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博话题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回答
如何看待微博话题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微博话题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在性别认知和节日文化上正在经历一些微妙的变化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现的背景、背后的诉求、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

一、 话题出现的背景与动因

1. “女生节”的现实存在与流行:
高校自发性节日: “三八”国际妇女节并非对所有女性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在中国,尤其是高校校园里,“三八”妇女节常常被简化为“女神节”或“女生节”,成为学校为女生提供的福利、活动和庆祝的场合。这种由下而上的自发性庆祝方式,逐渐在年轻一代中流行开来。
商业营销的推波助澜: 商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利用“女生节”进行营销,推出各种针对女性消费者的优惠和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女生节”在特定群体中的认知度。
年轻人对“妇女”称谓的敏感: 对于许多年轻女性而言,“妇女”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些年龄、婚姻、家庭等传统标签的联想,她们更倾向于用“女生”来形容自己,以突出年轻、活力和独立。

2. 对“妇女节”内涵的再思考:
历史意义的淡化与曲解: 国际妇女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成就而付出的斗争。然而,在一些语境下,其核心的纪念和争取平等意义被弱化,甚至被娱乐化、消费化。
对“女性”群体定义的扩展: 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群体的概念更加多元化。不仅是已婚已育的女性,还有未婚未育的、追求事业的、独立自主的各种女性。一些人认为“妇女节”的称谓可能无法完全涵盖和代表所有女性的多元身份和诉求。
对男性凝视下的节日符号的抵触: 有观点认为,“女神节”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将女性置于被男性“膜拜”或“犒劳”的地位,而非真正强调女性自身的独立和力量。这种被动的庆祝方式可能与一些女性追求自主和力量的价值观相悖。

3.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使得关于“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讨论能够迅速发酵,吸引大量网民参与。这种话题的出现,本身就是当下社会思潮和年轻人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

二、 话题背后反映的诉求

1. 年轻一代的自我认同与表达:
“女生节”更符合年轻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心理期待。她们希望在节日中被视为“女生”,享受年轻的活力和权利,而非被贴上“妇女”的标签。这是一种对年轻身份的肯定和对传统定义的重新选择。
这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于节日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需求,不希望完全被动接受既定的节日含义。

2. 对性别平等的现代理解:
一部分人认为,如果“妇女节”仅仅是商家促销或男性表达“关爱”的节日,那么它就失去了性别平等的初衷。她们更希望节日能够真正关注女性在职场、社会、家庭中面临的真实困境,并推动性别平等的进步。
将“妇女节”演变为“女生节”,可能被视为一种避免触碰“妇女”这一可能带有负面联想的词汇,从而绕过更深层次的性别议题。

3. 对节日消费主义的反思:
对于过度消费化的节日,一些人持保留态度,希望节日能够回归其本来的意义,而非成为单纯的商业促销载体。

三、 潜在的影响与可能引发的争议

1. 对“妇女节”历史意义的模糊与淡化:
正面影响: 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并参与到与女性相关的节日庆祝中,扩大节日的影响力。
负面影响: 一旦“女生节”完全取代“妇女节”,可能会导致人们逐渐遗忘“妇女节”所承载的历史斗争意义,淡化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艰辛历程,失去节日本应有的纪念和反思的深度。

2. 对女性群体定义的割裂与标签化:
将女性简单地划分为“女生”和“妇女”,可能加剧群体间的隔阂,忽视了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女生”可能被解读为年轻、美丽、需要保护的群体,而“妇女”则可能继续被与家庭、婚姻、生育等传统角色捆绑,这种划分方式可能不利于整体女性解放的进步。

3. 对性别平等议题的浅层化:
“女生节”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年轻群体的喜好和商业营销的驱动,其关注点可能更多集中在年轻女性的消费需求、娱乐活动等方面,而忽略了更广泛的、影响深远的性别平等议题,如职场歧视、生育压力、家暴问题等。

4. 社会认知的分歧:
这个话题势必会引起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观点分歧。
支持者: 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年轻人有权定义自己的节日,并且可以借此吸引更多人关注女性群体。
反对者: 担忧会模糊历史,淡化性别平等的根本诉求,认为“妇女”一词本身是平等的象征,不应被回避或取代。
中间派: 认为可以保留“女生节”作为一种更具活力的补充,但不能抛弃“妇女节”的深层意义,关键在于如何赋予节日更丰富的内涵。

