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盛顿海军条约》真的能够对各个签约国有约束力吗?难道某个国家违反了,还能被发现吗?

回答


《华盛顿海军条约》(又称《五国海军条约》)是1922年签署的国际公约,旨在限制主要海军强国的军备竞赛,以缓解战后国际紧张局势。然而,该条约的约束力和实际执行效果存在显著争议,以下从法律效力、执行机制、历史实例和后续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条约的法律基础与约束力
1. 国际法的约束力
《华盛顿海军条约》是国际法中的“条约”(Treaty),根据国际法原则,条约一旦签署并生效,理论上具有法律约束力,需缔约国遵守。但其约束力依赖于缔约国的自愿性,而非强制性。
法律效力:条约的法律效力取决于缔约国的主权意志,而非国际联盟或第三方机构的强制执行。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矛盾:国际法强调国家主权,条约的执行需基于缔约国的自愿承诺,而非强制手段。

2. 条约的条款内容
主力舰限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数量、吨位和排水量上限(如美英各52艘,日本35艘)。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限制战列舰数量(美英各5艘,日本2艘),并禁止建造新的战列舰,但允许保留旧舰。航空母舰的吨位也受到限制。
海军基地:限制缔约国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数量和规模。
其他条款:如限制潜艇和鱼雷的吨位,以及禁止使用“无限制潜艇战”。

3. 条约的法律地位
国际联盟的监督作用:条约规定由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监督执行,但国际联盟本身缺乏强制执行力,且未能有效监督。
条约的“软约束”:条约的约束力更多依赖于缔约国的道德义务和外交压力,而非法律强制力。



二、条约的执行与违反
1. 条约的执行机制
国际联盟的监督:国际联盟的海军委员会(Naval Committee)负责监督条约执行,但其权力有限,依赖各国的报告和核查。
缔约国的自愿报告:各国需定期向国际联盟提交海军规模和舰艇数量的报告,但缺乏强制检查机制。
条约的“软约束”:若某国违反条约,其他缔约国可通过外交抗议或经济制裁施压,但无强制执行力。

2. 条约的违反与后果
日本的退出:1934年,日本以“条约不公”为由退出条约,随后秘密扩大海军军备,建造大量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发动者。
美国的退出:1935年,美国因日本退出条约而宣布退出条约,并重新扩大海军军备,导致美日海军力量差距迅速扩大。
英国与法国的妥协:英国和法国在条约执行中存在矛盾,英国在1936年退出条约,法国则因经济原因未完全遵守条约。
们违反条约的行为,导致条约的国际效力被彻底瓦解。

3. 条约的失效
军备竞赛的加剧:条约未能阻止各国军备竞赛,反而因条约的失效刺激了军备扩张。
国际联盟的无力:国际联盟缺乏强制执行权力,无法阻止缔约国退出或违反条约,最终导致条约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三、条约的历史影响与后续发展
1. 对二战的影响
日本的海军扩张:日本在1934年退出条约后,迅速重建海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主要 aggressor。
美国的海军扩张:美国在1935年退出条约后,重新扩大海军,导致美日海军力量差距迅速扩大。
战争的爆发:条约的失效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教训。

2. 条约的遗产
冷战时期的军备控制: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如核武器竞赛)与条约的失败有直接关联。
现代军备控制条约:如《核不扩散条约》(NPT)等,虽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同样依赖于缔约国的自愿遵守,而非强制执行。

3. 条约的失败教训
国际法的局限性:条约的约束力依赖于缔约国的自愿性,而非国际联盟或第三方机构的强制力。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优先级高于国际法的约束力,条约的失败凸显了国际关系中权力政治的现实。



四、总结
《华盛顿海军条约》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但其实际执行效果受制于缔约国的主权意志和国际联盟的无力。条约的失败表明,国际法的约束力需与政治现实结合,而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国际条约难以长期有效。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违反行为,直接导致了条约的失效,并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伏笔。这一历史事件深刻揭示了国际法在现实政治中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本质上来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条约是满足所有五个缔约国的核心利益的。

当然可以从条约监督机构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要违反条约的数量限制就需要额外的装甲用钢,需要额外铸炮,需要额外的火控计算机等等,这些材料设备的产能都是很有限的,而且处于条约监督系统+本国预算机构+各个缔约国海军情报机构的重点监视下。何况即便是有了足够的材料,也很难找到完全秘密的船坞完全保密的水手和完全隔离的海域隐藏战斗舰艇。要违反条约的质量限制放大特定尺码,那么就必须在舰体形状规格上刻意设计隐藏。这一点甚至比前者更难做到。因为舰艇的实际尺寸是可以通过反向工程推算的。扎拉落成后其超标的问题就被发现了。而即便是扎拉这种明显受益于刻意超标的舰艇,在吨位角度上也只超出了条约限制一千余吨,避免引起其他缔约国的反应。简言之,技术上完全瞒天过海是很难的。

