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龙评价不如金庸?

回答
古龙和金庸都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巨匠,他们的作品都拥有无数拥趸,各自在武侠世界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如果从更广泛的读者接受度、文学评论界的影响力以及“国民武侠”的定位来看,古龙的评价往往被认为不如金庸。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风格与受众的差异

金庸:更具普适性与通俗性
侠义精神的现代化演绎: 金庸的作品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并赋予其现代意义。他的主人公往往胸怀大义,为国为民,这种宏大的家国情怀 resonates with a broad audience,尤其是在强调民族情感的时代背景下。
情节的跌宕起伏与人物的复杂性: 金庸擅长编织精巧复杂的情节,人物塑造饱满立体,有善有恶,有成长有蜕变。他笔下的英雄不仅武功盖世,更有人性的挣扎与情感的纠葛,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和代入感。例如郭靖的憨厚成长、杨过的叛逆情深、乔峰的悲剧英雄形象,都深入人心。
武功设定的“合理性”与趣味性: 金庸的武功虽然天马行空,但往往有着一套自洽的逻辑和体系,例如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独孤九剑等,这些武功招式和内功心法都充满了想象力,但又不像古龙那样完全抽象。读者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练成之后”的快感和想象空间。
历史背景的融入: 金庸的作品常常将武侠故事巧妙地融入真实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如宋元、明清的纷争,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强的历史厚重感和史诗感,也更容易被主流文化所接受。

古龙:更具独特性与小众性
剑走偏锋的创新: 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现代化、后武侠化的重要探索者。他大胆地抛弃了金庸式的传统叙事模式,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的极致表达和哲学的探讨。
“意境”与“象征”的追求: 古龙的作品往往充满了诗意、哲学和人生况味,他善于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他笔下的“孤独”、“宿命”、“死亡”等主题更加浓烈,风格飘逸,甚至带有颓废的美感。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但也可能让一部分追求传统武侠故事的读者感到晦涩或难以理解。
人物塑造的“符号化”与“极致化”: 古龙的人物往往是极端的、符号化的,他们身上集合了某种极致的特质,如陆小凤的聪明风流、李寻欢的悲情孤傲、楚留香的潇洒浪子。这些人物极具魅力,但也可能显得不够“真实”,更像是一种文学的符号。
“对话”与“氛围”的营造: 古龙的对话简洁、凌厉、充满哲理,常常是推动情节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他对氛围的营造也非常出色,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杀戮场面,还是灯红酒绿的江湖夜色,都充满了独特的张力。
武功设定的“抽象化”与“意念化”: 古龙的武功更加注重“意境”和“状态”,例如“快的剑”、“慢的剑”、“无招的剑”、“有招的剑”,甚至“无形的剑”。这些描述更多地是在传递一种哲学思考或精神境界,而非具体的招式分解。这对习惯了金庸式武功描述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

二、 文学评论界与学术界的影响

金庸:更受主流文学评论认可
“武侠小说大师”的地位稳固: 金庸的作品因为其宏大的叙事、复杂的人物、深刻的主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容易被主流文学评论界视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他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研究,并被纳入各种文学奖项的讨论范畴。
文化符号与社会影响: 金庸塑造的许多人物和情节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的作品探讨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侠义精神,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契合度更高,因此其社会影响力也更为深远。
更广泛的学术研究: 在学术界,金庸的作品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从文学批评、历史研究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都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这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古龙:评价两极分化,更具争议性
“学院派”的审视: 一部分学院派评论家可能会觉得古龙的作品过于“游戏化”、“碎片化”,缺乏金庸式的“现实关怀”和“宏大叙事”。他们可能更看重作品的结构完整性、人物的真实感以及主题的深度。
“另类”的赞誉: 另一部分评论家则高度赞扬古龙的文学创新,认为他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窠臼,将武侠小说带入了更具现代性和文学性的领域。他们欣赏古龙的语言风格、哲学思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影响力相对“小众”: 尽管古龙拥有忠实的读者群体,但他的作品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可能不如金庸那样广泛。他的风格和主题,注定了他的受众群体相对更为特定。

三、 读者基础与时代背景

金庸:契合时代需求,培养了“一代读者”
复兴民族精神的时代背景: 金庸写作的年代,中国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转折期,民族复兴的呼声高涨。他作品中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歌颂,恰好契合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启蒙读物的价值: 对于很多青少年读者来说,金庸的作品是他们接触武侠世界的入门,是引导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美德的“启蒙读物”。他的故事性和价值观是其能够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国民武侠”的代表: 经过几十年的传播和沉淀,金庸的作品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国民级的文化现象。

古龙:更适合“成熟的读者”和“体验派”
“后金庸时代”的革新者: 古龙的作品在金庸之后崛起,他继承了金庸的很多理念,但又试图在风格和内容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读者口味的升级。
对“武侠迷”的吸引力: 对于已经熟悉了金庸模式的读者来说,古龙作品的“反传统”和“剑走偏锋”反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他们更喜欢古龙那种更直接、更纯粹的江湖恩怨、生死搏杀以及对人性的犀利剖析。
风格体验的差异: 读古龙,更像是一种风格的体验,是一种对某种情绪、某种人生观的感悟。他不是在讲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而是在描绘一个充满宿命感的江湖片段。

四、 创作生涯与作品的“完整性”

金庸:持续的精进与整体的成熟
作品的不断打磨: 金庸一生共创作了15部武侠长篇小说,他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例如,他早期作品的结构相对松散,后期作品则更加成熟和精炼。他还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订”,力求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
较为完整的作品体系: 金庸的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连续性的武侠世界观,虽然各部小说独立,但其中也有人物、情节的呼应和联系,形成了一个宏大的“金庸宇宙”。