四、 如何更理性地看待

1. 区分节日内涵与庆祝方式: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法定和历史名称是其根基,承载的是为争取性别平等而进行的长期斗争和成就。
“女生节”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自发的、在特定群体(如校园)中流行的庆祝方式或节日变体,它并不必然否定“妇女节”的存在和意义。

2. 警惕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的倾向:
在享受“女生节”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被过度消费主义和肤浅的娱乐化所裹挟,而是要深入思考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性别平等的深层议题。

3. 倡导多元化的节日理解和庆祝:
可以鼓励社会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来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既可以有针对年轻女性的“女生节”活动,也可以有更广泛的、关注女性权益、推动性别平等的议题讨论和行动。
关键在于,无论以何种形式庆祝,都应回归到对女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平等权利的尊重和追求。

4. 关注更根本性的性别平等议题:
比起纠结于节日名称的更迭,更重要的是关注当下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不公,并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总结来说,微博话题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折射出年轻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再诠释,以及对性别平等议题的多元思考。在看待这一话题时,我们需要在理解年轻群体诉求的同时,不忘“妇女节”的历史意义和深层价值,并警惕消费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将焦点放在推动实质性的性别平等进步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讨厌女生节。

首先,女生节取代妇女节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女生节。妇女节是国家法定假日,女生节算个啥节日?顶多算个活动。你说替代就替代,拿人大会议当空气呀。

其次,妇女这个词,已经包含了所有十四岁以上的女性,为什么要民间要单立一个女生节,这是要和谁划清界限呢?

另外,网上有个流传十几年的段子,女生节为什么要选在妇女节的前一日,因为妇女和女生差这么一日。看这些充满着恶臭气息的女生节标语,究竟是给女生过节,还是精虫上脑?

3.7女生节充满着对女性的侮辱、玩弄、轻薄、性调侃。你们不去反对这个三观不正的节日,反而呼吁取代象征女性自由自主、平等平权的妇女节。真是好赖不分了。

——————————————————————

几年前写的老文,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发一遍。

在“女神节”盛行的今天,我觉得“妇女”这个词,很有必要挽救一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但如今似乎“妇女”这个词,不太讨现代年轻人喜欢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女王节”与“女神节”之类的词语,来带代替“妇女节”的称呼。有些商家还以此打出“女神女王”的招牌,来拉拢女性客户。更为甚者,还专门在妇女节的前一天,自创一个女生节。

我觉朋友和亲人之间,私下祝福一声“女神节快乐、女王节快乐”以视亲昵,都没啥问题。但要是形成社会观点,被堂而皇之的做成口号与招牌,那就值得讨论一番了。

以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理解,“女王”、“女神”、“女生”的确比“妇女”要好好听一点,这种叫法本身没什么恶意,却是对“妇女节”意义的一种误解。

妇女节的意义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这个节日的全称。“三八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在前,妇女在后。“劳动”便是这个节日的来源与意义。

为什么是“劳动”?

封建礼教对女性产生禁锢了,因此女性丧失了自己“劳动”的权力的,导致广大女性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逐步沦为了男性玩弄的对象。所以,要想解放妇女,首先就是给予女性劳动的权力,使女性不再成为依附“男权”的工具。

随着妇女解放,女性们开始拥有了劳动的权力,但不平等的待遇却随之而来。为了反抗这种剥削,自20世纪初期以来,无数先进大胆的女性劳动者走上街头,参加妇女运动。抵抗底薪,反对超长工时,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为了纪念这一系列妇女大事件,从1911年开始,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一个为世界妇女争取劳动权利、争取劳动解放的节日。随着国际潮流的影响,中国也在1924年3月8日第一次公开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

国际劳动妇女节,为什么劳动在前,妇女在后,因为这个节日本身就是起源于劳动。

为什么是“妇女”?

