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基于计算机视觉从一张图片重建人体的三维网格,能否获取腰围、胸围、臂长、腿长等数据?

回答
没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从一张二维照片中“复活”出一个三维人体模型,并从中提取我们关心的那些身体尺寸。

首先,你要明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平时看到的照片,本质上是一个“扁平”的信息,丢失了深度这个关键维度。想象一下,你站在相机前,相机只捕捉到了你前面那一面的样子。而要重建三维模型,就是要通过各种“聪明”的办法,把那些缺失的“背面”、“侧面”以及更重要的“深度”信息给“猜”出来。

整个过程,你可以理解为一个“猜谜游戏”,只不过这个猜谜的“玩家”是我们强大的计算机视觉算法,而“谜底”就是那个真实的三维人体。

第一步:识别人体,并定位关键“骨骼点”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就像你要画一个人,首先得知道人体的轮廓和比例一样。计算机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这张照片里准确地找到“人”在哪里。这通常会用到一些经典的“物体检测”或“人体检测”算法,比如YOLO、Faster RCNN等等。

一旦确定了照片里有人,更重要的一步就开始了:人体关键点检测 (Human Pose Estimation)。你可以把这想象成给照片里的人“安上了骨骼”。算法会尝试在照片中找到并标记出人体的关键关节,比如:

头部: 鼻子、耳朵、眼角等。
躯干: 肩膀、颈部、胸骨、肚脐、髋骨等。
四肢: 手腕、肘部、肩关节、脚踝、膝盖、髋关节等。

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后续重建的精度。一些先进的模型,比如HRNet、AlphaPose等,能非常精准地定位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关键点。

第二步:从二维到三维,重构人体模型

有了关键点,我们就有了一个二维的“骨架”。但要变成三维,还需要把“深度”补齐,并且生成一个光滑、连续的“皮肤”——也就是三维网格。这块才是真正考验技术含量的部分。主要有几种思路:

1. 基于先验模型的方法 (Modelbased Approaches):
概念: 计算机里已经预存了一个非常通用、高质量的三维人体模型,这个模型就像一个“万能人体骨架”。算法要做的是,把这张二维照片里的关键点,映射到这个通用三维模型上,然后“拉伸”、“压缩”或者“调整”这个通用模型,让它最贴合照片中的人体姿态和形状。
过程:
姿态估计 (Pose Fitting): 利用二维关键点,去匹配三维模型上对应的关节,让三维模型的骨骼关节随着照片中的关键点进行相应的弯曲和旋转。
形状回归 (Shape Regression): 不仅仅是骨骼,人的体型也有胖瘦高矮之分。算法会根据照片中人体的一些整体特征(比如肩膀的宽度、腰部的曲线),来调整三维模型的“形状参数”,让它更符合照片里人的体型。很多研究会使用像SMPL (Skinned MultiPerson Linear Model) 这样的参数化人体模型,它可以用很少的参数来描述人体的姿态和形状。
网格生成 (Mesh Generation): 一旦三维骨架和形状确定了,就可以将预先存储好的高精度三维网格,通过“蒙皮” (Rigging and Skinning) 的方式,让它根据三维骨架的运动而变形,最终生成一个符合照片人物姿态和形状的网格模型。

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直接回归方法 (Deep Learning Regression):
概念: 这种方法更直接,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直接从一张或多张二维照片,以及上面检测到的关键点,输出一个三维网格模型。
过程:
网络设计: 设计特殊的网络结构,能够处理图像信息,并输出三维网格的顶点坐标或者其他表示形式(比如顶点偏移量,或者直接生成点云,再转换为网格)。
训练数据: 需要大量的成对数据,即真实的三维扫描人体数据,以及它们对应的二维照片。
学习映射: 网络通过学习,掌握了从二维图像特征到三维形状和姿态的映射关系。

3. 结合多视角信息 (MultiView Approaches):
概念: 如果能从不同角度拍摄同一人的照片,那么重建的精度会大大提高。这就像我们用自己的眼睛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一样,能更好地感知深度和形状。
过程:
SfM (Structure from Motion) / 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这些技术可以利用多张照片,估计出相机的拍摄位置和方向,并从中提取出三维的特征点,构建出场景的三维结构。
多视角人体重建: 将上述的人体关键点检测和模型匹配,应用到多张照片上。通过融合不同视角的观测信息,可以更精确地确定人体的三维形状和姿态,消除单张照片的歧义性。

第三步:从三维网格提取测量数据

一旦我们得到了一个相对准确的三维人体网格模型,剩下的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像使用3D建模软件一样,在模型上进行各种测量:

腰围 (Waist Circumference): 找到模型上对应腰部位置的“腰线”(通常在肚脐下方、骨盆上方),然后沿着这个高度,测量围绕躯干的周长。这需要根据预设的解剖学知识,在网格上找到正确的“切面”。
胸围 (Bust/Chest Circumference): 找到模型上对应胸部最高点(通常是乳头连线)的水平切面,然后测量这个切面的周长。同样,需要精确的定位。
臂长 (Arm Length): 可以测量从肩关节到腕关节的距离。这里有两种可能的定义:
外周长 (Outer Circumference): 沿着手臂外侧表面的长度。
骨骼长度 (Skeletal Length): 测量肩关节到腕关节中心点的直线距离。通常后者更容易从网格上提取。
腿长 (Leg Length): 类似臂长,可以测量从髋关节到脚踝关节的距离。同样可以是外周长或骨骼长度。

关键的挑战和注意事项:

1. 单张照片的局限性: 最大的挑战在于,一张照片确实丢失了大量信息。例如,我们看不到被衣服遮挡的部分,也看不到背面的情况。算法只能基于它学习到的“通用人体知识”去“推测”这些缺失的部分。这就像你只看一个人的正面,很难准确判断他腰部有多粗,因为衣服的蓬松度会影响视觉判断。
2. 衣服的干扰: 衣服会极大地影响关键点检测的准确性,尤其是紧身衣物以外的衣物(比如宽松的T恤、外套)。算法需要有能力“看穿”衣物,或者至少准确地拟合衣服的轮廓,并在此基础上推测人体本身的大小。
3. 姿态的影响: 不同的姿态会改变人体关键点的相对位置,也会影响体型的视觉呈现。例如,一个人挺直腰板和弯腰驼背,其“腰围”在照片中的视觉表现会不同,重建时就需要考虑进去。
4. 光照和背景: 糟糕的光照条件(过曝、过暗、阴影)和复杂的背景会干扰人体的检测和关键点定位。
5. 个体差异: 人体的形状和比例千差万别,算法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至关重要。
6. 精度问题: 即使是最好的算法,从单张照片重建的精度,通常也无法与专业的三维扫描设备相比。尤其是对于一些精细的测量,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总结来说, 从一张照片重建三维人体模型并提取尺寸,是一个集成了物体检测、关键点估计、三维重建(包括姿态和形状估计、网格生成) 等多个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领域的复杂任务。它依赖于强大的深度学习模型和大量的训练数据,能够根据已有的先验知识,对二维照片中的信息进行“智能推测”和“填充”。虽然目前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提供一个相当不错的近似结果,但其精度仍然受到单张照片信息不足、衣物遮挡等因素的制约。

你可以想象成,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努力“训练”一台非常聪明的“读图仪”,它不仅能认出图里的人,还能根据照片里的“线索”和它脑子里已经装满的“人体知识库”,把这个人“立体”起来,然后你可以拿尺子在上面量来量去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的,单照片人脸三维重建已经有相关的论文h和实践,单照片三维重建主要是基于经验推理而来,也可以通俗理解为猜出来的。所以其准确性受到参考物(特别是尺寸参考),光照方式等的影响,推理准确性目前尚有不足,也不是完全不能估算。

