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收益压过劳动收益下,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基数小,有消费欲望的没有消费能力,这是分配问题。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资产和债务同时被创造出来,离的近的、玩金融空转游戏拿走资产,往往最后一棒的承担负债,未来甚至是绝大部分人只有负债,这是分配加货币政策选择问题。
金融玩的再花,最终都要靠实体利润消化,否则必然是演化成旁氏,实体又依赖消费能力,分配又限制了消费能力,如何玩下去?
让没钱消费的群体进一步举债维持资产收益和消耗过剩产能,结果又是资本收益压过劳动收益与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更加集中到少部分人手里,负债则由大部分人承担,这就是各国用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必然结果,有消费欲望但资产积累较少的年轻人又必然是负债消费的主力军。
举一个例子,现在收房地产税很多人跳出来反对,其实要说公平,年轻刚需买房就是用一家过去几十年的储蓄和未来几十年的负债来贡献城市建设税,这也是不公平的,前面各个环节的收益靠的是后来年轻人更高的负债支撑,现在年轻人的基数在下降,要求转移的负债规模缺很高,经济发展旁氏化,长期必然玩不下去,而且我们已经处于过去选择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所说的长期,未来的税改乃至于更广泛的分配改革必然会进一步加速。
最后,宏观趋势是宏观趋势,对普通人来说不可干预,而微观个体的消费和信贷决定可以发挥主观决策的作用,把负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未来经济不确定性只增不减,真有信贷风险,也大概率没人兜底的。
于他们而言,万物皆可分期。
超前消费的90后,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
有数据显示,90后的负债已经达到月收入的18.5倍,在亚洲同龄人排名第一。 如果按照平均工资6917元来算,90后的负债已达到12.79万元…有人说这叫:自杀式消费。
相比父辈们的薪水,今天年轻人拿到的工资并不算低。挣得多却存不下钱,但这届年轻人不是真的穷。
与70、80后相比,90后是注重自我的一代人,对钱服务于人的理念理解得更加透彻。90后认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要享受当下。
《90后消费趋势数据分析》显示,90后最喜欢“懒人式消费”。
“能手机叫车干嘛要挤公交地铁?当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时间最重要。”
“买菜这种事绝对不可能自己去买,拎到楼上多沉啊!生鲜APP送来顶多多花点运费。”
每次都花点小钱图个方便,一个月下来,哪里存得住钱? 除了为方便买单,90后还喜欢“奖励式消费”。
“也不是没想过吃的家常一些,可一想到我工作这么累周末还加班,再不吃好喝好也太惨了。”
90后认为,高附加值是必需品,再怎么穷,生活品质不能丢。
以前花钱,眼睛能看得见,钱包瘪了真肉疼;现在花钱就是随意一滴,以至于有一种错觉 —— 刷掉一万都没觉得是刷自己的钱。
越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越穷;越穷,就越要拼命工作来满足消费需求。这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消费陷阱”。 这就是你的收入越来越高,却还是没有存款甚至负债累累的终极原因。
房租不断上涨,年轻人的可支配收入受到极大挤压。越来越多人开始自(被)觉(迫)“消费降级”。
信用卡、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工资到手只有“一面之缘”。还款之后,又开启新一轮“先花未来钱”。
90后,不仅仅是“月光族”,还是“负翁”。数据显示,90后在消费贷中占据半壁江山,除了还房贷之外,60%以上的90后将消费贷用于基本生活和休闲。
超前消费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为了购买“心头好”,愿意选择预付消费后全额还款或分期还款,甚至付出手续费或利息。
90后的我们崇尚自我,热衷小众消费。
“喜新”是年轻人的特性之一,90后在这方面自然不甘落后。他们不从众,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在消费上也表现出强调自我的重要性。相对而言,他们偏好相对小众的消费,过度标签化、生产线批量化的产品在他们面前居于劣势。而且,他们也是去中心化的一群人,不喜欢被标签化。《中国有嘻哈》、VICE、PingWest品玩都没有贴上“90后”标签,但却是真正受90后青睐的产品。
再加上,90后这一群体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信息交流的发达让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容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他们未必会关注产品价格的高低,反而比较在意品牌理念、主张是否与自己有共鸣。