在官方辞典中,对“妇女”一词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说文》记载“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

所以只要你成年了,不管是你小姐姐、还是老奶奶。不管你是萌妹子,还是大御姐,都可以称为“妇女”,都能过这个节日。未成年的怎么过节?别忘了还有个节日叫做儿童节。

“妇女”一词有贬义吗?当然没有。它和儿童、老人一样,都是中性名词。那些排斥“妇女”这个词的人,无非是不想让自己冠以年老、生育、劳累的帽子。但说说回来了,年老、生育、劳累真就低人一等吗?用“女王”替换了“妇女”,这是对那些劳动的一线的大量女性的直接贬低呀。如果哪一天要是再觉得“男人”这个词语是在贬低男性,非要用“皇帝”来替换,那可是要杀头的。

即便现在“妇女”一词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已婚已婚”,但“已婚已育”就丢人了吗?我们不都是已婚已育妇女的后代吗?口口声声说要女性独立,结果自己就先看不起“已婚已育”这个标签,非要找个“女王女神”来替换。这是病,要治!

为什么不能是“女生”、“女神”、“女王”?

“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一个团结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如果用女王、女神、女生之类的词语划分出等级,这就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解。一个本身没有贬义的词语,却觉得它是在贬低女性。当“劳动妇女节”变成了“促销女神节”,究竟是谁贬低了谁呢?至于那些叫“女王节”的,你们是玩sm玩上瘾了吗?

“国际劳动妇女节”争取的是女权,是男女平等,并不是要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推崇女王,鄙视妇女,这就不是女权了,这是中华田园女权。女权打碎的是禁锢自己的枷锁,中华田园女权打碎的是男性的狗头。

同志们,今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如果你身边有成年女性,如果你爱她,如果你尊敬她,那么就请大声的祝福她:“妇女节快乐!”

最后写一副对联,送给全世界的劳动妇女,劳动者永远是最美的。

上联:巾帼英姿谁领先?曰出塞,曰咏絮,曰从军,曰临朝,曰寻寻觅觅。其貌,其才,其胆,其略,其风骚。数千年佳话传颂至今,且看红装照青史。

下联:礼教遗毒当扫尽,废缠足,废束胸,废纳妾,废家暴,废尊尊卑卑。同工,同酬,同权,同等,同自由。全世界女性团结起来,唯有劳动最光荣。

横批:祝妇女节快乐

user avatar

多少女性通过抗议、游行、罢工,努力地为自己争取生存权、教育权、工作权、婚姻权和选举权,从“三从四德”到“妇女能顶半边天”,从“裹小脚”到“我的身体我做主”,从童养媳、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今天无数的女博士、女科学家,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每一个进步背后都包含无数妇女的血泪史,使女性从男性之附庸变为自身之主宰,获得独立的人格与地位。这样的进步,昭示着现代文明的伟大,显示出多元文化的包容!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节日来纪念这种进步,让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姐妹能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让我们男性为自己是文明社会的一份子、人类文明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现在,某些无耻的商家,借着虚假的“女权主义”的噱头,打着消费主义的算盘,要用所谓的“女生节”代替“妇女节”、代替“国际劳动妇女节”,实在是无耻之极!无耻之至!无耻之尤!

对于某些女生来说,她们享受着“田园女权”带给她们的好处,自然不会去反对给自己增加个节日,反而愿意给裙下的舔狗们多一个跪舔的机会。她们却忘了,即使在今天,国际妇女节依旧有着现实意义,直到今天,还有多少幼女在被扎针、被性侵?多少妇女被拐卖、被家暴?荡妇羞辱仍然盛行,重男轻女依旧严重。而这些女生还享受着小资的浪漫幻象,享受着周围男生的礼物与恭维,活在自己小公主的迷梦里,固执地把自己当成“女生”,却不知道生活残酷的一面或者压根视而不见,这些人才是女权运动最大的敌人。

只要如雨果所言“贫穷使男人昏庸,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孱弱”的情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善,那么妇女节、劳动节和儿童节就有它们存在的意义,而任何妄图用某种商业化的节日代替它的人,不是坏就是蠢!

WE CAN DO IT!

user avatar

从妇女节变为女生节,变为女神节,再变为女王节,下一步你们还想怎么叫?要不改成王母娘娘节?

