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人提到爱尔兰大饥荒?

回答
爱尔兰大饥荒(The Great Famine of Ireland),也被称为马铃薯饥荒(The Potato Famine)或爱尔兰大饥荒(An Gorta Mór),是一段发生在1845年至1852年间,对爱尔兰岛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历史事件。然而,你观察到的“很少人提到”的现象,实际上是不准确的。爱尔兰大饥荒实际上是一个在历史学界、爱尔兰本土以及国际上都被广泛研究和提及的重大事件。

之所以你可能觉得“很少人提到”,可能是因为:

对比其他更具现代性的灾难或冲突,其信息传播方式不同: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饥荒可能不如战争或政治事件那样容易通过社交媒体或新闻头条获得即时关注。
历史事件的“可见度”会随时间和语境变化: 对于非爱尔兰人来说,在缺乏特定历史教育或文化联系的情况下,对其的提及频率可能不如其他更广泛知名的历史事件。
某些文化语境下的敏感性: 在爱尔兰本土,饥荒是民族创伤,其讨论方式和频率是内化且深远的,可能不总是以大众媒体的形式出现。
语言和术语的差异: 可能你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更多使用英文,而“Gorta Mór”在爱尔兰盖尔语中也指代这场灾难。

现在,让我们来详细地讲述爱尔兰大饥荒,以纠正“很少人提到”的误解,并展现其深远的意义:

一、 根源与背景:一个脆弱的经济体

爱尔兰在19世纪初是英国的一部分。然而,爱尔兰的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为饥荒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 土地制度与佃农经济: 大多数土地由少数英国地主拥有,爱尔兰农民则是承租的佃农。他们租种的小块土地上,大部分产出要用来支付租金,剩余的微薄收入才能用于养活家人。为了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许多佃农只能种植产量最高、最易于种植的作物。
2. 对马铃薯的过度依赖: 马铃薯成为了爱尔兰绝大多数人口(特别是贫困阶层)的主食。一英亩马铃薯可以养活比其他任何谷物多得多的人口。它的高产量、营养价值(相对而言)以及在贫瘠土壤中种植的适应性,使其成为穷人的救命稻草。然而,这种高度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使得整个爱尔兰的粮食安全极度脆弱。
3. 贫困与人口增长: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爱尔兰人口快速增长,超过了800万。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几乎没有储蓄或替代性的食物来源。

二、 灾难的导火索:马铃薯晚疫病

1845年,一种叫做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真菌病害从北美传播到欧洲,并迅速席卷了爱尔兰。这种疾病会迅速腐烂马铃薯块茎,使其无法食用。

1845年: 第一次大规模的马铃薯歉收,尽管如此,仍有约三分之一的马铃薯作物完好。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但效果有限。
1846年: 歉收更为严重,几乎整个马铃薯作物都因病害而毁。这对依赖马铃薯的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1847年: 被称为“无望之年”(The Year of the Great Cold或The Black Year)。由于前一年作物歉收,许多人营养不良,对疾病的抵抗力极低。同时,寒冷的天气也加剧了困难。
1848年: 马铃薯病害再次发生,尽管程度比前几年稍轻,但由于前几年的饥饿,许多人已经无法恢复。
18491852年: 尽管马铃薯病害的影响逐渐减弱,但饥饿、疾病(如伤寒、霍乱、痢疾等传染病)以及人们因绝望而逃离家园,仍在持续造成死亡和痛苦。

三、 英国政府的应对与争议

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是爱尔兰大饥荒中最具争议的部分。当时的首相是罗伯特·皮尔爵士(Sir Robert Peel),他的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

进口玉米(Indian Corn): 皮尔政府在1845年进口了价值约10万英镑的玉米,并将其出售给爱尔兰民众。然而,爱尔兰人并不习惯食用玉米,而且玉米的烹饪方式也与马铃薯不同,导致初期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玉米的供应量远远不足以填补马铃薯的空缺。
公共工程项目: 政府也组织了公共工程项目,让失业的农民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以购买食物。然而,这些工作往往是重体力劳动,而饥饿的工人们却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体力,反而消耗了他们本已不多的能量。
救济法案与经济自由主义的限制: 随着皮尔政府的下台,约翰·罗素勋爵(Lord John Russell)领导的新政府上台。新政府受到自由经济学(Laissezfaire)思想的影响,认为政府不应过度干预市场。他们逐渐减少了政府的直接救济,转而依赖地方政府的救济,并鼓励私人慈善机构的援助。然而,爱尔兰的地方政府本身就非常贫困,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救济责任。

为什么英国政府的应对被认为是不足和错误的?

