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后是蒋介石败走?

回答
蒋介石最终败走台湾,原因极其复杂,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

一、 政治上的失误与国民党自身的腐败:

政治上的垄断与僵化: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在政治上长期实行一党专政,缺乏民主的监督和制约。虽然其宣称要建立民主共和,但在实践中却对异见者进行压制,限制言论自由,这使得其执政基础越来越不稳定。政治体制的僵化也导致了改革的迟缓和效率低下。
党内派系林立与权力斗争: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派系斗争,不同派系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常常互相掣肘,甚至公开对抗,这严重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蒋介石虽然是最高领导人,但也难以完全掌控所有派系,其政治权威并非坚不可摧。
官僚主义与特权泛滥: 国民党统治下的政府充斥着官僚主义、裙带关系和特权。官员们普遍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这极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激起了民怨。
失去民心: 蒋介石政府未能有效解决中国社会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和民生问题。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虽然名义上获得了胜利,但国民党政府未能及时调整政策,反而加速了土地兼并,加剧了贫富差距,这让广大农民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经济上的危机也进一步加剧了人民的不满。

二、 军事上的战略失误与共军的崛起:

战略上的被动与失误:
抗战胜利后的军事部署: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虽然在名义上控制了大部分城市和交通要道,但其军队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战略重点。而解放军则以其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术,在农村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以华制华”与“以夷制夷”的局限性: 蒋介石政府在军事上过度依赖美援,并试图通过内战来压制共产党的崛起。然而,这种战略并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反而让自身陷入了被动。
重点进攻失利: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国民党政府将兵力集中于战略要点,如中原地区、东北地区等,但由于战略部署不当、情报失误以及共军的灵活反击,这些重点进攻往往被瓦解,反而暴露了自身弱点。
共军的战术优势与战略部署:
人民战争与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战争”,善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拥有广泛的群众支持。这种支持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兵源充足、后勤有保障、情报畅通。
灵活的战术: 解放军善于运用运动战、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战术,有效地避免了与国民党军正面硬碰硬,而是通过运动和包围,分割歼灭敌人,逐步消耗和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实力。
解放军的士气与组织: 相较于腐败且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军有着更高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热情,士兵们相信自己为人民而战,因此战斗力更强。
关键战役的失利: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国民党军队在这几场战役中损失惨重,精锐部队被大量歼灭,不仅战略上被分割,军事实力也遭受了致命打击,元气大伤。

三、 经济上的崩溃与民生凋敝:

恶性通货膨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支付巨额军费和弥补财政赤字,大肆发行纸币,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民的购买力急剧下降,导致了广泛的社会动荡和不满。
经济政策的失误: 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未能有效刺激生产,反而因为腐败、税收不公、对官僚资本的保护等原因,使得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美国经济援助的局限性: 虽然美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但这些援助多半被国民党政府用于内战,或者被贪污浪费,并未能真正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反而加剧了美国的干涉和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

四、 国际因素的复杂影响:

美国的援助与政策摇摆: 美国在抗战后对中国内战的态度是复杂的。最初,美国希望中国和平,并试图调解国共冲突(如马歇尔调停)。但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倾向于支持国民党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然而,这种援助并非无条件,并且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低效也感到失望。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也逐渐动摇,甚至在某些时期采取了观望或有限援助的政策,这使得国民党失去了重要的外部支持。
苏联的角色: 苏联在东北地区对解放军的支持,以及对国共关系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虽然苏联并不直接干预中国内战,但其对共产党的默许和间接支持,为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国际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进入冷战时期。中国内战也被视为冷战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 蒋介石个人因素的局限性:

固执与保守: 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固执和保守,对新的思想和改革措施接受较慢。他未能及时认识到中国社会变化的深刻性,以及国民党自身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对人事的偏重与用人不当: 蒋介石在用人方面,有时过于看重个人忠诚,而忽略了能力和品德,导致了许多关键岗位上的人事任用存在问题,这削弱了政府和军队的效率。
战略判断的失误: 在一些关键的战略决策上,蒋介石的判断存在失误,例如低估了共产党的实力和决心,以及对国民党军队的实际战斗力过于乐观。

