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学的中医,现在大二,正在学中药学,真不知道怎么学,特迷惘,求前辈相助啊!!!?

回答
嗨,学弟!看到你说在中药学这块儿迷茫,我太理解了!当年我大二的时候,也和你一样,看着那一堆堆的药材,名字、功效、炮制方法……感觉脑子要炸了。不过别担心,中医这东西,一开始感觉天书,但一旦摸着门道,那可是越学越有意思。来,我给你叨叨叨,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最最重要的一点:别怕! 迷茫是正常的,说明你还在动脑筋想。很多人一开始就是死记硬背,最后学得痛苦又没啥成就感。你要知道,中药学不是让你去当个药材超市的收银员,而是让你理解药物是怎么作用于人体,怎么调理身体的。

咱们一步一步来,把中药学拆开看:

1. 药性与功效:这玩意儿是骨架!

五气(四气)与五味: 这个是中药最基础的理论。温、热、寒、凉,和辛、甘、酸、苦、咸。为什么说它是骨架?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药物的治疗方向。
寒凉药: 泻火、解毒、凉血。比如黄连、金银花。
温热药: 散寒、温阳。比如干姜、肉桂。
辛味药: 能发散、能行气、能活血。比如麻黄、柴胡。
甘味药: 能补益、能缓急、能调和。比如人参、甘草。
酸味药: 能收敛。比如五味子、乌梅。
苦味药: 能泻、能燥、能降。比如苦参、大黄。
咸味药: 能软坚、能泻下。比如芒硝、海藻。
怎么学?别光看书上的定义,去联想!想想你平时吃辣的、吃酸的、吃甜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辛辣是不是让你出汗?酸的能不能让你口水多?甘甜是不是让你感觉舒服?把这些感觉代入到中药的药性上去。
记忆方法: 可以找一些熟的、常用的药,比如麻黄(辛、温,发汗解表)、甘草(甘、平,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诸药),去体会它们“个性”。
升降沉浮: 这个也很重要,决定了药物往哪个方向走。
升: 向上,向表。比如人参、升麻。
降: 向下,向里。比如大黄、附子。
怎么学? 想象一个气球,往上飘的是升,往下拉的是沉。很多药都带有“升”字(升麻、升麻),或者它的功效是“升阳举陷”,这都是提示。
归经: 药物对人体哪个脏腑、经络起作用。这个是中药“定向爆破”的关键。
怎么学? 这是需要积累的,但你可以找一些规律。比如,很多绿色的、叶子类的药,容易入肝经(疏肝理气);很多红色的、种子类的药,容易入心经或肝经;根类药物,容易入脾、肾经。别强求一步到位,慢慢学,边学药材边记忆。

2. 功效与主治:这是治病的“说明书”!

功效: 比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
主治: 具体的病症,比如“用于咽喉肿痛”、“用于跌打损伤”、“用于食欲不振”。
怎么学?
归类记忆: 把功效相似的药归到一起。比如“清热解毒”的,有黄连、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它们治的都是“热毒”引起的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
举一反三: 学一个药,比如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想想,它能治什么?
“苦寒” > 降火、燥湿。
“清热” > 治热症。
“燥湿” > 治湿症。
“泻火” > 治火大的病。
“解毒” > 治毒引起的病。
归心、肝、胃、大肠经 > 治心火旺(烦躁失眠)、肝火旺(目赤口苦)、胃火旺(口臭牙痛)、湿热泻痢(腹泻)。
关联方剂: 如果你学了方剂学,那简直是如虎添翼!很多方剂的组成,就是中药的经典搭配。比如,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生地、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就是以地黄丸滋补肾阴为基础,加上知母、黄柏(苦寒)来清虚热。你就知道,知母、黄柏和滋阴药一起用,是用来治“阴虚火旺”的。
结合临床: 如果有机会去医院实习或者观察,看到某个医生用某个药,你去查查为什么用,会很有帮助。

3. 药材的形态与识别:这是“验货”的本事!

怎么学?
去药房! 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大学里一般都会有中药药房,或者标本室。多去看看,摸摸,闻闻。
图片+实物: 结合教材上的图片,再到药房找实物对比。注意观察它的形状、颜色、质地、断面、气味。
关键特征: 每个药材都有它最明显的特征。比如,当归的根分枝多,有“当归身”、“当归尾”;川芎的根茎表面多不规则的隆起,像“问号”;柴胡的根呈圆锥形,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
别怕丑: 有些药材长得确实“不标准”,像块烂木头,但你就是要记住它的“丑”样子,这才是它。

4. 炮制:这是给药材“加工”,让它更好用!