“自由放任”政策的僵化: 在如此大规模的灾难面前,坚持“不干预”的经济原则被认为是冷酷无情的。
继续出口粮食: 令人震惊的是,尽管爱尔兰面临严重的饥荒,英国政府允许或未能阻止爱尔兰继续向英国出口大量的农产品(如牛肉、奶制品、谷物等),这些农产品本可以用来喂饱爱尔兰人民。这被许多人视为英国政府的失职,甚至是一种蓄意的剥削。
救济措施的设计缺陷: 公共工程的低薪酬和繁重劳动,以及要求获得食物前必须劳动,使得许多体弱或年幼的饥民无法获得帮助。
济贫法(Poor Laws)的恶化: 政府试图通过济贫法将救济责任转移到地方和教会,并要求那些最贫困的家庭必须先放弃他们的土地才能获得救济。这导致了大规模的驱逐和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了灾难。

四、 饥荒的后果:毁灭性的影响

爱尔兰大饥荒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彻底改变了爱尔兰的面貌:

1. 人口锐减: 在饥荒期间,估计有100万至150万人死亡(死于饥饿、疾病或移民途中的人)。另有约200万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主要目的地是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这使得爱尔兰人口从1841年的约800万,锐减到1851年的约650万。
2. 持续的饥饿和疾病: 即使在饥荒最严重的几年过去后,许多地区仍然遭受着持续的贫困和营养不良。疾病成为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与饥饿相关的传染病。
3. 土地结构的改变: 许多小农场因无力支付租金而被地主取消了。许多土地被合并成更大的农场,以畜牧业为主,而非种植业。这改变了爱尔兰的农业景观。
4. 社会和文化影响:
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强化: 许多爱尔兰人将饥荒归咎于英国政府的压迫和冷漠,这极大地激发了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为后来的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
爱尔兰盖尔语(Irish Gaelic)的衰落: 许多说盖尔语的贫困地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许多人死亡或移民,导致盖尔语的使用者数量急剧下降。
对海外爱尔兰社区的影响: 移民们也成为了爱尔兰文化和政治的传播者,并在他们所到之处形成了重要的爱尔兰移民社区。
5. 长期的心理创伤: 饥荒对爱尔兰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至今仍在影响着爱尔兰文化和对历史的认知。

五、 为什么现在仍然被提及?

如前所述,“很少人提到”的说法并不准确。相反,爱尔兰大饥荒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对历史学和人口学研究的意义: 它是研究人口动态、经济危机、社会结构以及政府应对灾难的经典案例。
对爱尔兰民族认同和政治的重要影响: 饥荒是塑造现代爱尔兰民族认同和独立运动的关键事件。它被视为英国压迫的象征,并成为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重要历史叙事。
对全球粮食安全和援助政策的警示: 饥荒揭示了极端依赖单一作物和贫困的危险,也引发了关于国际援助、政府责任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灾难的长期讨论。
文化遗产和纪念活动: 在爱尔兰,有众多的纪念碑、博物馆、书籍、电影和学术研究致力于纪念和分析这场饥荒。全球各地的爱尔兰社区也会举行纪念活动。

总而言之,爱尔兰大饥荒并非无人提及。相反,它是一个被深入研究、广泛纪念并对爱尔兰乃至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如果你觉得提及的人不多,那可能只是你所接触的信息渠道或社会语境所限。这场悲剧的规模、原因以及后果,使得它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尔兰大饥荒其实并不是「很少提及」,至少爱尔兰共和军当年就没少拿这个说事……

