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回答
马嘎尔尼眼中的大清:盛世幻影还是衰败端倪?

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嘎尔尼伯爵为首的庞大使团来到中国,其目的在于为英国的贸易利益争取更宽松的条件,以及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次出访,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观察大清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末期。然而,马嘎尔尼及其随行人员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看到的,究竟是他们所期待的繁荣景象,还是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种种危机?

从表面上看,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马嘎尔尼的日记和随行人员的记录中,不乏对中国在人口、农业生产以及物质财富方面的赞叹。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由此带来的农产品产量,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使团成员们也看到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些都是当时西方世界热烈追捧的商品。北京城内宏伟的宫殿建筑,以及官员们穿着的华丽服饰,都似乎在昭示着一个强大而富足的帝国。

然而,更深入的观察却揭示了另一番景象。马嘎尔尼使团所到的地区,虽然不乏繁荣景象,但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大清王朝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官员的腐败和效率低下是令马嘎尔尼印象深刻的一点。他观察到,尽管大清有着完善的官僚体系,但实际运作中却充斥着低效和疏忽。为了满足礼仪要求,许多官员为了迎接使团而临时抱佛脚,进行的“粉饰太平”的表演,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体制的根本问题。他注意到,许多地方官员只关心表面文章,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愿。这种官僚主义的僵化,使得任何改革和进步都举步维艰。

其次,科技的停滞和军事的落后,是马嘎尔尼对大清最失望的方面之一。他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了解中国在技术上的发展水平,并试图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然而,他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对西方科学技术几乎一无所知的帝国。当他展示了地球仪、望远镜和火炮等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产品时,许多中国官员的反应是好奇甚至带有几分不屑,他们更愿意沉浸在自己传统的辉煌中,对外界的变革不以为意。马嘎尔尼亲眼目睹了清军的操练,发现他们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这种科技上的巨大鸿沟,在他看来,是帝国衰落的明显信号。

再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尽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其经济模式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贸易虽然存在,但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并且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马嘎尔尼尤其感到困惑的是,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但出口贸易的限制以及对外国商人的不信任,限制了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他对广州一口通商的限制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严重阻碍了贸易的自由流通,也限制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封闭和对外界的傲慢,是马嘎尔尼认为最根本的问题。乾隆皇帝及其朝臣们对大清帝国抱有极高的优越感,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他们对英国的国情、文化和科技缺乏了解,也缺乏与外界进行平等交流的意愿。这种“天朝上国”的心态,使得他们拒绝接受任何来自西方的建议和批评,也阻碍了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马嘎尔尼所提出的许多合理诉求,都被视为对中国主权的冒犯,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从马嘎尔尼的视角来看,“康乾盛世”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昌盛,而更像是一种表面上的辉煌和内部的僵化。他看到了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帝国,虽然在某些方面仍有其独特之处,但却在科技、军事、经济和思想观念上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他预见到,如果这种封闭和僵化的状态不改变,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将难以应对未来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可以说,马嘎尔尼的出访,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清帝国在繁盛表象下的种种危机。他所见的,并非是他在西方想象中的那个与英国可以平等交流、合作共赢的东方大国,而是一个固步自封、骄傲自大,并且在悄然滑向衰败的帝国。他的观察,也为后人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西方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戛尔尼的书你没看完吧?他带领的这个团队出了一堆书,除了他之外,大小斯当东、总管约翰巴罗、画师亚历山大……都出了书,他们笔下的中国压根就不是什么盛世,也不存在题主所说的什么井井有条、富足安乐,相反,这个使团回去后就给英王上书,认为大清可欺,使团中乾隆表现出喜爱的小斯当东是后来支持英国向大清发动战争的主要支持者。这个使团的所见所闻,打破了这之前欧洲对中国的迷信,充分认识到大清的不堪一击。

随手摘录一些使团对当时中国的记录吧:

“巴罗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好像一阵风就可以使船只倾覆……航行技术是陈旧过时的。”

“在我们眼里的中国人典型形象就是撒谎、奸诈,偷得快,悔过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他们一有机会就偷……有一次吃饭时,我们的厨师就曾想厚颜无耻地欺骗我们。他给我们上二只鸡,每只鸡都少一条腿。当我们向他指出一只鸡应该有两条腿时,他便笑着把少的鸡腿送来了。”

“一艘陈旧的帆船由于船尾上看热闹人太多而倾覆,大约有40人跌落水中,只有很少的人抓住抛给他们的绳子而得救。中国人的好奇心超过了他们的人道心理。”