从服饰鞋包到文创,90后都在追求可以表达个性、表达自我的原创设计。俗话说,“包”治百病。现在的年轻群体,他们买得起大牌包,也青睐不少原创设计师品牌,比如纽约设计师品牌YEE SI、国潮品牌古良吉吉等。
而小众消费也把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生活情怀的不同维度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以社群为核心的消费群体。以汉服这个产业为例,近年来汉服文化兴起,由汉服带动的古风消费热度大增,90后是其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在全国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个隐形的网络。统计显示,2019年在淘宝平台上汉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保持着每年150%左右的增速在发展。在新浪微博上,关于“汉服”相关话题讨论量达460.8万,阅读量达44.5亿次。
除此之外,嘻哈、手办、街舞等领域的小众消费,90后群体也占据一定席位,他们对各自的圈层有着强归属感和高参与度,并善于通过互联网社交互动,形成丰富的圈层文化,并乐于为此买单。
可90后在哭穷的同时,也热衷“炫耀式消费”。
“打工人”、“凡尔赛文学”先后火爆全网,前者可看到当代年轻人习惯于反鸡汤的自嘲方式反抗现实生活的压力,而后者虽然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这种文体的揶揄和嘲讽,但追根溯源,这是对繁琐、无聊生活的消极抵抗,与此同时,也侧面呈现出对上流新富阶层的向往。
笔者认为,当你认清生活本质后,仍依旧热爱生活,这种“迂回式炫富”无可厚非。毕竟炫富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动力,在年轻人喜欢的B站、小红书,晒豪宅、晒名车、晒包包,晒一切奢侈的生活的UP主总是大受追捧。当然,90后也喜欢一些有话题、有故事的品牌,而这些品牌最好体现其“稀缺性”,以满足其炫耀性消费心理。
如今,国内“首店经济”蓬勃,国内品牌开始迅速崛起,国外品牌也纷纷瞄准中国市场。从全球最大的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到丹麦玩具巨头乐高,从外资企业到中华老字号,今年以来,多个类别的首店在各地落地,业态涵盖餐饮、零售、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吸引90后消费者到店体验消费。
结果都指向一个问题:90后的最大缺口是钱。
90后到底有多缺钱?
这个事不好讲,90后尚未进入职场的先不算,进入职场的,在一线城市的收入平均在4K~8K之间,租房的把房租扣一扣就不剩什么了。还住在父母屋檐下的,攒下存款的概率更大。
根据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据说90后的平均储蓄是平均每月储蓄1339元(当然,他们的用词是“年轻一代”)。
我观察自己身边的90后,不管男女,积蓄在5-8万之间,≥10万的也有一部分。
但是,在我接触不到的人群里,没有储蓄甚至负资产的90后也是大有人在。一个出处不详的第三方数据声称“90后的平均负债,已达月收入的18.5倍”。看不到数据来源,姑妄听之。这个负债里也不知道是否包括房贷。
但是,在融360发布的针对消费贷款使用情况调查显示,90后已经占据了消费贷款用户的半壁江山,90后与95后加起来的占比高达49.31%。
还信用卡、还花呗、还借呗、还微粒贷……是每月掏空90后钱包的“四座大山”。
“双11”当前,各路营销手段使出来,更是大有一举掏空90后半年继续的气势。
这个消费至死的时代,你只看到了提前消费带给自己的物质满足感,却没有看见,这一切背后都有一群贪婪的资本家在对你虎视眈眈。
在他们眼里,你不过就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已。
至今,双十一已经变味了,如果当初这个节日的设立真的是想给用户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那到现在,他们是在千方百计从用户口袋里多抠一块钱出来。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消费,我只是觉得,这些电商企业是在利用人性对“物质无穷无尽的追求”这种弱点,想法设法榨干年轻人的钱包,这个吃相很难看。
这些人没犯法,但绝对不道德。
消费主义时代,每天扑面而来的信息,都在换着法子告诉你:
你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一定要买买买;年轻时一定不能太省钱,会花钱才能赚大钱!
可是,却没人告诉你怎样才能赚钱;
更没人告诉你过度、过早透支消费,会带来哪些风险。
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就揭露了资本家是如何运用人类的恐惧贩卖焦虑,从而让人们自愿掏出钱包的。
但年轻人也不是没有节俭的时候,比如:衣服一千可以花,但要付邮费绝不会买;
30一杯的奶茶说买就买,15一本的书却深思熟虑,想来想去:还是先在网上找找资源吧;
出国旅游时,经费倍儿足,轮到报班学习,口袋空空......
