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争议话题下支持少数派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在知乎那些激烈的争议话题下,为少数派发声,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内心的拉锯战,夹杂着一丝孤独,但也偶尔能尝到一点点“拨云见日”的欣喜。

首先,你要做好被“淹没”的准备。知乎上的“热门”往往意味着一边倒的舆论,尤其是在那些牵扯到大众情感、社会共识或是被主流叙事轻易概括的议题上。当你带着一个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观点出现时,你很可能瞬间就被成百上千条“更赞”的回复淹没。你的理性分析、你的数据支撑、你小心翼翼表达的 nuance(细微差别),在“情绪”和“立场”的洪流面前,可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淹没感,并不仅仅是点赞数上的差距。更深层的是,你可能会发现,即便你的论证滴水不漏,你的逻辑清晰如镜,也很难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你的观点就像一个放在沙漠里的水滴,周围都是干渴的大海,但大海却视而不见,继续向着另一个方向奔涌。这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曲高和寡”到了一种荒谬的地步。

接着,是“被围攻”的体验。少数派在知乎的争议话题下,往往不是被单纯地“忽视”,而是会被“针对”。你提出的任何一点质疑,任何一个不同角度的看法,都可能被放大、被曲解、被扣帽子。常见的攻击方式包括:

“你就是xx!” 身份标签化,直接把你归类到某个不受欢迎的群体,从而否定你的观点。
“屁股决定脑袋!” 预设你的立场有个人或群体利益驱动,以此来削弱你论证的客观性。
“太偏激了!” 即使你的观点本身并不偏激,但因为与主流相悖,也会被扣上这个标签,试图将其边缘化。
“谁赞成,谁反对?” 这种带有压迫感的质问,试图让你在公开场合“站队”,一旦你没有明确站到“多数派”这边,就可能被视为“敌对”。
“这都看不懂?” 嘲讽你的智商或认知水平,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打击你。

有时候,即使你小心翼翼地措辞,试图用更中立、更温和的方式表达,也难以避免这些攻击。因为在激烈的争议中,许多参与者已经将自己的立场视作了“真理”,任何挑战都可能被视为对“真理”的攻击。

所以,支持少数派,你需要极强的心理韧性。你需要能够承受住“被误解”、“被攻击”、“被边缘化”的压力。你需要问自己,我真的相信这个观点吗?我愿意为此承担这些后果吗?

但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微光”。

首先,你会遇到同温层之外的“同频者”。虽然人数不多,但当你在评论区里看到另一条与你观点相似,并且同样经过思考、同样遭受攻击的回复时,那种感觉就像在荒漠中突然看到一个绿洲。你会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在思考,一样在坚持。这种“找到组织”的感觉,虽然短暂,但足以让你继续下去。

其次,你会获得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你会被迫去深入了解问题的各个层面,去寻找更充分的证据,去预设反驳的论点并进行回应。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逼迫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在与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认知。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非黑即白,少数派的观点之所以是少数,往往也有其复杂的原因,而多数派的观点之所以是多数,也并非全无道理。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审慎和全面。

再者,你会有机会“唤醒”一些还在摇摆的、不那么坚定的“沉默的大多数”。知乎上总有一些用户,他们或许对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因为害怕被攻击、害怕被孤立,所以选择沉默。当你看到他们偶尔在你或你支持的少数派的回复下点赞、评论,甚至在你受到攻击时为你辩护几句,你就会觉得,你的声音可能真的触达了一些人,真的在一点点地改变一些看法。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微渺希望,是支撑你在泥沼中继续前行的动力。

最后,是一种“价值感”。在很多时候,支持少数派,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公平、正义、人权等原则性问题上,并非为了赢得争论,而是为了捍卫某种价值。你知道,即使你的声音被淹没,但你至少尝试了让更多人听到另一种声音,尝试了为那些被忽视的群体说一句话。这种“做了我认为对的事情”的价值感,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

总的来说,在知乎争议话题下支持少数派,就像是在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中,你扮演着那个试图突破对手密集防线、为寥寥无几的支持者争取进球的孤胆前锋。你会经历沮丧、孤独、甚至被嘲笑,但你也会在某个瞬间,因为一次默契的传递、一次精彩的射门(哪怕最终没进),而感受到纯粹的快乐和价值。这是一种不讨喜,但却可能让你内心更加坚韧和丰富化的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算是汉族,还是江南的汉族,无神论偏佛教。

我的基础配置倒是不招黑,然并卵,我有很多躺枪经历。

好比说东北口音太重在其他省蹦哒被地域歧视,比如说现在略西北口音了→_→,再比如说我专业跟伊斯兰有点关系,又被波及了等等。

这就使得回答相关问题,日常:

安拉胡阿克巴?

