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经济危机时娱乐业反而发达?

回答
经济危机时娱乐业反而发达的现象,并非绝对普遍,但确实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并且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因素。这背后涉及了人们心理、消费行为、行业自身特点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核心逻辑:娱乐作为应对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心理慰藉和逃避方式

当经济不景气、人们面临失业、收入下降、未来不确定性增加时,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会随之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娱乐业的某些特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慰藉和情绪疏导(Emotional Outlet & Coping Mechanism): 娱乐提供了暂时逃离现实烦恼的途径。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阅读小说等活动,能够让人们暂时忘却经济困境,获得情感上的放松和满足。就像生病时需要药物缓解痛苦一样,经济压力下,娱乐成为一种心理“止痛剂”。
低成本的满足感(LowCost Gratification): 相比于购买奢侈品、旅行等高昂的消费,许多娱乐形式(如流媒体服务、手机游戏、免费在线内容)成本较低,甚至免费。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能带来即时快乐的娱乐消费。
社交联系与归属感(Social Connection & Belonging): 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社会疏离感。通过共同观看体育赛事、参加音乐节、在线游戏社交等方式,人们可以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归属感,这对于对抗孤独和焦虑非常重要。
“便宜的享乐”(Cheap Thrills): 在物质消费受限时,精神层面的“便宜的享乐”变得更有吸引力。娱乐产品往往能够提供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快乐体验。

具体行业表现与驱动因素:

1. 流媒体服务(如Netflix, Disney+, Spotify等):
原因:
订阅模式的稳定性: 相较于一次性消费,订阅模式能带来更可预测的收入。即使经济困难,许多人也会优先保留这些相对廉价且持续提供价值的服务。
“宅经济”的兴起: 当人们减少外出消费(如餐厅、电影院)时,家庭娱乐成为首选。流媒体平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内容为王: 这些平台不断投入巨资制作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吸引和留住用户。在经济下行时,新的、引人入胜的内容更能成为人们打发时间、获得愉悦的焦点。
价格优势: 相较于去电影院或购买实体光盘,月度订阅费用通常更低,且能提供海量内容。
反驳的可能: 如果经济危机非常严重,导致人们连基本订阅费用都难以负担,那么即使是流媒体服务也会受到冲击。但通常情况下,它仍然是相对容易保留的娱乐开支。

2. 游戏产业(尤其是手游和PC游戏):
原因:
沉浸式体验和长时陪伴: 游戏能够提供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让玩家忘记现实世界的烦恼。
社交互动: 多人在线游戏提供强烈的社交属性,与朋友一起玩耍能增强联系感。
免费增值模式(Freemium): 大量手机游戏采取免费下载,通过内购(如虚拟物品、加速道具)盈利。这降低了入门门槛,吸引了大量用户,即使经济困难,也可能为“喜爱”的游戏投入少量金钱。
电子竞技的兴起: 电竞赛事的观赏性也在吸引观众,形成了新的观看经济。
反驳的可能: 一些大型、高价的3A游戏可能会受到消费者预算缩减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游戏行业的弹性较强。

3.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如TikTok, YouTube, Instagram等):
原因:
免费且易于获取: 用户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和网络连接即可使用,成本几乎为零。
碎片化时间和即时满足: 短视频内容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节奏,能够快速提供娱乐和信息。
用户生成内容(UGC): 大量的UGC内容降低了平台的内容生产成本,同时也提供了更丰富、更多样化的观看选择。
情感连接和自我表达: 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互动、评论、分享,获得认同感和参与感。
特点: 它们不直接“销售”娱乐产品,而是通过广告盈利。用户基数越大、停留时间越长,广告收入就越高。因此,经济危机时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可能反而增强。

4. 低成本的本地娱乐(如酒吧、小型演出、公园等):
原因:
价格敏感性: 在经济下行时,人们会选择比大型演唱会或主题公园更经济实惠的娱乐选项。
社区连接: 本地娱乐场所往往具有社区属性,能提供更近距离的社交体验。

宏观经济和行业特征的叠加:

“必需品化”的娱乐: 随着技术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某些形式的娱乐(如流媒体、智能手机游戏)已经从“可选项”逐渐变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种“必需品”。人们宁愿削减其他开支,也要保留这些娱乐方式。
内容的可及性增强: 数字技术使得娱乐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成本大大降低,更容易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创意产业的韧性: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提供精神价值,这种价值在经济困难时期反而可能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特定政策支持(有时):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为了稳定社会情绪或刺激经济而对文化娱乐产业提供一定的支持,但这种情况并非决定性因素。