稍微了解一下这个词的起源,我们就会发现,女生节这三个字是对女性下流的侮辱。对女性最大的尊重,对女性权利根本的支持应该是让女性和男性有同等的工作权利,给予女性同等的社会责任。塑造出女生节,女王节,把女性包装成十指不沾阳春水,坐等清空购物车的傻白甜的思维才是腐朽的男权思想。从主旨是号召女性权利和妇女对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的国际劳动妇女节转变成重点是女生节女王节,一些人真是倒退得可以。

user avatar

在这里为“女生节”说几句话。

首先,“国际三八妇女节”并不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庆祝的节日

准确的说,任何冠之以“国际”(international)之名的节日几乎毫无例外都是20世纪初社会主义革命运动(Socialist Movement)的产物,“国际”这个词就是一系列的“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所以,“国际劳动节”和“国际妇女节”这些“国际”xx节也基本上只在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被纪念。

在这里顺便指正一个高票的错误,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这是女性为自身权益发出呐喊的开端,也是日后一系列大规模抗议的开端。

这个说法已经被证明是虚构的了。事实上,在1955年以前都没有这个说法。它首次出现是在1955年的法国期刊 L'Humanité上,后来越传越广,就被很多人当成是真事了。其实这说到底还是一个意识形态之争。法国的工会领袖Madeleine Colin编的这个故事,是因为苏联率先把3月8号定为法定节庆日,Colin想和苏联撇清,所以选择一个更早的时间作为妇女节的起源。而选择1857年则是因为这是德国女运动家Clara Zetkin出生在那一年。Clara Zetkin是首先提出建立妇女节的人。

其次,“三八妇女节”不是女权者的节日

很多人把这二者混同了。20世纪初的“妇女节”和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与其说是女权运动的产物,不如说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附属物。拿“妇女节”的发起人Clara Zetkin来说吧,她就旗帜鲜明的反对女权运动,她认为,

要求社会平等的劳动妇女根本不可能在资产阶级女权运动那里得到解放,女权运动是建立在沙土上,没有任何根基。妇女的解放必须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Eleanor Marx(对,马克思的女儿)说的更直接一点,

妇女们不是以女性的身份联合,而是以无产者的身份联合,不是以工人阶级的女性竞争者的身份联合,而是以革命战友的身份联合。

在我们国家呢,“妇女解放”也从来不仅仅是“关乎女性的权益”的解放,而是关乎国家兴衰,建设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三八国际妇女节”背后的政治逻辑,并不像我们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妇女为了争取自己身为女性的权利和自由为目的的“女权主义”行为,而是以失去女性身份为代价的、跻身于无产阶级队伍中、以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为目的的国家行为。前者是女性主导、自下而上的;而后者往往都是男性主导、自上而下的发生模式

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就是5、60年代“能顶半边天”的“铁娘子”了。随便找几张宣传画,这里面的女人无一不是“去性别化”的中性形象,极力夸大和赞美ta们的体力和能力,从事过去男人从事的工作,ta们在“半边天”的语境中早就失去了女性的身份,是作为一个“潜在”男性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计划中,但讽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女汉子”仍然要担负起抚养子女和操持家务的任务,ta们的处境现在就变成了被双重工作压着——家务要做,同时还得建设祖国,并且,在“建设祖国”的光环下,家务这份劳动被巧妙的掩盖了。



“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 嗯,很能说明问题了。

说到底,这些年来为什么”三八国际妇女节“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并不能完全说是消费文化下的商家噱头,更深层次上,是80、90、00后一代对上一代阶级革命性话语、强行自上而下赋予意义、去性别化行为的本能的反感和抗拒

对她们而言,“妇女”确实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意象,不仅仅是年龄上和已婚身份上的,更是意识形态上的、异化于个体经验的一种概念,非要强悍的、粗暴的加在她们身上,而“女生”“女人”“小姐姐”“萝莉”却是扎根在她们生活中的、自主拥抱的作为女性的身份认同。在这层意义上,我不认为”女生节“有什么不好,毕竟”妇女节“这种以阶级身份取代性别身份的意识形态早就应该抛弃了,没什么可留恋的。

至于很多人担心”女生节“或者”女神节“这种名称会带来消费主义的狂欢、以及你们口称的”田园女权“的泛滥,我只想说,你们在害怕什么呢?是害怕你的女朋友疯狂购物、要当女神?还是害怕她的性别意识真正的觉醒?