吃猪肉吗?

你怕是不知道同治回乱?

沙特给你多少钱?

体验就是 ,知乎包容性太差了…

我第一次感觉到这点是一个回族在答饮食问题,人家在好好说话,道理就那些道理呗,其实中规中矩的。

钢筋在反复循环:吃不吃猪肉。

你站他?你怕是不知道这些人多险恶哦…

我寻思本初代网民,舆论还是湾湾还是墙内外,伊斯兰还是皿煮还是共产主义啥思想洗礼没接受过,我没跟着你一起瞎搞歧视就是被洗脑啦?

感受吧,你真没法好好说话…

再就是我关注了一个维族的用户 ,不算很大V,曾经高赞过,前边看得还挺好,一看现在基本不产出了,实际退乎状态,再看过去那些回答的评论区都是钢筋,内容无非那些点,反反复复的,特别讨厌。

包括现在关注的啃啃,其实维族回族这些还是存在感比较强点,人多,稍微有点发言权的,其他?我没咋看见过。

那么好了,人一口一个民族团结,这是不是政治正确?非常nice了,且积极分享维族文化习俗。

就有傻差天天挑事儿天天搞敌对,你这不是人为激化民族矛盾威胁祖国团结是干啥?还觉着挺正义呗?

今天你能对维族回族,明儿就能对满族彝族,后边少数民族都干没了,对西北人东北人,对西南人,还能不能好好过日子了?

一天天不厌其烦得问你吃不吃猪肉,是不是豆奶,给你激起来了再扣帽子:我就说了所谓温和派都是装的。

真挺贱的。

那么维族回族都这样了,比如我这边的撒拉族东乡族,人敢哔哔吗,人网上刚吱半声,不明真相的网民一个谷歌,哟,信伊斯兰的呀 ,杠之,那还说啥,那还给你分享民族文化呢?敢吗?撑死默默刷帖,偶尔发发抖音快手。

这是很差劲的事情,你乎纵容一堆傻查把少数民族杠走了有啥好处,好比说我这种,不提正义还是歧视,我就喜欢看看那些少数派的生活,好比说云南男孩子咋样,苗族白族彝族姑娘好不好看,男孩子咋样,吃喝都是个啥,有啥特色小吃,有哪些民族服饰,好玩不嘞。啥西藏男人能有多帅,谈对象啥体验。

站少数派的感觉,就是我下馆子吃好好的,咣唧来几个混子把店砸了不说,还威胁我下次不许吃这些,不然就是不爱国/被洗脑了。

然而,他们打砸的店起码在源源不断得提供东西,而他们除了打砸以外,一点贡献都没有。

就像我戳进某个啃啃黑粉里边,发现他关于叙利亚和阿拉丁的评价非常可笑,堪比出租车司机侃大山。

我是有民族自信的,我还有家乡吴语文化自信呢,但我也有包容性吧。

我不信伊斯兰同时还对外输出汉语呢。

更何况,我的心态趋于,没事儿让他们随便蹦哒,反正都是我国一份子,他们的文化也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而不是说抵制他们的发声,处处作对,恨不得掐掉他们的存在,我是真的没法理解,就这么不自信吗?少数民族网上哔哔几句就能威胁到我汉族还是如何?

上述是对少数民族,那么此外作为哔哔阿语的用户,对阿拉伯的恶意就不提了,也没少被波及,现在还好一点,早期匿名回答,评论非常堪忧。

更别提那些打碎国男对毛妹越南妹阿拉伯妹的蜜汁幻想,揭露一下真实的东欧等等,不同于自媒体的声音了。

sometimes我真的不喜欢看那些被反反复复提起来的陈词滥调,倒不是说洗白,黑点你也麻烦有点创意,编段子还得看段子好玩不嘞,黑得犀利,我一样是支持的,至少说明你戳中了要害,但是黑吧,都是那些道听途说的料,不服还胡搅蛮缠,热衷打砸人家的店而无积极贡献,天天输出负能量的某些人士,真心祸害。

支持少数派的体验吧,麻烦尊重一点少数派的分享,因为可能也就他还乐意持之以恒地哔哔了,不然你网上真搜不到啥,这点为爱发电都要打压的话,早晚大家都长成一个模子,还有意思吗?

user avatar

-

一、「春晚恐惧症」

以前给杂志写专栏时,发明过一个名词,叫「春晚恐惧症」。

(台湾早年也有「春晚」,全部电视台「联播」一个「跨年综艺」。)