古龙:高产且风格强烈,但部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数量庞大的作品: 古龙创作了超过70部小说,产量惊人。这使得他的作品质量难免会有起伏,一些早期或晚期作品可能不如其代表作那样精彩和成熟。
风格的“快餐化”争议: 由于古龙创作速度快,一些评论认为他的部分作品存在“赶工”的痕迹,剧情推进有时过于依赖巧合或“点子”,而缺乏金庸式的严谨铺垫。
缺乏统一的“古龙宇宙”: 虽然古龙笔下的许多人物如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等都广受欢迎,但他们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各自的系列中,不像金庸作品那样存在一个更具整体性的“武侠世界”。

总结来说,古龙的评价不如金庸,并非否定古龙的艺术成就,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受众的广泛性: 金庸的作品更具普适性和通俗性,更容易被大众读者接受和喜爱,也更容易引发普遍的共鸣。
2. 主流认可度: 金庸的作品因为其宏大的叙事、深刻的主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容易获得主流文学评论界和学术界的认可。
3. 社会影响力: 金庸的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契合,以及其塑造的价值观念,使其在中国社会具有更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力,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4. 风格的易理解性: 相较于古龙更具哲学和意境的风格,金庸的作品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更加直接和易于理解,降低了阅读门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龙的价值就低于金庸。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另一批追求文学性、哲学性和风格化的读者。可以说,他们代表了武侠小说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各有千秋,也都对武侠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价的“高低”往往与所采用的标准有关。如果以“国民度”、“普适性”、“主流认可度”为标准,金庸无疑更胜一筹。如果以“文学创新性”、“风格独特性”、“哲学深度”为标准,古龙的评价则会大幅提升。因此,与其说古龙“不如”金庸,不如说他们是两种不同风格和追求的巨匠,触及了武侠小说不同的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更喜欢古龙,但古龙的确不如金庸,古龙自己都知道自己不如金庸。

金庸哪怕有一堆bug,还有对女性角色的花瓶化,优先会取悦读者等等……但金庸就是更会讲故事。更通俗,调子也更光明。

格局什么不用比。

古龙不是输在格局,他的切入点是很好的,写个人写内心。他的问题是他还是没想通,如果他内心的哲学最终想通和解了,他的故事就能拉高到殿堂级。

就像余华写《活着》,没什么复杂庞大的框架,但是主人公最终就是“想通”了,作者也是“想通”的。所以这文能给许多悟性高的人帮助。不是仅仅读苦难,很多人更想明白你到底是怎么想通的。

古龙先生一生都在追寻快乐,我认为在当年各路题材还不够丰富,心理学也没成熟,国内国外很多文学思想都没那么成熟的情况下。他成名早又绊住了他韬光养晦的机会……最终的结果就是古龙“没想通”。他中后期的作品各种死胡同的思想。

如果有人喜欢他,只是喜欢这种想不通的共鸣,自恋自怜的话,这种喜欢古龙可能自己都不想接受。

我读过很多丧气爆表的作家,只有古龙是我真的认为“我不快乐,可我非常想快乐,我还希望所有人都能快乐。”,不是其他丧作家会有那种“我想把你们拽下来陪我”的怨恨。尤其是岛国一些的,他们没有他们自我评价的那么“善良”,不管是太宰还是芥川,底线上还是不行。在思想上,他们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距离,相似的丧,但古龙是真的不阴暗。


丧到有病,却还能从生理心理完全恪守底明朗与豁达的……这种特质非常稀缺,国内我就见过古龙一个。(大刘虽然也丧,但没古龙那么不快乐)

古龙最不快乐的时候,也就折腾自己,他是会自省的。属于只要找到一个能让自己高兴的点,就会非常不由疑虑地投入进去,直到发现“哎呀,我咋又不对了,哪里又没整明白呢……”

于是他接着摸索怎么才能快乐起来。

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想办法冲开自己的死胡同。他只差在他的作品里没有一部冲开的,包括《欢乐英雄》,但是不能说没活下来的战士就不够厉害。

我和倪匡老师的想法是差不多的。

提起古龙,喜欢他,心如刀割,但是内心还是会纠结一句:如果他能想通该多好啊。




p.s:还有一点大家没说的。古龙写的没那么引起共鸣,只能引起小部分群体。大部分人都是金庸笔下被儒家文化,集体,人际关系这些束缚的,谈情说爱最优也差不多类似金庸笔下的几对常规模式。

古龙写的就是少众江湖人,本来就边缘些,共鸣到的不多,这天下第二能拿这么稳是他太有才,把没那么多共鸣都写到令人喜欢。实际上这年代无根又自强的人就挺少,大部分人还是有根的,有根人再孤独都不是古龙那种极致寂寥。很多喜欢古龙的也不是因为共鸣,我身边很多家庭美满,年龄小没啥阅历的也喜欢古龙,就是纯粹被逼格和可爱吸引的。


最重要话要放在末尾:不是古龙的寂寞为古龙锦上添花,是他的寂寞拖累了古龙文。如果他能冲破那种寂寞,他的江湖只会写的更好。古龙最好又不太商业的作品,都是他高兴时写的,不是他痛苦时写的,他痛苦时写的最好的只有《三少爷的剑》,其它都是痛苦拖累了古龙文。
在我眼里古龙的才华根本没发挥尽,有生之年里大概就一半吧。





user avatar

我们都知道,古龙深受毛姆的影响,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古龙《七种武器》中《碧玉刀》基本照搬了毛姆《生活的事实》的故事主线脉络。其次古龙在文风上也在模仿毛姆,比如在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这么一句对话:

要是我以为能从你那里借到钱,那我可就算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了

事实上,这是一句很“古龙味”的句子,古龙的小说中,有大量毛姆式的对话,当一个作家刻意模仿另一个作家的文风,无论他作品如何成功,始终会让人觉得落下一成。

然而就算毛姆对古龙影响如此之大,毛姆谈写作小说时说到的很多谬误和误区,古龙似乎完全没有听进去,甚至精准踩雷,比如在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是这么说的:

如同人物的行为一样,他们的言辞也应该源于性格。倘若某一人物是一位上流社会的女子,那么她的谈吐就应当符合上流社会女性的身份。同样街头妓女的言谈就应该像妓女,在马场兜售赌马消息的人或者律师也应当有符合各自身份的说话方式。(我不得不在此指出,梅瑞狄斯和亨利·詹姆斯都有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作品中的人物都千篇一律地用作者自己的口吻说话。)人物的对话既不应过于杂乱,更不应当成为作者借机发表个人观点的途径