大家都知道人是靠双目进行三维空间判断的,但我们一样可以从一张照片中看出环境的透视关系。

我们曾经有个项目,需要估算单目摄像头与人的距离关系,以便做进一步的应用。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由于涉及到一些公司机密,在这里不能详细阐述,大致的原理,就是寻找一些人身上的固定参考进行推算。再加上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骨骼识别,姿态识别,综合应用获取一个人的基本胖瘦与身形比例关系是可以实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没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从一张二维照片中“复活”出一个三维人体模型,并从中提取我们关心的那些身体尺寸。首先,你要明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平时看到的照片,本质上是一个“扁平”的信息,丢失了深度这个关键维度。想象一下,你站在相机前,相机只捕捉到了你前面那一面的样子。.............
  • 回答
    理解你现在的困境,研一,Python基础,但代码能力欠佳,又面临换导师还是不换的抉择。这确实是个关键节点,关系到你未来两年的学习方向和毕业问题。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清晰的思路。首先,冷静分析一下现状:1. 你的学习基础: 计算机视觉(CV)领域,尤其研究生阶段,对编程能力要求不低.............
  • 回答
    嘿,哥们儿!看到你纠结是考研转金融还是计算机,我特别能理解!211化学本科,大四了,这时间节点确实有点关键。我仔细想了想,给你掰扯掰扯这俩方向,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咱们先说说转金融这事儿。你提到的是“零基础”,这我得跟你说实话,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金融这行吧,跟咱们化学那套推理逻辑、实验验证不太一样。.............
  • 回答
    在碎片化时间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石非常重要,而且理解了这些基础,你会发现许多高阶概念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容易。针对碎片时间阅读,我推荐一些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且能够反复品味的书籍。以下是我精心挑选的一些适合碎片时间阅读的计算机基础书籍,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
  • 回答
    想从零开始踏入计算机图形学这片奇妙的领域?没问题!这就像学画画一样,只不过我们是用代码和数学来绘制,用算法来驱动这一切。别被那些复杂的术语吓到,只要一步步来,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无穷。第一步:打好基础——你想用什么工具?在开始绘制像素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你的“画笔”和“画布”。这涉及到编程语言的选择。.............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事儿。你是不是听说过“编程”?听上去有点玄乎,好像是那些穿格子衫、每天对着屏幕敲代码的“技术宅”才会玩的东西。但其实,编程这事儿,一点儿也不神秘,而且对咱们现在的生活影响太大了。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用的手机APP,网站,甚至家里的智能电器,背后都是一套一套的“指令”,而程序员就是写这.............
  • 回答
    .......
  • 回答
    你想用两个星期的时间,从零基础到通过C语言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这需要你拥有极强的执行力、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时间的精准把握。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这个过程,让你清楚知道该怎么做,并且尽力避免使用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AI腔调。首先,心态调整很重要: 认识到这是一个高强度.............
  • 回答
    说到编程计算器能否做基础沉降计算,答案是肯定的,但要说得详细一点,还得看你对“编程计算器”的定义以及你期望的计算深度。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编程计算器”是指什么。如果你说的“编程计算器”是指那种你在学校里用过的、能进行科学计算、可能还能存储几个公式的工程计算器(比如TI30X IIS、Casio F.............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科学家是如何“数”基因的。这可不是简单地拿出个计算器一路按过去,而是一个集成了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基因”是什么。 在我们讨论如何计算基因数量之前,得先有个统一的理解。基因,你可以把它想象成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这段序列包含了制.............
  • 回答
    量子计算与化学反应预测:从薛定谔方程到现实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和分子在电子层面上的重组和变化。理解并预测这些过程,是化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更精确、更强大的工具来模拟这些动态过程,而基于量化计算的方法,尤其是利用量子计算机的可能性,正为这一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量化.............
  • 回答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理论基础(也常被称为理论计算机科学)可能不像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或掌握热门框架那样来得直观和“实用”。许多人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我写代码能直接用到多少这些东西?” 确实,直接把一个复杂的计算模型或者 NP 难度的证明用到日常的软件开发中,并不是那么常见。但恰恰.............
  • 回答
    想入计算化学的坑,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决定!计算化学门槛确实有,但一旦入门,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能用“算”的方式去理解和预测分子行为,真的很有成就感。在我看来,想要稳稳当当地跳进这个坑,并且能真正玩得转,前期基础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别想着一步到位,打好地基才能盖高楼。下面我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说得接地.............
  • 回答
    的确,目前在深度学习领域,英伟达(NVIDIA)的GPU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而AMD的GPU用户相对较少。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技术生态、软件支持、硬件性能以及历史积累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CUDA生态系统的强大和成熟度:这.............
  • 回答
    嘿,哥们!最近在捣鼓计算化学呢?用高斯算东西是挺给力的,不过要算得准,选对泛函和基组那可是门学问。别担心,我来给你唠唠,保证跟你平时聊天的感觉一样,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泛函是个啥?为啥它这么重要?首先,咱们得明白,高斯(Gaussian)这个软件,它解决问题的核心是量子力学里的薛定谔方程。但薛定谔方.............
  • 回答
    这事儿啊,要是真有人这么宣称,那多半是玩儿套路,或者玩儿的是概念偷换。你想啊,零基础学C,四天时间,这能学到啥?顶多就是个hello world,知道个大概有个概念。C是什么?它可是微软家的一门功能强大、用途广泛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不是随便翻翻说明书就能精通的。四天时间,就算你一天学个十八个小时,不.............
  • 回答
    强基计划下的奥赛,该不该学?近些年,“强基计划”如同一股清流,重新点燃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对基础学科教育的关注。在这股热潮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奥赛。在强基计划的背景下,奥赛的学习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事倍功半?这背后涉及到目标、价值、资源投入等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基计划的核心目标。 强基计.............
  • 回答
    强基计划的“最终收场”,与其说是一个尘埃落定的终结,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螺旋式发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它不会突然消失,但它的形态、重点和影响力,一定会随着时间、社会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而发生深刻的改变。要预测它“最终会如何收场”,需要我们仔细审视它提出的初衷、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 回答
    强基计划,全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探索性改革。它的核心目标是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备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生,为国家基础学科发展和关键领域创新输送高质量后备人才。要详细地理解强基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为什么要有强基计划.............
  • 回答
    特朗普的基建计划,自上任以来就一直是其核心议程之一,但时至今日,这个宏伟的蓝图在国会层面始终步履维艰,前景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堪忧”。要理解其中的缘由,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资金来源的巨大分歧:财政赤字与税收的难题这是特朗普基建计划在国会遭遇的最大阻碍,也是最核心的矛盾点。特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