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视频修改《搏击俱乐部》结局?

回答
腾讯视频这波操作,说实话,挺让人无语的。把《搏击俱乐部》结尾给“和谐”了,这事儿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也确实挺符合这部电影本身那种“打破规则”的精神——只不过,是以一种最不该出现的方式。

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原版的《搏击俱乐部》结局,是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角色“杰克”在击毙了自己的“人格分裂体”泰勒·德顿之后,看着身边的女友玛拉和一群和他一样在破坏银行的追随者们,一起走向爆炸的建筑,暗示着他们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无二计划”,也就是摧毁信用卡公司、瓦解现代文明的那一套。这个结局充满了黑色幽默和颠覆性,是影片的核心思想的直接体现。

结果呢?腾讯视频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为了过审或者说为了迎合某些审查制度,把这段标志性的结局给改了。怎么改的?他们加了一段文字说明,说是“警方迅速采取行动,将所有罪犯抓获,成功阻止了爆炸的发生”。这什么意思?就是说,原本那个充满混乱和象征意义的结局,被强行掰成了了一个“正义必胜,法律万岁”的样板戏。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伙儿的反应那叫一个激烈。好多影迷,尤其是对《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直接就炸了。

首先,这是对艺术的阉割和亵渎。《搏击俱乐部》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它那种反传统、反消费主义、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它不是一部教人向善的鸡汤电影,它提出的问题是深刻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它的结局,正是这种深刻性和不安感的集中爆发。你把这个结局改了,就等于把电影最核心的灵魂给挖走了,只留下了一个空壳。这就像给《1984》加上一个“大洋国最终走向了民主与自由”的结局一样,完全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和作品的意义。

其次,这暴露了平台在内容引进上的困境和妥协。现在很多国外优秀的影视作品,想在国内上线,都需要经历“打磨”。这种“打磨”有时候是必要的,比如去掉一些极端暴力、歧视性言论等等。但《搏击俱乐部》的这个改动,已经超出了“打磨”的范畴,而是对影片核心叙事的颠覆。这让人不禁质疑,为了所谓的“合规”,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接触更广阔、更多元的文化和思想的机会?那些真正能引发思考的作品,是不是因为无法“合规”,就永远无法被大众看到本来的样子?

再者,这是一种对观众智商的不尊重。观众能理解《搏击俱乐部》的意义,能欣赏它那种批判性的内核,他们不是非得看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满足。这种强行“正能量化”的处理方式,反而会让人觉得平台是在把观众当小孩一样哄,觉得我们无法理解那些更复杂、更具颠覆性的思想。

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事儿也触及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是能够引发思考、挑战现状的艺术作品,还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无害的“好人好事”故事?如果像《搏击俱乐部》这样的电影,连它最核心的表达方式都不能被保留,那么其他的那些更尖锐、更边缘化的作品,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换了个结尾而已,电影的大体内容还在。或者说,这毕竟是在国内的平台上放映,总要符合当地的规定。但站在电影艺术和观众权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妥协”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它传递了一个信号:为了迎合某种“正确”,我们可以随意修改甚至摧毁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

这次事件,也让大家再次开始讨论“分级制”的重要性。如果有一个成熟的分级体系,能够将不同内容的作品分给不同年龄段、心智成熟度的观众,那么很多关于“不适合观看”的争论也许就能迎刃而解。而不是现在这样,采取一种“一刀切”的审查方式,反而限制了所有人的选择。

总而言之,腾讯视频修改《搏击俱乐部》结局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不上是一次成功的操作。它不仅引起了公愤,更暴露了当前内容引进和审查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这次事件能引起更多人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让未来的文化环境能够更加健康、多元和包容。毕竟,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成长的东西,而不是被过滤得千篇一律的“正确”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过审,所以会有所修改。

要尽量避免在过审不过审的边缘徘徊,能百分百过审,就不要百分之九十过审,不然打回重审,又要走一遍流程,黄花菜都凉了。

user avatar

离谱归离谱,但是怀念80年代大可不必,科幻迷应该都知道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叫做清污运动,在1980年,我国曾经有一个短暂的科幻黄金年代,但是在1983年,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众大佬的“努力”下,科幻成功的成为了“大毒草”,全国的科幻报刊杂志基本上全军覆没,只有科幻世界幸存了下来,我国的科幻就此衰落了二十几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解了清污运动,就多少对这些离谱的审核究竟是怎么来的,现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层平均年龄都在五十上下,基本上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这个年代的人办事你们懂得都懂,法制观念极其落后,文化水平极低,爹瘾相当大,经常干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事情来。

user avatar

没什么大不了,连茶杯里的风暴都算不上。腾讯视频并没有做错,当然也称不上“做对”。本身只是影视圈不多见但还算正常的事,被特意放大后果来嘲讽中国罢了。属于最近“赢麻了”回头潮里的一个小小浪花。