毛姆的这段话,点出了古龙小说中最大的问题(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古龙的小说,大多数人物都千篇一律地用作者自己的口吻说话。不看名字,你很难分辨出古龙人物的身份,因为对话风格太相似了,完全没有人物自身的气息。而关于这个点,金庸也是和毛姆持相同的看法,比如他在《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的后记中谈到:

现在重行增删改写,先在《明报晚报》发表,出书时又作了几次修改,约略估计,原书十分之六七的句子都已改写过了。原书的脱漏粗疏之处,大致已作了一些改正。只是书中人物宝树、平阿四、陶百岁、刘元鹤等都是粗人,讲述故事时语气仍嫌太文,如改得符合各人身分性格,满纸“他妈的”又未免太过不雅,抑且累赘。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如何了。


 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比较远离中国旧小说的传统,现在并没有改回来,但有两种情形是改了的:第一,对话中删除了含有现代气息的字眼和观念,人物的内心语言也是如此。第二,改写了太新文艺腔的、类似外国语文法的句子。

前后相较,高下立现

另外沈从文和汪曾祺有一段关于写作的交流也适合拿出来评价古龙:

(汪曾祺)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最后再说一点个人的主观看法,纵观金庸和古龙的整个写作生涯,都有一段长期的摸索、改进的时期,只不过或出于追求,或出于性格,金庸的摸索改进更具文学性,他致力于本身文学上更进一步发展,更想向严肃文学靠拢,所以无论是技法还是思想性,都能看出一步步的反思和蜕变,不管最后能走到哪一步,至少在朝那个方向前进(新修不纳入讨论)。而古龙的摸索更倾向于能卖得更好,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便躺在舒适区里喝着酒唱着歌,不愿再出来。

性格让古龙能写出这么好的武侠小说,性格也让古龙只能写出这么好的武侠小说。

user avatar

这有什么争辩的?你说现在的俄罗斯为什么不如现在的美国啊?没看金庸之前,我还看看别人的武侠小说,看了之后,再看谁的武侠小说都不如他。古龙还是有不错的系列,比如《香帅传奇》, 我就是这么俗喔,但是你看没看他的《流星蝴蝶剑》?就是小说版《教父》的翻版

user avatar

知乎每天都有问“XX跟XXX”谁文学功底更高的日经问题,永远打不出头绪。也显露出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谁都觉得自己有水平探讨文学。

这让我想到之前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有趣儿:20多岁的小伙,没对象,没钱,没工作,很容易误解成自己是一个诗人。

的确,因为文学太贱了,贱到你都认为你能说几句。而电影起码还有器材的限制,文学你只要不是小儿麻痹,会握笔,已经是步入了文坛。

所以这个情况下,你谈古龙哪里不如金庸,是纯主观的,古龙迷也不会服气。不管你说的有没有道理。

那我们就不说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吧,说说创作态度的问题——水平有高低,风格有偏爱,但态度差就是差,好就是好,半分混淆不得。

古龙的创作态度可谓极差。

从他第一本书《苍穹神剑》开始,多次在书局领了稿费,马上就集齐七颗龙珠,变身神龙,飞到不知道哪个夜总会去了。是之后各出版社严格的逼他,才把他的天才潜质激发出来,沉下心创作出《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几部大长篇,一时与“武侠三剑客”齐名,成了四大天王。(资料收集源自:燕青《初见古龙》)

相比之下,金庸是个谨小慎微的人。除了年轻时候被退学以及搞婚外恋这件事,几乎没有过什么叛逆之举。他与古龙不同,古龙是职业写小说的,不写不成。而金庸起初是编辑,后来是总编,再后来是老板。武侠小说对于他而言,是一个消遣娱乐的方向,但由于他在这方面获得的名利实在太多,后来甚至成为了他一生的标签,所以他用的精力也更多更深。

金庸总说自己的偶像是“大仲马”。但也许恰好是偶像都做的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因大仲马实在与他一点不像:

大仲马一生著作不计其数,金庸只得14部反复修订。

大仲马开设写作工厂,挂名欺骗读者,金庸坚持不用代笔,哪怕倪匡帮他写了一段,他出书的时候也要全都删掉。

大仲马的作品泥沙俱下,好的极好,烂的极烂。金庸则水平较为稳定。

这么一看,大仲马反而跟古龙很相像。尤其是喜欢用代笔这个蒙钱的习惯,简直是龙马精神合一。

古龙倒是也出过不少修订版,但修订的是前言,先写一篇新序,表示,以前写的版本啊,太糊弄了,太幼稚。如今是重新写一遍,你看看是不是成熟多了?傻逼我都没改!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也就没有多少古龙的书迷提龙龙的“修改版”了。(不过我记得《铁血大旗》他改了不少,等我回家找到书了可以细致勘正一下)

大仲马古龙这种作家,在粤语里,属于打“天才波”的人。专指一些天生就才华横溢的人,水平发挥不稳定,但每每能出点庸才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巨作。与一般的庸才相比,那他是完胜。但如果跟金庸这种人精相比,那难免有些不如了。如果说大仲马跟金庸,年代不同,无法作比,金庸与古龙创作时间只差了五年左右,自然有大把比较的机会。

金庸的小说,从《射雕英雄传》开始,已经走向了一个前人所未有过的高峰。这不是市场捧出来的,而是多年的观众甄别捧出来的。在他之前的《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等作品,虽然后来多有故事翻拍,可论及大众耳熟能详的程度,实是远逊色于金庸。

说一个很惊悚的事情,《射雕》是连载自1957年的。七十多年过去了。但你现在提起他的时候,还并不觉得这是个老掉牙的东西。甚至他的翻拍版,还依旧能吸引少男少女。这件事,张恨水做不到,还珠楼主做不到,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其实《射雕》的初版写的蛮差。