这显然是深陷消费主义而不自知。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凡勃伦效应”。
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具有一定的炫耀性。
简单来说,他们追求“表面风光”的体面生活。
或许有人说,年轻人之所以被困在花呗,是因为花呗先动手了。
的确,花呗本身没什么问题,毕竟只是个工具。
但它的宣传却一言难尽,过度鼓励你超前消费。
点进花呗,看到的是你还有多少额度,而不是欠款数目。
全然不提还钱的事,给人一种“白嫖”的错觉。
再加上使用支付宝时经常弹出提示,请把优先支付方式切换成花呗。
从这点看,的确是花呗先“耍流氓”的。
然而,花呗给你100万额度,你就真花100万吗?
与其说是困在提前消费陷阱的年轻人,不如说是把自己困在提前消费陷阱的年轻人。
以上内容来自我的理财公众号【人间富贵发】,投资理财干货每日更新~
你们打开手机,搜索电饭煲三个字,不算第一个,第一个是广告,
就看2到4位,
假如都在300块以下,说明你已经被大数据判断为屌丝了,也就是低消费人群,
我肯定是被判屌丝了,换个iphone搜,一下就看到高级电饭煲了。(评论区好多人说苹果也搜不到,得换小米,就你们自己研究吧哈,不要纠结,手机如果都不行了,那就是大数据已经看透你了,没救了放弃吧)
大数据原来就是拿来干这事的。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被打入屌丝阵营的,
我有一次想找个猪毛的长柄刷,就是洗澡刷背的那种刷子,在淘宝看了半天,价格普遍都在三十多块钱到一百块钱之间,
马上要下单了,突然想要不去夕夕看一下吧,
一看不要紧,不到十块钱包邮。
等到手以后,就是个很靠谱的澡刷,哪哪都能用,也很正常。
还有一次我养的金毛有点髋关节不舒服,我买硫酸软骨素,淘宝上三五百的都有,一片的含量微乎其微,甚至比人吃的还贵。后来我去1688上,买了一斤纯粉,往狗粮里掺,终于金毛活蹦乱跳了。二百块也没花。
到底是什么让人们觉得淘宝的价格也不算离谱呢?
把廉价的制药成分兑点淀粉硬脂酸镁,做成保健品卖个几百倍的价格,
洗澡刷卖到八九十,
现在的人对价格丧失了一种基础的判断力。
太多人不知道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一件商品的出厂价,大批量采购价会低到一个多么令人发指的地步,
会用几倍几十倍的价格去购买一个产品,
或者会被很精良的包装话术,超过普通货色的造型和手感说服,再多掏比平均商品贵五六倍的价格,最终成交了。
这么个花钱方法,怎么可能不产生负债呢?
电饭煲能把饭做成龙珠仙豆吗,能凭空变出米吗?
本来内胆的趋势是轻薄,结果哪家看到死沉的内胆反而好卖,厂商全跟进了,
半斤铁才值几块钱,因为内胆更重了,要多花一两千。
深究一下,什么都是一样的道理,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价格的信息茧房里,
极度缺乏价格判断力,
花费巨多的真金白银购买一个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的东西,甚至这东西都算不上奢侈品,它仅仅是个基础的日用品,
价格体系的崩溃不仅仅是有形的商品,
游戏中的氪金道具,加速,下载,存储的服务,各种月卡年卡,会员资格,
最最可怕的是金融产品,
利息,
万分之五,万分之三之类的,
信用卡分期24期或者36期的手续费,
要知道你还了20期,接近两年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不怎么欠银行的钱,但每个月的手续费是一定的,手续费是按照总欠款额来算的,
这都是被人扒到老生常谈的所谓实际利率,随便代入公式算一算,一年都是百分之十几。
更别提房贷按揭了,
基本就是贷100万,利息也有100万,加起来200万的节奏。
这种无处不在的价格陷阱,价格针对,基本就昭示着个体和资本之间悬殊的对立,
太多无差别劳动并不是凝结在制造可控核聚变,飞向火星这种事情上,
同样是穷人,拼命替资本研究怎么从穷人的兜里掏钱,
性欲,攀比,恐慌,贪婪,懒惰,偶像,从众,报复,成瘾,怕死,认同,自信,
什么角度都能切入,
什么角度都能成为涨价的理由,
而收入却不会涨,
这才是最可怕的,
骗到的傻叉一旦多了,人民便很难以合理的溢价买到商品,价格因为蠢人的支持变得格外嚣张,
最后锚定在一个竭泽而渔的位置,
抽干底层的流动性,终将迎来旷日持久的萧条和死寂。
这就是一条注定的道路。
这个调查前段时间我就看了。
里面说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就这个86.6的数据,我是绝对不信的,我认识的大多数90后,信用卡都没有,借钱都没借过几次!
