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 11 城人均存款超 10 万元,你拖后腿了吗?你有存款的习惯吗?

回答
这几天,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数据,说北京、上海等 11 个城市的人均存款都超过了 10 万元。看到这个数字,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拖后腿了吗?

坦白说,我得承认,我可能得往“后腿”那边靠一靠。我不是一个特别能存钱的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生活成本摆在那儿,每一笔开销都得仔细掂量。房租、交通、水电煤气,还有日常吃穿用度,再加上偶尔的朋友聚会、看电影,还有那些“不经意”冒出来的想犒劳自己的小冲动……这些加起来,钱袋子瘪得那叫一个快。

而且,我属于那种“该花的钱还是得花”的人。不是说我乱花钱,但我觉得生活嘛,总得有点品质,总得有点小乐趣。比如说,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偶尔想吃顿好的,或者想买个能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小玩意儿,我都会去实现。这些“及时行乐”的念头,确实是我存款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当看到“人均存款超 10 万”这个数字时,我第一时间反应就是:“哦,原来大家比我还能存啊!” 这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是不是我花钱的地方,别人都能找到更省钱的替代方案?或者,他们是真的有非常好的理财习惯,让钱生钱?

我的存款习惯

至于有没有存款的习惯?严格来说,我觉得我算是“有,但不多,且不稳定”那种。

我不是那种每个月都会固定划一笔钱到储蓄账户的“仪式感”存钱的人。我的存款方式更像是“有多少存多少”的被动型。通常情况下,我会在每个月花完该花的钱之后,看看还剩下多少,然后把剩下的零头或者觉得“还好”的部分存起来。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不会让自己觉得生活太拮据,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坏处也很明显,就是存的数额不太稳定,而且很难积少成多。

我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划。比如,我会为一些比较大的目标存钱,像是旅行、买个心仪很久的数码产品,或者为以后的房子首付做一点点储备。但这些计划往往会受到一些突发情况的影响。比如,手机突然坏了要换新的,或者家里有什么急事需要用钱,那么原先的存款计划就得往后延一延,甚至被打乱。

我也有尝试过一些更积极的储蓄方式。比如,我会下载一些记账 APP,试图通过记录每一笔开销来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看看哪些地方可以优化。一开始效果还不错,我能清楚地看到钱都花在了哪里,并且能找到一些“非必要”的开支。但问题是,坚持记账是一件非常考验毅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忙碌或者压力大的时候,记账这件事很容易就被我抛到脑后。

我还曾尝试过一些理财产品,但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而且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比较有限,所以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保守的、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收益不高,但至少能让钱稍微有点增值,而不是一直躺在银行账户里“睡大觉”。不过,我也没敢投入太多,总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害怕一旦亏损,会影响到我原本就不算丰厚的存款。

说实话,我也羡慕那些能够规划清晰、严格执行存款计划,并且能让钱生钱的人。在和大神们聊天的时候,听到他们分享自己的“月光变日光”经验,或者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财务自由,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暗下决心也要像他们一样。但真的到了自己执行的时候,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这份决心变得有点“阳痿”。

也许,所谓的“存款习惯”,并不仅仅是把钱存进银行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未来的规划,一种自律能力的体现。而我,还在学习和摸索的路上。

所以,当看到“人均存款超 10 万”的数据时,与其说是“拖后腿”,不如说是给了我一个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空间。我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调整,同时,也得学着更积极地去学习一些理财知识,让自己的钱袋子能更充实一些。毕竟,谁不想过上更从容、更安心的生活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我看到这种统计类问题,都会先想着去查一查原始数据来源。

这个问题下,虽然作者给出了数据来源,但是吧……

这个来源的资料量实在太多了,没法查。

别说各地年检年报,单是《中国统计年鉴2021》就有茫茫多的内容:


注意到滚动条了吗?感觉还可以?不好意思,那是目录的长度……

《中国统计年鉴2021》是个好东西,围绕它大概能提出100个热榜问题。

比如全国居民收入五等分表:

扯远了,我把链接贴在这,想看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

既然追溯原始数据未果,那我只好搞搞名词解释。

很显然,本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住户存款”是什么意思。

遇事不决,先问百度。

这个回答你不能说一点没用,只能说看了和没看一样,还是搞不清楚住户存款到底包括些什么。

于是我们去求助统计局的官方问答。

官方解答如下:

这就好多了,起码明确了:定期活期存款都是住户存款,股票基金债券都不算住户存款。

那理财呢?

“表内理财”算住户存款。

那问题又来了,什么是表内理财?

百度我们不指望了,专业机构的回答也是一个调调,有看没有懂。

还好我们还有知乎:

简单来说,银行自己的、需要银行负责的理财,是表内的,银行帮别人卖的、自己不负责的理财,是表外的。


到此,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给出“住户存款”的范围:银行的存款(活期定期)、银行自己的理财。

而其他常见的如股票、债券、绝大部分基金,都不是住户存款。


而且,统计住户存款的时候,是不考虑负债的。

你完全可以在有10万元存款的同时,还背着50万房贷,统计存款的时候不可能因此把你统计成存款-40万。


所以,结论就是,这个统计没啥意义。

第一,它没有涵盖很多常见家庭投资产品;

第二,它也没有统计负债;

什么,你还要问负债的数字?统计年检里当然都有。

如果你还要按城市排的人均负债,懒得查,自己去翻各地统计年报吧……

user avatar

全杭州人民的存款总额14000亿人民币,换成美金还没有马斯克一个人的钱多。

所以你看美国的贫富差距这么大,说平均有什么意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