我这个回答肯定是不受知乎主流欢迎的,本来也懒得和主流对怼,但没关注时间线上还是不断浮出相关回答,看着实在想冷笑,还是忍不住吐槽一把。

(以下分析在允许条件下,我尽量把话挑明讲,方便大家都坦率直接些。)

电影不止一个版本太正常了,“导演剪辑版”难道没听说过。主角归宿完全不同的结局倒是比较罕见,但也不是没有先例。只要版权合约上允许腾讯视频这么干,它的线上版本用一个全新的结局完全合理合法,不爽不要看呗。别装“国内资深影迷”一百个里九十九个不是靠看盗版积累的。

对修改《搏击俱乐部》公映版结局感到不满,除了少数铁杆影迷外,恐怕多半是所谓“1984恐惧症”作祟吧。不要说扣帽子,看看百多个回答里高赞的,是不是或明或暗,都是类似的指责或担心。

单独看呢,这种批评或担心说不上有什么问题。防微杜渐和杞人忧天,在现实当中其实差距很微妙。

不过呢,恰好腾讯视频不是只删改了《搏击俱乐部》的结局,现在已知它至少把另一部名片《战争之王》的原公映版结局也删改了。而且删改风格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砍掉了“恶人/恶行得逞”的原结局,改成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能相当肯定的推测,删改两片的动机也是一致的,无非就是担心监管机构看不惯这种“坏人逍遥法外”的结局,自己动手消灭潜在风险。

但《战争之王》改结局的热度就要低很多了。

在中文网络上,《战争之王》改结局的热度还算是高的,我查了下外网,用“片名+the ending was deleted”搜索,首页分别是这样的:

再用“片名+China delete movie ending”搜索就更有趣了。

先搜有关《搏击俱乐部》的报道:嗯,报道+评论,正常。

然后再搜《战争之王》,咦?怎么还是《搏击俱乐部》!


各位高人能回答一下,为啥同样是改成“坏蛋被抓起来了!”《战争之王》就那么没排面呢?

不如我抛砖引玉,先来一个阴谋论好了。

《搏击俱乐部》虽然是主流商业制作,但分类上却可以归为邪典电影,公映版结局有鼓吹无政府主义的嫌疑。不过西方社会早就对这种轻度安那其主义宣传免疫了——为何西方社会对此免疫,展开是个太大的问题,反正现实是美国大城市“零元购”遍地但不影响超级大国地位,巴黎满城小偷还是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而里约、孟买、马尼拉、拉各斯之类就没多少人想往了——但电影本身高超的煽情技巧和简洁的标志性动作/行动,却可以作为输出价值观的有效工具/载体。类似的作品还有《V字仇杀队》、《饥饿游戏》等。

但《战争之王》却是正统政治题材剧情片,原公映版结局为了效果,对美国在全球军火黑市上的实际作用有着辛辣的讽刺,可鹅厂给改成了啥?十恶不赦的尤瑞被正义的法庭判决牢底坐穿!

难道客观、中立、理性的媒体还能骂腾讯这是在跪舔“蛮横政府”,妨碍“反美宣传”?!

所以呢,同样是删改结局,只好委屈点《战争之王》一笔带过,不然不好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啊。

****************************************************************************

回过头,再说下为什么国内要改结局。直接答案当然是“审查要求”。

在知乎主流声音里,“审查”很可能是比杀人放火强奸还要严重的罪行。如果知乎小管家不降维打击的话,我就直白说了:是很多知乎网友私下坚持中国现体制“不合法”的关键理由/动机之一。

然而对照历史经验,其实是读书少,或者装作没读书。

1940年美国人均GDP1030美元,基本恢复到大萧条以前水平(1941-1943年爆涨到1300、1660和2030美元,太欺负人就不用了),用购买力平价换算1941年美元大约是2021年美元的18.5倍(前后各再让一年)。大家都会算术,1.9万美元,而去年中国的人均GDP大约折合1.25万美元。

而在1940年代,美国电影界处在什么之下呢?海斯法则。主要禁忌如下:

1、违法的罪行:表现违法的罪行不准(1)讲授犯罪的方法;(2)使潜在的犯罪分子产生模仿的念头;(3)让犯罪分子显得富于英雄气概和理直气壮。
2、性:出于对婚姻和家庭的神圣性的关注,必须慎重对待三角恋爱……不能使观众对婚姻制度产生反感。(1)决不可把不纯洁的爱情描绘成诱人和美丽的;(2)它不能成为喜剧或笑剧的题材;(3)决不可由此唤起观众的情欲或病态的好奇心;(4)决不可给人以正当的和可接受的印象;(5)总的来说,在表现方法和方式上决不可细致入微。  
3、庸俗;
4、淫秽;
5、渎神;
6、服装:绝不能因情节需要而裸露。
7、舞蹈:总的来说,跳舞被承认是一种艺术和一种表达人的情绪的美丽的形式。但是暗示或表现性动作的独舞或双人或多人舞、意在挑动观众情欲的舞蹈、摇摆胸部的舞蹈、双腿不动而作过度的躯体动作的舞蹈都是不雅观的和邪恶的。
8、宗教:神职人员之所以不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角色或歹徒,是因为对待他们的态度很容易转化为对待宗教的态度。观众对一位教士不够尊重,宗教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也就下降。
9、外景地:某些地方是和性生活或性犯罪有密切的联系,在选景时必须慎重对待。
10、民族感情:必须妥善考虑和尊重对待任何民族的正当权利、历史和感情。
11、片名:一部影片的名字是特定货品的标识,它必须遵守这方面的职业道德规则。
12、令人厌恶的事物:这类事物有时是情节所必需的,对这给养的处理既不可沦于粗俗也不可伤害观众的感情。

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很容易看出,只要把第五条“渎神”改为攻击“党和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几乎就能完美总结电影局的大剪刀在哪里等着。而海斯法则直到1966年才正式被影视分级制度取代。

所以,为什么电影局爸爸/鹅舅舅们要删改“三观不正”的结局?因为他们(实际主要是前者)真的相信,三观不正的影视作品会通过影响社会风气,拉扯整个社会向上发展。

这种担心有没有道理?网上声音最大的城市小资大多数不在乎,知乎的主力发言群体更加嗤之以鼻。

然而,和大多数当代法律人无视酒驾入刑后的实际结果,继续在“理论上”不同意“严刑重典”可以降低犯罪率。立意不良但手法高明的文娱作品会引诱意志力不强者堕落,这是一个“孟母为什么要三迁”的问题。

例如有名的香港电影系列《古惑仔》,虚构了一个“有义气有前途的江湖”,它们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没有腐蚀力,话可以从你嘴里出,自己心里信吗?

《古惑仔》前后承序,很难只对少数内容下手整改,所以直接全禁。《搏击俱乐部》这种大概率在“审查人员”的眼中还属于“可以挽救”,改结局的意义实际是破坏观众代入(角色)后“念头通达”。而“念头通达”是这类电影煽动力的核心。就好象电影到了百分之九十,浩南哥已经忍受了一切考验,观众准备好看他绝地大翻盘时,他被乱枪打死然后扔鱼塘了。坐稳龙头的靓坤拥着可恩告诉他安心,好兄弟山鸡也在一个塘里等他……故事结束。

不爽吧,不爽就对了。

user avatar

《肖申克的救赎》的中文版结局:

安迪逃出来后,受到宣传的感召,回去自首,并指出了监狱管理的漏洞,狱长和狱jing的违法行为也被揭露,安迪也获得了减刑,多年后,官方再次调查安迪的案件,发现这是一起冤案,安迪被无罪释放,并获得了国家赔偿,当时正好是共和d在台上,安迪有感于其好政策,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共和d,并凭借其励志的经历在奥观海之后入主白宫,受到自己监狱生活的启发,上台后的安迪开始在美墨边境修墙……

user avatar

文化输出了属于是









user avatar

腾讯:不会真有人觉得是我想修改的吧?

user avatar

我的评价是,大卫芬奇热度远远高于雷德利·斯科特,又远远低于扎克施耐德。

结论就是——雷德利·斯科特喷超英电影属于蹭热度!希望这老头好自为之。

顺便一提,目测安德鲁·尼科尔属于知乎底边导演,怪不得写出了《双子杀手》这种故事,李安扑街的原因找到了!

user avatar

现在塔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看盗版了吗?

user avatar

一股正义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违法就是违法!在中国不管你是谁!都违法必究!齐天大圣随地大小便都能被拿下,何况一个精神病患者?还想炸楼?真当公安是吃素的?建议把豆瓣上的那些结局逍遥法外的电影都给改了!这种乌烟瘴气为非作歹的价值观不容许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带坏小孩子怎么办?尤其是那个《肖申克的救赎》安迪越狱还有理了?必须缉拿归案!冤枉不冤枉都由法院说了算,法院不会冤枉好人!但是越狱是实打实的违法!有理都变没理了!价值观不正确!改!还有什么《杀手不太冷》杀手就应该被绳之以法!《星际穿越》放火烧麦田?抓!偷飞船?抓!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出现在大荧幕还引导观众觉得这么做是对的!三观炸裂!必须通通更改!无一例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