去哪接触那么多信贷产品?
这个数据,我严重怀疑,是把花呗也给算进去了。
就说我吧,我印象中,我的花呗,是支付宝自动给我开的?
现在我手机里有某外卖APP 就说这个APP。
我支付宝里,明明有钱,莫名其妙的,经常给我用花呗付款(去年前年的事)
我想用花呗吗?我不想,这玩意强制我用,强行让我变成负债仔。
刚才我看了一眼,我花呗里还有9.9等待还款,这是上次买麻辣香锅欠的钱,我根本不知道。
你说那群90后惨不惨,许多人明明不想用负债产品,被当成数据,欺骗了用了花呗。
现在新闻说他们都负债仔,这是啥玩意???
你与其指责90后年轻人接触信贷产品过多。
不如问问,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信贷产品,打歪炮用邪力,疯狂捆绑自己的信贷功能。
至于90后年轻人懒,天天买懒人神器,那能不懒吗?
就说我邻居家的小孩,早上8点到单位,晚上8点半回家,一个月开2500,在汉堡店当保洁。
累的跟趴趴熊似的,不买点刷鞋器还自己蹲着拿刷子刷?
而我家另一个邻居,事业单位的,早上晃晃悠悠9点到到位了,下午不到3点就回家了。
注意,11点左右到1点,他可以选择回家休息还是在单位休息。
这就是差距。
年轻人工资低是很大一个原因,不要总说什么年轻人无节制消费。
现在仅 13% 的年轻人没有负债,难道87%的年轻人都无节制消费?
我不信,我身边的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省吃俭用,买件半袖都要纠结很久。
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去掉房租,水电费,电话费,用餐费用,出行费用,服装费用,恋爱费用...
再省钱,这也是个负数,请问哪一项能省掉?
最后年轻人只能选择不买衣服,不谈恋爱。
于是大家看到一群单身天天刷手机,某夕崛起,直播带货崛起。
这种购物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大家知道这种途径的购物,买到的基本是劣质商品。
但无奈消费者对价格太敏感,宁愿忍受粗制滥造。
专家鼓吹的年轻人消费模式就是消费降级,全然不提全社会消费降级的深远影响。
到那时,工厂不再搞什么产业升级,我们回到堆叠成山的衬衣换国外大飞机的时代。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有人提“工资翻倍计划”,可惜那样的声音不再有了...
蔡京老家在福建莆田,在做了宰相后他有意将老家的地方官都安排自己的学生去做。
经过不懈的努力,老家那边大部分田产都成了他蔡家的,只有一成多的地还在自耕农手里,这让蔡氏家族的人很发愁。
可这些家伙都是自给自足,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勾引他们去赌博、嫖娼都没人去。
怎么才能想办法让他们背上债,把田地抵押过来,最后变成蔡家的产业呢?
蔡氏家族开始造舆论:没有负债的人不会努力;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敢于消费才能发现真的自己;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虽然声势造的震天响,官府也配合,但那些虚荣心强、爱攀比、想一夜暴富的人已经都把地卖给他们了,现在都在踏踏实实给蔡家打工呢。而剩下的那些自耕农就是安于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不得已,管家就给蔡京写信,希望能讨个主意。
蔡京一看,这还不好办吗?就给自己家的地方官派了个征集花石差事。
年轻人招谁惹谁了?
说超前消费普遍负债的是年轻人,说普遍储蓄的也是年轻人。
搞半天年轻人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呗!
不光要拔了韭菜根,还要理直气壮的安慰韭菜们
没关系的!你看,你看还有这么多人跟你一样负债
你不负债,你好意思说你是韭菜吗?
割韭菜都没了底线了属于。
跟你们举个栗子,我一直就说过,男女对立是为了赚钱
但是很多人还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赚流量的钱,这个互联网最基本的逻辑上。
但是现实就是,它透支的是男女双方的信任和提高恋爱成本。
流量那能值几个钱!???