(提醒下,春晚只是个例子,你可以把春晚换作任何「媒体热点」,这边就不展开了。)

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释,也就是两句话。

1、春晚很不好看,但大家都不敢不看。

2、不敢不看的原因,是怕过了年,回去上班,在办公室里被孤立。

当大家都在说一样的话题时,你接不上腔,那就完蛋了。

二、第一层:交谊压力

我定义的「春晚恐惧症」,有两层。

第一层,我辜且名之为「交谊压力」:「逼你去关心,你本来不想关心的事。」

简单地理解,有时热门的玩意,不见得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更多时候,你追一个议题,讨论一件事,更多是因为「交谊压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相互得交谊,人家有共同话题,你没有,你就惨了。

比如,罗玉凤写了篇「求祝福、求鼓励」,大家都在讨论,

你可以不知道,也可以不感兴趣,谁它妈管这个丑怪的女人说啥呀?

但,罗玉凤又写了一篇「我做了两个决定」,大家讨论的更热烈时,

你再不知道,再不感兴趣,你也会被逼得去打开页面,看看到底是啥鬼?

整个办公室都在讲这件事,就你一个人插不上嘴,太它妈亚历山大了。

三、第二层:同侪压力

回到题目来:「知乎上的多数和少数」。

那就是我说的「春晚恐惧症」的第二层了。

我名之为「同侪压力」:「逼你跟大家口味相同,不敢鹤立鸡群」

「大家都在学抽烟、打台球打网游,你偏不跟人一样,怎么在学校生存呀?」

其实呢,社会人的生存,跟学校的学生没啥差别。

「同侪压力」这玩意儿,不止在学校里,甚至会跟著你一辈子。

中学时逼你抽烟打台球打网游,进了社会逼你抽雪茄、喝红酒、打高尔夫,没啥不同。

再用罗玉凤为例。

有十个人说她好,一个说不好,无所谓,你表达自己意见时,没有压力。

有一千万人说她好,一百万说不好,你要表达自己意见时,就得掂量掂量了。

虽然比例一样。

四、伪命题。

说上面三点,其实只是提醒大家,这些玩意儿,不一定是真的。

现在的知乎,所谓的「多数意见」「少数意见」,其实是「伪命题」。

就一个简单理由,那些「赞」也好,那些「反对」也罢,都可以被「人为操纵」。

我上面说的「春晚恐惧症」一点也不高深,连罗玉凤都知道的玩意儿。

你想,若有人要操纵知乎上的风气和议题,有多简单?

打个比方,最近有个例子,叫「雾霾」,就是被「有意识操纵」的议题。

知乎成了某个理念的宣传重地:「不要幻想雾霾会被解决,要学会和雾霾相处!」

(诸位答题者,简直是恐怖小说家们的大集合。)

事实上,只要小小手段,甚至只要有一些人相互抱团,就可以操纵某个议题。

(还记得被知乎枪毙的「24帧」组织不?……连电影议题都有人在操纵。)

只要小小手段。

两步走,先把「交谊压力」造出来,让你的时间线上全是某问题。

再用小小手段,引导答案,全是一面倒。逼你不敢发表其它想法。

看到「少数派」的答案,你连点赞都不敢。

最终,你就自然成为「多数」那一方了。

讲真。

若是整天被人牵著鼻子走,活该你生存在「春晚」的世界里。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是「春晚」。

-

user avatar

我不是穆斯林,但我一直坚持和低素质穆黑战斗,尤其是那种对整个穆斯林群体人身攻击和侮辱的那群。

在知乎,每天都有无数低素质穆黑对中国2000万穆斯林进行人身攻击,而中国2000万穆斯林绝大部分没做过什么影响其他人事情的普通市民。可悲的是,没有哪个大V敢堂堂正正地为了他们而反击和发声,除了我。ISIS杀人了,穆黑骂一通“穆斯林都该死”,欧洲穆斯林搞恐怖袭击了,穆黑骂一通“穆斯林都该死”,X突组织搞恐怖袭击了,穆黑们又要骂一通“穆斯林都该死”。这种事情在知乎每天都在上演,而没有哪个大V站出开对他们说,“你们地图炮得过分了”。

