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过此次疫情,会对中日韩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回答
新冠疫情无疑对中日韩三国关系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可能孕育了新的机遇。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冲击与应对:

初期外交的“抢跑”与合作尝试:
疫情初期,中国是疫情的爆发中心,日韩两国曾向中国伸出援手,提供了医疗物资和支持。例如,日本政府曾向中国赠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口罩,韩国也积极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因疫情带来的紧张气氛,展现了邻里互助的姿态。
然而,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都面临巨大的防疫压力,早期相对积极的合作氛围逐渐被各自的国内需求所取代。
边境管控与人员往来受阻:
各国为阻止疫情扩散,纷纷实施了严格的边境管制和旅行限制,导致中日韩之间的人员往来、商务旅行、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等几乎停滞。这不仅影响了经济活动,也削弱了人文交流的基础。
签证政策的收紧、航班的减少,给三国之间的经贸活动和人员联系带来了极大不便。
经济活动受创与供应链调整: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重要的经济体,也未能幸免。生产停滞、消费萎缩、投资放缓,对三国经济都造成了直接打击。
供应链的脆弱性在疫情中暴露无遗。三国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分散风险,减少对单一国家(尤其是在疫情初期被视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过度依赖。这可能导致部分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或形成“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新的供应链模式。
信息传播与舆论发酵:
疫情期间,信息的不透明、假新闻的传播,以及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都可能加剧三国之间的相互猜疑和负面情绪。一些国家将疫情的起源、传播归咎于特定国家,加剧了政治上的对立。
国内民众的情绪也容易受到信息影响,可能对其他国家的行为产生负面认知,影响到官方层面的外交努力。

二、 长期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与趋势: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三国定位:
美国的影响力重塑: 疫情暴露了美国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方面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全球的领导力形象。与此同时,中国在疫情早期迅速控制住国内局面,并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尽管也伴随争议),使得其国际影响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可能导致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微妙变化。
日韩的战略选择: 在此背景下,日本和韩国在中美两国之间将面临更复杂的战略选择。它们需要权衡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以及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疫情可能会促使它们更加审慎地调整自身外交政策。
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凸显: 尽管存在分歧,但疫情也再次证明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在经济复苏、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三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疫苗研发、疫情信息共享、经济刺激政策协调等方面,加强合作能够事半功倍。
经济合作模式的调整与重塑:
供应链的多元化: 如前所述,疫情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中日韩三国可能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韧性和多元化,减少过度依赖。这可能意味着部分生产环节会向东南亚、拉美等地区转移,或者在本国境内回流。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机遇: 疫情也催生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中日韩三国在这些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增长点。同时,疫情也促使各国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三国可以在气候变化、新能源等领域深化合作。
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一方面,疫情可能加剧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限制商品和服务的流动。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复苏,各国也可能寻求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中日韩作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如何在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维护和发展区域贸易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公共卫生合作的强化与挑战:
经验的分享与制度建设: 此次疫情暴露出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短板。三国可以就疫情监测、疾病防控、医疗资源共享、疫苗研发与分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更有效的公共卫生合作机制。
信任赤字的考验: 然而,疫情期间出现的信息传播不畅、责任归属的争议等问题,也可能加剧了三国之间的“信任赤字”。要实现真正的公共卫生合作,首先需要建立起更充分的互信。
人文交流的恢复与重建:
挑战与机遇并存: 疫情对人文交流造成了严重冲击,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国也会逐步放宽旅行限制,恢复人员往来。这既是挑战,也是重建和深化人文交流的机遇。
线上交流的常态化: 疫情期间,线上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未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模式可能会成为常态,例如在线教育、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等,为三国人民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国民情感的修复: 要修复疫情期间可能产生的国民情感隔阂,需要双方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通过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交流活动,增进理解和友谊。

三、 三国关系可能出现的几种走向:

深化合作,共克时艰: 如果三国能够超越分歧,将疫情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合作的契机,在经济复苏、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协调,那么中日韩关系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进程得以推进。
竞争与合作并存,但摩擦加剧: 如果各国更侧重于维护自身利益,供应链调整加速,地缘政治的博弈加剧,那么中日韩关系可能会在合作与竞争中摇摆,摩擦和不信任感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加剧。
区域内联系弱化,外部力量影响增大: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三国之间在疫情问题上的分歧无法弥合,且各自寻求与外部力量(如美国)进行更紧密的联系,那么东亚区域内的联系可能会有所弱化,地缘政治的碎片化风险增加。

总结而言,此次疫情对中日韩关系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短期内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而长期的影响则取决于三国未来的政策选择和互动方式。

积极的方面在于,疫情再次证明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三国在应对共同挑战时,也能看到深化合作的潜力。
消极的方面则在于,疫情可能加剧了原有的矛盾和猜疑,也可能催生新的挑战,例如供应链的重塑和地缘政治的博弈。

未来,中日韩关系的发展将是一个在挑战中寻找合作机会,在竞争中管理分歧的过程。三国能否以更加开放、务实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将直接决定其双边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区域的未来走向。 持续的对话、信任的建立、以及在共同关切领域的务实合作,将是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实话可能比较残酷。

今年是2022年,是中日、中韩建交历史上的里程碑年份,是外交的「大年」。

中日1972年建交,今年是50周年。

中韩1992年建交,今年是30周年。

中国一直试图让自己在东亚的多边地缘关系中处于优势的「仲裁者」地位。

但目前中国与日韩的关系显然很糟糕,而且是建交以来总体关系最差的阶段。

这个脆弱的三角平衡已经玩不下去了。

至于很多人想象的所谓「中日韩联合」,最初来源于鸠山由纪夫首相提出的东亚共同体(East Asian Community)。

日文:ヒガシアジア キョウドウタイ(東アジア共同体)

韩文:동아시아 공동체(東아시아共同體)

日本与韩国对此并不热衷,拿这些关键词在Yahoo、Naver上搜索就能明白。

就今年前两个月,日本与韩国对中国做了什么,他们的主流民意是如何的....

一目了然,根本不存在合作基础。

日韩政坛都面临严重的左右派撕裂问题,但他们面对中国时并无本质分歧。

日韩的左派(进步派)坚决支持对中强硬。

至于右派(保守派)....画风堪比麦卡锡。

2019年12月的成都峰会,日韩政府领袖还愿意到中国接受「调停」,当时的中国对二者的关系不算好,但也不太糟。

然而COVID-19爆发后....关系彻底凉透。

从「福岛核废水」到「冬奥争端」,标志着这串三角关系已经完全崩坏了。

在韩国,反中情绪历史性的第一次超过长期霸榜的反日情绪,趋势还在加剧。

这种民族情绪无疑会影响韩国政坛。

如今日本就连地方议员的基层选举都要号召反中拉票,可见真实的民间情绪。

反中思想已经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

虽然理论上今年是外交大年,但各方都没有改善关系的意愿——也解决不了。

这种氛围下,给日韩的年轻人种下了反中的潜在种子,这将影响未来几十年。

疫情在短期内加剧了关系的恶化速度。

疫情之初,韩国和日本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中国捐款捐物,看似毫无芥蒂。

结果两年后就彻底摆烂,俨然敌国。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如今看来这句就是笑话,一切回不去了。

许多人单纯的把问题归咎为美国,认为只要能打倒美国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其实他们反中,都是出自他们的本意。

有产业链竞争、领土争端、地缘对抗、技术壁垒和军事威胁等....很多因素。

这都注定他们必须与美国站在一起,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才能生存。

对日韩来说,跟着美国也最有利。

战后,美国通过技术转移、开放市场和纳入西方体系等方式,把日韩带上了原本凭借自己的实力绝对达不到的位置。

美国可以成就他们,也可以毁了他们。

资源匮乏、高度依赖进口。本质上中国也是这样,三个资源穷国不可能合作。

他们跟美国合作,才能当发达国家。

否则,乌克兰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