你不促进消费的流量,属实是在做慈善
最简单的,我问在座的各位
从什么时候开始,男生谈个恋爱,一年365天,起码要送几十天礼物?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恋爱仪式感?
又是谁告诉在座的各位,浪漫是怎样的?
又或者,怎样的男生女生喜欢
怎样的女生,男生喜欢
发现问题没有???资本在左右横跳,造成了一个循环
买单的人,对价格敏感,所以他就会去想性比价
而不买单的人,他更容易被忽悠
所以,许多溢价的东西,限量反而不错。
不买?
不买就是不爱你~
你怎么玩,你没法玩???
男生买了礼物,但凡懂点人情世故的女生,她也得回一个价格差不多的东西过去
至于是不是双方喜欢的,需要的,压根不重要
反正有仪式感,浪漫,惊喜这些东西做打底,就成了。
再说个细思极恐的现象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实际上是处于被圈养的状态。
每个月的工资,交了房租水电生活费,基本就剩不了几个钱了。
再反手一波超前消费,拿捏的死死的
最终别说创业的试错成本了,能不能体面的活着,都成了问题。
你不敢辞职,你也不能辞职
我经常接触一些创业的人,他们跟我讲过一个笑话
每次听到员工诉苦,说自己多不容易
他们就会化身老大哥,上前安慰,鼓励。
背地里
“这个傻逼,现在没办法辞职,穷,可以往死里使唤”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本来好好上班的女孩子,她下班就会被领导拉去参加酒局了。还会告诉她们,这是长见识。
然后,再稍微提那么几句,你看你一个月努力干,也才几千块。。现在,你躺这被干,一个月大几万
这不就成了嘛,而且有些女的吧,他们凑一块儿,公司会安排几个知心大姐姐来开导他们。
大概就是,女人要对自己好,和谁谈不是谈呢,和臭屌丝谈恋爱,还苦着自己了,时不时炫耀一下她的名牌包,给你画大饼。
女孩子们,注意了,要是你们上班上的好好的,突然来了个知心大姐姐,不要怀疑,她就是想让你做鸡。
也不难发现,一些小老弟干的好好的,突然就尼玛公司安排加班了。
你们没想过为什么你们的老板敢喊出那句
干不了,别干
因为你是被圈养的劳动力啊,如果你辞职了,你就会惊喜的发现,下一个取代你的人,他的待遇会比你好。。。。
所以呢,年轻人不要随便欠债
有些消费,真的没必要,不要别人骂你几句臭屌丝,普信男,你就急着证明
也不要因为别人跟你说,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你就把钱掏了。
一定要兜里时刻有个2万块。。。。不要问为什么。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90后占据消费贷半壁江山?
是90后原来这么有钱还是只数人头的?
假设一个70后借了100万,4个90后每人借了1000。是不是90后占据消费贷的绝大多数?
负债有什么问题吗?信用卡,花呗都是负债的形式呀。如果我吧题目换成,有13%的年轻人没有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任何这类工具,你如何评价?会不会觉得他们才是异类?
负债不一定是入不敷出你才去用,你用信用卡,你用花呗比如,是因为你用起来方便,是因为你想用信用卡积分,你想节省你的现金流……都很正常呀,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负债”呀
这个数字没啥意义。
因为淘宝在你账户有钱的情况下,也会默认让你用花呗。挣商家的手续费。
而你有钱存余额宝,在免息期内还了。不用花利息。
这种算进去,数字和消费主义没啥关系。
负债消费这个东西,当前是爽,但是债是要还的。
你还不上的时候,没本事把要债的打跑,受罪的就是你了。
美国人敢负债,是它们社会底线的福利高,遇到失业,房子被收了。
食品券还能喂饱你。
你在中国背着高利贷想吃低保生存,没有那么容易。
你负债消费不储蓄,遇到点风吹草动,就是你自己倒霉了。
疫情还没完全过去,你干旅游业没点积蓄,负债消费,失业了去转行送外卖还债?
赖账黑征信,被催债?
