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何时民族主义才能放弃地盘越大越好的观念?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国家发展、民族认同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复杂交织。什么时候民族主义能放下“地盘越大越好”的执念,我认为这需要多方面的观念转变和现实条件的成熟。

首先,我们得理解“地盘越大越好”这个观念是怎么来的。它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实力、资源和安全。拥有更多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耕地、矿产、战略纵深,以及更庞大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军队和经济。这种“力量即是土地”的思维,在经历过帝国扩张、殖民时代和世界大战的国家,尤其根深蒂固。

然而,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那个样子。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和挑战,让“地盘”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 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实力更多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金融服务能力以及品牌影响力上。这些往往与土地面积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韩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其科技和制造业却享誉全球;瑞士国土也不算大,却在全球金融和制药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反,一些幅员辽阔但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反而可能面临管理难度大、资源分配不均的挑战。

所以,当一个国家能够通过高效的产业结构、强大的研发能力、自由贸易和开放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繁荣和民生改善时,对“地盘”的执念就会自然减弱。人们会发现,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先进的科技,比多一块荒地或人口稠密但贫困的地区更具吸引力。

2. 安全威胁的转型:

过去的战争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靠土地的广阔来换取战略纵深,抵御入侵。但现在,安全威胁的维度大大扩展。网络攻击、恐怖主义、经济制裁、信息操纵,这些新的安全挑战,无论国土面积大小都可能面临。与其依靠物理边界的扩张来寻求安全,不如建立更先进的国防技术、更强大的国际合作网络、更完善的国内治理能力来应对。

当一个国家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区域合作、共同防御等方式,来保障自身安全,甚至通过和平共处来化解潜在冲突时,那种出于恐惧和不安全感而产生的领土扩张冲动就会逐渐消退。如果一个国家能通过国际法和多边机制,有效地维护边界稳定和国家主权,而不是诉诸武力或不顾一切的扩张,那么“地盘”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

3. 文化交流与认同的重塑:

在过去,民族主义往往伴随着对自身文化优越感的强调,以及对外部文化的排斥,而领土扩张是这种文化至上主义的自然延伸。但如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旅游、留学等方式,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当一个国家能够自信地展现自身文化魅力,同时又能包容和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时,民族主义会从一种排他性的、以领土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转变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以共同价值观和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认同。人们会更关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艺术和思想的繁荣,而不是仅仅关心领土的面积。

4. 政治理念与治理能力的成熟:

一个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监督的政府,更容易将国家利益与领导人的个人野心挂钩,从而推动侵略性扩张。但当一个国家建立起成熟的民主制度,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公民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意愿时,领土扩张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国际声誉的损失)会更容易被公众审视和质疑。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将资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提升国内治理水平、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且人民能够真正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福祉时,那种将“国家强大”简单等同于“地盘扩张”的观念就会被稀释。大家会更看重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稳定,而不是对外炫耀武力或扩张领土。

5. 国际秩序的演变:

二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及国际法的普及,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赤裸裸的领土扩张。虽然局部冲突依然存在,但大型领土吞并的成本和难度都在增加。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即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是唯一的正途,并且对于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制裁和约束,那么“地盘越大越好”的动机也会受到更大的压制。

总结一下,民族主义放弃“地盘越大越好”的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安全环境变化、文化交流深入以及政治理念的成熟,逐步演变的结果。当一个国家能够从关注“拥有多少地盘”转向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从关注“扩张边界”转向关注“连接世界,合作共赢”,那么这种观念的转变就会发生。