我当初查阅北爱尔兰问题相关资料的时候就对这段历史有过不少了解。

但要是说知名度,你也得看跟谁比。

爱尔兰大饥荒的知名度低于乌克兰大饥荒,可能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时间不同,爱尔兰大饥荒发生于1845年至1852年之间,而乌克兰大饥荒发生于1932年~1933年。

一方面,时间越近人们的印象越深刻,时间越远人们的印象越模糊,这是自然的。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许有波折,但总体还是要向前发展的,你八岁尿炕自然是发育缓慢,你要十八岁还尿炕,那就有点骇人听闻了……

第二,地点不同,乌克兰那是个什么地方?欧洲粮仓啊那是……粮仓饿死人了是个什么概念?

第三,过程不同,十九世纪的英国对爱尔兰大饥荒的处置可以说是赈灾不力,甚至压根没有赈灾,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乌克兰大饥荒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人祸的比例可能比天灾还大。乌克兰农民的大量死亡,往往不是也因为天灾,而是因为粮食被夺走了,这在现代社会可能更难以被人所接受。爱尔兰大饥荒导致七年内爱尔兰人口锐减约200万人,但这里头有约100万人是逃荒移居海外的,相对而言,乌克兰大饥荒中,苏联政府除了大量强征农民粮食以外,还封锁灾区,禁止灾民外逃,违者要被当做「阶级敌人」处理。

最后,那是苏联,那是口口声声号称要解放全人类,给全人类带来幸福的苏联。

我从不否认,爱尔兰大饥荒和人类历史上的历次饥荒一样,都是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但是我绝不认可利用19世纪的爱尔兰大饥荒为工具,去否认乌克兰大饥荒中某些人丧尽天良的行为。

user avatar

问题不在于很少人提到爱尔兰大饥荒或是乌克兰大饥荒,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只会提两者之一(即使知道另一件),并且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为另一件事开脱,仿佛其中有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合理一些。所以大多数人其实讨论的都不是两件事情本身,讨论两者背后意识形态的因素更重要一些。


补充:

在这个问题中,两场饥荒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事,知道这两场饥荒的人到底是多是少也不是很重要,意识形态的表达才是唯一重要的。今年HBO拍的《切尔诺贝利》在IMDb上有9.5分,豆瓣上有9.6分,但这些分数真的是打给这部剧本身吗?或者说《切尔诺贝利》真的是拍“切尔诺贝利”本身吗?

user avatar

爱尔兰人的人血马铃薯好吃吗?

也不知道某些人是出于无知还是有意引战,这一描述本身就存在问题。实际上,爱尔兰大饥荒在国际社会上出现的频率要高于乌克兰大饥荒。这一方面得益于爱尔兰政府的长期宣传(乌克兰大饥荒则是千禧年后相关历史档案解禁后才被发掘出来的),爱尔兰大饥荒和复活节起义造成了近代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大规模觉醒,并赋予了爱尔兰共和政府当今执政的合法性;又得益于庞大的爱尔兰移民人数。我手中正好有一本美国大学历史教科书,在第十四章关于内战前后的移民这一内容中就记述了正是因为爱尔兰大饥荒才导致了爱尔兰的移民潮,至于冷战后的东欧移民则没这么好运了。

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和同事也较乌克兰大饥荒而言还是更熟悉爱尔兰大饥荒,毕竟他们身边有不少都有爱尔兰血统(仅在美国就有近三千三百万爱尔兰裔,仅次于德裔)。试想如果美国自乌克兰大饥荒后也拥有如此数量之多的乌克兰逃荒移民,搞不好乌克兰大饥荒会比爱尔兰大饥荒的出现频率更高。

从这一回答中,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至少在国际社会上爱尔兰大饥荒和乌克兰大饥荒检索量之间的差别。所以何谈很少人提到爱尔兰大饥荒呢?