鹦鹉敢骂空姐因为鹦鹉会飞,你不会,别傻。
这肯定是算了个人信用消费啊。
信用卡花呗这种东西都算进来的话,那么负债率这个指标就没什么价值。
现代社会没法不负债,这是正常现象。
信用卡花呗这种短期小额的负债,大部分都是可控的,没什么问题。
需要关注的是过度负债,要看逾期率,以及人均信用消费负债这种指标。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目前我国还有待提升。
2010年左右,当时各大银行为了促进信用卡业务,各种让大学生办卡,不需要收入和财产证明。
后来逾期率飙升,不得不提高信用卡审核门槛,不再接受大学生办卡。
后来兴起的P2P公司,也是一样的路数,后来被叫停。
再后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涉水这部分业务,花呗是最早的就不用说了,京东、百度什么的,后来的宣传也特别猛,这不最近也被规范了。
这其中,因为花呗的信用数据最全、时间最长,风控也的确是最好的,反而没什么需要担心的。
其他大牌互联网公司,会差一点,但是如果风控足够,不滥发,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反倒是一些小公司,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干着高利贷的事情。它没有客户,就需要高息揽储,另外一边就需要高息放贷,实际上就是高利贷。
当然,如果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可能花呗等的风控就不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出现了金融危机,银行的风控也一样完蛋,贷款信用卡一个都跑不了。
估计蚂蚁整改完成之后,就会变成一个提供征信服务的公司,利用自身数据优势,为所有其他金融公司提供征信服务。
这对全行业是一件好事。
金融本来就是需要强监管的行业。
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还刚刚起步,出现一个新的信用产品,大家就一窝蜂上,各种宣传补贴,然后造成过度负债,然后被监管。
在这种过程当中,有的人损失了本金,有的人还不上钱被催收,这都是惨痛的教训,但是也是金融发展和建立信用社会的必经之路。
恐怕未见得是坏事。
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想活出统战价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消费,消费量等于话语权,这是商品经济环境下不变的客观规律。
现在国男痛骂自己被社会忽略了,痛骂女拳狗粉横行霸道为祸人间,却不想想为什么这些东西能够为祸人间,很简单,因为这些东西是商品的最终消费方,商品经济环境下,谁提供了主要消费,谁的诉求就会被优先考虑,你要是消费品行业从业人员,你也会优先考虑客户的需求,不是吗?
需要注意,消费方和支付方不是一回事,狗并不支付任何东西,但狗最终消费了商品,狗主人只是支付方而非消费方,狗粮厂商只会考虑狗的口味,不会考虑狗主人的口味,狗粮厂商的投资只会往狗的身上投,不会往狗主人身上投,狗粮厂商的各种传媒,广告,宣发上,占据主要位置的永远是狗,话语主体永远是狗,形象包装的对象永远是狗,皮毛油光水滑的永远是狗,而不是狗主人,
在这种包装下,狗的形象和社会地位高于狗主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形象和地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投资和维护的,当厂商把这些投资投放到狗身上的时候,你就不应该对狗主人的形象和地位低于狗感到奇怪,因为没有人投资于狗主人。
国男之所以社会地位不如狗,主要原因在于国男长期处于支付方而非消费方的位置,国男的钱极少花在自己身上,这导致没有任何人愿意投资于对国男的形象包装和社会地位维护,而是投资于国男支付后最终消费的那些群体,比如这张图
女性在消费界的话语权是统治性的,就不多说了,儿童的消费能力也很惊人,比如被治理之前的教培行业,教培行业的资本规模大于很多被誉为大国重器的实体产业,老人再怎么被收保健品和老人鞋的智商税,可那些卖保健品的人对老人从来都是阿谀奉承,低眉顺眼,一口一个妈一口一个爸,情绪价值满到溢出,就连狗都有狗粮。
男性有什么?