第二次统一回复,这篇文章的立场很清楚,如果只在国家意志和资本运作之间做选择,我站后者,后者蕴含的可能性和突破远比前者多的多。【但是】,我这里没有提到第三条路,这也是令很多知友望文生义的地方,做出非黑即白的解读。我在批判男性主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中体现的去性别化,被误解为我鼓励女性温柔性感,甚至游手好闲,大错特错!我主张女性以自己愿意呈现的姿态呈现,我希望温柔的女孩子也不被称为绿茶,干练的女孩子也不被称为女汉子,中性的女孩子也不被称为不男不女

好,现在说第三条路。这条路就是意识到且积极的反省“妇女”背后的国家意志,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作为连接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女性的有效的工具(要知道,在阶级斗争话语下的劳动妇女是不包括白领女性的),就好像”工人“这个词,可以获得新的内涵来联络蓝领和白领。从而这个新的”妇女“不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发的、自觉的为自己的权益发声,而这个权益也不再是单数的、某一阶级的权益、也不再是必须和男性、家庭、和国家挂钩的权益,而是关注自身命运的权益。

这是第三条路,文章里没有涉及到,现在补充进来,至于这个新名词是”妇女“还是”女生“,我倒是觉得是次要的,只要认真反省她们背后的话语权力,并赋予新意就够了。

user avatar

事实上我是很能理解部分反对“妇女节”这一提法的人的 —— 难道你们要自欺欺人地认为,“妇女”一词在公共领域下仅仅意味着“劳动的女性”吗?

在中国语境下,“妇女节 ”一词与这样一组实践联系在一起:一些平时被忽略的福利;一种假日,其隐性结果是女性在这一天被特许“回归家庭”;一类庆典仪式,在可掌控的密闭空间内进行。

“妇女节”最终反而并不比“女生节”更导向某种更为自主开放的空间,反而直接标志着人的工具化,只不过,工具的主人不是资本家而是国家。这种情况的产生自有其历史原因:在西方,父权制的低落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挑战,在中国反而起源于国家主义的抬头和亡国的迫切压力。对“身体”的主导权由封建家庭事实上转移到了国家手上,而在一个公民社会并不发达的国家里,国家的“保护”似乎又成了女性的唯一现实选择。

前三十年被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女性权力的崛起,就是一个 “父权对国权的低头过程” —— 然而国权本身的父权性不也是显而易见的吗?性别一元化的空间和对于游行的心有余悸,不正是传统父权观念在作祟?大家长从未退场,只是隐居幕后。


对消费主义的警惕固然是应该的,但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不自知的时代吗?正像流行语所说,“良心不安地享受消费主义文化快餐.jpg”(此处请脑补图片)

人们不是因为不了解消费主义而拥抱它,人们恰恰是因为了解消费主义才更热烈地拥抱它:除了消费主义,解放以后的“人”又有何去处呢?鲁迅的质疑,今天仍未得到解决:“娜拉走后怎样?”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相关链接:陆贽:当消费主义遇见女权

user avatar

古代妇女是两个词,已婚为妇,未婚为女,但是古代的未婚是和处女划等号的,非处为妇,处女为女。

我国司法解释,14周岁以上为妇女,14周岁以下为女童。

如果按照台湾习惯,所有女性都可以称为女生,无论年龄,婚嫁与否。80岁四世同堂的老奶奶张口说自己也是女生。

如果按照大陆习惯,女生等于女学生。


所以,自诩不属于妇女而是女生的那些大姐们,您们到底是在使用哪种定义,麻烦告知一下。

user avatar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妇女节的文章:

其实,不光是妇女节,现在很多的节日成了商家提升销量的——噱头。像把“国际劳动妇女节”变成“女生节”,“女神节”这样的事情应该不过是十年之内的事情。

还记得“双十一”和“双十二”的来历吗?应该从那时候起,“商家造节”成了很有效的营销手段,在“造节”的同时,改造原有节日的习惯就形成了另一种风格。

特别是一些外来的“洋节”,像圣诞节,情人节。其实,按理说,作为中国人是不需要过这样的节日的,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圣诞节”——春节,也有自己的情人节——七夕。只是,商家为了人为增加“销售节点”,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把这些洋节重新“炒作”了起来。

还记得“圣诞节”前的“平安夜”满大街卖“平安果”的吗?一个苹果用塑料纸包装一下,美其名曰“平安果”,说是平安夜吃了保平安,如果你有外国朋友跟他说这事,估计他得笑死。。。

而关于“国际劳动妇女节”,其实,文章里有讲过这个节日的来历,只是有些年轻的女性不想让别人称他们为“妇女”,有些人对于“妇女”这个词,是有歧视的。。。

其实,百度百科上对于妇女是这样解释的:

妇女,在官方辞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

也就是说,要么妇女是对女性一个总的称呼没有特定的含义,要么就是有些不愿被称作“妇女”的人是没有资格过“国际劳动妇女节”的。

除了,很多人对“妇女”这个称呼的歧视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很多人对于假期,只有一个想法——可以放假休息,不会在乎这个节日的意义。或许,现在“春节”还算是大家比较重视的“节日”,知道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其他的节日,更多的是考虑到可以休息,放假,游玩。。。。

倒不是说,“误解节日”的概念,对还是不对,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长此以往,“节日”这个概念会被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假期”,因为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节日”不过是放假的借口而已。。。。等着不需要找“借口”放假的时候,节日恐怕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样真的好吗?就像是那些濒危的野生动物,也许我们要失去的不单单是那些野生动物,也许还有别的,只是这次是“精神上”的而已。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在1918年魏玛共和国宪法中,20岁以上的女性拥有和男人一样的选举权,在欧洲国家里这是头一次。不是因为德国人“严谨细致”也不是因为艾伯特英明,是因为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庞大的女性产业工人和公务员队伍在1890s之后的觉醒:1889年,首个女性中学;1890年,首个全国女性协会;1893年,首次出现女性工会成员;1894年,大学首次允许女性入学—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女性斗争始终致力于政治平权与同工同酬。由于德国工业的发展以及战争带来的就业结构改变,加之社民党和KPD在妇女团体中强大的影响力(十一月革命的例子),新共和国的政府被迫同意给予女性选举与被选举的政治权利,在1919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423个席位中已经有了37个属于妇女代表,而女性投票率达到82%。

用社民党女权运动家玛丽·尤查茨的话说:“本届政府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事;它赋予女性的是迄今被非法剥夺的权利!”

1914年妇女节海报--“女人也要有选举权!”

至于俄国的故事就更简单了,二月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就是3月8日彼得格勒女性工人集体罢工,这次工潮最终引起了驻军的恐慌,变成了流血事件......

这才有了日后苏联的3月8日—“节日属于全体革命的劳动妇女同志们!”

国际妇女节是两次工业革命以来女性劳动者用各种方式的抗争换来的,而女性在现代消费主义中能获得和男性一样(乃至更高)的位置,本质上是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些也是靠一百多年的斗争与牺牲实现的。

然而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和盛行的消费主义让很多人看不到这些了,约翰·乔姆斯基他老人家所言不虚。

