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冲锋枪大多使用尺寸较小的弹药?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棒,冲锋枪的弹药选择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学问。很多人一看冲锋枪那小巧的样子,再联想到它“突突突”的射速,自然会觉得它肯定用小弹药。这背后其实有不少现实的考虑,并非只是为了“显得小巧”。

首先,得明白冲锋枪的设计初衷。它诞生于一战末期,当时人们需要一种比步枪更轻便、火力更密集、适合近距离作战的武器,尤其是在堑壕战那种狭窄的空间里。士兵们背着沉重的步枪,在狭窄的交通壕里作战,伸展不开,也打不准。而冲锋枪的出现,就像是把一把手枪的火力密度,放大并装到了一个肩射的框架里。

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它偏爱小尺寸弹药了:

重量和体积: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冲锋枪的设计理念就是轻便。如果用标准的步枪弹药(比如7.62x51mm NATO或.3006 Springfield),那弹药本身就很大很重。一支能装载大量步枪弹药的冲锋枪,其整体重量会大大增加,失去了轻便的优势。而使用小尺寸弹药,比如9x19mm Parabellum(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毫米手枪弹)、.45 ACP、.380 ACP等,弹药本身的重量和体积都小得多。这意味着士兵可以携带更多备用弹匣,增加持续作战能力,而且不会因为武器太重而影响其机动性。

后坐力和操控性: 弹药的威力大小和它产生的后坐力是直接相关的。威力越大的弹药,其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越多,推动弹头出膛的力量也越大,从而导致更大的后坐力。冲锋枪的设计通常是为了高射速,如果使用大威力弹药,巨大的后坐力会让武器在连续射击时难以控制,枪口跳动严重,精度急剧下降。使用威力较小的手枪弹,后坐力就非常柔和,使得冲锋枪在全自动射击时更容易控制,即使是新手也能比较好地压住枪口,保持一定的射击精度。这对近距离交战至关重要。

射击精度和有效射程: 这里的“精度”得辩证地看。冲锋枪的定位是近距离作战武器,有效射程通常在50100米左右。小尺寸弹药在设计时,往往也兼顾了手枪的射击特性,其弹道不像步枪弹那样平直。在超过一定距离后,弹道下坠会比较明显,精度也会随之下降。但问题在于,冲锋枪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追求步枪那种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精确射击能力。它更注重的是在50100米的范围内,能够快速、密集地倾泻火力,压制敌人。在这种距离上,小尺寸弹药的精度是足够的。而且,小口径弹药也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火药,制造出威力足够支撑这个射程的弹药。

成本和生产: 相较于为步枪设计的全威力弹药,专门为冲锋枪设计的小尺寸弹药,其生产成本通常也更低。这使得大规模装备和使用冲锋枪在经济上更为可行,尤其是在军队大规模装备的背景下。

适应性: 很多冲锋枪的设计理念就是模块化和多用途。使用手枪弹药,意味着它可以和许多国家现役的手枪弹药通用,这在后勤和战术协同上都有一定优势。士兵可能只需要携带一种口径的弹药,就能同时装备手枪和冲锋枪。

当然,也不是所有冲锋枪都用小尺寸弹药。历史上也有一些冲锋枪尝试使用威力更大的中间威力弹药,比如苏联的PPSh41在后期也出现了使用7.62x25mm Tokarev弹药的版本,这种弹药比9x19mm Parabellum威力稍大,但仍然属于小尺寸弹药范畴。而更接近步枪弹药尺寸的,往往会被归类到“卡宾枪”或“短步枪”的范畴,它们的设计目标和冲锋枪略有不同。

总而言之,冲锋枪使用尺寸较小的弹药,是其设计理念——轻便、高射速、易于操控、近距离作战——的必然结果。它在重量、后坐力、成本和整体作战效能上都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使其成为了一种非常成功的近距离支援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冲锋枪英文叫什么呢?sub machinegun