“……声势浩大的军事操演。但是,马戛尔尼注意到城墙濒临坍塌……兵士的装备如何呢?是弓和箭,戟,矛,剑,还有几枝火枪。他们戴的头盔从远处看像金属那样闪闪发光,然而人们怀疑它们是涂了漆的皮革,甚至是用经过烧煮的纸板制成的……”

“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北直隶湾的航运……”

有一段重要的没有翻到,那段里说中国皇帝给使团提供了很多食物,他们吃不完变质了,就扔到海里(亦或是河里),然后中国人就从海里捞出来继续吃。还有使团喝过的茶,中国仆人把茶根捞出来,拿回去喝。

总之,表面的繁华背后是惊人的衰败,马戛尔尼使团的一行没有达到外交目的,但真切地看到了这个庞然大物的不堪一击。

哪有什么盛世,自己自吹一下就罢了,外人可不会跟你一起演,人家都看在眼里了。

————————————————————

评论里有人质疑一部史料是否能说明问题,其实关于那个时代前后的社会目击和分析还有不少,有本《山东叛乱》讲的就是乾隆晚年发生的一起游民叛乱,非常无厘头,但剿灭叛乱过程中的奏折、审讯记录等等呈现出来的中国社会,普通民众是愚昧麻木没有未来的,官兵是敷衍无战斗力但对民众却非常狠的,视人民如草木蝼蚁;有本《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讲的那个时代的宏观经济状况,由于人口暴增,土地国度开发,民间已经非常贫穷了;当时进中国的外国人不多,几十年后进来了很多,日本人曾根俊虎,大概1874年来的中国,他的回忆录里的的中国肮脏、混乱、极度贫困;有个爱尔兰还是苏格兰牧师杜德格尔,也差不多那个时候在中国东北活动,他非常爱中国,很悲悯,但他笔下的中国人也是麻木愚昧而又贫困。

还有李提摩太的回忆录、古伯察神父的回忆录、德富苏峰的回忆录……从1845年后,外国人在华回忆录就很多了,多少都有些涉及社会状况。

虽然有不少书批判当时的国民性,不过在我看来,麻木愚昧贪小便宜无耻等很多问题,不能算是一以贯之的国民性,之所以在那时候表现得那么明显,就一句话:穷的。

总之,乾隆所谓的盛世,只是表象,他交到嘉庆手上的,是一个危如累卵的国家,国力已经很贫瘠了。后边几任维持那么久也是不容易,熏疼。

user avatar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展示史无前例的昌盛和强大,于1851年举行了世界史上的第一次博览会,为此,在伦敦海得公园修建了专门的会址。会址建筑是一座像温室一样的巨大玻璃房子,起名叫"水晶宫”。

晚清思想家王韬旅欧时看到水晶宫,令他目眩神迷,他描写道:

“……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目光注射,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

维多利亚女王在首届万国博览会享受着万国来朝的同时,近在咫尺的爱尔兰正在发生着持续数年饿死上百万人的大饥荒。

王韬看到的估计和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康乾盛世」一样的「维多利亚盛世」。

user avatar

其实可以探讨一下马戛尔尼本人及其使团的属性:

首先,马戛尔尼是贵族,而且还是大贵族,出使前刚刚受封为第1任马戛尔尼伯爵(1st Earl Macartney),伯爵啊,玩过CK的想必有点概念吧?副使斯当东则是从男爵,随从80余人包括天文学家、艺术家、医生等,肯定跟贫民都是毫不沾边的。光使团携带的贡品价值就有15000英镑。

其次,马戛尔尼是军事内行(国家级大员),担任过格林纳达、马德拉斯总督,曾与法军和迈索尔人多次作战(当然,当时的英国能担任军政要员的,基本上也都是贵族)。这就可以看出,马戛尔尼使团确实有一定的刺探清朝情报的目的。

由于马戛尔尼的这种属性,使得他对贫富、强弱之类的评价标准其实可以是很灵活的,这就出现了游记里面前后评价矛盾非常大的情况。

在与清朝官员关系好的时候,就强调清朝地大物博。毕竟东印度公司历史上对大帝国鲁莽开战,是吃过不少苦头的,17世纪末的柴尔德战争时,曾不自量力与当时还在全盛期的莫卧儿帝国开战,结果不仅很快脆败,到头来还要“负金请罪”。而在当时的印度,英国第一次与马拉塔联盟交手(1775-1782)就苦战7年仍未取胜,对迈索尔王国更是连续两战不胜(1767-1769,1780-1784),马戛尔尼自己就在迈索尔人身上吃了不少苦头。如此一来,马戛尔尼访问之初的审慎态度,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当时东印度公司连迈索尔都还没搞定(1790年康华利上任后才对迈索尔取得决定性胜利,1799年灭迈索尔),更如何奢谈远征大清。