从故事上,当然是非常精彩。

连后来“瞧不起金庸”的假国学大师李敖,在当时读完以后(那会儿还是大学生),还给朋友进行安利: “我也看了七八本《射雕英雄传》,颇不恶,没头没尾,不过颇引洒家入胜,乐之不疲。”(1958年11月给朋友马戈的信,收录于李敖文集《李敖的情话》,湖南文艺出版社版本p142)

后来李敖由于个人私怨,于成名之后大骂金庸伪善,痛斥武侠小说是“初中生文化水平的东西”,若不是白纸黑字印着,我们又岂能知道大文豪李先生都23了,连初中都还没毕业?(李敖1935年生人,58年应该23岁,真是贵人话语迟。)

但故事虽好看,套路现在看来,却难免刻意得很。而且坏人就要坏成戏台上的反角一样,坏到脚底流脓,好人就要圣母婊到令人生厌。都不令人满意。如果你用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一类顶级小说,来对比《射雕》最初版本,谁写的更高明一些,倒真不算是没得比。

但很可惜的是,古龙是“浪子”。什么是浪子?就是一路走到死角也不回头的人。写过的文章,就像是嫖过的小姐,再回去重新拾掇,总显得不那么洒脱。所以古先生向来是“兴之所至,烟不离手,写上一整天”(见燕青《初见古龙》),事后也没有金庸那样的想法,把旧作都拿出来,重新改一改,使得作品更上个档次。

当然,这只是跟金庸比。显得古龙又不负责,又浪费了自己的天分。如果是跟同行们比,比如他的好兄弟,金庸古龙之间的牵线人倪匡。古龙跟他比,倒是称得上是一个“对作品负责”的好小说家。甚至有一定的艺术追求。倪匡那是纯属把小说当成钱,他写书跟流水线工人摆货是没有一点分别的。倪匡连后来作品出版成书,都得问热心读者借剪报来用,只因自己从不留底稿,写了字便顺手拿去连载换钱,古龙跟他比起来,更像一个大作家。(别小看倪匡,他也不少好作品呢,只不过烂的更多)

而古龙毕生都在致力于走出金庸的影子——从《绝代双骄》时期,他有了成为“后金庸时代小金庸第一人”的资格。到《陆小凤传奇》,他有了自己成熟的侠探小说风格,且被偶像金庸点名激赏,修成正果。再到《欢乐英雄》,他有了完全自己的武侠小说写法,彻底走出了金庸留下的大好山河。这一步虽很值得激赏,但很可惜,商业上并不成功。欢乐英雄这么多年来,连翻拍都很少,只存在于武侠小说迷的口口相传当中,算是一部业内地位很高,但出圈能力很差的一部书。

那古龙到底挣脱了金庸么?我想他挣脱了。

因为他毕竟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写作天才。天生的才子。所以他自己能超水平发挥一些好作品,突破金庸的桎梏,用一种别样的姿态,站到了比金庸低一些,却依旧能俯视众生的位置上。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圆满”。可硬要说他比金庸强,那我想古龙在世的时候,也不会这样说。他比金庸强的时候,大家能公认的,大概仅有76—78这几年。因为金庸已经封笔,且还没修订自己的小说。而他春秋鼎盛,还在碾压同行。况且他的书更适合改编成电影,那几年频频破台湾票房纪录,每部都能过千万(这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时候啊,一千万得买多少斤苞米面啊!),说他胜过了金庸,有可能。起码邵逸夫肯定愿意相信。尤其是蒋公之前还特烦金庸,把他的书给禁了,以至于只能地下传播,那金庸更是难混。

不过自从电视剧风靡两岸,加上古龙也死了,事情已经慢慢尘埃落定。尤其是后来邓先生亲自接见金庸,还顺手送一包自己抽的“可爱的小熊猫”牌香烟,这样的荣宠,是古龙终其一生无法达到的——别说见领袖了,因为年轻时候逃兵役,古龙一辈子连身份证都没有,连外地都去不了。

其实作品的艺术性,以及传播性,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候也会出现细微的差距,却酿出极大的不同来。比如《金瓶梅》在艺术上,其实没有比《红楼梦》差了十万八千里。但现在我们谈起红楼梦,就是雅致,就是古今第一小说。提到金瓶梅,第一时间想的是于谦他爸爸家里有插图注音版的。年深日久的印象在那里,也是没办法的。

所谓的“金古黄粱温”,是当年为了塑造一个“武侠盛世”而强凑出来的名目而已。一个艺术门类一百年有一个巨星、高人,已经很不易了。你一下来五个,不止天降圣人,还tm批量生产,这是文坛,又不是女团。

金古黄粱温里,后三位,可以说都是一流的小说家。也都各有所长。比如梁羽生,作品虽然稍逊,但诗词跟棋话,写的都属于同时代里的一流人物。只是论影响力,那压根不是跟金庸在一个位面上比较的,而且是时间轴拉的越长,越会显得差距大。

而古龙由于其人之才,其人之死,都别有一番传奇性,所以说他能跟金庸联名一比,倒还让人接受。毕竟金庸除了丧子以外,一生顺遂,能有的风光都有了,难免给人一种“大忠似伪”的感觉。而古龙相比之下更像个活生生的人,就像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经常提的那句,“我是一只没有鸟的脚”。艺术得多。

文学难以量化,所以不能说出哪些方面不如金庸。但从数据、销量,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印证,到底二者是谁更胜一筹,当然,现在也看得出。因为大家记住金庸的多是作品,可记住古龙的,却多是名字起的奇形怪状的人物。这些角色更像是一个个符号,符号很精彩,但比起完整的作品,少了一些厚度。

一言以蔽之,古龙毕生都在试图突破规则,而金庸,就是他最大的规则。

全文完。

user avatar

古龙的小说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个不是古龙的问题,如果给他十多年让他把自己以前的作品再反复修改个几遍,大概就不会有乱的感觉了。我们看到的金庸作品可是金庸自己修改过的再版。