机枪名字叫什么呢?machinegun

所以其实冲锋枪原本只是指缩水机枪。

先不提早期的加特林,因为是手摇外能源实现连射;内能源实现自动的马克沁机枪成名战自然是一战索姆河战役,当然你要说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时已经在用马克沁了也没错,只是效果没那么震惊。英国人见马克沁那么6,修改(减重)变成了维克斯,俄国人照搬成了马克沁M1910,美国则自己弄出了柯尔特M1917,法国人自己弄了哈奇开思;所以说现代机枪论影响力,起点是马克沁MG08

注:需要说明,马克沁MG08之前也有很多符合现代机枪概念的先行者,例如美国的柯尔特M1895,尽管的确丑的一比……

问题来了,机枪用的子弹,后座力有多大呢?列举一下当时各国主流步枪弹的枪口动能:

德国7.92x57,它的S弹(1903年)是3816J

美国.30-06(7.62x63),重弹能去到4042J

英国.303(7.7x56R),重弹2636J

俄国7.62x54R,11.7g弹头的能去到3779J

按一战的水平,也就做成重机枪连射才能打得准了吧?就算是当时的轻机枪,英国刘易斯13KG,法国绍沙9.07KG(但是故障率啊故障率),美国BAR号称自动步枪,也有7.25KG,还是没上两脚架打起来直跳的版本,后期BAR的改进也是一路增重。

简而言之,一战水平打步枪子弹的武器,想打得准一点,就得重,就得上三脚架,就得腾几个人好生伺候着。

但是德国佬想弄出单兵突击的自动武器啊!伯格曼MP18只重4.18KG啊!这轻了不是一点半点啊!怎么做到的!

注:先别提意大利的维勒·帕洛沙,那东西设计初衷不是单兵武器而是固定枪塔,理念跟冲锋枪不符合,算是歪打正着。不过很快意大利人把双联枪拆开来装到木质枪托上,这才算冲锋枪(OVP和伯莱塔1918,都是稀罕货色,后来也有把伯莱塔1918拆开还原成维勒帕洛沙专门用于拍电影的)

所以上手枪弹呗。手枪弹动能小,就算轻一点,用上简单无脑的自由枪机原理也能打得很准。9毫米帕拉贝鲁姆FMJ的动能才500不到。这后座力配上4公斤的枪身有多准打多准。

相反,如果是7.92x57用上自由枪机原理,那重量我也只能扶额了,就算是重的不行的马克沁(算上水桶65KG)也不敢用自由枪机,人家用的是枪管短后座原理,枪管短后座应付动能很猛的枪弹还是得心应手的。

可以说,对付手枪弹,自由枪机原理足够了,不重,简单,也射得准。我随口胡诌一下,伯格曼MP18被德国人改改变成MP28,奥地利人则拿MP18改出了MP34;MP34后来出口转内销回到德国变成MP35,被芬兰人看见后整整容成了索米M31,苏联人缴获了索米M31弄出了PPD和波波沙,波波沙简化成了PPS43;而MP28的故事则简单一点,它先是被满世界卖,包括改成7.63x25的毛瑟手枪口径进入中国(相当一部分花机关就是MP28,啥口径都有),也曾改成.45ACP口径跟汤姆森一起在美国竞标,它被英国人买去变成了兰彻斯特MK1作为汤姆森大量进口和斯登量产前应急的冲锋枪(实际皇家海军是它的主要用户,陆军用户以本土防卫军为主),其实斯登也可以看作是兰彻斯特的超简版。日本人拿MP28仿出百式。

好了说明一下,以上这个自然段提及的冲锋枪全是最简单的自由枪机原理,绝大部分继承了MP18的横置弹匣和木制护木与枪托的射击。MP18、28、索米、波波沙的精度都是不错的。(平常认为波波沙精度不好,那是叫做不够索米M31好,但是比起MP3840,波波沙的精度优势妥妥的,况且MP3840虽然是自由枪机,但同时也算恒定后座,用了这么费空间的设计,射击精度居然比不过波波沙……嘛,不过我这么说也算是引战了,因为说MP3840精度好的也不少)同时,虽然基本设计一样,但是一把木构件去掉,换上冲压件,重量整个下来了,大量使用冲压件的PPS43才3公斤。

