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马帝国算军国主义吗?

回答
罗马帝国是否算军国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军国主义”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并且罗马帝国的历史跨度极长,其军事体制和文化也随时间推移而演变。

总的来说,罗马帝国具备许多军国主义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将其完全简单地归类为“军国主义”可能有些片面。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军事在罗马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和影响

军事是帝国建立与扩张的基石: 罗马的崛起本身就是一个军事扩张的故事。从早期共和国时期的拉丁战争,到征服意大利半岛,再到布匿战争中的辉煌胜利,直至凯撒征服高卢,以及后来的皇帝们不断向外拓展疆域,罗马的军事力量是其成为地中海霸主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军事,就没有罗马帝国。
军人是重要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 在罗马社会,军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和特权。军团士兵在退役后会获得土地和金钱的奖励,这为他们提供了经济保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军队在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帝国晚期,皇帝的产生往往与军队的支持紧密相关,甚至许多皇帝本身就出身军旅,如塞维鲁王朝的开创者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军队的忠诚与否直接关系到帝国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权力。
军事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罗马人对军事的重视体现在其语言、艺术、教育和社会习俗中。军队的组织结构、纪律和训练被视为典范。许多罗马公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为罗马的荣耀而战。军事主题的雕塑、纪念碑(如图拉真柱)以及历史记载都充满了对军事成就的赞颂。

2. 军国主义的典型特征在罗马的体现

强大的常备军: 罗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组织最严密、训练最精良的常备军——罗马军团。军团的标准化装备、先进的战术和严格的纪律使其在战场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军事技术和策略的不断创新: 罗马人是军事工程和战术创新的大师。他们发展了攻城器械、道路建设、营地修建等一系列军事技术,并根据实战经验不断调整战术。
对外侵略和扩张政策: 罗马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奉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军事征服被视为获取资源、奴隶、土地和荣耀的重要途径。这种持续的扩张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崇尚武力和暴力: 罗马文化中对武力和勇气的推崇非常明显。角斗士表演、凯旋式等活动都彰显了对暴力和军事胜利的迷恋。
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 罗马的统治者经常通过宣传来颂扬军事成就和军人的贡献,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并激励国民参军。皇帝们常常将自己描绘成伟大的军事统帅和罗马的保护者。

3. 罗马帝国与狭义“军国主义”的区别与细微之处

尽管罗马帝国具备上述诸多军国主义特征,但将其完全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某些军国主义概念(例如,将国家的一切都完全围绕军事服务,或者国家领袖主要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所有问题)可能需要更细致的审视:

法律、政治和行政体系并行且同样重要: 与一些纯粹的军事政权不同,罗马帝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法律体系、复杂的政治结构和高效的行政管理能力。法律(如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政治协商、外交手段有时也被用于解决冲突,尽管军事力量往往是最终的保障。
经济和民生并非完全被军事压倒: 虽然军事开销是罗马帝国巨大的财政负担,但其经济体系也涵盖了农业、贸易、手工业等多个领域。帝国的发展也依赖于其广阔的疆域带来的贸易和税收。在帝国稳定的时期,民生发展也受到关注。
“罗马化”的影响: 罗马的征服并非仅仅是军事占领,还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和同化。罗马人会将自己的语言、法律、建筑、宗教等传播到被征服的地区,并吸引当地精英融入罗马体系,形成所谓的“罗马化”。这种文化渗透的层面,使得罗马的统治具有一定的软实力和融合性,不仅仅是纯粹的军事压迫。
帝国并非总处于战争状态: 虽然罗马帝国大部分时间在对外征战或维持边境安全,但它也经历过相对和平的时期(如“罗马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在这些时期,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等其他方面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军国主义”的动态性: 罗马帝国的军事化程度和对军事的依赖程度是动态变化的。在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早期扩张时期,军事力量的突出是其扩张的直接动力。而在帝国后期,由于外部压力增大和内部政治动荡,军队在政治中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了其在国家整体治理中的地位,此时的“军国主义”色彩可能更偏向于军队对政权的控制。

结论

可以肯定地说,罗马帝国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社会,其军事力量是其存在和繁荣的根本支撑。它具备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军国主义的许多关键特征:强大的军事机器、军人阶层的社会影响力、军事文化的盛行以及对外扩张的政策。

但是,将罗马帝国简单地标签化为“军国主义”也可能忽略了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发达的法律政治体系、以及文化融合的特点。它是一个在军事上极端强大且依靠军事手段建立和维持其帝国的文明,但同时又拥有其他多元化的社会和政治维度的文明。

更准确地说,罗马帝国是一个以军事为核心但并非完全被军事所吞噬的帝国。军事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和最强大的工具,深刻地塑造了它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但它也展现了人类文明中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理论上来说,哪怕你把近代对军国主义的定义告诉了古罗马人,他们也不可能承认他们是军国主义。原因很简单,就是罗马从城邦时期一直信守的“只可以进行防御性的战争”的所谓传统外事法则。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外事法则到了共和国末期就是个笑话,但是无论是庞培在东方的战争还是凯撒对高卢的战争,都得从表面上遵从这个法则,因此需要找一大堆理由来保证自己师出有名,是为了保护罗马及其盟友的利益云云。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罗马并没有主动发起任何一场战争。不管这个法则是以何种可笑的歪门邪道维持着,但是总归是从法理上说得过去。