而到了后期,使团与乾隆以及清朝官员交恶,以及多少看多了清军的实际情况,就开始强调清朝其实也很腐败,可能倒没有你们想象的(如马拉塔迈索尔人)那么难对付【从史实来看,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总共伤亡804人,而打马拉塔时一个阿萨耶战役就伤亡1602人】。至于在海军方面英国占据绝对优势,这毕竟也是事实。

至于关于贫富的评价180度大转弯,倒可能确实是马戛尔尼本人情绪变化的结果,但也是这种灵活性的体现。张宏杰和马戛尔尼对中英的对比,其实都存在一些标准问题。张宏杰说的英国农民其实更接近于英国庄园主的佣人,那个时候英格兰已经完成了圈地,英格兰本土其实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小农了。而且由于乔治三世农业革命,庄园生产力高,英国佣人比中国小农过得好是肯定的,真正最穷的大概是无产阶级。

马戛尔尼就算没见过英国无产阶级,一个在印度当过总督的人,印度的饥民他总见过吧,所以富不富要看和什么标准比。可能跟印度农民比,清朝平民还真算富庶的,所以书中前半部就各种夸清朝的内政;

但若是跟自己这个使团的生活水准比,前面已经说了,一个伯爵的使团,还是清朝各级官员盛大招待的,吃喝的水准那哪是一般农民能比的,更何况清朝那么多饥民,使团的剩菜逮着什么吃什么其实并不奇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想黑怎么都能找到素材)。

综合起来说,当时无论是英国本土(正干涉法国大革命)还是东印度公司(正攻打迈索尔)作战形势都非常紧张,抽不出太多兵力,再加上按使团的说法清朝也不是一无是处,所以英国议会最终48年后才下决心攻打中国其实也是很合理的决策。

user avatar

结论:马嘎尔尼确实夸张地称赞过大清,之后有转为尖刻的贬损。至于哪种表述才是真实的,还真不好说。

可以对比一下当时英国团长的《出使中国记》,这本书对于使团成员的心理有更加细致的描写。在到达北京之前,英国人一个劲地夸赞我大清国泰民安,是一个强盛的国家,虽然有一些问题,但都可以理解。所以促成英国与这个伟大国家结交的使团成员自然居功至伟,与有荣焉。

可惜来北京以后谈崩了……这个锅甩不开,只好说清国腐败落后,不值得结交,清国人不讲道理,总之不是大使的责任……

这几个英国人写书时太注重自己的面子了,至于清朝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user avatar

同类问题,中国大妈眼中看到的是美朝盛世吗?

地广人稀,基建破烂,毒狗满街,贫民窟遍地,还经常有流氓黑社会抢劫。

这是很多去欧洲美国的大妈的直观印象,一个大农村罢了。

这是不是美国治下欧洲北美盛世的真相?

或者说,所谓美朝盛世一直如此,还是说这是衰败后的“盛世”?

不要静态看历史。

欧洲走资本主义道路,确实路线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路线要转换成真正国力优势,需要时间。

工业革命在十八世纪下半叶才开始,马戛尔尼来华时期,大英帝国刚刚树立起“四个自信”,但又还不那么自信。

所以一方面在说老霸主还很强,但另一方面,又处处体现出蔑视。

这种矛盾心里是赶超的后发国家正常状态。

当年大英帝国崛起,国势如日中天,而康乾盛世当时已经进入尾声。

大清的国运进入后半场,颓势显现,就算在新兴的封建强权面前,都一身毛病,何况在工业“外星人”大英帝国眼里?

用马戛尔尼否定康乾的一切(人家老马吹大清的话也不少),只能说中国人的自信真是被彻底打垮了,真的相信了大英帝国天选之国,所向无敌的无脑神话。

古代史书写刘邦杨坚朱元璋这些皇帝,都是各种神化,好像一开始这些大佬就是神选,天下无敌。

但这都是忽悠老百姓的段子,为了证明统治合法性。

现代国民还有人真信刘邦是黄帝儿子,朱元璋出生满天红光?

这个封建神话不信,怎么到鞑英的历史神话就信了?

作为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现代中国人,对西方天朝的天命神话的迷信还是破除一下比较好。

我们要的是社会主义,是公平正义,而不是当什么英朝,美朝的良民。

user avatar

1793年马嘎尔尼看到的当然不是康乾盛世,而是乾隆末年,贫富悬殊,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官逼民反,即将崩溃的中华大清国。仅仅在三年后,白莲教起义爆发,死亡一亿人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