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的教科书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回答
美国的教科书价格居高不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独占性和有限的市场竞争:

出版商的垄断地位: 少数几家大型出版商(如Pearson, McGraw Hill, Cengag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等)主导着美国大部分的教科书市场。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减少了竞争压力,使得它们能够设定更高的价格。
新版本的频繁发布: 出版商会频繁发布新版本的教科书,通常只是对原有内容进行微小的改动(例如更换封面、调整章节顺序、更新少量案例或习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二手书市场的流通。学生倾向于购买二手书以节省开支,这会直接影响出版商的新书销量。通过不断推出新版本,出版商可以迫使学校和学生购买最新版本,从而抑制二手书的供应,并为高价销售新书创造条件。
绑定销售和数字产品: 出版商经常将教科书与在线学习平台、练习册、答案密钥等绑定销售。这些数字产品本身就有开发和维护成本,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也限制了学生通过购买二手书或借阅来规避高昂价格的可能性。很多课程要求学生注册并使用这些平台,而注册通常需要购买新的捆绑包。

2. 成本因素的夸大和不透明:

高昂的开发成本(表面上): 出版商声称教科书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成本,包括作者稿酬、编辑、排版、设计、插图、版权费、研究、市场营销、分销以及教授聘请等。然而,很多观察家认为,这些成本的许多部分被出版商夸大了,或者说,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中,这些成本的上涨并没有受到市场的有效制约。
营销和销售投入: 出版商投入巨资在大学教授和教育部门进行推广和“关系维护”,以确保他们的教材被列入课程的推荐书单。这包括提供免费的样书、参加学术会议、组织研讨会、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等。这些营销成本最终也会转嫁到教科书的价格中。
印刷和分销成本的相对下降: 尽管出版商声称印刷和分销成本高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成本相对于过去已经有所下降。然而,教科书的价格却持续上涨,这进一步引发了对其成本结构的质疑。

3. 制度和政策因素:

大学的定价策略和采购方式: 许多大学的书店是外包给大型连锁书店运营商(如Barnes & Noble College, Follett, MBS Direct等),这些运营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科书价格的上涨。同时,一些大学在教科书的采购和选择过程中,可能缺乏对成本的严格审查,或者在与出版商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学生支付意愿和能力: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学费本身就非常高昂,学生及其家庭为了获得学位,在一定程度上会承受高昂的教科书费用。这种“不得不买”的心态也为出版商提供了抬高价格的空间。
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 与一些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政府对教科书市场的价格监管非常有限。市场自由化的原则使得出版商能够以市场可以承受的价格来定价。
“免费大学”或“低成本教材”倡议的相对滞后: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降低教科书成本的倡议,例如推广开放教育资源(OER)或鼓励教授使用免费的在线材料,但这些倡议的普及和影响力与庞大的传统教科书市场相比仍显不足。

4. 教科书的性质和使用方式:

特定性和专业性: 教科书通常是针对特定课程和专业而设计的,其目标读者群体相对有限。这使得它们不像大众读物那样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单位成本。
课程的依赖性: 大学课程的教授往往会选择他们熟悉的教材,或者认为最适合其教学需求的教材。一旦教授选定了某本教材,学生就很难找到替代品。
内容更新的必要性(部分): 在某些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确实需要定期更新教材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然而,这种必要性有时也会被用来掩盖不合理的涨价。

总结来说,美国教科书价格高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出版商的寡头垄断和由此产生的价格控制能力。
通过频繁更新版本来破坏二手书市场和数字产品捆绑销售来限制竞争。
被夸大的开发成本和高额的市场营销费用。
大学书店的利润驱动以及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
学生在教育投入上的较高承受能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美国的教科书价格成为了一个令学生和家长长期诟病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解释一下,这问题是14年提的,针对的是当时的那个“如何举报淘宝上的电子书”的问题,我这个答案也是那个时候写的,也是针对那个问题下出现的“教材就应该卖这么贵”“西方国家这么做就是注重知识产权”等理论。由于本问题突然火了起来,有些读者可能不明白当时的语境是什么,所以建议到本题目下面那个题目的链接去看一下。