您说呢?卢森堡同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微博话题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微博话题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在性别认知和节日文化上正在经历一些微妙的变化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现的背景、背后的诉求、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 一、 话题出现的背景与动因1. “女生节”的现实存在与流行.............
  • 回答
    在“中国人质被IS杀害”这一令人悲痛的事件发生后,新浪微博上围绕此话题的舆论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值得深思的态势。起初,当消息传开时,社交媒体上的普遍反应是震惊、愤怒和对逝者的哀悼。大量的用户表达了对IS残暴行为的谴责,以及对国家未能保护公民安全的担忧。这种情绪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对如此悲剧的正常反应。然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我们观察微博上某个热门话题,然后脑子里进行一个简单的“性别对调”实验,结果常常会令人咋舌,评论区里的声音和倾向仿佛瞬间换了副模样。这种截然不同,其实折射出了社会深层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以及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受到的一些思维定势。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话题本身往往已.............
  • 回答
    微博上围绕“女权”和“性别议题”的讨论,近来经历了一场显著的整顿,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几个曾一度活跃的超话——“女权超话”和“姐妹拳击馆超话”——被关闭。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更广泛的舆论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背后涉及多重复杂的原因和解读。要理解这件事,首先得回到这两个超话本身的定位和内容。“女权超话”.............
  • 回答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话剧中心”)因其在微博上公开谴责博君一肖CP粉的乱涂鸦行为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的起因、发展以及各方反应,都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话剧中心作为一家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微博账号的言论代表着其官方立场。此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话剧中心发.............
  • 回答
    李佳佳的这篇微博,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看,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AI生成的内容,特别是那种略显刻意的、一本正经的批评,但又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鸣和生活阅历的痕迹。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痛失金牌”这个说法,尤其是在中国体育语境下,会显得不那么“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并且李佳佳的微博为什么会触.............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近些年确实出现了让人担忧的趋势——低俗话题和引战内容的比重在悄然上升,甚至成为吸引眼球的“捷径”。这股风气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低俗话题为何能博得眼球?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类天生对“新奇特”、“反常识”、“负面情绪”有着天然的关注.............
  • 回答
    微博以“发布‘乌克兰美女来中国’等恶俗调侃”为由,封禁74个微博账号,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微博平台的管理职责、涉事言论的性质、用户反应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微博平台的管理职责与原因分析 平台责任与内容审核: 微博作为一家大型社交.............
  • 回答
    微博上关于体操服事件引发的女权争议,以及部分女权主义者对中国体操女运动员的辱骂,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体操服争议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导火索”——体操服争议。 具体事件: 通常指的是在某次体操比赛(例如某位体操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展示或.............
  • 回答
    微博作者七英俊与流浪的蛤蟆等人的争吵,是一场围绕文学创作、版权、个人风格以及网络社区生态的复杂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场争吵,我们需要梳理其发生的背景、核心争议点、涉及的人物以及可能产生的多层面影响。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人物介绍 七英俊: 以其风格独特的耽美小说闻名,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其作品常常带.............
  • 回答
    在微博上,某些用户对爱国者抱持鄙视态度,并用“战狼”、“小粉红”等标签来称呼他们,同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且值得深入探讨。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他们的动机、行为模式、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一、 定义与标签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狼”和“小粉红”这两个标签.............
  • 回答
    微博长文《你弱你有理》及由此引发的评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网络现象,它触及了许多关于社会公平、个体责任、道德绑架以及网络舆论生态的议题。要详细看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微博长文《你弱你有理》的核心论点(假设内容)虽然我没有看到原文,但根据标题和普遍的网络讨论,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篇文.............
  • 回答
    微博用户“果子狸7777”质疑中国消防救援学校招生男女比例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公平、性别平等、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背景与具体质疑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果子狸7777”的质疑具体指向什么。通常这类质疑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招生简章或实际录取.............
  • 回答
    微博用户@球球的画 因发表了一幅描绘铁木真的表情画,却因此遭到威胁和攻击,最终被迫删除画作并道歉,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内容本身: @球球的画 发布了一幅以“表情包”形式呈现的铁木真形象画作。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
  • 回答
    关于赵薇作为西王代言人并发起“爱心接力,非转不可”活动的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以下将从代言人选择、活动内容、品牌合作以及舆论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代言人选择:赵薇的形象与西王品牌定位1. 赵薇的公众形象: 早期形象: 赵薇因《还.............
  • 回答
    蜂群传媒,这个名字在微博上可能并不陌生,作为一家知名的 MCN 机构,它旗下拥有不少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粉丝的博主,在内容创作、粉丝运营、商业变现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然而,最近关于这家机构疑似“刷量营销”以及“流量造假”的传闻,却给其光鲜的表面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再次将 MCN 行业一直存在的潜规则推.............
  • 回答
    微博上关于“拒绝男程序员”的讨论,说实话,挺一波三折的,也挺让咱们普通人看在眼里的。这事儿刚开始的时候,我刷微博,看到好多人转发讨论,标题都挺劲爆的。大概意思是说,一些微博上的女权主义者,觉得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在程序员这个圈子里,男性的声音太大,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比如.............
  • 回答
    “张桂梅中国特蕾莎”这个标签在微博上炸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两位伟大女性的深刻联想。一时间,关于张桂梅的赞誉、关于特蕾莎修女的追忆,以及她们之间跨越时空的相似之处,都被翻了出来,讨论热烈。要说为什么会冒出“中国特蕾莎”这个说法,我觉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张桂梅身上那种近乎偏执的奉献精神和.............
  • 回答
    微博账号“新媒体女性”在杨绛先生去世后,截取了中央电视台(CCTV)关于杨绛先生的报道片段,并配以“要脸吗”的文字,这种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新媒体女性”这个账号的定位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群。这类账号往往以“女性视角”、“独立思考”作为标签,旨.............
  • 回答
    微博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扮演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然而,如同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一样,微博也面临着海量信息中夹杂着不实信息甚至谣言的挑战。对于微博上出现的疑似造谣评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信息传播的双刃剑效应。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