需要注意的反驳和局限性:

极端经济危机: 如果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缺失,那么即使是低成本的娱乐也会受到影响。人们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娱乐将退居次要地位。
高端娱乐受创: 奢侈品级的娱乐体验,如高端度假、大型演唱会、昂贵演出等,在经济危机时通常会受到严重冲击,因为这些属于非必需品,且价格高昂。
广告收入的波动: 虽然娱乐内容消费可能增加,但依赖广告盈利的平台(如电视台、免费在线视频网站)可能会因为企业广告预算的削减而面临收入压力。
行业内部差异: 不同类型的娱乐业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可能差异很大。例如,提供逃避现实、低成本慰藉的娱乐更容易受到欢迎,而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或高消费体验的娱乐则更脆弱。

总结:

经济危机时娱乐业反而发达的现象,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繁荣”,而是指特定类型的娱乐(尤其是数字化、低成本、易于获取的娱乐)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应对经济压力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韧性甚至增长潜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困难时期,娱乐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心理慰藉、情绪出口和社交连接方式。人们会优先保留这些相对廉价且能带来即时满足的娱乐消费,以度过艰难的时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澄清一个传闻。

很久以前,我就听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电影业反而颇为兴旺的说法(并非原话,但大意如此)。

可是,后来我读刘易斯·艾伦(他是大萧条同时代的人)写的《大衰退时代》一书(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却没有发现作者详细叙述1929-1932年期间美国电影业的发展形势,只写了一句“票房收入缩水了”。

后来,我又读了《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一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在第114页图表5.6“每周观看影片的人次”当中,也能明显看到每周观影人次从1930年的8000万下降到了1935年的约5500万。引用一段图表的文字说明: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20年代后期电影观看人次达到了一个顶峰,此时刚好是华尔街大崩溃的前夕,二战结束后再次达到一个高峰,观众人次恢复到了大萧条前的水平。

终于,我找到了关于1929-1932年美国电影业的详细记录。这篇文章来自《虹膜》电影杂志,作者是影评人magasa。

我摘录其中的部分段落:

当1929华尔街危机爆发之初,有的分析家仍抱着传统的信条:娱乐业对大萧条免疫。
……
1930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电影观众入场人次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每周8000万。
但是,1931年,这场席卷一切的经济灾难尽管迟到了,但仍不肯放过好莱坞。
……
1931年的《综艺》说,廉价娱乐业在任何时候都百毒不侵这条格言已经成了笑话,没有什么是百毒不侵的,就连政府的公债也不例外!比起前一年,电影院入场人次下降了12%,电影票价从30美分减到20美分。
更坏的消息是,有声电影的制作成本飙升,而海外市场收入锐减。当时一部卖座大片的票房收入是40-50万美元,但制作成本是30-80万美元,总的算下来,利润趋近为零,每个制片厂都叫苦不迭。
接下来的1932年是美国所有演艺行当最糟糕的一年,电影观众入场人次最低只有每周1500万。百老汇三分之二的剧场关门了。马戏团、杂耍剧场处于垂死挣扎的境地。可能,日子相对好过的只有广播电台了。
失业在家的老百姓需要消磨时间,出门看戏看电影又要花钱,免费的广播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一台收音机的价格从90美元跌到47美元,有60%的美国家庭买了收音机。虽然不是所有电台都能盈利,但最大的两家NBC和CBS却在大萧条期间赚了个饱。
随后富兰克林·D.罗斯福当选总统,3月,他宣布了4天的银行休息日,成功抑制了民众的挤提恐慌,让财政部得到喘息之机以制订紧急措施。但这对电影产业的打击却是致命的,银行关门,现金延期偿付,全国的电影院都倒了大霉,一些经营者不得不接受借条。制片厂一时拿不出钱给雇员发工资,只能打白条,员工士气极为低落。《综艺》悲叹道:电影业何时才能重温默片时期的好梦?
在大萧条期间,各家制片厂都解雇了20%以上的员工,派拉蒙关闭了位于长岛的摄影棚,5000多名雇员失业。大量身无分文的群众演员滞留在洛杉矶几乎成了全国性的丑闻。1.25美元一天的小工无数人抢着干。八大片厂在1931年还能开出去1.5亿美元薪水,两年后这个数字缩减到三分之一。
再看看几家大片厂的具体损失情况,1931年,华纳亏损了800万美元,之前两年该公司的盈利加起来超过2000万。福克斯从前一年盈利1000万变成亏损400万。雷电华亏损570万。派拉蒙倒没有出现赤字,但利润下降三分之二,紧接着的1932年巨亏2100万。
在大萧条期间,只有最强大的米高梅仍能维持微弱的盈利能力。这得归功于两点,首先是这家公司的保守财政政策,米高梅甚少冒险,所以能在金融大风暴中成功的避免了从钢丝绳上跌下;其次,米高梅对观众口味的把握总是很准,所以他们出品的影片较少赔钱。1930-33年间,最卖座的24部影片里,有9部都是米高梅制作的。