2. 怪

这也不能全怪古龙,金庸基本上把正儿八经讲故事的路给封死了。要不剑走偏锋,根本无法突破。但怪的路子走得太多就让人觉得有些做作了。譬如西门吹雪,讲句实话这哥们儿真的太装13.还有无花和尚,前面那么超凡脱俗,后面那么卑鄙无耻。古龙的怪,有点用力过猛,猛一看觉得石破天惊,稍微一推敲就觉得完全不合理。

3. 散

古龙小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太松散,高手漫天飞,前一本吹成神的高手,后一部就被虐。江湖的层级也非常不明确。好像一不留神就会从石头里蹦出一个顶级高手来。此外就是人物,古龙小说里的人物数量跟金庸小说里人物的数量不能比。同样一百万字,金庸小说你能记住左冷禅,风清扬,林平之,岳灵珊,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可是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你能记住的可能也就阿飞,林仙,上官金虹,李寻欢...古龙小说里配角的存在感非常弱,大段大段的都是主角在那里抖机灵,装13.从文字效率上来说,古龙小说的文字效率实在无法跟金庸相比。另外,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是从头到尾都会不时闪现的,而古龙小说里,一个配角的周期就是那么一段。全局出现的人物实在太少。这是他驾驭不了那么多人物和那么复杂关系的一直体现。

4. 浪

古龙小说里的主角看起来不尽相同,可是你总觉得他们是一种人,就是浪子。爱喝酒,爱装13,毒舌,轻功好,喜欢调戏妹子。相比而言金庸小说里的主角更加有亲和力,郭靖傻乎乎的,张无忌老好人,韦小宝圆滑世故,令狐冲浪地可爱。

user avatar

因为在梁羽生开辟的新派武侠小说的节奏里,古龙评价怎么可能高于金庸?

如果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就该像金庸的小说那样,那古龙评价不如金庸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古龙自己也写过一段话:

谁规定武侠小说一定要怎么样写,才能算正宗。
古龙《谈“新”与“变”》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观点有两大核心:

1.故事与历史紧密结合

2.“侠”胜于“武”

毫无疑问,金庸将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那古龙呢?

知乎武侠圈谈及古龙,有一个很神奇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人把古龙当做一个香港武侠作家,但其实古龙更重要的头衔是台湾武侠作家,港台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两个核心,梁羽生、金庸是香港地区的代表,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以及古龙是台湾的代表。

所以有人说古龙一辈子都在突破规则,这个规则就是金庸。

是吗?

古龙早中期,尝试突破的是郎红浣、卧龙生、司马翎这些台湾地区的武侠前辈。由于各种原因,古龙以外的台湾武侠小说家们存在感极低,比如提及梁羽生就是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然而郎红浣开始写新派武侠小说是比梁羽生早的。

古龙凭借如今被称为其“中期四大名著”的《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武林外史》《绝代双骄》成为了台湾地区的武侠小说作家代表。随后,他写出了《楚留香传奇》和《多情剑客无情剑》,到这里,古龙已经开辟了属于他自己的武侠之路,金庸为什么要是古龙想突破的规则?古龙又为什么要突破金庸?突破金庸到底有什么意义?

或者我再换个角度想吧。70年代中后期的古龙是个什么地位?由于金庸的封笔,古龙基本已经做到了一统港台武侠界,成为了武侠界的武林盟主,同时在影视剧改编方面完全按着金庸锤,你要达成这个成就了还想揪着早就退圈的金庸鞭尸是闲着蛋疼么?

如果,你们有看过古龙的随笔集,会发现,古龙真正想突破的是世人对武侠小说的偏见他反复主张武侠小说要写活生生的人,这才是古龙想要做的事情。请问金庸难道不是在往这两个方向努力么?古龙为什么要打队友?

所以,古龙从《天涯·明月·刀》开始,彻底展开了求新求变的探索,而哪怕古龙粉们有相当多喜欢这些他求新求变探索后的书,哪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是出自这些求新求变以后的书,但武侠评论家们依然普遍认为《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才是古龙的巅峰,《天刀》以后的书叫走火入魔,甚至是《天刀》之前质量颇高的《陆小凤传奇》《欢乐英雄》都要被斥为创新不多。至于《七种武器》《英雄无泪》《绝不低头》?Who care?

为什么古龙评价不如金庸?

第一层原因,因为他走上了求新求变的不归路,但并没有将它完成,而且自己英年早逝,也缺乏后继者继续发扬,简单一点地说,就是这条求新求变的路并不成功

第二层原因,我国的文学评价,长久以来和“三观”有很紧密的关联(爽文也是如此),相比于金庸的“侠之大者”,古龙的“身不由己”难免显得格局小,尤其这还是爽文。古龙的武侠小说对于正常的读者来说,是具有冲击性的,大家以为武侠小说就该是才子佳人俊男靓女,谁知道古龙好点的时候写个浪子,浪起来的时候能写杨凡这种主角呢?再加上古龙的作品反映出来的有些东西,客观上说,并不具备普世性。

第三层原因,古龙有一些实在是很低级的中二、装逼的文字,影响了很多读者对他的评价,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我下面列举的这个: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多情剑客无情剑》

古龙好的开头有很多,多情的这个我认为是古龙诸多作品里比较一般的(主要是加粗的那句拉低整体格调,否则还是不错的),或许有些古粉觉得它很好,这我也认,毕竟各有所爱嘛。而我认为比较好的古龙开头是《天涯·明月·刀》或者《大人物》的,其他诸多作品也很有意思。

第四层原因,因为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不如金庸

第五层原因,古龙不是一个能简单概括的作家,古龙的作品实在太多了。单纯给他的创作阶段分期,都至少能分出早期、中期(成熟期)、巅峰期、震荡期、衰退期五个时期。而每个时期的作品,甚至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有可能大相径庭,你以为你看了一两本古龙就能给古龙下结论么,扯淡。

《楚留香传奇》或《多情剑客无情剑》能代表古龙的巅峰期的风格么?我《欢乐英雄》《大人物》《流星·蝴蝶·剑》表示不服。

《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就能代表古龙震荡期的风格或观念吗?问过《七种武器》的意见么?