也许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乌克兰大饥荒是自由主义者和威权社会主义者间的一个角力场: 自由主义者和威权社会主义者都在试图利用乌克兰大饥荒兜售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也就造成乌克兰大饥荒作为一个键政素材得以在中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造成了爱尔兰大饥荒较少被人提及的假象。

有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威权社会主义者对爱尔兰大饥荒的“执着”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想论证这一逻辑:大英帝国治下存在饥荒,那某政权治下存在饥荒也是合理。如果你试图指责某一政权治下的饥荒,他们会熟练地将大英帝国治下的饥荒拿过来为某政权治下的饥荒进行辩护。然而除了少数有仍存善心的辩论者之外,大部分辩论者依旧会对造成饥荒的真正关键巧妙地没有触及,但依靠诽谤陷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恰如奥威尔所言:

那会有如一场国际象棋锦标赛进行到一半,一个参赛选手突然大声尖叫起来,称对手犯了判国罪或重婚罪。

至于那些在爱尔兰大饥荒中倒在斯基柏林郡郊外的饿殍们,那些被迫吞食毒荨麻暴毙荒野的落魄农民们有谁真正在意呢?那些在哈尔科夫城外被迫易子相食的饥民们,那些不愿意苟活而被活活饿死的义人们又有谁真正在意呢?


愿天下人三餐皆饱。

user avatar

原本想好好找点黑历史,譬如说维多利亚不准奥斯曼苏丹给爱尔兰送粮食。但多看了一眼描述,那么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大阴帝国还活着,而琊垩的苏联已经死掉了。

user avatar

同学,这只能说明你英语不好,而且不会翻墙。

user avatar

?

user avatar

所以恁就这么直接承认乌克兰是苏共殖民地了?

回到正题:

因为殖民之恶是早就被广泛承认、盖棺定论的事情了,无论是爱尔兰还是北美洲,非洲还是印度。

而某些人明明搞的是殖民,还要搞个伟光正的名头,至今死不承认悔改,当然要不断提、反复提。不仅仅该提,我觉得动手都不为过。

看到其他某些答案中所谓的什么死人辩不过活人,真是给 整笑了,他们恰恰说反了——大英帝国才是死人,苏联才是活人——当今的英国体制早已不是爱尔兰饥荒时期的英国体制,而苏联虽然解体了,但苏联的体制仍然在其他地方存活,总提苏联,恰恰是因为它才是阴魂不散的那个,才是活着的、需要被不断堤防警惕的那个。

user avatar

因为没人洗地啊,没人站出来说:

“爱尔兰大饥荒是我伟大的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地主的阵痛”

“饿死的都是封建地主”

“封建地主妄想以破坏土豆生产的形式抵抗伟大的大英帝国”

更没有爱尔兰人站出来写一篇《**是怎样炼成的》

只有正方没有反方,还怎么开开心心的辩(撕)论(逼)

user avatar

证明题主读书少,很多大学有一门选修课(英语系应该是必修课)叫英美概况,据我了解所有版本的英美概况课本都有爱尔兰土豆饥荒内容,而涉及乌克兰饥荒的内容还真没有在我国课本上见识过。

没上知乎之前我都没有听说过乌克兰饥荒,这就是区别。

user avatar

因为题主仅仅只是缩在自己常处的圈子里。建议去欧美看一下英国/欧洲史相关的学术研究有多少爱尔兰大饥荒的项目。

事实上别说历史研究,连我们这儿文学院的课程,都有专门课时用来讲述爱尔兰大饥荒对19世纪欧洲作家创作与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影响,UV也有社科的教授开办过关于爱尔兰大饥荒的相关讲座。

并不是“很少人提到爱尔兰大饥荒”,而是:

在知乎键政/史圈子里,乌克兰大饥荒是比爱尔兰大饥荒更好用的素材。

user avatar

1845年至1852年的爱尔兰饥荒,造成约100万人饿死;

1943年、1974年孟加拉国两次饥荒,估计分别有超过100万人饿死;

1983年至1985年埃塞俄比亚饥荒,约100万人饿死;

1994年至1998年,我们的东北邻国,有一次“苦难的行军”,受影响人数不详;

…………

以上的大饥荒,你听过几个呢?或者说,除了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比如明末时期,你听过几个呢?