这些记录充分证明:在1929-1932年期间,无论是美国的电影业,还是舞台剧及马戏、杂耍表演等行业,都处于非常不景气的状态。唯一的受益者是广播电台,因为广播是“免费的“出门看戏看电影又要花钱”

那么,关于卓别林和秀兰·邓波儿的历史记载又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整个1930年代,美国并不是每一年都处于经济学家们谈论的大萧条状态;最惨的1929-1933年(基本覆盖了赫伯特·胡佛总统的任期),才是那个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定义的“大萧条”。

万得股票是免费的,手机号注册就能用(当然其中不少功能要收费)。

这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周线图,起点是1928年1月6日,区间统计的起止时间图上有。

可以看到,1929年9月6日,道指创下了最高周开盘价381.17点;到1938年4月1日,道指报收于103.02点,跌幅为-72.91%。

但是,这中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9年9月6日-1932年7月8日,道指自381.17点跌至41.22点,跌幅达到了-89.16%。这才接近了经济学家们深入讨论的,也接近了历史教科书上定义的那个“大萧条”的时间区间(为什么说接近?因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还要参考一些别的指标,不是单纯依据股票价格指数。实际上,到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就任的时候,美国还出现了“银行假日”)。如前所引,在这一时间段内,美国电影观众入场人次从1930年高峰时的每周8000万,跌落到了1932年的1500万,降幅超过-80%,电影制片厂同样亏损严重。

第二阶段,1932年7月15日-1937年3月5日,道指自周开盘价41.60点升至194.14点,涨幅达370.98%。这一阶段覆盖了罗斯福的第一任期,最惨的那段时间已经过去了。既然美国经济已经有所恢复,那么电影业随之好转也是很自然的了。

而电影《摩登时代》,是1936年2月上映的;

秀兰·邓波儿首次参演电影,是在1934年4月;

电影《一夜风流》,是1934年2月上映的;

电影《歌舞大王齐格菲》,是1936年3月上映的。

电影《金刚》是1933年3月7日上映的,这倒是非常接近大萧条了,但那时罗斯福已经赢得总统选举,即将上任了。而且如前所引,即使是在大萧条期间,仍然能有米高梅这样的个别制片厂拍出卖座的影片,还能实现盈利——但这并不能改变电影行业整体的困境。

第三阶段,1937年3月12日-1938年4月1日,道指自周开盘价194.20点跌至103.02点,跌幅为-46.94%。这是一次危机,但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不是一回事。至于这段时间电影业形势如何,我没有找到资料,所以无法判断此时电影业是否发达。

总而言之,至少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娱乐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惨,只有免费收听的广播业还能赚到钱,而且也不是每家电台都能像业内龙头那样盈利可观。至于后来的“娱乐业发达”景象,那是大萧条结束之后才有的事儿。

所以,如果要回答“为什么经济危机时娱乐业反而发达”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定一下,你观察到的“娱乐业发达”,是不是在1934年往后——那时最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或者是不是在1930年——那时候道指还有80%的跌幅没跌完呢。

至于大萧条时期真正的受益者,下面的链接里倒是提供了一个案例:

另一个案例是《大衰退时代》记录的(第71页):