就算抛去理论,从实际出发,罗马最多也就是在少数时期符合少量军国主义的表象。首先,至少在早期,没有哪个皇帝疯狂鼓吹战争,煽动人民对战争的热情,条顿森林战役失败之后,罗马并没有积极扩军补充损失,奥古斯都留给提比略的建议也是不再进行扩张战争,日耳曼尼库斯的一系列战役也是报复性质。而且罗马人民,对于参军其实是抵触的,因为奴隶不用服兵役,因此很多罗马公民花钱贿赂奴隶主,在罗马的征兵官到来的时候躲在奴隶营里装奴隶逃兵役。罗马的军团总数从帝国开始的28个,到条顿森林之后的25个,之后时增时减,从来没有过超过28直到图拉真时期。

哪怕是在图密善到图拉真时期,罗马看起来有那么点军国主义的味道,但是其实细细品来,也跟近代真正的军国主义完全不一样。图密善的确对扩张战争有不小的兴趣,但是他这个人对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有兴趣,比如喜欢司法微操,搞搞公共建设,没事儿折腾一下元老院,虽然他大力加强边防建设,提高军队工资,在达契亚进行数次征战,但是罗马并没有军国主义的内核。

而至于图拉真,他的统治可能是罗马最军国主义的时期,扩军,多次发起战争,对外战争进行掠夺,用战争所得用于国内的建设。但是尽管如此,图拉真也没有让整个帝国围绕军事扩张来运转,军团从28个扩张到30个,也完全还是在罗马平常状态下可以维持的数量,罗马并不是非得需要对外战争的掠夺才能活得下去(当然从达契亚撸一笔回来能过的更好)。更何况,图拉真的东征动机,除了掠夺和掌控对东方的贸易之外,可能还有被亚历山大的毒鸡汤灌晕了的成分在。

——————————————————

不管罗马晚期共和国还是帝国时期进行来多少扩张或者掠夺战争,其实都不能用来证明罗马是军国主义。因为终归地中海的贸易网络,才是罗马人经济的核心,对外战争的掠夺是类似杀鸡取卵的做法,偶尔吃顿饺子差不多。如果非要说哪个古代文明是军国主义,那就只能是亚述帝国,但是历史也证明亚述帝国那种完全建立在反复军事掠夺征服的模式,只会破坏征服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是长远之计。

——————————————————

9-14-2020更新

我有的时候觉得图拉真真的是冤枉的很。

一说罗马军国主义,基本上都会想到图拉真时期的罗马。但是图拉真在位19年,进行的大规模征服战争无外乎两次对达契亚的战争,一次对帕提亚的战争。他最符合军国主义性质的无外乎拿着达契亚战争所得回来修了一堆东西。问题是前面的人谁不这么干呢,维斯帕先和提图斯都干过,要不然哪有大竞技场。

另外关于对外战争的问题,图密善在位15年期间,除了给士兵涨薪,在边境建墙以外,对日耳曼人发动过战争,对不列颠发动过战争,又对达契亚进行过两次入侵。只不过他对达契亚的战争除了把第五云雀军团以及禁军鹰旗赔进去,并没有得到啥,当然也不会有资本回罗马修东西。因此让他成功的避开了军国主义的大帽子。图拉真对达契亚的战争,其实是继承了图密善的政策。