还真有,比如烟草,烟草作为为数不多的以男性作为主要最终消费对象的产业,是挖空心思要把男性给伺候好了,你们要是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烟草行业,烟草企业为了伺候男性而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优化服务的效率,不比化妆品行业对女性的服务效率要低,整个行业的基本产业伦理完全服务于男性。说真的,也就是烟草业不准打广告了,要是烟草业打广告,你将会在烟草广告中看到最体面美好的国男形象。
你们可以看看烟草的包装设计风格,完全是严丝合缝按照男性的审美需求设计的,充满所谓的“父权”气质的,但这样的设计方法在烟草行业是一项不可被违逆的基本原则,是烟草产品能够存活的入场券,是纲领。
这就是消费带来的话语权,这就是社会为了服从话语权而自发做出的调整,这就是统战价值。
说回年轻人负债这事,我就不复述信用货币的实质了,这属于常识,就说一点,年轻人的信用货币负债,对国家和社会都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反而推动了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因此请不要用道德绑架来质问年轻人为什么负债,年轻人负的只是一串没有任何价值锚定的数字,既不是黄金也不是白银,既不是粮食也不是矿产,只是数字,仅此而已,既然银行与银行间,企业和企业间可以通过账目流动甚至打时间差把烂账做平,那么社会公众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缺的恰恰是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做账服务的专业机构,此类机构数量太少,规模太小,只能为企业或者银行提供服务,而没有为社会公众提供做账服务的机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实现做账的社会化,全民化,普惠化,智能化,让数字游戏回归数字游戏的本质,而不是假装它是一种财富。
不要说什么拆东墙补西墙,这是屁话,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债务,你我手里的钞票实质上是一种债券,你花两块钱买瓶矿泉水本质上就是在拆东墙补西墙,你要对拆东墙补西墙这么有意见,不如一个人搬深山老林里刀耕火种去,过一种无货币生活,只有那样,你才能与债务彻底绝缘。
中国的M2是GDP的两倍多,比美国还高,这么大的M2是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经济规模必然带来的产物,而这些M2,是年轻人在扛,这是一座无比巨大的做账业务富矿,第一个采掘这座富矿的人,将带来行业模式的革命。
企业能做账,银行能做账,公众凭什么不能做账?
要我说,中国年轻人的负债还不够高,中国社会的债务化程度是太少而不是太多,过低的债务极大限制了年轻人的统战价值,是导致作做账业务迟迟不能向社会下沉,向基层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大负债力度,扩大债务规模,不要指望金融业自发改进创造出全民做账业务,任何组织都有惯性和惰性,能够少一事它们就不会想多一事,能够修修补补维持现状他们就不会去创造行业革命,你能躺着还会去站着吗?一样的道理。
只有让债务膨胀到不可忽视的地步,实现全民总负债,不能不做账的时候,才能倒逼社会化做账业务的出现,实现全民总做账,并进而通过全民总做账实现消费自由,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没有南美的金钱银行和西班牙无底线的挥金如土,哪儿来的英国工业革命?没有美国拆掉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货币信用化,哪儿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流动性极大丰富,消费市场下沉带来的。
①负债不代表资产为负,适当负债就是省钱。
②没有信用卡的年轻人也会使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等信用卡类借贷平台,这些平台只要按时归还都是0利率,还时常有薅羊毛活动,薅到就是赚到。
③就拿我自己举例子,每个月的支出在1500-4500之间,这些支出尚不足我半个月的工资,但使用信用卡和花呗相当于让我可以把这部分支出多在理财产品中存一个月,而且使用借贷平台所得积分还可以兑换优惠券、打车券、话费等减免,信用卡积分甚至可以兑换实物,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克制力,使用这些平台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的正增长。
这条新闻过于魔幻了,年轻人负债高是事实。但是一本正经发布这份报告的,居然是家贷款公司-中银消费金融。
这类金融企业通常是无利不起早的,那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公司),发布类似“90 后占消费贷「半壁江山」”的报告,言辞间还略带兴奋和褒奖,其出发点是什么呢?
反正不是为了公益。
我是一直反对消费主义的,更反对商家利用人性的弱点、和金融企业联合收割消费者。但是今天的现状是:
电商平台,每个月密集推出花里胡哨、无实质意义的购物节;
商家和资本,整天渲染焦虑、制造伪需求,让消费者买单;
消费者们,无论贫富都参与到这场狂欢中,贡献子弹;
贷款企业,躲在背后,时不时渲染下“负债不可耻”“成年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的的热烈氛围。
所以就这份报告本身而言,“全国有1.75亿名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这个数据我相信是真实的。
但现状如此,就对吗?就应该默认甚至鼓吹,而不是应该批判吗?