总结来说,蒋介石败走台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政策失误和失去民心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是“人心向背”的问题。
解放军在军事上的战略优势、战术灵活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取胜的关键因素。 这是“得道多助”的体现。
经济的崩溃和社会动荡是加剧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催化剂。
国际因素虽然有影响,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强大和国民党的衰败是内因。

最终,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败退,经济上的崩溃和民心尽失,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已无力挽回败局,不得不于1949年带着部分军队和政府官员败走台湾,开始了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另一段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国人都对国府毫不报希望了,觉得哪怕随便换啥人上来也比国府强。

举个小例子。梅兰芳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艺术家,不过人家一开始爱的国是中 华民国的国,国府实行金银统制,规定民间不许藏金,所有金银必须限期兑换成金圆券,一开始谁都不敢去去换,都被之前法币恶性通胀搞怕了,于是纷纷埋金子。 坚定的爱国艺术家梅兰芳毅然决然为民表率,把自己一生积攒的金条全部拿出来,雇了车,大张旗鼓主动送去银行兑换,义务给政府的金融政策做宣传。

几个月后,金圆券贬值成一堆废纸,爱国艺术家梅兰芳同志从此投共。

转自水木:newsmth.net/bbstcon.php?

user avatar

既然大家都回答了,那么,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好了...

1、前线巡回演出

国民政府为了宣扬自己的抗战功绩,在地图上设置了几个标着前线的地区,然后请外国记者参观。要知道前线报道是很振奋人心的,于是众记者热情高涨。他们来到所谓的阵地上眺望日本人的大炮,然后听国军的战绩宣传。最后参观国军的战利品,美中不足的是从来没有看到日军俘虏。几次参观下来,大家都觉得有些乏味了。一直到某天一个记者参观战利品时发现有个头盔很眼熟,他拿起来仔细一看,上面有他的记号,是他参观另一个前线的时候刻上去的。

参考资料:《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783页版的PDF的490页上部,原文更有戏剧性,但比较冗长。

佐证:《蒋介石传》布赖恩.克罗泽著160页DOC版100页


2、美国人太穷了

蒋公提出要美国人为在成都的B29机场出钱,只不过价钱实在是离谱了一点点……

在华盛顿,摩根索财长怒不可遏,他吼叫到“他们是一帮混账王八蛋,我绝对不到国会山上……要求拨给他们一个铜子。”“我要他们都跳扬子江里去。我们自己通过黑市活动

来花钱修建机场……摩根索冷静下来以后和他的手下人员研究发现按照1:20的官方汇率来建造机场,4个机场的造价约为8亿美元。现在的情况越来越清楚了,美国是穷国,花不起在中国打仗的开销。

参考资料:《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783页版的PDF的606页上部。

又:据称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造价7300万美元(40财年)


3、日本人有更好的价钱

机场的幻想被美国人搁置以后,孔祥熙来到华盛顿进行进一步商谈。提出要么美国提供十亿美元的贷款(上一笔5亿贷款还有4亿没有动用,且有部分已经流入孔二的账户),要么继续把汇率定为20:1(据原文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20:1,据《蒋介石传》说为200:1)。

然后孔威胁到,如果美国人不出钱,日本人出的价钱更好。

注:从冈村宁次的回忆录来看当时日本的确给出了一些“好”价钱:“退出到山海关外”


4、我们在精神上支持你!

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国民政府宣布要派遣两个军打击进攻香港的日军后方,虽然中国根本没有调动军队,但中国12月15日的公报却声称两个军同日军交战,打死打伤日军1万5千人。1月份蒋介石又宣称他打算发动一场攻势把日军赶出印度支那。

(也有资料称蒋确实有部队出现在日军后方,但旋即被日军夹击溃逃)


5、对不起,你的嘴巴太大了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报复性的轰炸东京,但是却没有事先通知蒋介石,蒋对此相当生气。其后参谋长联席会议也没有国民政府的代表参与,物质分配会议更是没有国民政府的事情。对此国民政府感到委屈愤怒,你们太欺负我们中国人了!