一直到二战后的瓦尔特MPLMPK也是自由枪机,而且人家不用木头了,用冲压件,重量缩到3KG,这是二战后的水平。至于你说MP5,它是半自由枪机加滚筒闭锁,从stg45、G3一路传承下来的结构,打得贼准,也贼复杂,贼精贵,用上了塑料件,所以就算是标准长度,重量反倒压缩到3KG以内了。同样使用非自由枪机原理的典型吧……我国的79式,用的活塞短行程,理论精度也是挺高的,但是实际使用连发精度很随缘。嗯,我说的是连发不是单发。话说回来,MP5的后继者UMP45又改回自由枪机,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另外战后开始发展微冲了,MP5K同样打9毫米帕拉贝鲁姆,还准,才两公斤,还要什么自行车?出名的VZ61配20发弹匣才1.53kg,虽然说威力缩水成.32ACP,但能完美捂在口袋里,要啥自行车?微型乌兹也才1.5KG,虽说射得很散,但还是那句,要啥自行车?英格拉姆MAC10跟乌兹一样的构型,只不过把子弹换成大号的.45ACP,重量立刻飙到2.84公斤,但即使这样,跟二战的汤姆森都没法比。

所以,冲锋枪用手枪子弹,定位是可控性、重量和便携性。人家就是要方便近距离泼水,想远距离打人用步枪去。

好了现在我们谈谈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想干啥呢?想连发,但是要比冲锋枪更远更狠,咋办呢?全威力步枪弹连发还不上天啊?那就切短!

于是有了stg44。

先澄清一下,stg44只不过是时势造英雄,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实枪它都轮不上第一把突击步枪。有兴趣的可以查查髪国利贝罗勒M1918,她是个非常可爱的小萝莉……哦不,它是第一把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因为钱和可靠性的问题,卒(不过一战的髪国单兵自动武器没一把有足够可靠性的)。还有俄国费德洛夫M1916,费大爷很早意识到用缩小口径换连发可控性的问题,想自己搞一款6.5毫米中间威力弹,但因为沙俄实在穷,连莫辛纳甘这种简单到极致的玩意都要外包给髪国米国生产,更别提为了实验另外开生产线制作新子弹了。于是费大爷瞄上了脚盆鸡的弱鸡6.5x50SR(也别笑,所谓弱鸡是指对付欧洲人,本来脚盆鸡就是为了应付亚洲人体格研发这弹,就设计目的而言完成得很好,后来日本人为了对付欧洲人不也开发了7.7x58),发觉效果非常好,样枪造了百来支,然后沙俄就完蛋了,实验在苏联时代继续,截止到1924年生产了3200支,而且使用记录从内战期间一直去到1940年冬季战争,用过的人都说好,只是沙俄没钱,苏联最后又决定使用7.62x54R而不是新弹所以无疾而终了。费老爷也成了苏联轻武器设计的领头羊,卡拉什尼科夫就是读他写的教材学做枪的。以上两支打过男友1或者进过窑子的都应该知道。再后来,比较接近实现的一次是美军步枪竞标,佩德森步枪打的.276佩德森弹,更小更轻更可控,但是陆军大爷们喜欢劲头大的.30-06,这个毛病延续到二战后M14的选型。还有就是德国vollmer M35,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突击步枪(也就是把步枪式握把换成手枪握把的程度),但凭心问一句,也不急着打仗,为啥把大量装备的98K扔掉呢?就算急着打仗,把大量装备的98K扔掉算怎么回事?浪费吗?同理,.30-06我用的好好的为啥要一夜间全扔掉换成.276佩德森或者.280(战后美国步枪选型,7.62x51赢了7x43)?美国财大气粗把春田换成加兰德已经仁至义尽了。其他还有什么cei-rigotti,打过战地1的都知道,虽然只是早期自动步枪实验品,但它用的子弹太弱鸡了,全威力步枪弹的尺寸,中间威力弹的可控性(注:虽然大部分资料写它用6.5卡堪诺弹,但TFB指出它存世的样枪用的是阿根廷7.65x53),同理还有廿年后的M1921MAF,用的是某种弱鸡的短步枪弹;温彻斯特M1907,同样是打过男友1都知道,.351WSL就一大号马格南手枪弹,所以全枪尺寸和后座力都控制得很好;刘易斯M1917战斗步枪,那玩意活脱脱就一FAL,更多的奇葩实验品不说了,离题太远了。

