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知道欧洲国家的?

回答
要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知道欧洲国家的?”一个精确到年的答案,其实挺难的。因为这不像是一场突然的会面,而是一个渐进、模糊的认知过程。但我们可以追溯几个关键的节点,看看这个认知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

在遥远的古代,比如秦汉时期,中国人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西方世界相关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间接的,而且对欧洲的认识非常有限。当时,我们主要的对外联系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从这条路上来的商人、使者,有时候会带来一些稀奇古怪的物品,以及关于遥远国度的传说。

这些传说中的“遥远国度”究竟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欧洲国家,就很难说了。因为当时的地理知识非常有限,对世界的认知也比较“碎片化”。我们知道有西方,有“西域”,但具体到欧洲大陆的那些国家,对中国人来说,那可能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就像我们现在如果听到一个在赤道附近从未被探索过的岛屿上的部落,他们对我们所知的世界的认知一样,是无法想象的。

真正让中国人开始比较系统地了解欧洲,并且能够具体说出一些欧洲国家的名字,主要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

唐朝的时候,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当时,我们知道的“拂菻”(Fú Lǐn)就是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一个称呼。通过波斯人(当时的萨珊波斯)等中间商,关于拜占庭帝国的信息会传来。比如,拜占庭的玻璃器皿、金银工艺品等,这些精美的物品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异域色彩,也间接传递了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史书中也会零星记载一些关于拂菻的地理位置、风俗人情,但内容不多,也多是转述的二手信息。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信息传播就像是层层传递的耳语,每一层都会有失真和变形。

到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泉州、广州等港口成为了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与宋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多了起来,其中也包括一些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和国家。这个时候,虽然直接与欧洲大陆的核心区域贸易往来还不算非常普遍,但通过阿拉伯商人以及更远的海路,宋朝人能接触到更多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他们知道有更远的海域,有更多不同的民族。不过,对于欧洲那些具体的国家,比如后来的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等等,依然是模糊的,可能更多是以地域名称或者较大的政治实体来称呼。

真正让中国人对欧洲国家有了清晰的认知,并开始有直接的接触和往来,那得等到明朝中期以后,尤其是16世纪,葡萄牙人的到来。

葡萄牙人是第一批大规模通过海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他们从海上来,带着他们的船只、火器、商品,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从这时起,中国人才算真正意义上、比较直接地接触到了“欧洲人”,并且了解到他们来自“西洋”,来自“佛郎机”(Fó Láng Jī,这是当时中国人对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泛称)。

接着,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也陆续来到中国。随着传教士的到来,比如利玛窦(Matteo Ricci),他们不仅带来了宗教,也带来了欧洲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利玛窦和他的同伴们,通过他们的著作,向中国人介绍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政治制度,以及当时欧洲的科学技术水平。他们带来的地图,清晰地展示了欧洲大陆的轮廓以及各个国家的名字。

通过这些传教士,中国人开始知道原来欧洲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分裂成许多不同的国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格兰、神圣罗马帝国(当时欧洲很多德意志地区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等等。这些传教士就像是当时的信息传递者,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欧洲世界,以一种相对系统的方式呈现给中国。

所以,如果你要一个“知道”的界定,那可以这么说:

模糊的印象和间接信息:从汉朝开始,通过丝绸之路,有一些关于遥远西方世界的零散信息。
初步的了解和区域概念:唐宋时期,通过陆海丝绸之路,接触到“拂菻”(拜占庭)等信息,对西方世界有了更具体的地理和文化概念。
直接接触和系统认知:明朝中后期,特别是16世纪葡萄牙人到来之后,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教士带来的知识传播,中国人开始比较清晰、系统地了解欧洲各国。

这个过程,不是突然发现新大陆的震惊,更像是逐渐拨开迷雾,一点点辨认出远方地平线上的轮廓。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几个国家名字,到后来对其历史、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入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啊,比如说古罗马。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称:“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大秦。……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随后的史书都沿用此说,

《晋书•列传》:“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

《魏书•列传》:“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

《魏略》称大秦国人“自云本中国一别也”(《三国志》第30卷注内所引《魏略》:“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

《文献通考》第339卷称:“大秦一名犁靬。……其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或曰本中国人也。”