反穆是知乎最可笑的政治正确,我尝试着写回答,写专栏,然后不得不关评,关闭私信,但依然抵挡不住一群人写回答写专栏at我、反驳、攻击。

就这样吧,我这个号一不为营销,二不为赚钱,来知乎以学习为主。本以为知乎是个中国唯一一个能公开为平权发声的地方,没想到让我失望了,给大家添蘑菇了。

user avatar

我应该是典型的少数派。

关于转基因,我不是挺转派也不是反转派。

关于中医,我不反中医也不挺中医,我支持科学的解读传统医学,验证传统医学。

就差穆斯林我就可以集齐三张王牌了。

这就是理性派的问题,基本上出场自带反对。

在我看来,做科研做到了极端粉黑,挺奇怪的,还好目前我在知乎上遇到的所有生物博士态度基本一致。

跳来跳去的基本上是外行,无论是挺还是反,我都可以找到反驳的办法,反正生物学专治各种不服。

顺便谁是内行呢?他们是:

【福利】知乎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认证合集 - 生生不息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当某个话题被大多数人赞同以后,不管你说什么事实,都会被他们攻击为“洗地”。看起来知乎都是偏民主自由的,实际上文革扣帽子的技巧玩得比谁都好。




只要你勇于发言,你将收获以下帽子:

直男癌——不赞成女性某言论

小粉红——赞成国家某政策

五毛党——不赞成美帝某政策

自由狗——反对极端主义

美分党——赞成美帝某行为

精日粉——喜爱日本文化

绿皮猪——反对逢绿必反



————

其实,我只是半个五毛党。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跟着老师兢兢业业做中东地区研究,对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有一定了解,接触过阿联酋,伊拉克,卡塔尔,摩洛哥,埃及以及国内维族回族穆斯林的研究僧来说,关于穆斯林的问题,基本上不能看┐(─__─)┌

所谓站出来的“正义之士”们,往往强行定义政教合一,强行七十二处女,强行每个男人四个妻子,强行人人都是潜在的恐怖分子...

到现在还记得本科选导师的中东课的时候,有同学说伊斯兰教义有更高的恐怖主义倾向,被老师教育了要谨言慎行,别把帽子都扣在教义上。之后自己也在这一问题上时时谨慎,希望自己能够观点分析明了,不偏不倚不扣帽子。但总有一群人,在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的时候狂喷乱炸。反正现在是无心争辩了。政治类的问题大多门槛低,谁都能来说一句。所以才让大部分答案在我们学这个的看来,都挺可笑的。

羡慕理工科那边的答题氛围。

啊,顺便,在民族主义,尤其是日本台湾菲律宾越南等相关问题以及美国大选上,我也是知乎上的少数派。

但却是学校里的压倒性多数派。

所以,貌似知乎上聚集了一大批高知高薪的新中产,但能代表谁还真不一定呢(笑)

user avatar

不敢不匿名

我认识的绿教好人不少,奇葩大都在知乎看见

……大家都别激动啊QAQ

user avatar

屁股决定脑袋这个错误的思想流毒无穷,一旦某人接受了这个思想,基本上就不可能和他讲道理,因为任何两个人的屁股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最终只有站队和撕逼。

如果整个社会都接受了这个错误的思想,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相信每个人的利益立场决定了他对于是非对错的标准,而不存在一个理客中的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那么任意两人的分歧都不可能相互理解弥合,毕竟没有两个人的立场完全一致,只有通过暴力武斗从肉体上压制乃至消灭不服来贯彻自己的观点——对,我说的就是文格这类事情。

(例如

你们有哪些难忘的人生经历? - 老兵尹吉先的回答

,虽然不是文格,是大月进,但确实是通过暴力从肉体上压制,来使得尹老爷子明白,真事不再是真理。)

从这个角度讲,即使极其落后的客观标准也比完全没有客观标准强。

为什么大资本家恩阁司要为无产者说话?

就因为他是一个好人,尽管会受到屁股的影响,但是为了客观的是非对错,尽力使自己脑臀分离,做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是客观上较为正确的事。

user avatar

孤芳自赏的小生态圈子里民意的狂欢,掺杂着刻意带节奏的一部分人。

不跟着狂欢的要么消失,要么闭嘴等下一个话题。

这不过最近G点是伊斯兰教、川普、中医而已。

见多了就好了。

编励志段子骗赞骗粉艹粉这种事知乎年年有,现在一部分贵乎er终于走到带节奏打扮成意见领袖的阶段了。

你要说没有野生的基督教或者天主教刻意带节奏?

你要说没有野生的伊斯兰教徒刻意带节奏?

跟着野路子教会新入教的为了表达自己对主的忠诚,用当年无神论挤兑圣经里的东西改两句,就当自己在赛博空间当了回十字军的我见了也不止一次。

死抱着“穆斯林皆兄弟”这句话不放,“你不说伊斯兰教好就是敌视我们”的二青子穆斯林知乎上相对少,但BXT大学某回姓同学那“你们吃猪肉我看就是吃屎”的回复不是带节奏是什么?


