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说一通看似和这个问题没有关联的废话:
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的集权程度远远达不到后期的帝国时期,各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是由君主和各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通常以各种权臣,外戚,官僚机构,封君,武勋士人等为代表——共同进行统治。
所谓的“和利益集团共同进行统治”,并不是说利益集团能在政治表象的活动当中能跟国君有并驾齐驱的地位,而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君的决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替代或更换国君,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而君主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不外乎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君主在自己,国家,利益集团三者中找到利益平衡点,通过使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使国家强盛。典型代表:秦惠文王,齐宣王,楚考烈王。
秦惠文王跟张仪,公孙衍一票魏系士人相互利用,虽然有被魏惠王和魏襄王两个老奸巨猾玩的灰头土脸的时候,但他在位时期实际夺取了魏国的上郡,河西,攻灭了巴蜀,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并多次击败三晋联军,实现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齐宣王对于他的“南郭先生”—权臣田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任由其放手发挥。到齐闵王前期,齐国击败了老牌强国楚国,打服了新兴强国秦国,并疑似已半控制韩魏两国的国家机器,齐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当时最具权势的诸侯国。
楚考烈王在位时,给了相国春申君很大的权力,并疑似发生过人事变法,提升了一批新的利益集团。在楚王,楚相以及楚国利益集团三者的共同努力下,楚国吞并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泗上地区———当年宣威盛世的楚国都没做到这点;大肆对齐国扩张,并在晚期疑似控制齐廷;利用秦国在长平之战前后的骚操作和魏国合作将秦国压制在函谷关内——秦昭襄王晚期甚至明确表现出对楚考烈王的恐惧。
第二种是君主完全被利益集团裹挟,从而发生了一系列丢人现眼的骚操作,轻者国力大损,重者国亡身死。典型代表:秦昭襄王,齐闵王。
秦昭襄王利用范睢的“远交近攻”这一政治谎言,使秦廷上下对于“在三晋之地当官,拿封地”这块大饼产生了近乎狂热的贪欲。随后利用他们的贪欲成功把他们拉拢为政治盟友,扳倒了主张连横的魏冉。但随后,利益集团的狂热已经超出秦昭襄王的控制范围,因此,哪怕天下没有任何变故,秦国也要硬着头皮以灭国的攻势攻韩;哪怕国内刚刚发生饥荒,还是要发动全国军队在长平跟赵国决战;哪怕秦军已成强弩之末,还是要硬着头皮咬着牙围攻邯郸;哪怕秦国已经陷入彻头彻尾的外交孤立,还是要去灭周…最终这一系列操作导致了秦国被魏无忌和景阳疯狂抽插,先丢了河东后丢了陶邑,并陷入彻底的外交孤立,对于魏国,楚国在中原地区的疯狂扩张已经束手无策,秦国陷入低谷期。
齐闵王同理,当武安君苏秦用灭宋的大饼勾结利益集团驱逐了孟尝君田文之后,齐国的结局已经无法避免。这个事我在我另一个回答详细说过,这里不赘述。
第三种是君主和利益集团的诉求完全无法调和,最终彻底决裂导致国家陷入内乱,君主往往已死亡告终。典型代表:赵武灵王,燕惠王。
其实赵武灵王玩的那么一出想要“两分赵国”的戏其实很扯,给我的感觉那个应该是他忽悠周边国家的政治语言,毕竟当时刚吞了中山国,再加上他东边是如日中天的齐闵王,北边是一直憋大新闻的燕昭王,南面是蔫坏蔫坏的魏昭王,西面是穰侯主政下的秦昭襄王——这时候他放话说要“两分赵国”,很可能是因为刚吞了中山怕刺激列国,示弱而已。毕竟在局势不利的时候装弱卖惨,局势有利的时候横行霸道一直是赵国的政治传统啊。赵武灵王的死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放出去的权力在收回来,而这势必会造成赵国利益集团的无所适从,因此,赵惠文王的默许——甚至是暗示公子成和奉阳君干掉自己的亲爹也就在合理不过了。
