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工贼,却没有资本贼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直击了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为什么我们常听到“工贼”这个词,却很少听到“资本贼”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不同社会角色的认知、权力结构以及词语的演变过程。

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工贼”这个词。

“工贼”是怎么来的?

“工贼”这个词,通常是在工人运动、工会斗争的语境下出现的。它的核心意思是指那些在集体行动中,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甚至破坏集体斗争的工人。

想象一下,一群工人在争取更好的待遇、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大家团结一致罢工。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为了不丢掉工作,或者想从老板那里获得一点点好处,就悄悄回去上班,或者泄露工会的策略,那这个人就成了“工贼”。他背叛了集体的目标,成为了资方压制工人的工具,因此被称为“贼”。

这个词带有非常强烈的负面色彩和道德谴责。它强调的是一种“背叛”和“出卖”。出卖的是什么?是工人群体的团结和共同利益。

那么,为什么没有“资本贼”呢?

这就要从“资本”这个概念的本质和它在社会中的角色说起了。

1. 权力与语境的不同:
“工贼”是弱势群体内部的互斗用词。 它是工人阶级在面对强大的资本力量时,内部产生的自我约制和道德审判的产物。工人们需要维护集体的力量,所以对那些破坏集体的人格外警惕。这种指责是发自下而上,是群体内部的净化。
“资本”本身在现代社会被定义为一种生产要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拥有合法地位。 资本的运作逻辑被认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个框架下,资本的逐利行为本身是被社会主流话语所认可和鼓励的(当然,过度逐利会引申出其他问题,比如剥削)。所以,从逻辑上,很难出现一个“资本家”去“背叛”另一个“资本家”的集体利益,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竞争者,他们的“集体利益”往往是模糊的或者说更多的是指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利益,而不是一个特定的、需要团结对抗外部力量的群体。

2. “贼”的内涵与资本的定义不符:
“贼”的核心是指非法获取或者窃取他人财物的人。它的行为是违法或不正当的,是对现有规则的打破。
资本家在现代法律框架下,通常是通过合法手段(比如所有权、合同、雇佣关系)来积累和增殖财富的。即使资本家的行为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工人权益受损,这些问题在法律意义上,很多时候并不直接等同于“偷盗”。它们更多地被归类为“剥削”、“压榨”、“垄断”,或者是某些规则(尽管这些规则可能对资本有利)下的“合法”行为。
你可以说资本家“压榨”了工人剩余价值,但“压榨”和“偷窃”在字面和法律含义上是不同的。资本家不是偷偷摸摸地拿走你的钱包,而是通过一套既定的规则,支付了你认可的劳动报酬,但由此产生的利润大部分归于了资本所有者。

3. 词语的产生与社会斗争的历史:
“工贼”这个词,在历史上是工人运动高潮时期被创造和使用的,是工人阶级斗争智慧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有效的动员和警示工具。
反观“资本贼”,如果存在这样的词,它的语境会是什么?是资本家之间相互指责对方的某些行为是“非君子”的逐利吗?还是说,指责资本家破坏了某个共同的“资本家利益联盟”?但资本家本身就处于一种高度竞争状态,即使他们会形成某些联盟(比如行业协会),也难以形成像工人运动那样一种需要生死相搏的“集体对抗”的心理基础。
真正需要被批判的资本行为,往往有其他更具指向性的词汇来描述,比如“垄断者”、“食利者”、“吸血鬼”、“寡头”等等。 这些词汇更准确地捕捉了资本运作中出现的负面现象,比如权力滥用、利润掠夺的手段,而“贼”字则稍显笼统和不贴切。

4. 权力视角的不同:
当我们说“工贼”时,是在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视角下,去审视这个角色。
当我们讨论资本的行为时,视角可能更多地会从宏观经济、法律、甚至是政治的角度。在这个视角下,“资本家”是一个经济主体,它的行为被置于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分析中,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贼”来概括。当然, Marx主义等批判理论会从根本上批判资本主义体系的“剥削性”,但即便如此,具体的行为描述也会是“剥削”,而不是“偷窃”。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个老板,他规定你的工资是行业平均水平,但工作时间超长,而且福利很差。你可能会觉得他“黑心”、“刻薄”,甚至认为他对不起员工。但是,他并没有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和工时(假设),那么他就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偷盗”者。