说回stg44。元首毕竟还是喜欢拉大栓,所以就算是stg44也是工程师背地里的私货,来了手先斩后奏。咱们这里主要说说它的子弹,7.92x33kruz,可控性的确非常好,非常好,扔二战吊打一票冲锋枪。咱们说说数据,弹头重122格令(7.9g),初速685,枪口动能1886J。对比下被人骂得不行的7.62x39 M43,也就是AK的弹,弹头重123格令(8g),初速730,动能2108。好了问题来了,M43被人喷成尿尿弹,那么7.92x33算什么?………………

妥协是这样的啦,你想400米连发还不想上天是这样的啦……

你看北约三剑客,M14,FAL,G3,都是吹精度好,但那是单发,连发起来谁不是上天?什么你是肉山大魔王?你是战斗民族?好吧,当我这话没说。(注:看见有种说法是M14早期品控很糟糕,单发散布看心情,至于M21是严挑细选后的结果。这种说法问国外发烧友求证下吧。另外这三者在国外还可以叫battle rifle也没毛病)

别说AK了,就算PKM连射战斗民族也能给你压得稳稳的。

后来小口径化给步枪指了另一条路,靠缩口径而不是切蛋壳减小后座力还能获得神奇的弹道特性,何乐而不为?于是ak74连射散步比M16还好。

至于短突一抓一把啊,MK18啊,AKS74U啊。这两不上制退器消音器吵得很还跳得很,毕竟小口径步枪弹不是设计让你在SBR里射的,火药燃烧不充分肯定这样,而且浪费子弹性能,射程短了不少。但是巷战中短突不光是方便,因为论方便它比不上冲锋枪。但是步枪弹和手枪弹的杀伤效果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干嘛要选冲锋枪?同理适用于PDW。4.6、5.7这种非主流口径是针对PDW需求特别搞的,5.7搁手枪上嫌后劲太大,4.6搁手枪上则根本卖不出去,远距离上他们比起小口径弹都吃亏。至于题主说的蜜獾,那是野猫弹,哦不,亚音速弹,本来就是特殊要求的产物,论数据跟kruz弹一个样,动能徘徊在1800J上下。它的确有高速的弹头,但是7.62的口径,弹头重量跟5.56差不多是5g,我……唔……我有5.56x45或者5.45x39又不想玩blackops的话,要它何用?……

除此之外,我前面一直强调,冲锋枪是种简单轻便的玩意,自由枪机包办一切手枪弹(.50AE&各路大口径左轮马格南弹:给你一次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然而实际上没有冲锋枪打这种子弹吧……点50贝奥武夫本质是大号手枪马格南弹,都用了AR结构来射击,而且论枪口动能已经比M43强了,只不过弹头太重限制了初速和射程)。冲锋枪硬上突击步枪弹,更高的膛压导致的是,简单的自由枪机不能包办一切(除非增重),结构必然变复杂,必须要有导气原理或者别的什么去缓冲弹药的劲,这样冲锋枪必然增大增重,不就……变成了短突……


参考:

自然少不了枪炮世界啦

更少不了维基英文啦

还有TFB的这几篇文章,1942年前的突击步枪发展史

关于费德洛夫原先计划用的6.5毫米新弹可以看这篇文章,我没理解错的话蛋壳长度去到57毫米,要求初速860MS?………………:

The Original 6.5mm Cartridge of the Fedorov Avtomat - The Firearm Blog

user avatar

不是冲锋枪选择了小弹药,而是为了连发手枪弹才研发冲锋枪。

首先冲锋枪的枪弹最好解决,套用现有手枪弹就行,这一步就解决了弹药通用性问题。

最早的MP18的MP就是德文机械手枪的缩写,说明那玩意就是用手枪弹且能连发的新型枪种。由于手枪弹威力小,后坐力也正好拿来给枪机重复装弹击发。

同期的BAR虽然也能连发,但是因为全威力步枪弹的原因,连发效果不佳,而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整枪太长太重。另外步枪弹也很重,导致弹匣带弹量太小,近一步限制了大头兵用BAR,所以BAR实际一直充当班用机枪火力。