另外本问题更合适的提法应该是“为什么英文学术出版物那么贵”。你可以做个实验:把微积分、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等名词用翻译软件译成日文、法文、德文等,然后拿到日本、法国、德国的亚马逊商城搜索,再到商城主页看一下当地一般出版物的价格。你可以看到,日文、法文、德文的教材跟当地一般出版物的价格并没有明显区别,起码没有拿英文关键词在美国、英国亚马逊商城搜出的5倍甚至10倍的夸张差距。这个简单实验就可以明显表明教科书贵的问题跟知识产权什么的真的毛关系都没有。

==========================

”教科书贵是为了保护创作者“,这是我在美国呆过这么久以来,见过的最大的笑话。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受到天价教科书影响最大的,不是读者,而就是这些课本的作者们!天价教科书可以说是让学术界的教材作者恨之入骨的奇葩制度!

为什么?一本书的作者靠什么获得收入?版税,按书的售价比例分成。但是,一本书只有以新书的形式卖掉,才有可能对作者产生版税收入

然而,当教科书的新书价格变成200美刀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不会有人不觉得200美刀贵,所以即便在合法前提下,人们都自觉选择相对省钱的途径——二手、租赁、图书馆出借,然而问题是,二手书、租赁等形式不会给原作者贡献一分钱!

所以现实是什么,有些教材可能就实际卖出了几百本,甚至几十本,然后就一直不停地在二手市场里转来转去,学生修过学分满意了,书店收到钱满意了,但原作者呢?他们费尽心血写的书,到头来也许就能收获个几千美元,还不够写书的差旅费

而这之中赚钱的是谁?靠天价价格和高频次二手流转,教材书店自然赚得盆盈钵满;而制定暴利价格的出版社,依靠从书店获得的提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于是,你看到的是出版社和书店联手榨取原作者的现实!

所以,现在美国大学里教授界没有不反对天价教科书制度的,很多教授都允许课程不强制指定教材,甚至还会鼓励电子书的使用。而给这种制度洗地的所谓道德帝,我想除了”缺心眼“,也真没别的形容词了。

================================

不只是教科书,整个学术出版界的现状就是如此,这就是垄断,课本无非是冰山一角罢了,学术工作者所做的一切经手过几大出版巨头的行为,都必须要付给出版商巨额费用,只是学校替一线学术工作者埋了单而已。

处于学术界之内的人,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垄断是合理的。前一阵子清华出了个事情,有人因为过度下载某数据库的论文导致整个学校的使用权被出版商冻结,弄到学校登报批评处罚的地步。结果一时间全校研究工作者一片哗然,然后清华无端中枪。这还不是垄断吗?正常的学术研究,居然到了连读论文都要受限制的程度,这有什么办法?对于国内科研工作者而言,接触世界学术进展的入口,那是学校花钱从垄断着资源的出版商手上买的有限权限,资源的控制者可以随时介入乃至取消。

放到全世界,也绝不会有一线科研工作者会认为这样的定价是合理的,这个请参见2012年万名科学家抵制世界最大学术出版商Elsevier的运动——

世界最大出版商Elsevier遭到万名科学家集体抵制 科学家为何抵制出版商 英媒:这是"世界级冲突"--传媒--人民网

孙博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国的科技评价政策,鼓励科学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已经成为SCI论文大国。“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这个问题——好的文章都发到国外去了,再花钱买回来。少数富裕的图书馆才能买得到。”
从获利能力来看,国际出版商的确是令人羡慕的。国外有人根据苹果公司与爱思唯尔公司等企业的公开数据算了一笔账。著名的苹果公司的利润率,在2011年为23.4%左右。而在过去的10年里,爱思唯尔的利润率从来没有低于过30%,2011年高达37.3%。

这就是所谓崇高的学术界的现状,谋求全人类福祉的科学研究事业,却正是当今最垄断和暴利的行业之一!