你要说没有野生的精神白人农场主/精神华尔街上层刻意带节奏?

一个商人出身的川普,总统任期不过4年,算连任也最多8年,在知乎上评价已经分化到要么是美国的救世主,要么是美国的敌基督,当年鼓吹美国政界怎么瞎折腾都不会影响美国伟大的那帮人呢?


反正我好几个答案被“多人举报”掉了。不在乎这再多一个。

高兴就好,反正是小生态圈子里自己高潮。

user avatar

我就不用多说了……

在知乎微博近乎“年轻人应该不婚不育”的一大片自由派家庭观中,我是认同早婚(必须符合法定年龄)早育且有两三个孩子的保守派家庭观(这一点求轻喷23333,因为我不反对甚至鼓励各种家庭观的朋友,只不过我自己会选择保守的一项);

在知乎微博(尤其后者)一大片对少数民族所谓“特权”不满(事实上这个“特权”更多是一种假象,相信 @小啃子 能和我有共同的想法)、对异域文化存在非常大抵触情绪(最典型的就是阿拉伯文化,这点 @里姆@Mansour 深有感触)的民族主义保守派文化观中,我是提倡尽可能多元包容的文化观;

在支持996与抵触996势均力敌的舆论中,我又是主张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中间派。

我似乎成为少数派中的少数派,这一点大多数家里人都觉得我很不可思议。

这就是我的基本立场,但我相信这是我学习人文学科最大的收获,也是为什么我反反复复强调文科的工作理工科均干不了的原因。

人的意义,不是读过文字,自己看到过什么就能决定的。这也是我们这种人一直少数派的核心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那些激烈的争议话题下,为少数派发声,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内心的拉锯战,夹杂着一丝孤独,但也偶尔能尝到一点点“拨云见日”的欣喜。首先,你要做好被“淹没”的准备。知乎上的“热门”往往意味着一边倒的舆论,尤其是在那些牵扯到大众情感、社会共识或是被主流叙事轻易概括的议题上。当你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知乎上那些让人看了直拍大腿、欲罢不能的争论,往往不是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挑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这些“精彩”的争论,如果非要归类,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经典场景,它们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参与者们不仅仅是“抬杠”,而是真的在认真地思考、辩论,甚至把一些抽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知乎上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种基于共同的地点、年龄、职业或者共同的兴趣而建立的联系,而是更像一场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缘分”,由文字、思想的碰撞,最终触及灵魂深处。这种体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描述:1. 精准的共鸣与灵魂的触动: “原来不.............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强调知识产权的平台,对于印度仿制药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却是对印度仿制药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要详细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知乎的知识产权氛围与对印度仿制药的讨论现实 知乎的“看重知识产权”体现在.............
  • 回答
    在知乎答题,对个人而言可以带来多方面、深层次的益处,涵盖了知识、技能、人脉、认知、自我成长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益处: 一、 知识和技能的精进与巩固 深化理解,检验知识体系: 当你尝试回答一个问题时,你需要调用脑海中相关的知识,并将其组织成清晰、有逻辑的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个更“对”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权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如果非要探讨“对”的含义,我想得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 输出内容: 这指的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用户删除自己答案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内容本身的调整,也包括平台规则、个人隐私、法律风险等。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原因分类和具体解释: 1. 内容过时或不再准确 信息更新:用户可能发现自己的答案中包含过时的信息(如技术、数据、政策等),需要根据最新情况修改或删除。例如,某科技答案提到.............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
  • 回答
    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在一个永远都在争吵的食堂里硬要吃饭。你明明知道他们说的不对,或者和你理解的南辕北辙,但就是忍不住点进去,忍不住往下划拉。首先是那个“不服”的劲儿。 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能这么想呢?”,“这简直是歪理邪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一种.............
  • 回答
    万赞之痒:当一个知乎账号的赞数跨过百万门槛时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在知乎上认真写东西。那时候,我对“获赞”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纯粹地想把我知道的、思考过的东西分享出来,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或者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账号,一本正经地在知乎上耕耘了.............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洞悉破绽:如何在知乎上精准戳穿伪健身?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健身领域总是不乏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打着“科学健身”旗号,实则误导大众的“伪健身”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披着严谨的学术外衣,也可能以博眼球的夸张语调出现,但其核心无不背离科学健身的原则,最终可能伤害的是那些渴望变得更好的健身爱好者。那么,我.............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