而如果一个工人在罢工期间,偷偷地去厂里干活,老板给他的好处肯定不会是“合法收入”,很可能是“封口费”或“额外奖金”。他的行为是违反了工会协议,是对自己战友的“背叛”。这在当时那个特定的集体行动语境下,就是一种“偷”了集体的信任和利益,所以“工贼”就有了存在的土壤。

所以,简单来说,“工贼”的出现,是因为它是一种内部的、基于集体团结和共同利益的道德审判,发生在相对弱势的群体身上,用来警示和惩罚那些破坏集体力量的行为。而“资本贼”这个概念,在现有的社会权力结构、法律体系以及词语的演变过程中,很难形成类似的内涵和语境。当人们想要批判资本的负面行为时,会有其他更精准的词汇来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没有资本贼?

川崎重工不是吗?

最初JR东日本公司、日立制作所、日车公司都坚决反对川崎重工向中国转让新干线技术,但是川崎重工经过谈判后,与三菱商事、三菱电机、日立制作所、伊藤忠商事、丸红五家企业组成“日本企业联合体”,在其他日本企业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情况下,与中方展开了谈判。

川崎重工为了中国高铁市场率先答应转让核心技术。其他几家日企拦都拦不住,他们只能要么看着川崎盆满钵满把他们熬死,要么兄弟并肩子上吃了这块蛋糕,最后全被川崎重工拉下贼船。



阿尔斯通不是吗?

阿尔斯通脚踏两只船,一面跟四方谈,一面跟长客谈,但是四方的首选谈判对象是川崎重工,他们跟阿尔斯通谈,主要是为了给日本企业施压;长客的首选谈判对象是西门子,给西门子施压也是他们跟阿尔斯通接触谈判的重要目的之一。
西门子通过此前的情报收集工作,判断他们以ICE3为基础研发的Velaro平台,才是当时铁道部最中意的目标,所以在原型车价格以及技术转让价格方面都漫天要价。
谁知道,西门子竟然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坚持不让步,所以在离投标截止日期只有半个月左右时间时,长客与阿尔斯通的谈判突然加速,并最终在投标截止日期前完成了全部谈判工作。
所有谈判进程当然都在铁道部的密切关注之中。开标前夜,即2004年7月27日,双方依然没有达成协议。
第二天早晨7时,距铁道部开标仅有两个小时,长客宣布,他们决定选择法国阿尔斯通作为合作伙伴,“双方在富有诚意和建设性的气氛中达成协议”。大梦初醒的德国人呆若木鸡。
“德国人从中国的旋转门又转出去了”,消息传开,世界各大股市的西门子股票随之狂泻。放弃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中国高铁市场,显然是战略性的错误。西门子有关主管执行官递交了辞职报告,谈判团队被集体炒了鱿鱼。


阿尔斯通和西门子早就恨不得对方早死早超生,一个法兰西一个德意志也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肯定不会达成协议,所以结果就是阿尔斯通率先当资本贼赚得盆满钵满干死西门子。


当然以上都是以工贼的模板套到资本家头上而产生的“资本贼”这个概念。至于往深里说那就是明天的事儿了。

user avatar

苏俄建立时,国家百废待兴,但是列宁深信,已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残数年的欧洲资本家,为了自己的生存,会以更低廉的价格更快速的方式,把商品物资、生产设备和技术卖给苏联,即使苏俄是他们的阶级敌人。

列宁在一次工厂演讲时说:“同志们,不要惊慌,当形势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我们只消把绳子抛给资本家,他们自己就会把绳子往脖子上套”。一位布尔什维克大声问:“好极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可是,我们从哪儿能搞到那么多绳子去吊死所有的资本家呢?”列宁轻松地回答道:“你放心,他们会卖给我们的!”

二战之前的欧洲,并没有像二战后有两大阵营的对峙,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没有协调和领导,无法形成对苏联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封锁。列宁同志和斯大林同志利用历史机遇,在西欧国家数次抄底,在二战前使苏联实现了快速工业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