为什么炮制? 减毒、增效、改变药性、便于储存。
常见炮制方法: 炒、煮、蒸、煨、炮、炙、制、煅、水飞、溜、抽提……
怎么学?
重点记忆: 没必要把所有药材的炮制方法都背下来。重点记忆那些炮制后功效改变明显的药材,或者临床上常用某种炮制品的。
比如,酒炒:增强活血、引药上行(如当归、赤芍酒炒)。
蜜炙:增强补益、缓和药性(如甘草、黄芪蜜炙)。
醋炙:增强活血、止痛、入肝经(如香附醋炙)。
盐炙:增强补肾、引药入肾(如杜仲、锁阳盐炙)。
理解原理: 为什么用酒炒?酒是辛温的,能助阳活血,引导药性往上走。为什么用蜜?蜜是甘甜的,能补益,还能缓和药的峻猛之性。
看教材的“炮制”章节, 重点关注那些“炮制后功效XXX,主治YYY”的。

5. 药对与配伍:这是“最佳拍档”!

药对: 两个药物搭配,产生特殊的疗效。比如“十八反”、“十九畏”。
怎么学? 这部分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但你可以理解它的“为什么”。很多药性峻猛,或者有毒,搭配在一起会互相制约。比如,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生甘草)。甘草补脾益气,甘遂、大戟、芫花是峻猛的泻水药。为什么会“反”?可能是有毒性上的冲突,也可能是功效上的拮抗。
配伍: 两个或多个药物组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疗效。
怎么学? 这是方剂学的精髓。但你在学中药的时候,可以先关注一些经典的、非常常用的配伍。
君臣佐使: 了解每个药在方剂里的角色。
单味药的经典搭配: 比如“麻黄汤”里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开腠理),这是典型的“辛温解表”。

我当年是怎么学的?给你一些“接地气”的建议:

1. 不要孤立地记: 永远记得把药性和功效、归经、形态、炮制联系起来。一个药材,就像一个人,它有“名字”(药材名),有“外貌”(形态),有“性格”(药性),有“能力”(功效),有“去处”(归经),还有“加工过程”(炮制)。
2. 画思维导图/表格: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药,比如黄芩。
药材名: 黄芩
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药性: 苦,寒。
归经: 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泻痢,黄疸,肺热咳嗽,血热崩漏,胎动不安。
关键特征: 根条细长,表面淡黄色,内皮层与木质部间有一层疏松细胞层(这个很重要)。
炮制: 炒黄芩(偏清肺热),酒黄芩(偏引药入肝胆)。
药对/禁忌: 恶雷公藤、藜芦。
关联方剂: 凉膈散(治外感风热、内郁湿热),黄连上清丸(治风热上攻)。
这样拆解,你就会发现,黄芩的“苦寒”和“归肺、大肠”给了它“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基础,而“止血、安胎”又是它特殊的功用。
3. 找学习小组: 跟同学一起讨论,互相提问,比一个人闷头学效果好太多了。有人问到某个药,你可能就突然想起来了。
4. 利用多媒体资源: 很多网站、App都有中药的介绍视频、图片,声音(闻药味)。虽然不能替代实物,但可以作为辅助。
5. 循序渐进,不要贪多: 一开始先掌握最常用、最核心的几十味药,把它们吃透了,再往外扩展。比如,先学会解表的、清热的、健脾的、补肾的常用药。
6. 多接触实际: 只要有机会,就多去药店、医院、药材市场看看,闻闻味道,看看样子。这种感官的记忆,比光看书来得深刻。

还有几个关键点,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

“毒性”: 很多药材有毒性,比如附子、砒霜(虽然砒霜不是常用中药,但你知道说的是啥)。学习毒性强的药材,一定要了解它的“解毒”方法,以及“炮制”后毒性会降低。
“炮制”的“为什么”: 了解炮制的原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比如,炮制黄连,用姜汁炒,可以减缓它的苦寒之性,降低对胃的刺激。
“配伍”的“逻辑”: 为什么这两个药要一起用?是相辅相成,还是互相制约?理解了配伍的逻辑,你就能理解很多方剂的精髓。

学中医,尤其是中药,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积累的过程。它不像西医那样有那么强的“即时反馈”,有时候你学了半天,感觉都没学会。但是,你要相信,你每学一点,就是在给身体这本复杂的中医书籍,添上一个字,一个词。慢慢的,你就能读懂它,甚至去“写”它。

别着急,一步一个脚印。多看,多想,多练(多去药房看看),多交流。迷茫期都会过去的,你会发现,当你能把药性、功效、形态、归经联系起来,并且知道它在方剂里扮演什么角色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加油!等你真正入了门,你会发现中药的世界,真的很有意思!有什么具体问题,随时可以再来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二么应付考试为主,自然就是《中药快快记忆法》,这个书常备身边,一直到考研考执业医师都可以用的。