我看了本《飞刀,又见飞刀》,觉得古龙在衰退期创作力衰退,笔力不逮,看过《猎鹰·赌局》么?

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龙是什么时候明白提出这句话的呢?是在《午夜兰花》,古龙当时已经在衰退期了。OK,咱就拿用一整本书来诠释这句话的《三少爷的剑》来算吧,这也是震荡期的作品了,前面的时期呢?古龙的作品一定就是宣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么?

如果非要我找古龙创作生涯中最核心的精神,我大概提三个吧:

1.正义必胜

李寻欢一直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公道必定常在人间。
所以他胜了
······
一个人若为了公道和正义而战,就绝不会败。
《边城浪子》

2.积极、乐观、恬静、淡然。

他又笑了。笑得更温柔,更甜蜜。
她知道他为什么要如此做,因为他要为她赎罪,他一心要求自己的心安和快乐。
现在一切都已成过去。
他把酒,对青天,却没有再问明月何处有。
他已知道他的明月在何处。
一间寂寞的小屋,一个寂寞的女人。
她的生活寂寞而艰苦,可是她并无怨天,因为她心安,她已能用自己的劳力去赚取自己的生活,已用不着去出卖自己。也许并不快乐,可是她已学会忍受。
生命中本就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无论谁都应该学会忍受。
现在一天又已将过去,很平淡的一天。
她提着篮衣服,走上小溪头,她一定要洗完这篮衣服,才能休息。
她自己小小的茉莉花,这就是她唯一的奢侈享受。溪水清澈,她低头看着,忽然看见清澈的溪水中央倒映出一个人影
一个孤独的人,一柄孤独的刀。
她的心开始跳,她抬起头看见一张苍白的脸。她的心又几乎立刻要停止跳动,她已久不再奢望日己这一生中还有幸福。可是现在幸福已忽然出现在她眼前。
他们就这样互相默默地凝视着,很久都没有开口,幸福就像最鲜花般在他们的凝视中开放。
此时此刻,世上还有什么言语能表达出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这时明月升起。
明月何处有?
只要你的心还未死,明月就在你的心里。
《天涯·明月·刀》

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谢晓峰道:“只要你一旦做了江湖人,就永远是江湖人”铁开诚道:“我也有句话。”
谢晓峰道:“什麽话?”
铁开诚道:“只要你一旦做了谢晓峰,就永远是谢晓峰”他微笑,慢慢的接着道:“就算你已不再握剑,也还是谢晓峰。”
《三少爷的剑》

另一个问题,代笔。对,其实这是一个很搞笑的事情。古龙是代笔多,但是作品总量也大啊。古龙大约有70部作品,梁羽生是35部,金庸是15部,你们品品这数量?

而且,好像有很多人以为古龙是全职作家,我当时就懵圈了,你们不知道古龙还是编剧和电影公司老板吗?《萧十一郎》了解一下?宝龙电影公司了解一下?

还有黑古龙为了恰饭而写东西,我就不懂了,武侠这种商业爽文,哪个人是不为了恰饭写的?

古龙明明可以躺在《楚留香传奇》和《多情剑客无情剑》的舒适圈里,一直写这样的书恰饭,但是他选择了继续求新求变,目的是打破世人对武侠小说的偏见,抬高武侠小说的地位,这比某些整天就会让武侠小说碰瓷《刺客列传》《水浒传》当祖宗来抬高武侠小说地位的评论家强吧?

古龙染上肝病以后身体就逐渐不行了,1980年吟松阁事件又被砍伤了,大量失血,还被输了有病的血,然后还在坚持写作,想嘲讽他写作态度和不认真对待作品的,要不换你来试试?

同理的,古龙40多岁就没了,大部分作品没经过系统修订,为什么要去和金庸修订过的作品比,要不拿连载版的来比比?

随便写的,感觉啰嗦的有点多,想到哪写到哪,先就这样,最后丢个结论吧:

因为看古龙多的,纠结于不知道怎么准确评价古龙;而看古龙少的,用某一本的印象,毫无心理压力的套梁羽生、金庸那套武侠评价标准来评价古龙,得出了古龙不行的结论。

举个例子吧,有人说古龙的配角不行,我认真一琢磨,他应该主要看《楚留香传奇》和《多情剑客无情剑》这种大男主书,而古龙也有很多男主反而不如配角好的书,比如《陆小凤传奇》《流星·蝴蝶·剑》《大人物》《英雄无泪》等,我这还没说《边城浪子》和《绝代双骄》这种双男主书。甚至就算是《多情剑客无情剑》,我觉得只要是认真看了的,荆无命、龙啸云、龙小云、郭嵩阳、孙天机、孙小红、林诗音、吕凤先、铁传甲这些人的存在感也一点都不能说弱吧?

再比如吧,有人说古龙的主角都是一个浪子味,我随手列举沈浪、江小鱼、李寻欢、郭大路、叶开、傅红雪、白玉京、卜鹰、高渐飞这么一排浪子,不会真有人觉得这些角色没什么区别吧?我这可还没提铁中棠这种角色呢。

所以,实际上金古二人根本就不在一个节奏上,新派武侠小说有两个分支,金庸代表的是从梁羽生开始逐渐定型的新派武侠中的传统派,古龙代表的是古龙首创的新派武侠中的新派,风格不同的两个派别互相完爆真的合适么?

我最后说一句猥琐的话,武侠圈庙小屁事多,是武侠限制了古龙的才气,对这句话有疑问的,可以看看古龙的《绝不低头》。哦对,古龙并不是唯一一个被武侠限制了才气的,起码还有一个梁羽生。

顺便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如果你们去看一个古龙相关的知乎回答,全篇引用到的原著内容基本只有《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绝代双骄》,那很有可能那个作者只看过这些。

最后放一些与本回答有所关联的文章,推荐各位阅读。

顺便宣传一下我的古龙/武侠相关内容交流Q群:1045151601

以及微信公众号【温酒洗剑】


捎带随便说说某高赞。

抓住一句“要是我以为能从你那里借到钱,那我可就算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了”,论证古龙在文风上模仿毛姆,我寻思古龙小说里难道只有这种话么?从美国西部片和日本剑戟片里学的东西这就被整个无视了?