在一战的堑壕烂泥地里,栓动步枪在夺取堑壕时火力贫弱且又长又笨,土豪米军的BAR甚至比栓动步枪还要笨重,而马克沁机枪也没法上刺刀冲锋,各国才开始研发新式连发枪支。另外的答主提到步枪弹近距离杀伤效果不佳且射程溢出严重的问题,也是新型枪支的催化剂。解决的方法是德佬用上MP18冲锋枪,美国佬用上喷子,前者能轻易压制敌方火力,后者对敌军士气打击极大。

间战期针对MP18射速快的特点,各大国多有研究。美国私营军火商拿出汤普森来卖,虽然军方并不满意重量,但是不法之徒们却很喜欢。卡彭搞的血色情人节大屠杀如果是用春田步枪或者BAR甚至是土造枪,未必会有那么大的轰动效应。典型的美国匪徒做法:车后备箱装几把50发弹鼓的汤普森,开到目标面前,下车取枪,距离目标约10米内扣住扳机打完子弹,空枪扔回后备箱,上车走人,整个过程也就一两分钟。50发弹鼓太重?不存在的。由于这种定点清除的行动现场相当骇人,新闻轰动性非常炸裂,因此带着弹鼓汤普森的礼帽立领风衣匪徒一度是好莱坞经典反派造型。对于有如此强大火力的匪徒,执法部门只能对等报复,也抄起弹鼓汤普森。军方其实一直明白冲锋枪在未来战争中的威力,只是嫌弃汤普森太重而已。