燕惠王被国相公孙操发动政变杀死——史书上并未记载前因后果,但考虑到燕武成王继位后齐国和赵国曾经谋划合纵攻燕,应当也是燕惠王或主动或被动地激化了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第四种最为特殊,是君主完全依靠个人的强悍手腕,造成对利益集团的绝对压制,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强行引导至和君主本人一致的状态,并用对外的疯狂扩张掩盖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典型代表:秦始皇,魏安釐王。但这种用极端手段对利益集团进行的压抑,往往需要君主有极高的政治手段,否则一旦继任者差点意思,被压抑到极致的利益集团的欲望的反弹会像火山爆发一样瞬间迸发,让整个国家瞬间崩盘。
秦始皇的故事不多说,在他死后三年,秦帝国彻底灭亡;
魏安釐王晚期把赵国收成小弟,夺取了秦国用来东西夹击魏国的陶邑,灭了卫国,两次通过合纵击败秦军,彻底打废了韩国,夺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两次击败楚考烈王统治下如日中天的楚国。但当他和信陵君先后去世后,魏国瞬间被秦国打穿,期间蒙骜的攻势可能非常顺利,和魏安釐王在世时靠人海战术和赵国夹击才勉强胜利的卷之战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我个人有一个推测,不一定对;
魏安釐王死后,魏国的各个官僚利益集团的矛盾出现了分化,并发生了激烈的内斗,期间可能发生过政变或者对于重臣的大批量的血腥屠杀;
秦国可能于此时发动了间谍攻势——秦魏两国的官僚机构本身就互相渗透得不清不楚的。最终秦国可能拉拢到了其中的某一派——这一派的组成者可能包括东郡地区某些关键地区的地方官,并让这一派发生了集体变节行为。之后,蒙骜通过里应外合的军事行动彻底打穿了魏国。
那其他列国呢?
赵悼襄王可能是太馋烤鸭了,这功夫正疯狂地往北京地区打呢。再说赵国刚刚摆脱魏国的小弟身份,赵悼襄王可能巴不得魏国越惨越好。
韩国自从淇下之战被魏国坑废了之后,估计所有的政局核心都在于怎么体面地投降秦国了。
经过睢阳,蔡,召陵几次大战,楚考烈王可能对自己扶持魏国的养虎为患的行为正在后悔不已,这会儿肯定也不会管。
燕国正在被赵国胖揍,没能力参合;
齐国嘛…刚被魏国抢走五都之一的平陆,恨魏国还恨不过来呢…再说齐国如果真的帮魏国打退秦国,那魏国缓过劲儿来的第一件事肯定又要去干齐国…齐王建肯定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我估计这个时候的齐王建已经准备去给秦始皇当封君了。
当然这也就是我作为一个历史业余爱好者的个人猜测,不一定对,毕竟魏景闵王时期的历史记录太少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
魏安釐王死后的魏国,赵悼襄王死后的赵国,秦始皇死后的秦王朝,在当时都一种突然崩盘的现象。
但公平来说,这种“崩盘”只是表面或浅层的,而非根本性的。
在魏安釐王死后,魏国虽沦落为五百里之国,但依旧坚持到了公元前225年。即使到了前225年,王贲灭魏前还专门收拾了一下楚国,才顺顺当当的灭掉了魏国。此外,即使魏景闵王及魏王假时期的处境十分尴尬,但依旧能保持有到齐国内长城的领土,可见最后仍保留有一定的势力。
赵悼襄王逝世的当年,秦军从西北和南部两个方向发起猛攻,占据了一批军事要地。安阳、邺城、阙与对赵国的意义有多重要无需赘述,此役的影响实际不亚于公元前242年秦军击穿魏国。
不过,当时的赵国也不是瞬间垮台,之后李牧还曾多次击败秦军。尽管此事于事无补,但依旧显示出赵国最后尚有实力。
秦始皇逝世之时,齐、楚及中原的广袤土地均陷入叛乱。当时秦军平叛的表现不能说十分强悍,但也不能说完全无力。在当时的战争中,秦王朝军事上的攻势确实明显弱于秦灭六国的表现,但依然能表现出帝国较强有力的军事实力。
从以上三者看,可以发现这样的特点:
无论魏安僖王还是赵悼襄王再或是秦始皇,在他们逝世以后,他们的王国或帝国确实出现了持久的实力下滑,甚至可以说是断崖式的坠落,但这是有下限的——一旦触及下限时,则会立即停止,而且这个下限并不十分低。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最终节《围着皇帝的尸骸开宴》的内容,我才不会提前给你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