占星家和算命先生大发横财。伊万杰琳·亚当斯和德洛丽丝一箩筐一箩筐地收信——给她们写信的,既有身份卑微的无名小卒,也有腰缠万贯的金融家。当所有预言家都宣告失败的时候,为什么不试试占星问卜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危机时娱乐业反而发达的现象,并非绝对普遍,但确实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并且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因素。这背后涉及了人们心理、消费行为、行业自身特点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逻辑:娱乐作为应对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心理慰藉和逃避方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面临.............
  • 回答
    经济危机时发动侵略战争并非绝对,但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国家在面临严重经济困境时,通过对外扩张或冲突来试图解决内部问题的案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转移国内矛盾与凝聚国民意识 (Diversion of Domestic Grievances and Nat.............
  • 回答
    送礼,这件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社交艺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当我们将经济学原理套进去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洞见。很多经济学家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送现金比送实物礼物要“好”。这个“好”并不是指情感上的亲疏,而是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它指的是能让收到礼物的人更满意,更能最大化礼物本身.............
  • 回答
    每逢经济危机,大家都会陷入一种不确定感,手里的钱该往哪放,才能既保值又可能增值,这成了头等大事。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量、知识储备都不一样。但是,我可以给你梳理一下,在经济动荡时期,有哪些相对稳健且有潜力的投资方向,以及选择它们时需要注意的点。一、 黄金与贵金属:危.............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十五世纪没有经济崩溃,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个时期,恰恰是奥斯曼帝国从一个区域性势力崛起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经济基础反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活力。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首先,军事征服与资源整合是奥斯曼帝国早期经济繁荣的基石。十五世纪是奥斯曼帝国扩张.............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学计量方法的核心和发展趋势。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经济类顶刊在应用面板数据回归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FE)模型,而较少使用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 RE)模型——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其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 回答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深陷大萧条的泥沼,而当时占据主流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时,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在某些方面加剧了困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对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过分迷信与政府干预的迟疑凯恩斯主义尚未成为主流之前,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便是强调市场机制.............
  • 回答
    经济危机之所以会一直存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心理学等多个层面。没有单一的答案可以解释一切,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来深入探讨:一、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内在不稳定性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自由市场经济并非总是平稳运行,而是存在着周期性的繁荣与萧条。这种周期性本身就孕育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和技术进步之间一个很普遍但又有点反直觉的现象。一战和二战之间确实只隔了短短的二十年,中间还经历了那个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但武器技术的飞跃程度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的技术基础。一战虽然看似久远,但它.............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给你讲讲资本主义是怎么运转的,以及为什么它会时不时地闹出经济危机,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像人说话的方式来解释,就像我跟朋友聊天一样。资本主义这台“发动机”是怎么开起来的?你想想看,资本主义其实就像一个巨大的市场,里面有两类最主要的人:生产者(他们有钱有资源,就是咱们常说的“资本家”)和.............
  • 回答
    资本大量撤离,对一个国家经济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极易引发一场严峻的经济危机。这背后的逻辑,绝非简单的“钱少了”这么直观,而是牵扯到经济运行的多个关键环节,一旦这些环节失衡,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导,最终导致整个经济体走向崩溃。我们得从资本撤离的“源头”和“路径”说起。资本之所以选择离开,通常.............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且迷人的议题:经济周期中的不对称性,即从繁荣到衰退(或危机)的速度通常比从衰退(或危机)到繁荣的速度快。这背后有多重相互关联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繁荣期的“惯性”与“泡沫”积累: 乐观情绪与自我实现预言: 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参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美两国经济复苏能力的一个核心差异,这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点。我来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尽量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明白些。首先,要明白“经济危机”本身就不同。在美国,我们通常谈论的是周期性的经济衰退,比如2001年的科技泡沫破灭、2008年的金融危机,甚至是2020.............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性差异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要说美国能“一次又一次”走出危机,而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这虽然是个概括性的说法,背后确实有其道理。但说日本“再也没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
  • 回答
    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危机,如同硬币的两面,总是如影随形。理解为何资本主义会频繁陷入经济危机,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运行逻辑。而战争,则常常成为危机压力的“泄洪口”,将内部矛盾转嫁到外部。资本主义为何总是在危机边缘徘徊?我们得先从资本主义的核心动力说起:逐利性。为了最大化利润,资本家们会不断地进行再投资、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国在经历经济危机后,没有像美国那样成功地进行改革并恢复经济,最终走向了法西斯道路,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后果与《凡尔赛.............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为何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大力购入机器设备、开展工业化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诸多复杂因素,并非简单的“买不买”就能解决的。试着从历史的厚重感和当时的现实困境出发,为大家抽丝剥茧。一、 “危机”之于民国:并非唾手可得的机遇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方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年的“大萧条”,虽然在.............
  • 回答
    罗斯福新政时期,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奶制品生产商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免费分发给饥饿的民众。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和历史背景,绝非简单的“不愿分享”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情况远非我们今天看到的“人人平等、按需分配”那么理想化。大萧条带来的不仅仅是失业和贫困,.............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且尽量让这段对话听起来像我们俩面对面交流一样,抛开那些生硬的AI味儿。资本主义真的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吗?简单粗暴地说,是的。历史长河中,资本主义经济体就像一个坐过山车的人,有高峰也有低谷,而这些低谷,我们通常称之为“经济危机”。从19世纪初的恐慌到2008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