爱尔兰饥荒是现今爱尔兰共和国得以建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当事国不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只不过这件事发生在19世纪的西欧,时间空间都离我们太过遥远,关心的人不多,仅此而已。

大饥荒是人类的悲剧,而且天灾往往伴随人祸。只谈人祸部分,正常人的反应是,“谁应负责任?”“我们要改变或消除造成这种惨剧的根源”,正如伟大的爱尔兰人民抗击英国殖民者,建立起爱尔兰人的国家。

有那么一等人,他们秉持这样的逻辑:因为英国殖民造成过大饥荒,所以在另一地的饥荒似乎就不再罪恶;因为有人为英国殖民者辩解,所以他们的开脱就显得理所当然;因为爱尔兰饥荒没有人尽皆知,所以另一地的饥荒,就可以恶意掩盖甚至恬不知耻地拿来揶揄。这类人缺乏基本的同情心,甚至可以用丧尽天良来形容。

别急,上面这段,说的是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事,后来结局大家都知道,救灾不力的蒋氏政权没了。毕竟,蒋氏老说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的继承者,口必称“三民主义”,可是,“民权”“民生”却在人民需要的时刻不见了踪影,所以,要么“三民主义”不行,要么声称坚持“三民主义”那帮人从头到底都是在欺骗。不管怎样吧,拥趸们不要再出来害人了。

user avatar

因为在很多人眼中,这是“天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阵痛”、是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然过程,但就不是英国姥爷们的“人祸”。

他们喜爱“社会达尔文主义”,追求“优胜劣汰”,在他们的历史观中,从没有一个“大写的人”。

这种人,先生早就说过:

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
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但实际上,这是天灾,但更是人祸。

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大饥荒期间即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破坏了爱尔兰粮食自由输入英国的权利,使廉价的爱尔兰的小麦失去了它在英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从而反过来破坏了爱尔兰的农业经济;
在爱尔兰的英国地主,自《谷物法》废除后,无视爱尔兰的饥荒,多半由种植小麦改为经营畜牧业。
看到了吗,他们在那些人赖以为生的土地上放牛放羊,却不放爱尔兰人一条生路。
爱尔兰人饿死了关英国姥爷P事!因为英国姥爷们出的价格更高,所以他们理应享用面包;
爱尔兰人没有钱,所以他们的哪怕一片面包的需求都不算需求。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普通人不需要牛奶吗?不需要面包吗?不需要一件冬季保暖的衣服吗?那为什么他们还要把牛奶倒进河里,为什么还要大量减产甚至销毁衣服?
因为这确实是需要,但,没有钱的需求,不算需求。
这不,本来就饥荒,英国地主把有限的土地拿来发展畜牧业更大减弱了抵抗饥荒的能力,从而相当程度的加重了饥荒的发展。
在这5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约一百万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因为这场饥荒,后来经济学特别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吉芬商品”,意思是只要有必需品供给,无论品质多差,多高价格,都会买下来。

你问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想活下来啊!

你以为对爱尔兰人这样,对别的地方就能好到哪里去?

田朴珺小姐所展示的英伦贵族文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英国纺织品的冲击之下,印度原本的纺织业和小农经济社会迅速崩溃,并且在印度农民带来了大面积的赤贫,接踵而来的就是大饥荒。
在英国统治期间,印度多次发生农村危机和饥荒,其中1876-1878的大饥荒(Great Famine)当中,约有580万人饿死,而英国的纺织业也借由印度的财富快速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工业革命最初的发端。

人皮做鼓,人骨为梆,田女士所谓“盛着纸条”银盘子的反光透露出来的不是绅士的翩翩风度,而是无数饿死的冤魂。

少人关注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刺痛了某些人心里的“英国绅士”的yy;刺破了他们对历史空洞的理解;刺破了他们心中主子“金锄头”的幻想;

毕竟,他们也只会喊喊,三年困难,乌克兰大饥荒,而对英国贵族姥爷犯下的罪行,充耳不闻。


想了解爱尔兰大饥荒,可以看我另一个回答:

前面是完全的史实。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主流舆论都是英语。

类似地,你也可以在中文论坛知乎上搜到“古代中国是如何在侵略性不强的情况下实现领土扩张的?”这样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尔兰大饥荒(The Great Famine of Ireland),也被称为马铃薯饥荒(The Potato Famine)或爱尔兰大饥荒(An Gorta Mór),是一段发生在1845年至1852年间,对爱尔兰岛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历史事件。然而,你观察到的“很少人提到”的现象,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和国家叙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提及不如日本侵华史那样频繁和深刻,甚至会觉得对日本的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负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侵略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虽然也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 回答
    提到清朝就心头火起,这事儿可太常见了,而且这火气,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积攒下来的。要说清楚为啥这么多人对这个朝代情绪激动,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肯定就是那段被很多人称作“屈辱史”的近现代开端。一提到清朝,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蹦出“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割地赔款”这些词儿。从鸦片.............
  • 回答
    最近确实不少人在讨论B站“低龄化”的问题,甚至延伸出很多年轻人“三观不正”、“容易跟风被影响”的论调。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以及它背后可能的原因吧。为什么会有“B站低龄化”的感觉?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来自B站的用户群体变化和内容生态。 用户画像的改变: 以前的B站.............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观察入微,而且思考得很深。婆媳关系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但我们听到的更多是关于婆婆“刁难”儿媳的说法。这并不代表儿媳欺负婆婆的情况就不存在,而是这种现象相对来说不那么普遍,或者说,在表达和认知上有所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不对称”。首先,我们得承认,儿媳.............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有感触了!每次去超市看到那盒盒亮晶晶的车厘子,价格简直了,但架不住大家买得欢。再看看旁边国产大樱桃,虽然长得也不赖,名气却小很多。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止是“贵”和“便宜”这么简单。一、 品种、产地与品种的“魔力”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车厘子”这个词,其实是个广义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它泛指那些.............
  • 回答
    提到江南,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江浙,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渊源与地理疆域的演变: “江南”概念的起源与早期界定: “江南”字面意思就是“江之南”,最早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在中国古代,长江作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叙事中常见的关注点差异。要说“很多人提苏联大饥荒,而很少有人提美国大萧条饿死几百上千万人”,这其中有一些需要细致梳理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饥荒的规模和对死亡人数的估计,以及历史叙事和公众关注度。关于饥荒的规模和死亡人数: 苏联大饥荒(Holodom.............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文化和社会议题,涉及到历史、身份认同、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表达方式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有些外国人在公开场合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血统,而中国人相对较少提及,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文化与历史的烙印:不同的“根”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同文化对于“血统”的定义和重视程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人们情感的微妙之处。张献忠的“趁火打劫”和南明的“联虏平寇”,看似都在利用时局,但为何一个少被指责,一个却招致骂名?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点,我试着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趁火打劫”和“联虏平寇”的性质和语境有什么不同。张献忠的“趁火打劫”: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游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差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声名远扬,而欧美游戏制作者却相对低调,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为什么日本游戏制作人这么出名?日本游戏制作人,尤其是那些创造了许多经典IP的制作人,他们的名字往往与作品紧.............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熊,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挺让人唏嘘的。看着那些被圈起来的熊,再听着它们不时发出的吼叫,确实很容易让人心生怜悯,觉得它们挺可怜的。毕竟,熊是大自然里的精灵,本该在广阔的山林里自由自在地奔跑,而不是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供人观赏。至于为什么会有“杀死咬人的熊”这样的提议,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不提倡学C2驾照,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单单是好不好开的问题,更涉及到一些实际的考量。我尝试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一下,希望能讲得够明白:1. 潜在的“不够用”感: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C2驾照允许驾驶的小型汽车,主要是指自动挡的轿车、SUV等,这是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私家车类型.............
  • 回答
    “拉丁语系”这个词,说实话,它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是最经常被挂在嘴边的术语,但一旦人们开始深入探讨语言、文化、历史,尤其是欧洲的,它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总会适时地出现,而且一出现,往往就能点亮很多东西。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提及它?我觉得原因挺多的,而且这些原因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首先,最.............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
  • 回答
    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很多人开始探讨和倡导移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移民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也包括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医疗保障、更自由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