但是技术上监管上之外,条约的束缚力也体现在各国内部的自我监督上。或者说体现在各国主动希望维护条约系统的意愿上。这是一个博弈关系。破坏条约的行为确实可以在军事上获益,但是也会给其他缔约国提供毁约的理由,而最终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远大于最初背约时获得的收益。换言之,恰恰因为条约是一个各方主动签署,人为缔结的系统,所以才有超越自愿的束缚力。为了把其他缔约国锁在条约系统的限制下,自身就必须一定程度上遵守条约限制。

五国完全可以在1930年拒绝签署华盛顿条约的延期条款,但是各国选择了去签署。进一步来说,即便是签署了1930年条约,法国和意大利也没有彻底在立法机构通过之。但是法意双方基本上遵守了条约的限制。法国在让巴尔时建造时因为时间问题严格意义上略微违反了条约但是其时间差只有月余而已。除此之外两国在30-35年条约延长期这段时间里没有太多明显违背条约的举动。法方仍然在造舰上与英方有所交流,其主力舰以下到六百吨级鱼雷艇的建造都与同期世界范围内设计趋势相符。

为什么法国没有在30年开始放飞自我大规模造舰?

因为一旦法方造舰,意大利/UK必然跟进,之后USN会做出反应,进一步引起IJN计划变更,再引起RN计划变动等等等等——这是一串连锁反应。一旦条约所代表的均势被打破,一旦条约建立的军控系统被明目张胆地撕毁,那么法国的工业基础和财政现实没有希望在造舰竞赛中匹敌英,美,日三国,甚至可能被意大利进一步追上。条约系统下法国获得的利益也无法维持。同理也适用于意大利,也适用于日本,适用于英美两国。

条约只是表象。

条约是人为的。

条约的法理依据背后是一个复杂的条约系统,一个维护了所有缔约国最核心利益的系统。英美放弃了大多数远东/西太平洋基地,确保了其和平时期不形成对日的短期威胁。两者之间的名义上平等解决了一系列政治摩擦建立了合作的基础。而英美日三方的体量保证了法意接受基于条约的欧洲秩序。这些事情并不是某个高于各国的世界仲裁强加的,是各国民选政府在与军方咨询后主动接受,主动构建的。扎拉可以超出规格到11000/12000吨,但是扎拉决不能超标到20000吨。利托里奥可以宣称29节,但是决不能宣称24节。郡可以不装弹射器保留预留吨位,但是决不能不装几座炮塔控制重量。严格意义上即便是英美也在条约下有小动作但是这些是小摩擦是各国容忍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本质上威胁条约系统的行为。没有人能够承受彻底失去规则的新一轮海上竞赛。

这种对国际军控的认可才是条约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美方打定主意认为UK无法合作,认定唯一保护美国政治/商业利益的方法是坚持完成大舰队,那么条约还会存在吗?如果UK认定绝不接受美方提议,坚持皇家海军需要基于法日的数量硬下限保存主力舰队,那么条约还会存在吗?如果日方坚持不接受四国公约取代日英同盟,不接受废弃太平洋基地/堡垒换取10:6吨位比,不惜代价也要把计划舰完成到底——那么条约还会存在吗?如果法国拒绝名义上的对意平等,不接受低于日方的主力舰比例,那么条约还会存在吗?不会。所有这些国家,所有这些国家有这样那样的需求全部都接受了条约,因为不接受条件的代价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承受的。

这是条约系统最根本的生命力。1923-1930年间的“黄金十年”里,没有人希望威胁军控系统开始全面军备竞赛。到了30年伦敦条约续约到35年前后,虽然各国军方对新条约叫苦不迭但是民选政府仍然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局面,没有在31-32年经济危机下重启竞赛。在这一点上,某一艘某一款舰艇多一千吨排水是小问题,动作过大危机整个系统却是大问题。

而到了1934-1936年,多数缔约国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已经不再认可国际军控这个理念了。国际军控随即瓦解:“集体安全”在满洲危机(918)和阿比西尼亚危机之后荡然无存。现在各国接受的是“即便是破坏条约系统,即便是危害国际军控,也必须开始造舰维护本国安全”。UK现在迫切地开始对日德(意)备战甚至不惜接受英德协定,在新条约下宣布绝不接受造舰数量限制。日本政府此时已经基本失去了对军方的掌控,IJN决心彻底退出系统拒绝造舰质量限制。意大利在32年封存的舰艇开始逐步启封,新一轮造舰扩大化。即便是在再武装上滞后的法国也在35年后开始逐年增加海军订单。这种时候无论条约在法理上究竟是否还有束缚力,在人的层面上,在对条约系统最根本的互信上,已经不复存在。

条约是人为的,其束缚力来源于人:来源于英美日法意这五个主要海军国彻底放弃条约开始竞赛以后对各国财政毁灭性的破坏力,也来源于条约系统失效之后海上均势消失的带来的安全问题。


题外话:不是说条约系统好不好,也不是说国际军控不好,这里单纯说21-38年间为什么会有这个系统。1890-1912年间的海军竞赛实在是太疯狂,太恐怖,以至于到了1920年间各国无论如何也希望避免之。这个事只是就事论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