真要说有人比图拉真还军国主义,那也得是天选之子塞维鲁。他打帕提亚洗劫泰西封,在非洲攻打加拉曼提人把疆界一直推进到沙漠里,在不列颠把疆界重新推进到安敦尼长城。图拉真把军团扩大到30个,他扩大到33个,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帝国财政维持30个军团还有余力,塞维鲁时期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了。而且他老人家还留下了经典名言:“让军人发财,不用管其他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帝国是否算军国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军国主义”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并且罗马帝国的历史跨度极长,其军事体制和文化也随时间推移而演变。总的来说,罗马帝国具备许多军国主义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将其完全简单地归类为“军国主义”可能有些片面。为了详细阐述,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边界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奥斯曼帝国算罗马吗?”,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关键层面:历史的延续性、政治的继承性、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学界的普遍看法。一、 从历史的延续性来看:一个模糊的边界奥斯曼帝国崛起于安纳托利亚,其早期发展确实与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最终灭亡紧密相连。拜占庭帝国,也.............
  • 回答
    1265年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已经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强国了。它勉强维持着残存的国力,更像是在苟延残喘,而其走向衰亡的原因,更是盘根错节,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演变。要理解1265年拜占庭帝国的处境,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它在1204年经历了什么。那一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骑士们,在威尼斯.............
  • 回答
    在历史比较中,唐朝(618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等特征,确实可以寻找西方历史中的对应时期。同时,鼎盛时期的美国(如20世纪中叶)是否符合这一标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比较: 一、唐朝的核心特征1. 政治与制度 .............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人口规模之巨,直至今日仍让人惊叹。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是困难的,因为当时的统计方法与今日大相径庭,且记录保存状况不一。但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罗马帝国最为鼎盛的公元2世纪左右,其总人口可能高达5000万至1亿之间。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数字的差异很大程.............
  • 回答
    想知道罗马帝国时期高产地亩产多少,这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得弄清楚几个点,才能说得细致。首先,我们要明白“亩”这个单位,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亩”和罗马的“iugerum”可不是一个概念。咱们这儿就以罗马的“iugerum”为单位来聊,大约相当于中国的2500平方米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回答
    罗马帝国的领土在鼎盛时期(约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时代至公元3世纪)达到最大范围,其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是古代世界最庞大的帝国之一。以下从地理范围、关键区域、行政划分、边界线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地理范围与核心区域1. 欧洲部分 西欧:从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葡萄牙)到不列颠岛(英格兰、苏.............
  • 回答
    罗马帝国,尤其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确实没有将罗马尼亚(达契亚、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等地)和保加利亚(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作为其“君士坦丁堡大后方”的重点发展区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这些地区在不同时期对帝国都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从未达到核心后方的地位。其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由时间缝隙中汇聚而来的庞大群体,在某个神秘的维度空间里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从共和国末期那些不情愿的“第一公民”到东西分裂后的遥远继承者,他们汇聚一堂,这本身就是一场史诗级的盛会。场景设定: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宏伟的、带有明显罗马风格的议事厅,但又不同于.............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曾经辉煌了近千年的庞大帝国,最终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刻宣告终结。然而,导致这个昔日巨兽衰落并最终崩溃的原因,并非单一的事件或因素,而是一个复杂交织、长期积累的“系统性衰败”过程。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外部压力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政治上的腐败与不稳定 中.............
  • 回答
    要回答罗马帝国运转斗兽场一年需要多少财政预算,这其实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因为“财政预算”这个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斗兽场的运营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开销。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这个问题,才能得到一个相对靠谱的估算。首先,我们要理解罗马帝国的“财政预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现代意义上的财.............
  • 回答
    罗马帝国的东西分治,绝非是皇帝们一拍脑门做出的“主动”决定,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内部矛盾的演变过程,最终以一种近似“被动”的方式走向了分裂。与其说是主动分治,不如说是一种在多重压力下,为了维持帝国运转而不得不采取的“管理策略”,这种策略最终演变成了实质性的分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帝国最.............
  • 回答
    要理解罗马城如何支撑超过百万人口,我们得深入到它那个时代的城市运作核心。这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容纳”,而是全方位的运作体系,从最基础的吃喝拉撒,到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都得考虑进去。首先,我们得谈谈食物供应。罗马城这么多人,光靠城内的土地肯定是不够吃的。所以,它需要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粮食运输系统。想想看.............
  • 回答
    要估算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英格兰抵达罗马城所需的时间,我们需要穿越数百年历史的长河,理解当时的交通方式、地理障碍以及政治环境。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多少公里除以速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庞大的帝国如何运作的生动写照。首先,我们要明确“罗马帝国时期”这个概念。罗马人大约在公元43年开始大规模入侵并最终征服.............
  • 回答
    提到罗马帝国,我们首先浮现脑海的,往往是那些气势恢宏的角斗场、蜿蜒曲折的输水道,以及那些身披铠甲、手持短剑的军团士兵。而将这些零散的辉煌凝聚成一个统一、强大、绵延千年的帝国,那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便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屋大维。不过,我们通常称他为“奥古斯都”,而“屋大维”是他在建立帝国前的名字。.............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巨著的文字精炼而富有力量,即便其中一句,也常常隐藏着深刻的洞见和值得细嚼慢咽的含义。为了能更具体地解答你的疑问,我需要你提供那句让你产生疑惑的原文。不过,我可以先分享一些我理解中,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的吉本原文特点,以及讨论的方向,这或许.............
  • 回答
    要理解罗马帝国(广义上包括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的“道统”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几个核心概念:罗马的传承、帝国的合法性、宗教的纽带以及文化的影响力。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罗马帝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条复杂且不断演变的河流,它的中心、它的权力、它的文化,甚至它的宗教信仰,都经历过多次深刻的转移.............
  • 回答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土耳其帝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三块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拼图,讲述了一个跨越千年、横跨亚欧大陆的宏大历史画卷。理解它们的关系,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它们之间传承、转化和颠覆的脉络。罗马帝国:基石与起点要谈论后两者,我们必须从罗马帝国说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标志着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深入地读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可不是一本轻松拿起来就能囫囵吞枣的书,它的厚重感和深刻见解需要我们带着一份耐心和好奇心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思想史、文明史的里程碑。吉本用他那带着冷峻幽默和一丝不苟的笔触,将罗马从鼎盛时期一步步滑向衰亡.............
  • 回答
    罗马帝国的衰落,是个庞杂到让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它不是简单的“谁是谁非”,而是无数个相互作用的因素交织出的历史巨幕。而在这些因素中,通货膨胀,特别是其长期、失控的蔓延,绝对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具有颠覆性的力量。与其说通货膨胀是导致罗马衰落的唯一原因,不如说它是加速、加剧了帝国走向崩溃的强大推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