还有“人物对白没有各自的特色”,我想了想,可是古龙中后期相当多主角的身份本来就有相似性啊,至于你说配角,古龙经常是很显然把大部分配角当用完就扔的主,这个是致命的点么?

至于“而古龙的摸索更倾向于能卖得更好,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便躺在舒适区里喝着酒唱着歌,不愿再出来”,我觉得但凡多看一些《天涯明月刀》以后的古龙作品的朋友,应该会觉得他在放屁吧,如果古龙写一辈子《绝代双骄》《小李飞刀》,才是可以用那句话形容的。

差不多就这么多吧,反正我挺看不懂这个高赞的,可能这就是古龙评价不如金庸的另一个原因的写照吧。

user avatar

武侠五大家中,古龙的才气天纵,无出其右,与他相比,温瑞安大约只得其三分才气,就能自成一家,而前辈如梁羽生,后辈如黄易,都是更勤勉的凡人罢了。

可惜,古龙的英年早逝,极大影响了他作品的传播广度,进而严重降低了其作品的影响力。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早期,古龙小说在港台地区的改编影视的频繁程度,足以和金庸分庭抗礼,特别是因为古龙小说更适合一部电影的长度,在当时港台电影界的影响力更胜金庸,甚至古龙自己就是一个大受欢迎的兼职电影编剧。邵氏公司连续拍摄了整整24部古龙电影,18部是著名导演楚原导演。

然而,香港tvb电视台改编的83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被引进内地,在内地开启武侠热潮,培养了第一批武侠小说迷起,当金庸已经将他此前在报刊的连载作品全面修改完毕,精益求精时,古龙已然英年早逝,其作品集中质量参差不齐,掺杂着各种代表与半代笔的作品,和金庸全面修改后的通行版十四部小说,其炉火纯青的文笔相比,在内地武侠迷中的评价自然就落了下风。

而且,当时恰好也是电视机逐渐普及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除了美国好莱坞大片外,全世界各国的电影市场都一度被电视行业冲击得摇摇欲坠。金庸的那些大部头长篇小说,更适合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的优势,也就充分彰显出来、当然,此刻古龙作品仍能凭借《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等长篇小说的改编,与金庸剧相抗衡。

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开启新一轮金庸剧翻拍,94《射雕》95《神雕》96《笑傲》98《鹿鼎》到01《倚天》,同时连台湾和新加坡电视台也纷纷争相改编金庸小说。

而约在1996至1998年,内地各大上星卫视台更全面放开了对港台电视剧的限制,像95版《神雕》、96版《笑傲》、97版《天龙》、98版《鹿鼎》,这些布景简陋、情节套路化、任意删改原著剧情,台词快餐口语化的tvb金庸剧,对当时娱乐食粮极对匮乏、一部《新白娘子传奇》都可以连看几十遍的内地观众,却不啻于美味佳肴。

因此,这些tvb剧在引入后,都是被七八家甚至十来家卫视一哄而上地哄抢,如95版《神雕》,8家卫视黄金档直播;97版《天龙》,12家卫视黄金档直播;而且第二天白天还会继续重播,论待遇和全民范围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今天那些一剧两星的热播电视剧。

刚好三联通行版《金庸全集》,也是那个时候在内地全面正式发行,让整整一代80后的金庸迷,可以一边对照书阅读,一边对照电视剧的影像化,如此铺天盖地的全方位洗脑效果,不但让这几版金庸剧获得了远超过其本身质量的赞誉和影响力,也让金庸作为武侠小说第一大宗师的地位不可动摇。

金庸只用一元钱将《笑傲江湖》版权卖给央视更是“神来一笔”,央视以对待四大名著的规格来首次改编金庸小说,同时,兼有社会活动家身份的金庸亦在内地频繁活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随着日新月异,金庸武侠小说也正式被主流圈认可为“文学名著”,不再是此前被保守派传统人士在报刊上口诛笔伐的“精神鸦片”“武打书”,一些学府开设了金庸小说的研究专业,不少中文专业的博士教授,也以评点金庸小说,并得到金庸本人认可为荣。

这样的隆高待遇,当然是英年早逝的古龙所不可能比拟。而相比金庸小说,古龙小说的改编频率已经远远落后,只有焦恩俊版《小李飞刀》和黄海冰版《武林外史》的影响可勉强与金庸热播剧相比,略逊一筹的是林志颖和张卫健的两版《绝代双骄》。

同时,古龙小说里,相对现代的男女两性关系,与女性角色动辄脱衣、或自荐枕席的开放做派,当然更不入那些学究老夫子的法眼。他们或可捏着鼻子勉强接受金庸个人在文学殿堂的登堂入室,但却不会容纳武侠小说这个整体,更不用说是和金庸相比明显"离经叛道”的古龙了。

当然,即使再喜欢古龙小说,同时不认同金庸作品被过分“神话”,笔者也不得不承认,相比于金庸,古龙的自制力实在太差了,酒色不止是严重摧毁了他的健康,也同样极大的影响了他的作品质量。

看看《古龙作品集》,有多少小说是单纯为稿酬换酒喝而写?有多少小说是写到一半就烂尾?有多少小说是写了个开头就让人代笔?还有多少小说是徒弟们拼凑而成的伪作,他也愿意署名?