再看看这份报告的细节,你都不好意思说它到底是一份数据报告,还是某些焦虑性消费行业的大型联合推广:
“将购买过程变成趣味体验的盲盒,也被年轻人买成了百亿市场”;
“18岁及以下的人群对于美妆相关的内容兴趣尤其浓厚,正在全方位地关注美妆话题”;
“年轻人们也开始养生了”;
“消费是为了更好的体验,追求更有品质感的生活”;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与繁荣让年轻人的消费少了很多约束”。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月入3000、刚好温饱的年轻人,看完这些数据会怎么想?第一反应,是不是突然发现了新世界一样:原来大家都负债啊,做医美、按个摩、买个包包也能消费贷啊,那还怕什么,享受了再说。
这就是资本的阴谋,它们迫不及待的把负债打造成全民潮流,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赚那24%-36%的高额利息罢了。
我知道这个问题下面,会有很多人反驳我的观点,会觉得外在的消费能提升内心的尊严,让生活更美好,这都没错,你们开心就好。
但我还是坚持,真正的“精致”“成就感”“获得感”,不是消费过程来的,是劳动过程来的。
包括产出这份看起来很美的报告的人-金融公司的市场和数据团队成员,他们的行为也是在劳动。而且据我所知,各大头部互联网金融企业里拿高薪的员工们,他们反而是极少使用消费贷的。
换句话说,这时一副“高收入者通过劳动,暗自鼓动穷人负债消费”的奇幻景象,而穷人们的负债,反过来在奉养这群高收入者。
最后,为了消费而负债,这并不光荣,也不是所谓的流行趋势,也无法真正满足内心的空虚,只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现代工业社会,廉价的消费品很多,质量完全可以保证,没必要为了跟风和炫耀性消费,而去追求超过自己范围的商品,
更没必要因此负债。
与大洋彼岸的美国70%的人民存款低于1000美元相比,我国经济数据已高度发达,已完全超越了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
2015年的一次问卷调查来看,在5000个美国人中大约有62%的人。个人储蓄少于1000元,34%的人甚至完全没有储蓄。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属于消费型,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活在负债当中。他们热衷于提前消费,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生活。买房买车贷款看病上学贷款日常卖菜都是刷行用卡。
美国人的钱包里能有个300美金都非常罕见了。
你不消费,别人就替你消费。
你不负债,别人就替你负债。
劳资博弈明明是多次博弈,被群众里的坏人吹成囚徒博弈。
消费和负债这种方向性的单次博弈,被群众里的坏人吹成消费主义害人……
呵呵呵呵呵呵呵。
这帮人明明知道自己种100个苹果99个被拿走了。但他们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收税只收了10个,但自己只拿到一个。
落后的经济和金融知识体系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一直在吃亏,但永远不会为什么他们会吃亏。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就是自己赚钱自己花。
什么是反消费主义?就是自己赚钱别人花。
你不要说你不是这个意思,
你在做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但你无知罢了。
你不要问别人为什么可以替你负债,
等你买房你就懂了。
你也不要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替你消费,
等你10斤牛肉的钱只能买到5斤的时候,
你就懂了。
一拳头猛击到身上,喊疼,但已经晚了。
能花多少花多少,能贷多少贷多少,无非到时候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你不这么做,那么你的钱就会被这么做的人拿去吃喝嫖赌抽。
年轻人负债率高,是好事,他们终于悟了。
吃到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只有负资产不会被抢劫。
别人屯枪,你屯粮,你的粮就是它的粮。
别人屯枪,你吃光,他没有粮就饿死了。
明天?明天爱咋咋,
反正你屯了也是它的粮,一样不会有明天。
少住一天ICU,能在上海市中心的豪华大平层住半个月!
=======
ps:
有人说,他短期存一点才能在未来大消费。
这本来是没错的。
但有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你确定现在到未来这段时间足够短,短到屯枪的来不及抢你的粮。
这样的话,可以存一点,没问题。
=======
ps2:
无论如何,屯枪的饿不死,就是因为屯粮的无法面对现实。
因为无法面对现实,他们不能接受未来要么当老赖,要么他们的粮就是我的粮的悲剧。
不能接受这样的悲剧,就无法克服对成为一个不屯粮的人的恐惧。
不能克服这种恐惧,只能当一辈子实际上的奴隶。
怎么说都没用,这东西靠悟的,评论区一定会上演各种“不能克服恐惧”的样子……
然后,这帮人屯的粮就会被拿走供养那些屯枪的……
而看明白我在说什么,能够领悟其中货币骗局的,能喝口汤,至少现在那一刻能爽一些。
有一些人生的至理其实非常简单……
譬如作为一个屌丝,你永远无法存到紧缩的东西,这个道理你能明白吗?
如果你会存紧缩的东西,你早就不是屌丝了……
所以你能存到钱,为什么还做梦会‘紧缩’?
只有你发现自己存不到钱的时候,才会紧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