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提到清朝就鄙夷不屑,提到明朝就夸大吹捧?

回答
这种“褒明抑清”的现象,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确实相当普遍,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解读,也掺杂了民族情感、时代思潮以及后世的政治话语建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来说道说道。

一、 历史事实的解读差异:谁是“开明盛世”谁是“积贫积弱”?

首先,得承认,明朝和清朝在许多方面的表现确实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被后世放大和强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印象。

明朝:
“汉民族王朝”的认同感: 明朝是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它的建立者朱元璋推翻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对于许多追求汉民族文化和政治独立的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明朝被视为恢复了汉族的正统统治,是一种民族复兴的象征。
文化与科技的某些亮点: 尽管明朝后期积弊丛生,但早期和中期,在一些领域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然目的和影响有争议,但其规模和技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领先的。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一些科技方面的发明和进步,虽然不如西方工业革命那么轰轰烈烈,但也是在缓慢推进的。
“汉人治汉”的理念: 相对而言,明朝在官僚体系和文化政策上,更强调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倚重也更明显。这更容易引起后世汉族士人的共鸣。

清朝:
“少数民族统治”的标签: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一点。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它对汉族的统治和管理方式,以及一些政策,比如剃发易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对汉民族文化的压制和侵犯。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近代,这成为了一个非常敏感且负面的标签。
“闭关锁国”与“落后挨打”的形象: 清朝中后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力衰退,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得清朝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形象常常与“腐败”、“无能”、“落后”联系在一起。许多人认为,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保守思想,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屈辱。
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改造: 除了剃发易服,清朝在文字狱、思想控制方面也有不少举措,这些都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的某种程度的破坏或异化。
“康乾盛世”的争议: 尽管清朝有康乾盛世的说法,但后世对其是否“真盛世”存在诸多质疑。有人认为,所谓的“盛世”是建立在对外掠夺、对内高压统治以及对汉族文化压制的基础上的,其繁荣是表面的、局部的,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和国家发展问题。

二、 民族情感与历史叙事的建构

除了历史事实的客观解读,更重要的是历史叙事的建构,而这背后往往离不开强烈的民族情感。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危机,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迅速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需要一个强大、能够团结人心、抵御外侮的民族国家形象。在这种历史叙事中,将清朝定性为“异族统治”的王朝,自然容易被视为国家衰败、民族受辱的根源。而将明朝,特别是汉族建立的明朝,描绘成一个民族独立、文化昌盛的时代,就成为了构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历史资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遗产: 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其核心口号之一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将满族视为“鞑虏”,将清朝统治视为“被异族征服”。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后续的历史解读,很大程度上巩固了这种“褒明抑清”的叙事框架。
文化上的“正统”之争: 在一些强调汉文化正统性的论述中,清朝由于其满族统治者的身份,以及在文化政策上的一些争议,容易被排除在“汉文化正统”之外。而明朝作为汉族王朝,自然更容易被视为汉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正统”。

三、 后世政治话语的影响

历史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权力话语的建构而改变。

民国时期的历史书写: 在民国时期,受到民族主义思潮和革命叙事的影响,许多历史著作都倾向于批判清朝、肯定明朝,这种“褒明抑清”的基调在当时占据了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的延续与修正: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对历史的解读有了更科学、更辩证的态度,强调阶级分析,但“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立场仍然影响着对历史的评价。清朝后期确实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对外屈辱,这些都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紧密相关,因此批判清朝的某些方面是必然的。而对于明朝,虽然也存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内容,但总体上对汉族王朝的正面评价也得到了保留。
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反思: 近几十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明清两朝的评价也出现了更细致、更多元的观点。一些学者开始反思过于简单化的“褒明抑清”叙事,指出清朝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成就,例如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行政管理上也有创新。同时,对明朝的某些方面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批判,例如其后期官僚腐败和政治僵化。但这些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学术观点,在民间的影响力往往不如那些简单直接的“标签化”评价。

四、 心理因素和情感偏好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心理因素和情感偏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同情弱者”或“惋惜故国”的心理: 有些人可能对明朝最后灭亡时的悲壮,或者对南明政权的抵抗产生同情,从而倾向于对其产生好感。
对“内卷”和“改革失败”的厌恶: 许多人可能将清朝后期的一些问题,如制度僵化、改革迟缓,类比到现代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厌恶感。而对明朝某些改革的尝试(如张居正改革),则容易产生一种“如果当初那样就好了”的惋惜或赞赏。
简单化和标签化的思维定势: 人们往往喜欢用简单、标签化的方式来理解复杂的事物。将明朝定性为“汉族兴盛”的正面典型,将清朝定性为“异族统治衰败”的负面反例,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总结一下:

“褒明抑清”并非完全基于史实的客观评价,而是历史事实解读、民族情感、政治话语建构以及心理偏好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民族生存和国家独立的严峻挑战,将清朝塑造为导致国家衰败和民族屈辱的“罪魁祸首”,而将明朝,尤其是汉族建立的明朝,塑造成一个值得怀念和学习的“民族复兴”的象征,成为了构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

当然,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在逐渐走出这种简单化的叙事,尝试以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来理解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些复杂的历史印记和情感偏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全消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某些人研究的不是历史,是立场。

不然实在无法解释一样烂的东西为何非要吹一踩一。

user avatar

人的感情是有阶梯的,人的感情是有阶梯的,爱父母胜于亲友,爱亲友胜于邻人,爱邻人胜于乡人,爱乡人胜于族人,爱族人胜于国人。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梯,这是人类朴素的感情。