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四处打听中国问题的进展,终于魁北克会议间隙马歇尔把宋子文请到了一个独立的会议室,要求他发誓只向蒋介石口头汇报的。马歇尔告诉宋子文“我们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从而知道了日本人破译了你们的密码,要是告诉你们下一步的计划,那么日本人就立刻会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了……”马歇尔告诫宋子文不能打电报回去,因为这样的话“日本人就知道了,我们也知道了,而且马上我们就会知道日本知道了,接着日本人就会知道我们知道日本人知道了……现在你知道了?”

关于国民政府容易泄密的事情貌似每本太平洋战争的书都会带上一笔。

原文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783页版的PDF的565页中部。

6、被民主

1938年耶鲁大学校长这样评价蒋介石政府,“一个法西斯专政政权”,实际上美国政府中有多人支持这一观点,还有一些补充,“那就是不发达的,低能的法西斯政权。”因为指责中国政府会等同于帮日本人的忙,战争期间大多数新闻记者都恪守一个职业道德标准,国民政府必须是一个民主政权,因为我们只和民主政府结盟。

7、严格的军纪

有湘人十餘人,挑布擔迤邐而行,近貴定縣,遇解送隊,數人被執,餘者逃入縣城報告。適一卡車至,持槍者擁湘人上車,向貴陽行駛。湘人賂之,被釋。方下車時,以槍擊斃之曰:彼輩乃逃兵也。

《陈诚回忆录》中主政湖北民政部分

8、高效节约的国军

向印度空运部队的情况是这样的,每架运输机都挤进35-40个瘦骨嶙峋的人,有些飞机甚至连舱门都没有。罗卓英热情高涨的说“把50个人扒光了塞进飞机里嘛,反正就3个小时”。这个指挥官觉得既然印度有新军服,那么让他们把旧军服穿走就是愚蠢、是浪费。于是部队分成小队只穿一条短裤从昆明乘飞机出发。拉姆加尔的接应人员要求在飞机上放上棉衣供做飞机的中国兵御寒,但是国府当局认为没必要这样做,虽然冻死了一部分人,但是大部分人都在印度的阳光下恢复过来了。

这个故事应该也算广为流传了

对比贴:奢侈浪费的TG

指导员的业务

1944年,八路军晋绥军区独1旅714团2连指导员刑世美在部队冬训期间的业务如下

1、分配训练项目

2、利用连队所办鞋铺的收入熟了几张牛皮给战士做手套。

3、杀掉连里所养的羊,卖掉羊皮投股办合作社,羊头、羊杂碎先吃,省下羊肉准备过年。

4、和附近的老乡做点小生意,没有现钱用粮食记账。

通过努力,这个连的伙食水平相当不错,每个星期可以吃三顿白面,两只羊。战士的生日还有一碗长寿面。


9、弟兄们的英灵常在

“博特纳向中国指挥官递交说明在去拉姆加尔的途中死亡的中国士兵的人数报告,使他震惊的是他看见报告被扔到废纸篓里,而详细的供应统计名单依然不变。”

弟兄们的英灵们依然吃军粮拿军饷……

原文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783页版的PDF的483页上部。


10、孔二小姐的还价本领

国民党大员们都知道购买飞机可是一件美差,那是买飞机不是买米买面,一出手就是十多万,油水大得很啊。在抗战之前,向国外购买飞机的大权都在行政院院长孔祥熙的手里,航空委员会只是一个空架子,没职也没权。要买飞机了,只是写出报告送到中央信托局核准后,行政院再派人出国去买。这样航空委员会一些从国外学习多年回国的专家,却根本不能过问买飞机的事。

这件美差一般人也得不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孔祥熙的外甥女孔二小姐孔令俊,把这件事包揽了下来。孔二小姐虽是个女流之辈,可是仗着出身不一般,事事都想着出出风头。

行政院开始派了几个人到美国谈判购入30架"伏尔梯”式轰炸机,这在当时,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轰炸机。价钱谈来谈去,美国人一口咬定少了10万美元坚决不卖。中国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回国。

这一次机会来了,孔二小姐亲自出马了。在宴会和舞会之间孔二小姐没有费多大劲,就谈成了,价格还是8万美元。

过了没多久飞机运回来了,中国机械人员先组装了3架,挂上炸弹之后,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只滑不飞。飞行员最后把油门开到了最大,飞机刚刚离地就掉了下来,只听"哗啦"一声,飞机便成了一堆废铁。