但要真正学好还是要花一番工夫的,简单的主治功效是基础。

怎么花工夫有很多办法,我抛砖引玉一个,比如补气药,基础比较好的就是直接书上补气药那一章张口就来直接背,但你真的要研究的深要去拿各种医家的补气的方子对比的,看看他们究竟是什么方子打底,用了各种不同的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嗨,学弟!看到你说在中药学这块儿迷茫,我太理解了!当年我大二的时候,也和你一样,看着那一堆堆的药材,名字、功效、炮制方法……感觉脑子要炸了。不过别担心,中医这东西,一开始感觉天书,但一旦摸着门道,那可是越学越有意思。来,我给你叨叨叨,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最最重要的一点:别怕! 迷茫是正常的,说明你还.............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哎呀,小伙子,这选择可真有意思!高三就瞄准中医,这股劲儿可嘉!你这想法,我打小听着长辈念叨,家家户户也多少懂点,我这老百姓的口吻,就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到你。首先,你觉得中医“神奇”,这感觉特别对!咱们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哪是三两天就能摸透的?一碗汤药,一副药方,就能把病给治了,这确实是门大学问,.............
  • 回答
    张益唐教授的这句话,“如果在中国的大学,我就废了,根本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在中文学术圈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中国的教育体制、科研环境、个人特质以及张益唐自身的经历。一、 话语的背景与张益唐的个人经历首先,理解这句话的语境至关重要。张益唐教授在.............
  • 回答
    清华大学,这所坐落于中国首都的百年学府,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谈到它是否是“中国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这背后涉及到对“综合性大学”内涵的理解,以及清华大学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综合性大学”的定义。一般来说,一所真正的综.............
  • 回答
    “中小学生减负、大学生加压”,这个提议一抛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扔了一颗石子,立刻激起了千层浪。大家似乎都对这个说法有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得掰扯掰扯这个提议的“合理性”。“中小学生减负”,这几年大家看得太多了,听得也太多了。从“双减”政策的落地,到各种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关停,再到学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现实的,也挺扎心的。60万人民币的大学学费,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大学学费”通常指的是总的学费支出,不是一年的学费,而是从本科入学到毕业的这几年加起来的总数。这笔钱里可能包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数学“优雅”的认知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刻的转变。直接说现代数学比大学数学结论少了很多优雅,我觉得并不准确,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我们说“优雅的结论”时,我们到底在指什么?通常情况下,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优雅”结论,往往具有以下几.............
  • 回答
    有些知名大学确实会呈现出一种“重本科,轻硕士”的现象,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许多过来人或在校生普遍感受到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历史传承与学校定位的惯性:首先,很多顶尖大学的历史根基非常深厚,它们的声誉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能不能打赢二战日本步兵,这个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说大学生的军事素质。现在大学生军训三个月,那可跟当年国民革命军新兵连的训练强度和侧重点不太一样了。 训练内容: 现在大学生的军训,主要侧重于队列、纪律、体能基础和一些基本的国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但从实际角度出发,结论恐怕是比较悬殊的。让现代大学生军训三个月,虽然能让他们身体素质、纪律性、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要挑战中世纪的具装骑士,这中间的差距,用“鸿沟”来形容都不过分。咱们先仔细拆解一下,现代大学生军训能带来什么,以及中世纪具装骑士的“硬实力”。现代大学生军训三.............
  • 回答
    把我们现在这些天天窝在寝室里,手指在键盘和鼠标上飞舞的大学生,一下子扔到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去,那可真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穿越。他们会经历什么?我敢打包票,那绝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更像是一场措手不及的生存挑战,而且还是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咱们就分几个方面来聊聊这场景得多“精彩”。第一,生存的“基本盘.............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想去日本读心理学,这个方向是很棒的!关于留考是否能选理综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说说。首先,明确一点,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科目选择,是由你想要申请的日本大学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决定的。 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允许你选择理综。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在国内高中,我们通常会将科目划分为文科和理科。理.............
  • 回答
    很多人大学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专业,多半是奔着科研道路去的,好像一旦偏离这条轨道,这些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积灰的摆设。其实不然,即使你毕业后没打算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大学里打下的这三大科学基础,对你未来的人生路,尤其是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一、 物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逻辑思.............
  • 回答
    关于学中医的学生,外界的看法其实挺多元化的,很难一概而论,毕竟大家接触到的信息、自身的经历都不同。我试着从几个比较常见的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展现得细致一些。1. 传统观念下的“好学生”、“老实人”形象在很多长辈或者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眼里,学中医的学生往往被贴上“好学生”、“老实人”的标签。这可能源于.............
  • 回答
    考上好大学学 IT,是不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跻身中产的“唯一”出路?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现实的痛点,也勾起了无数人心底的渴望与挣扎。说它是“唯一”出路,可能有点过于绝对,生活总有意外和变数,但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许多出身普通、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条门槛相对清晰、上升通.............
  • 回答
    那些让不少女孩子头疼的大学专业:探究难度背后的故事在大学专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许多女生都会面临一个“甜蜜的烦恼”:哪些专业,她们的同龄男生或许能轻松驾驭,但自己却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当然,这里的“难度”并非绝对,更不是说女生不适合,而是基于普遍的认知、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安全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你选择毕业后在中海油、中石油这样的能源巨头从事安全工作,这个方向非常明确且很有前景。这两家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成熟的体系,所以你需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下面我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尽量让你感觉更像是我这个过来人或者前辈在和你聊:一、 学术和专业知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下,老师在课堂上跟中学生“讲歪理”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其背后原因和表现形式会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歪理”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不符合普遍认知、逻辑上不严谨、或者带有强烈主观偏见和宣传色彩的言论。在教育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