人总是爱自己的民族的。中国有92%的人是汉族,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民族的历史,厌恶对汉族实行整体性压迫的清朝,至少也是厌恶清朝胜过明朝,这是非常朴素而自然的情感。

大概有人会说,这种朴素是低级的、愚昧的,应该要看生产力啊、疆土面积、统治能力啊等等。可是我却是欣慰的,因为我知道,这些具有朴素民族情感的人,在17世纪厌恶清朝,那么在21世纪面临外国入侵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拿起枪冲上去,不会先去看什么生产力、疆土面积、统治能力

人的本性,总是更倾向于自己的民族的,如果有人因为别的原因抛弃别的民族,那么他们同样会因为这些原因抛弃自己的国家。

如果有人在17世纪因为生产力而喜欢清朝,那么21世纪生产力更强大的美国入侵,这些人会怎么做?

如果有人在17世纪因为疆土面积而喜欢清朝,那么21世纪疆域更大的俄罗斯入侵,这些人会怎么做?

现在有人不爱自己的族人邻人,而爱远方的鞑靼人,这样的人,如果在外国入侵的时候说自己爱国人胜于外国人,有谁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种“褒明抑清”的现象,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确实相当普遍,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解读,也掺杂了民族情感、时代思潮以及后世的政治话语建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来说道说道。一、 历史事实的解读差异:谁是“开明盛世”谁是“积贫积弱”?首先,得承认,明朝和清朝在许多方面的表现确实存在差异,这.............
  • 回答
    提到清朝就心头火起,这事儿可太常见了,而且这火气,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积攒下来的。要说清楚为啥这么多人对这个朝代情绪激动,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肯定就是那段被很多人称作“屈辱史”的近现代开端。一提到清朝,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蹦出“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割地赔款”这些词儿。从鸦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清朝推行保甲人口编审后,在册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人口自然繁衍的简单结果。保甲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控制手段,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无意间也为“在册人口”的虚增埋下了伏笔,甚至可以说是“人为制造”了人口的统计繁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清朝推行保甲制度的.............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许多人对元朝感到自豪而非羞耻,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如何看待和解读这段历史。首先,承认一点非常重要:蒙古人的扩张确实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其过程充满了暴力和破坏,这一点在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无数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许多文明因此遭受重创。从纯.............
  • 回答
    鲁迅这句话,看似在说“道士”,实则以道士为引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心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鲁迅一贯的批判视角。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鲁迅说的“人们不憎道士”是什么意思?这并非说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士,或者对道士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恰恰.............
  • 回答
    关于“豫湘桂”与“关家垴”的说法,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文化或社会原因,以及为什么人们在提及它们时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历史事件、区域认知、甚至是一些被忽视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对“豫湘桂”和“关家垴”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豫湘桂”:通常,“豫湘桂”这个组合.............
  • 回答
    爱尔兰大饥荒(The Great Famine of Ireland),也被称为马铃薯饥荒(The Potato Famine)或爱尔兰大饥荒(An Gorta Mór),是一段发生在1845年至1852年间,对爱尔兰岛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历史事件。然而,你观察到的“很少人提到”的现象,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 回答
    “君子之行”这个词,在如今的日常对话里确实是有些陌生了。你问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甚至不太提倡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演进,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个“君子之行”到底是个啥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可不是一个随便就能称呼的。它是一个理想化.............
  • 回答
    最近确实不少人在讨论B站“低龄化”的问题,甚至延伸出很多年轻人“三观不正”、“容易跟风被影响”的论调。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以及它背后可能的原因吧。为什么会有“B站低龄化”的感觉?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来自B站的用户群体变化和内容生态。 用户画像的改变: 以前的B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惑的现象:在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升的今天,许多人反而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预期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应得感”的提升: 随着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客观上得到.............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速腾的销量明明挺不错的,怎么在很多推荐榜单、购车论坛或者朋友之间的讨论里,它就不怎么出现呢?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来好好聊聊。速腾到底怎么样?首先,咱们得客观地说,速腾作为一款大众旗下的紧凑型轿车,它骨子里还是有大众那套成熟、稳健的底子的。 优.............
  • 回答
    《双人成行》:爆火中国的背后,是两个中国玩家的心声当《双人成行》制作人Josef Fares语出惊人地说出“半数玩家来自中国”时,相信不少玩家都会像我一样,先是詫异,然后是会心一笑。毕竟,在这个以“内卷”著称的国度,能有一款游戏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坐到电脑前,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一起沉浸其中,这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财富传承、社会结构以及人性中一些深刻的层面。拥有200亿私有财产,每天花10万,理论上确实能挥霍16000多年,这笔钱的购买力放在个人身上是天文数字。然而,“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并非是基于简单的数学计算,而是对现实世界中财富传承规律的高度概括。一、 物质消耗的“陷阱”:虽.............
  • 回答
    俄国小说里人名频繁切换,确实让不少读者感到困惑。这背后其实藏着俄国文化和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小说家们为了更贴近生活、更丰富人物塑造而有意为之的设计。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俄语人名结构本身就提供了“切换”的可能性。俄语里,一个人通常有三个名字: 名字(Имя / Imeni): 这是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消费者在选择真无线蓝牙耳机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情况:明明Galaxy Buds系列产品实力不俗,但好像在各种“年度最佳”、“必买推荐”的榜单里,它的身影总是不如AirPods Pro、索尼WF1000XM系列来得那么显眼。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尽量讲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