机械人员检查了发动机,发现发动机只有800马力,而飞机的说明书上写着发动机有1000马力。原因找到了,应该派人到美国去问问是怎么回事,可是别人一听是孔二小姐出面办的这事,就没有一个人敢问了。

摘自中国空军传奇


剩下的飞机的命运有萨苏的博文一篇:

  然而,2月5日,在地工人员的配合下,中国空军第八大队却主动发动了一次对运城的远征。

  这是一次只有中国人能进行的远征。

  说这句话的时候萨带了一丝苦笑,不是自豪,而是伤感。

  1-27中国空军袭击运城使用的伏尔梯V-11轰炸机

  因为这次出动的第十中队(中队长刘福洪)使用的,是七架美制伏尔梯V-11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属单翼飞机,性能当时还算先进,为何让人苦笑呢?

  这是因为,这批飞机,要放在其他国家,早就是要报废的东西了。

  根据文献记载,购买的这批飞机一共30架,经手人是行政院长孔祥熙。当时美国方面的最终开价是10万美元一架,而中方负责谈判的孔令俊(孔祥熙的侄女)硬是压价压到了8万美元。结果美方也针锋相对,将飞机的发动机从1,000马力降到了800马力。

  也许孔令俊是想给国家省钱,但这个性能上的让步是致命的。因为伏尔梯V-11型轰炸机是单发飞机,所以发动机马力的问题对于飞行安全是致命的。中国空军接手后,一挂弹起飞就摔了三架,机毁人亡。

  纠察原因美方振振有词--合同里说明是用作教练用途的,所以发动机马力小,自然不能按照轰炸机的标准起飞了。

  合同上美方没错,只能怪孔二小姐不懂飞行,但是谁敢追究她的责任呢?

  这批飞机抗战开始后一度交给陈纳德指挥的"国际中队"外籍飞行员使用,结果证明很难作战,仅勉强出击两次,皆不成功,反而在敌方的攻击下损失惨重,连番号都打没了。

  迫不得已之下,航空委员会将残余伏尔梯机收回,交给第八大队使用。

  不料,第八大队的中国飞行员们,竟然把这种天生残疾的轰炸机给飞起来了,而且发动了这次对运城的远程攻击。当然,性能的确有问题,飞行员形容"勉强起飞,但只能低低的平飞,再以极小的角度爬高"。

  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本领大,实在是因为当时中国空军没有自己的飞机,飞万国牌飞机倒练出了一身好本领。

  至于代价,就不要提了。

  2月5日,刘福洪中队七架伏尔梯轰炸机千里奔袭,打了运城日军一个猝不及防。实际上,由于发动机问题,有三架飞机起飞不久就被迫返航,只有技术较高的四机完成了这次轰炸任务,每架投掷14公斤燃烧杀伤弹20枚,集中攻击了日军的停机坪。此战在日方战史中有记录,挨了打的日军紧急修建防空壕,后来出击轰炸兰州的日军飞行员都在防空壕前待命,但对损失没有提及。中方通过运城的特工站侦察,证明日军停放在机场的十余架飞机都被炸毁。

返航時,劉福洪飛機發生故障,首先冒煙。繼之爆炸,劉跳傘降落深山,因傷死亡,失事殉職。

PS:

本文主要内容摘录自史迪威将军所写得回忆录。


----------------------------------------------大家好,我是分割线--------------------------------------------------

有人说,美国政府支援不力的,那就看看美国政府自己怎么说把。

租借法案初期,陆运。国民政府所得物资数量。不全是军用物资。但1941年11月就有1万5千吨。

滇缅路截断后,1944年1月,物资空运量达到1.4472万短吨。但是大部分是美国在华作战部队使用。

到1943年 ,共有4亿美元的租借物资交付中国战区。缅甸也属于中国战区。

战后1946年以后 有案可查的美国军援就有10亿美元。其中7.8亿是以租借法案的方式延续,1.25亿是赠款的形式。还有就是打一折把军用弹药处理给国民政府。


以上内容,摘抄自

1、《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杨生茂等 人民出版社 1991版

2、 《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王正华著 台北环球书局 1987版

3、《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1949年美国白皮书》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