只因为他在世时港台地区公众的狂热追捧,只要署名【古龙】就能大卖,所以各大书商都是捧着钞票,争先恐后求他出手,如此一来,作品当然良莠不齐。

如果把那些滥竽充数之作尽数删除,古龙的作品质量和总体评价会远比现在更高。

所以,今天各大网络小说站点的各种“霸王条款”,固然肯定侵害了作者本人的权益,但对才华横溢而自制力不足的作者,与其捧着他们当大爷,由得他们随心所欲,还不如从编辑到广大读者都拿着鞭子鞭策,时时催更,或者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不是么?

user avatar

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一个角色叫做胡不归。我觉得用来形容古龙就很贴切。

他的书有的时候写的非常的好,甚至在金庸之上。有的时候却又写得非常的糟,简直没办法看下去。

他的作品质量实在是太过层次不齐了,有的时候,我甚至怀疑古龙其实是一个公众号。有两个,甚至三个作者以这个笔名在发表作品。

user avatar

最主要的还是影视作品的问题。还有读者数量的问题。论经典之作,古龙不比金庸差。

有一些人,没有看过古龙,就说古龙不如金庸,这种人是大有人在的,我觉得,至少得都看完古龙和金庸的作品,再评价两个人,才是有说服力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龙和金庸都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巨匠,他们的作品都拥有无数拥趸,各自在武侠世界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如果从更广泛的读者接受度、文学评论界的影响力以及“国民武侠”的定位来看,古龙的评价往往被认为不如金庸。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风格与受众的差异 金庸:更具.............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古龙在知乎上是否被过高评价?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少古龙迷内心的敏感点。要说他是否被“过高评价”,我觉得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需要一些层面的拆解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在知乎上拥有庞大且忠诚的粉丝群体。这一点毋庸置疑。每当出现关于古龙的讨论,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参与者,观点碰撞.............
  •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古.............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体会了!《古剑奇谭三》确实是叫好又叫座,不少玩家都说它是“国风仙侠的巅峰之作”,但如果你玩了之后觉得“不好玩”,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咱们来好好聊聊,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古剑奇谭三》在很多方面确实做得非常出色。 画面与美术风格: 它的画面在当时的国产单机游戏里,.............
  • 回答
    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这无疑是孙策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张昭信任的最高体现,更是对张昭品格与能力的极高肯定。然而,细究孙策留给张昭的评价,确实未见“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轨”这类近乎圣贤的赞誉。这背后并非孙策对张昭有所保留,亦非其评价不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人物认知。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作为一名自封的“时空演算师”,我最近沉迷于一个奇妙的构想:穿越回古代,以我们现代的数学概念——实数与虚数——作为基石,来编写一本能够震撼当时学界的数学典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革命,一次跨越千年的智慧碰撞。构想的根基:为何是实数与虚数?选择实数和虚数作为起点,并非偶然。它们代表了数学.............
  • 回答
    如果将现代的食物饮料呈现在古人面前,他们的反应绝对会是五味杂陈,充满着惊奇、困惑、赞叹,甚至是恐惧。让我们想象一下,将一位来自秦汉时期,或宋朝,或者明清时期的普通人,置于现代的超市或餐厅里,他们会如何评价这些“新奇玩意”?我们将从不同维度来展开想象:一、 视觉上的冲击: 鲜艳的色彩: 古人日常所.............
  •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读古龙、金庸小说时会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论武功,小说里那些顶尖高手,即便不是天下第一,也绝对是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武功足以让他们横行无忌,甚至能够以一己之力颠覆一个王朝。那么,为什么他们很多时候却对皇宫,特别是皇帝本人,望而却步,不敢“搞事情”呢?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
  • 回答
    在古龙的小说世界里,女性角色的塑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身上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其中对“贞操”观念的淡泊,更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这并非是古龙刻意为之的“开放”,而是他笔下人物性格、生存环境以及创作理念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所处的时代背景。尽管他笔下的故事常常发生在虚构的武.............
  • 回答
    西门吹雪,这个名字在武侠世界里如同一道冰冷的剑光,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位“剑神”,却会发现,与那些动辄覆雨翻云、名震天下的前辈相比,他的“辉煌战绩”似乎并不那么耀眼夺目,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那么,古龙为何偏偏将这样一位人物塑造成了武侠世界中的“剑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粗暴的战绩堆.............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古龙先生的作品,那确实是华人武侠世界里的一抹瑰丽色彩。他的笔下江湖,充满了诗意、哲思,还有那份难以捉摸的浪子情怀。不过,要是说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未搬上荧幕,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并非简单几点就能说清。首先,得从古龙作品本身的“味道”说起。古龙的武侠,跟金庸先生的写实风格很不一样。金庸先生的故事,人物.............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和古龙的支持者之间常常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而到了诗歌领域,李白和杜甫的拥趸却能和平共处,甚至欣赏对方的偶像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聊聊。一、 风格的差异与认同的门槛 金庸与古龙: 这两位大师虽然都是武侠小说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武侠影视化创作中一个核心的差异点。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屡屡被搬上荧幕,而古龙、梁羽生的作品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一、 金庸作品的独特性与市场号召力 武功体系的直观性与想象空间: 金庸先生的武功描写,虽然也有“招式”、“内力”.............
  • 回答
    金庸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古龙改编成影视作品整体上更受欢迎、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虽然古龙本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他的作品独具一格,但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来看,金庸作品确实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故事的宏大性、情节的完整性与人物的丰满度:.............
  • 回答
    古龙小说中的几位代表性人物,李寻欢、楚留香和陆小凤,无疑都是读者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形象。然而,若要论及他们的“知名度”高低,陆小凤似乎总要稍微逊色于前两位。这并非说陆小凤不够精彩,而是这三位性格迥异的“浪子剑客”,在读者群体中的吸引点和共鸣点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知名度的微妙差异。一、时代背景与武侠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金庸、古龙和温瑞安是武侠小说界的巨擘,他们各自构建了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然而,在网络小说兴起,尤其是“穿越”题材风靡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穿越到金庸古龙世界的小说数量远远多于穿越到温瑞安世界里的。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首先要从这.............
  • 回答
    玄幻IP改编电视剧“扑街”频频,而金庸古龙武侠剧却能成为经典,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内容与内核的差异:玄幻IP为何难以改编? 核心世界观的构建与理解: 玄幻IP: 玄幻小说往往依赖于作者宏大且复杂的原创世界观,包括: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