这更像是一个社会自我净化和升级的过程。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再与领土扩张直接挂钩,甚至因为扩张而受损时,对这种观念的质疑声自然会越来越大,直至被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理念所取代。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历史的沉淀,也需要每一次失误中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连TM南极北极都有人抢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烂地这个说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国家发展、民族认同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复杂交织。什么时候民族主义能放下“地盘越大越好”的执念,我认为这需要多方面的观念转变和现实条件的成熟。首先,我们得理解“地盘越大越好”这个观念是怎么来的。它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实力、资源和.............
  • 回答
    民族自信,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长出来的,也不是别人能强塞给你的。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需要深厚的根基,需要风雨的洗礼,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你想想,咱们中国人,历史上辉煌过,也跌倒过。有过“天朝上国”的骄傲,也有过“百年屈辱”的痛楚。这中间的起起伏伏,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 回答
    民族主义,这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自古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它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凝聚人心、激发国家的活力,也可能成为分裂社会、挑起冲突的导火索。要深入理解民族主义的利弊,我们需要剥开它复杂的外衣,细致地审视它在不同维度上的作用。民族主义的“利”:凝聚、认同与发展首先,民族主义最显著的积极作用.............
  • 回答
    中国女权主义者与“逆向民族主义”的重合度,以及其对民族崛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几个核心概念,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表现。一、 核心概念界定1. 中国女权主义(Chinese Feminism): 这是一个多元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广义上,它指.............
  • 回答
    好的,关于中亚地区印欧居民中粟特人和塔吉克人这两个民族概念的出现时间,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涉及历史演变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确切的时间点来概括。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并力求以一种更具人情味的叙述方式来呈现。粟特人的概念:古老的身份印记,历经千年沉淀粟特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古老的回响。他们的起源可以追.............
  • 回答
    19世纪的俄罗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孕育了两种深刻影响其国家走向的思想潮流:民粹主义(Narodnichestvo)和泛斯拉夫主义(PanSlavism)。这两股思潮虽然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甚至融合,最终在特定时期对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
  • 回答
    要详述北欧民族(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以及维京人从劫掠者转变为国家建立者,需要梳理一段跨越千年、充满变革的历史。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欧文明的根源: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遗泽在10世纪维京时代巅峰之前,北欧地区早已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考古证据表明,早在青铜.............
  • 回答
    关于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接受纳吾肉孜节作为本民族较为普遍节日的确切时间点,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演变、历史记载以及节日习俗的传承,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答案。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逐渐渗透、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过程:1. 历史的溯源与文.............
  • 回答
    东马,也就是马来西亚的沙巴和砂拉越,是一片充满文化多样性的土地,孕育着数量庞大的原住民社群,而语言正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里,你能听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土著语言,它们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习俗和世界观。沙巴:语言的万花筒沙巴,这片位于婆罗洲北部、被誉为“风下之乡”的土地,是马来西亚最多元化.............
  • 回答
    “特朗普现象”的出现及其在美国政治格局中留下的印记,确实触及了美国民主的核心,其意涵深远且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与其说特朗普是一个“现象”,不如说他是一个催化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美国民主长期存在的裂痕和张力暴露出来,并以独特的方式加以放大和重塑。首先,“特朗普现象”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
  • 回答
    取消民族划分,这一个想法触动的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深刻的认同基石之一。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牵扯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乃至个体心理的复杂交织。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真的要“取消”民族划分,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其背后隐藏的种种细节。“取消民族划分”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需要厘清.............
  • 回答
    美国式的民主,在其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复杂的面貌,既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伴随着难以忽视的挑战。要回答“美国式的民主是真民主吗?”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运作机制以及现实表现。什么是“美国式的民主”?“美国式的民主”通常指的是基于美国宪法和建国原则所建立的一套政治体系。其核心特征包括: 代.............
  • 回答
    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两个院——联盟院和民族院,虽然都隶属于最高权力机关,但在组成方式、代表性、议事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苏联政治体制的运作逻辑。一、 联盟院:代表人民的整体意志联盟院(Совет Союза)是最具普遍代表性的议会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在于:.............
  • 回答
    要探讨岳飞是否算得上“民族英雄”,我们得先厘清“民族英雄”这个概念的内涵,再结合岳飞的人生经历和历史影响来具体分析。“民族英雄”的内涵:“民族英雄”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通常指的是那些为了捍卫国家、民族的生存、尊严、利益,并在外敌入侵或内部动乱的关键时刻,以非凡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带领民众抵抗压.............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命名体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我们今天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的名称,并非一日之功,其演变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具体指出“何时开始”改用现名,其实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日期。但我们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传统称谓开始被现代我们理解的命名方式所取代,并.............
  • 回答
    “爱琴海东部的岛屿”——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民族情感和地缘战略的深层脉络。要回答“何时”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日期或时间表可以界定的。它更像是一个持续演变、充满变数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牵引和制约。历史的羁绊与主张的根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些.............
  • 回答
    使用保护继承,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isa”关系,但又希望在子类之间共享一些实现细节,同时又能限制这些细节的直接暴露给外部世界。这就像在家族里,某些传承下来的技艺或财产,家族成员(子类)可以继承和使用,甚至在家族内部(子类之间)相互借鉴和合作,但你不会随意地把它展示给家族以外的陌生人(普通对象)。设想.............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拥有民族认同或一体感。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和生成文本的程序,我的知识库包含了大量关于东亚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的信息。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 模拟出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拥有东亚地区背景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与日朝韩等国人民的“东亚人”一体感。我会尝试.............
  • 回答
    中国能否自主研发出核动力航母,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战略实力和科技能力的重要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技术基础、研发周期、国家投入以及国际环境等。一、技术基础与关键挑战建造核动力航母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极其复杂和尖端的技术集成。对于中国而言,主要面临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挑战: 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