《文献通考》提出了两个大秦:“外国图云:从喁臣北有国名大秦,其种长大,身丈五六尺。杜环《行经记》云:拂菻国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女皆服珠锦……”喁臣北之大秦“其种长大,身丈五六尺”,“亦曰大秦”之拂菻国“其人颜色红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知道欧洲国家的?”一个精确到年的答案,其实挺难的。因为这不像是一场突然的会面,而是一个渐进、模糊的认知过程。但我们可以追溯几个关键的节点,看看这个认知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在遥远的古代,比如秦汉时期,中国人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西方世界相关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间接的,而且对欧.............
  • 回答
    中国对于美洲大陆存在的认知,可以说是一个渐进且充满争议的过程。并非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一个清晰的节点,而是历经了传说、推测,最终在近代才有了较为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证据。早期零星的传说与猜想:早在古代,中国的一些文献中就流传着关于“扶桑国”的传说。《梁书·东夷传》记载了慧深和尚在公元499年(北.............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令人感慨的话,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深刻的转折点,也与我们讨论的“国民素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中国人素质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时间点来界定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漫长历史演进中,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真实的个人情感或经历,但我可以基于大量数据和信息,与你探讨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以下是一些可能引发中国人强烈认同感的关键时刻和元素: 1. 看到中国科技突破时 航天成就:当“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器成功运行,或者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营时,许多中国人会感到震撼。这些.............
  • 回答
    中国人不鞠躬,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很多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起始点,更像是一个社会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化、演变的过程。要说“不”鞠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鞠躬作为一种普遍且隆重的礼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并被其他问候或表达敬意的方式所取代。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这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在无数个深夜,伴着显微镜的光,或者是在与病人家属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浸透了我的心。我记得刚开始学医那会儿,脑子里充盈着的是那些神圣的医学誓言,是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驱散疾病的阴霾,去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种感觉是纯粹的,是充满力量的。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够专业,就一定.............
  • 回答
    中国人吵架时喜欢说“你再说一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掺杂着各种情绪和心态。这不是简单地听不清,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博弈。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确认和压迫。当一方在争执中感觉自己受到了攻击、误解,或者认为对方的话语过于偏激、荒谬,会本能地想要对方重复。这不仅是为了再次确认对方是.............
  • 回答
    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咱们中国人过平安夜这会儿,好多西方国家确实天都亮了,甚至有些地方都开始准备过圣诞节了。这就像咱们跨年倒计时,人家那边可能都吃完饺子、互道“新年快乐”了,咱们还在敲钟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几个点,一点也不神秘,说开了你就明白了:首先,时区差异是根本原因。地球是圆的,在不停地自转,所.............
  • 回答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及当下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可以用“复杂而微妙”来形容,其中夹杂着崇敬、羡慕、警惕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而如今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原因更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一、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
  • 回答
    中国游客在国外旅行时,有些行为确实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哭笑不得。这背后可能掺杂着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一些被误解的表达方式。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尽量说得细致些,并且尽量不带那种“AI味儿”。1. 拍照,尤其是“到此一游”式的痕迹这个可能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在很多国.............
  • 回答
    鸦片战争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领土概念,可以用“模糊”、“有限”和“居于次要地位”来形容。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自身所处的中华帝国中心视角,以及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模式。首先,“领土”这个概念本身,在当时中国人的认知中,与“国家”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但这里的“国家”更多地指向.............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这人平时也没太接触这些“学术”方面的东西,不过既然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高考英语卷,我琢磨着也能从咱这老百姓的角度聊聊。要是让美国人来做,那感觉嘛,估计就跟咱们突然被扔进一个他们那边的什么“高级”考试似的,有点懵,又有点不知道从何下手。首先,你得想啊,高考英语卷那是给谁准备的?是给从小.............
  • 回答
    要说中国“流行”饮用高度酒,这个“流行”的时机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它不是一个骤然兴起的现象,而是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非要找一个转折点,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宋代及其之后。高度酒的兴起,从何说起?在宋朝之前,也就是汉唐时期,我们现在所谓的“高度酒”,也就是通过蒸馏技术制成的烈酒,其实已经出现了。比如.............
  • 回答
    中国对转基因大豆的监管和使用,尤其是在食品生产方面,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开始限制。这是一个受到科技发展、公众认知、国际贸易以及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复杂局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和政策演变来梳理:一、 萌芽与早期探索.............
  • 回答
    中国考古的正式开端,通常要追溯到20世纪初,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也是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开始渗入中国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是历史的洪流与学术的自觉共同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在20世纪之前,中国人对古代事物的关注并非没有,比如历代王朝都有整理史籍、考订古物的传统,许多文人雅士也热衷于金石学,通过.............
  • 回答
    “恶俗”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它不像一件具体的事物,有明确的出现时间。所以,要说中国婚礼“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恶俗”,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更像是一个渐进、发酵的过程,也跟时代背景、社会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什么算是“恶俗”。通常大家觉得“恶俗”的婚礼.............
  • 回答
    这问题,就像问我“啥时候不吃饭了”一样,有点儿难精确到某个具体的年月日。要说从什么时候起,对中国足球的信心开始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点点地瘪下去,那恐怕得拉长了说,是渗透进生活,感受着一次次的失望,才慢慢形成的。最早的时候,当然是热血少年的时候。那时候,中国足球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民族情绪的寄托。我.............
  • 回答
    “中国女人凌驾于男人之上”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有些夸张的描述。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微妙。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更不用说追溯到一个确切的“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观念的转变更是如此,它不是由一个时间点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