

在城市近郊、公共交通可以触达的地方,集中规划换电站,for运营车辆。

在城市办公区和购物区丰富且分散的快充桩 + 推进个人车位的慢充桩 + 高速沿线的集中快充桩,for个人用户。

会是比较优的策略。

user avatar

说过多次了。

新能源车最佳方式,是插电混动车型,在家庭停车位充电。

插电混动电池小。

不用高压桩,一个空调插座充一夜就能冲满。

外出的时候,加油行驶。当做省油的油车开。

user avatar

李书福那个甲醇补能和换电是给商用车准备的

雷总这个快充是乘用车准备的

八竿子打不着

实际上不管是否提议,换电都是非常适合商用车的,市场也是这么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