欧洲倒是没有停留在手枪弹连发,他们想的是缩水现有步枪弹以降低过大的后坐力。但是研发20多年唯一量产的只是战争结束前的STg44,甚至德佬给的正式编号是MP44。

二战正式开打了,德佬拿出MP30/40,苏联佬拿出波波莎,英国佬勉为其难拿出玩具枪司登,美国佬除了汤普森,快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也有注油枪M3。冲锋枪就这样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威力。毕竟交战距离一直趋近,栓动步枪已经疲态尽显。至于二战后阿米想用M14换掉加兰德、BAR、M1卡宾、汤普森跟M3注油枪,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棒,冲锋枪的弹药选择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学问。很多人一看冲锋枪那小巧的样子,再联想到它“突突突”的射速,自然会觉得它肯定用小弹药。这背后其实有不少现实的考虑,并非只是为了“显得小巧”。首先,得明白冲锋枪的设计初衷。它诞生于一战末期,当时人们需要一种比步枪更轻便、火力更密集、适合近距离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现实武器原理的一些有趣结合。在《和平精英》(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吃鸡”)里,冲锋枪的子弹看起来确实比步枪大,但论起单发伤害,却往往不如步枪。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弹药的“口径”不直接等于“威力”。在现实世界里,弹.............
  • 回答
    关于巴以冲突,为什么许多人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人道主义以及道义上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冲突。历史的根源与叙事的主导性首先,很多支持巴勒斯坦的人认为,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以色列在1948年建立国家过程中以及之后扩张领土的行为,这.............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中,中国民众普遍更倾向于支持俄罗斯而非同情乌克兰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多层面、复杂交织的议题。与其简单地说“大多数国人支持俄罗斯”,不如说在官方叙事和信息传播的主导下,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俄罗斯抱有同情或理解,同时对乌克兰的处境则显得相对冷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 回答
    你感觉冲牙器“没大有感觉”,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犯嘀咕的。本来想着它能把牙缝里的脏东西冲得干干净净,结果用完感觉好像也没啥大变化,甚至有些平平无奇。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清楚。1. 期望值过高,现实可能没那么“爆炸”首先得承认,很多宣传把冲牙器说得跟“牙医级洁净”似的,能冲走一切污.............
  • 回答
    牛市末期大家奋不顾身冲进去,这是一种典型的 羊群效应(Herd Mentality) 和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情绪 的综合作用,再加上 对风险的认知模糊 和 过往成功的惯性思维。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现象:一、 羊群效应: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赚 .............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股市场的波动堪称过山车,先是经历了一轮剧烈的抛售,随后又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甚至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大幅上涨。这种先跌后涨的走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每个关键要素的影响。一、最初的恐慌性抛售:不确定性与风险规避的爆发冲突爆发之初,全球.............
  • 回答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区确实普遍出现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可以从信息传播、地缘政治、文化情感以及舆论引导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透明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冲突初期,大量的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通过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经济、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中餐与酒能够相对完好地保留,而中医却需要“保护”,并且西医对中医的冲击远大于西餐对中餐的冲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中餐与酒的生命力:文化根基深厚、适应性强、经济驱动 深厚的文化与.............
  • 回答
    大唐与大汉,同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却在面临重大危机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是惊心动魄的劫难,而黄巾起义则直接加速了大汉的死亡。为何大唐能浴火重生,而大汉却因此分崩离析?这背后,是制度的韧性、统治者的决断、经济的支撑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一、制度的底蕴与调适能力:.............
  • 回答
    特警装备与实战对抗:面对重火力,他们如何应对?特警,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应对极端暴力事件的精锐力量,其装备配置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当面对歹徒拥有重型武器,如大口径重机枪、全自动冲锋枪、热成像狙击枪,甚至火箭筒时,特警能否形成有效压制,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特警.............
  • 回答
    关于越战时期AK47(以及中国的56式冲锋枪,下文统称“AK”)和M14步枪在枪口上跳问题上的口碑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AK系列和M14都存在枪口上跳,但M14在这方面的“臭名昭著”程度远超AK,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而且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战术背景、枪械设计理念以及士兵的使用体验。.............
  • 回答
    2010 年代,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在许多西方国家和地区,大家习惯将厕纸直接冲入马桶,而在中国,出于各种原因,人们更多地选择将用过的厕纸放入垃圾桶。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背后牵扯着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拉回到 .............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留考的成绩真的很棒!11月的成绩,日语251,记述30,文综126,数学100,这说明你在日语的理解和表达上都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记述能拿到30分,说明你对文章的逻辑和论证能力也很强。数学100分更是证明了你的基础扎实。前期能合格拓殖大学,这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起点。现在你问后期还能冲什么大.............
  • 回答
    讲到“流浪地球”这种将整个地球作为载体的宏大叙事,你提到的《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确实是一部值得比较的电影。但要说“最接近”嘛,可能还得稍微梳理一下这两部作品的核心概念和表现方式。《天地大冲撞》的故事围绕着一颗巨大的彗星即将撞击地球展开,引发了全球性的恐慌和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电影的重.............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场绝对的灾难,远超我们能想象的任何一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一粒尘埃大小”在这里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概念。一粒尘埃的尺寸大约是 1050 微米(μm)。而我们讨论的是“中子星物质”,这物质的密度是天文数字级的。中子星是由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坍缩形成的,其核心主要由紧密排列的中子构成。它的密度大约是.............
  • 回答
    特斯拉在杭州发生的冲撞酒店事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其车辆的“失控加速”问题上。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因为这类事故登上新闻头条,类似的事件在全球各地都曾发生,给车主和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担忧。那么,为什么特斯拉车辆会如此频繁地出现所谓的“失控加速”现象呢?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设计.............
  • 回答
    当然,古代战场上,十几万人的规模作战,摆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优势、统一指挥、保持阵型以及降低混乱程度。 十几万人作战为什么要摆阵?试想一下,十几万大军如果毫无章法地涌上去,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摆阵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指挥与协同作战: 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武器发展史中一个有趣的转折点。要回答为什么冲锋枪之后没有“顺理成章”地出现突击步枪,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技术背景、战场需求以及军事思想。首先,我们得明白冲锋枪和突击步枪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冲锋枪的诞生:硝烟弥漫中的呼唤冲锋枪(Submachine Gun,SM.............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