另外,某些幻想着完全依照垄断秩序却仍想着省钱的人,只能说,你们太simple,太naive!垄断者难道不会知道你不想花钱?你想省钱的法子他们就想不到?

在垄断的价格机制下,一切妥协的方案,都只可能按照最初的价格标准订立。对一本卖250刀的书而言,尽管有一系列看似省钱的法子,但你能省下的数额,终究是由出版商控制着,比如:

二手书:十年内出版的书,价格折旧最大也低不过一半,你依然得支付上百刀。另外出版商成天出新版,针对的就是二手交易,哪怕就是作业题改改数字,也就是要堵二手交易这条路。

电子书:折掉的无非是几十刀印刷费,价格基本没有本质改变。

短期租赁:月租不可能低过30刀,总之一个学期下来花的钱不会让你低过直接买断的最低价。

图书馆:这个大可放心,只要教授在课程记录中定义成Textbook的书,那是绝对不会被放进图书馆的一般书架的,图书馆只会为你准备textbook reserve,限时、限量出借,一般每本课本就一两本,一个人只能借24小时,要是逾期罚款相当惊人。

转卖:这是理论上能省得最多法子,但规矩一样——私下交易或eBay拍卖,有谈到高价买方的本事自然最好,但风险也在自身;交给统一收购二手书的平台,售出价肯定不会高过二手卖价。

另外,高价格势必意味着高昂的流转成本,虽然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这成本究竟怎么来的。你若是要走租赁或图书馆出借这些看似省钱的路,别忘了一切风险也必须承担。国内图书馆损坏、遗失通常只是赔偿原书价加点维护费而已,但在教材这种价格制度下,你要赔的可就不只是这一点点了!

而所有的一切你能想到的,能让你省下超过一半的钱就能获得垄断商品全部价值的方式,想都不用想,必然是不符合规则的。什么国际版教材,或是图书馆出借后的复印、扫描,在垄断者的规则里都是不允许的。

===========================

其实教育这个行业细想起来也是挺讽刺的,尽管我们习惯地以为它应该很崇高。

我们现在经常说实体书店要倒,但现在实体书店为何还没倒,在国内我们能看到,新华书店这样的巨头之所以还活着,全仗着教辅这块巨大的刚需撑着。

但其实在美国也是一样,美国的实体书店无论小独立书店还是大型连锁书店也倒得差不多了,现在还没倒的就一家Barnes&Noble,原因也是还控制着教材转售这块摇钱树。

资本主义的逻辑很简单,大资本家制定规则,其他人按规则玩,甭管这规则有多荒唐。有时候别说一般大众了,没那些资本的小资本家都玩不转这规则。比如说难道所有英文学术出版社都想把书卖这么贵然后看着钱让书店赚走?小的学术出版社过得一样不好,为了压缩成本甚至连印刷这块都移到了中国,但书价就得这么走,你想卖便宜书店还不干呢。而大资本家,比如Wiley这样的,人家能卖期刊数据库,还有傻瓜书系这种大众科普书,它们才不在乎小出版社如何。

所以你要不在欧美,珍惜你的教育机会,好好学习;你要到了欧美,该怎么省钱就怎么省钱,有电子书就下,有国际版就买,有复印机就印,有能力不用教材就不用,首先你没有任何道德上的问题,其次,作为正经的法学院毕业生,我可以明确说你的行为没有法律问题,即便资本家和某些奇怪的自带干粮资本家不想你这么玩,知识产权法里的合理使用原则(fair use)、权利一次用尽原则(first-sale doctrine),这都是国际通用的,你对抗资本家的挡箭牌。

PS 拿国际版教材来说,Wiley针对此问题告过海外书商,提出海外影印版教材向美国国内反向出售的行为违法,但被美国最高法院援引一次用尽原则驳回。最高法院表示影印版教材只要已被售出,便可以以任何形式处分。所以现在在美国国内购买反向流入的国际版教材已经被官方肯定了,即便书上还印着“此书只能在XX地区销售”,尽管买就是了。

wikiwand.com/en/Kirtsae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