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茅台集团总工入围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

回答
关于茅台集团总工程师入围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这件事,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品。毕竟,这不寻常,也触及了科研与产业结合的一些深层问题。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件事本身就挺有话题性的。一提到“茅台”,大家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往往是醇厚酱香、高昂价格、以及那股子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而“院士”,尤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那更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通常代表着在某个科学领域深耕多年、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顶尖科学家。

所以,当一家以白酒生产为主业的企业,其总工程师能够进入两院院士的候选名单,这本身就打破了不少人对于“院士”这个称号的固有印象。很多人可能会想,茅台的核心技术不就是酿酒工艺吗?酿酒工艺算不算“科学”?能达到“院士”级别吗?

从产业与科学结合的角度来看:

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的入围,很可能是在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与创新”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酿酒看作是粗放式的经验传承。现代化的酿酒过程,尤其是在茅台这种追求极致品质的企业,背后必然涉及到大量的科学研究。

微生物学和生物工程: 酿造过程中涉及无数微生物的参与,它们的生长、代谢过程对酒的品质至关重要。总工程师如果在这个领域有深入研究,比如对关键菌种的筛选、培养、优化,甚至基因层面的研究,这都属于生物工程的范畴。
化学和食品科学: 酒的香气、口感、醇厚度都来自于复杂的化学物质的生成和转化。对这些化学成分的分析、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工艺来调控,是食品科学和应用化学的研究内容。茅台的“老五样”工艺,其实是将无数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通过时间和经验进行精准调控。
工艺优化与智能化: 现代企业都追求效率和品质的稳定。总工程师在推动酿造工艺的现代化、标准化,甚至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优化生产流程方面,也可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比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利用算法预测和控制发酵周期,这背后都是科技的支撑。
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酿酒是一个耗能耗水的产业,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果总工程师在绿色酿造、节能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这同样是工程院院士关注的领域。

所以,他的入围,或许是在宣告一个信号: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特别是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并且正在进行科学化、现代化改造的产业,其核心技术人才也应该被看见,并有可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荣誉的认可。 这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赋能的重视。

从个人成就与行业贡献的角度来看:

我们不能只看茅台这家企业,更要看这位总工程师个人的具体科研贡献。如果他确实在酿酒技术方面有开创性的研究,比如:

发现了新的关键微生物群落,并阐明了其在茅台酒风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开发了创新的发酵控制技术,显著提高了出酒率或酒的风味稳定性。
在特定酒体风格的形成机理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主导或参与了国家级或行业级的酿酒技术标准制定,其技术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

如果这些成就属实,并且能够通过严格的同行评审,那么他入围候选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工程院院士”本身就更侧重于工程技术和应用领域的成就。

引发的一些思考和争议:

当然,这件事也引起了一些讨论甚至争议,这是很正常的。

“茅台院士”与科学界的传统认知冲突: 一部分人可能觉得,将酿酒工艺与“科学的最高殿堂”联系起来,会让院士的评选标准显得“接地气”过度,甚至有“拜金”或“产业化导向过强”的嫌疑。他们可能会担心,这是否会稀释院士的科学纯粹性。
如何界定“科学突破”: 这涉及到对“科学突破”的定义。对于很多传统产业而言,其“科学”可能体现在对复杂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应用,而非实验室里新粒子的发现。如何公平地评价这种“科学”是关键。
企业的影响力与评选过程的独立性: 茅台作为一家影响力巨大的企业,其总工程师的任何动向都会被放大。人们也会关心,企业的影响力是否会在院士评选中起到不当的作用,评选过程是否足够独立和客观。

总的来说,

我认为茅台集团总工程师入围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技评价体系在尝试更广泛地包容和认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积极信号。 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科学家”和“科学领域”的狭隘认知,提醒我们科学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潜力。

当然,最终能否当选院士,还要看他个人的具体科研成果是否经得起严苛的科学审视,以及整个评选过程是否公正透明。但就入围这件事而言,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科技如何赋能传统产业”以及“国家科技评价体系如何演变”的一个有趣切入点。

这件事的意义,更多在于它是否能推动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技创新,以及如何让更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产业人才,在国家科技荣誉体系中获得应有的认可和鼓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茅台的现状,有多少真的与技术研发相关?看看营业收入与研发支出比例就行了。

既然讨论科学,看问题的方法也要科学。

以事实解决问题,叫科学;以思想解决问题叫哲学。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增加了人利用技术、自然力危害人类生存的可能性。重视科学伦理在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向为目的。

先后两个中工院院士提名引起巨大争论,共同点其中就是致瘾伤身的娱乐性商品生产技术,值得占在名额有限的科学殿堂之上吗?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中国国家最高科技技术代表的地位和荣誉,要看以下几点:

从科技本身角度衡量研究成果的科技水平高低和科技伦理是否正确合理?

从国家利益角度衡量技术研发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是否为强国安邦做出巨大贡献?

从全社会的角度衡量技术是否给人民带来巨大福祉和满足广大人民需要?

以上标准是否合理,候选人是否达到以上标准,我想是很容易分辨的。

---啰啰嗦嗦的展开分割线---

在二战时期,无论是普通的士兵,还是德国最高领导希特勒都对想将法国最好的葡萄酒占为己有,即便他们不喜欢喝葡萄酒。

1940 年夏天,为了满足纳粹政府庞大且日益增长的葡萄酒需求,德国开始通过一整套部署来对全法国的葡萄酒资源进行巧取豪夺。维希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暧昧的中介角色,法国葡萄酒行业内数以万计的专业人士也与掠夺者沆瀣一气。为了协调和监管有计划的大规模掠夺,纳粹政府以“法国葡萄酒进口商”为名,将德国最专业的葡萄酒专家派遣到法国葡萄种植大区。这些被法国人称为“葡萄酒监工”的人手握大权,尤其是他们拥有几乎无限的购买权以便迅速满足柏林的葡萄酒需求。他们能成功完成任务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长期与法国专业人士保持贸易往来,以至于对当地葡萄种植及酿造业形成了近乎完美的了解。冲突结束之际,按照条约,几千万瓶几十亿升的葡萄酒毫无障碍地运送到了敌人手中。这些条约极大的回报了德国在战争中付出的努力,保障了无数贸易商、葡萄种植者和当地中介的财富,却以直接牺牲法国的经济利益为代价。

二战中闪电投降的法国,依然有美女、美酒、美衣、美景,但那是属于德国人的。世界驰名的美酒不能打败侵略者,在法国不行,在中国一样不行。满清时的八国联军,民国时的日军一样凭借自身实力侵占践踏中国的财富和土地。

只要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会希望老祖宗发明火药后,能好好研究枪炮技术而不是烟花爆竹,那样我们的近代史就不会那么多屈辱和艰辛。用舰炮轰开中国大门的英国人带来了他们的商品“雅片”,宣传推广时叫“福寿膏”,怎么看都像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保健品。当然,中国人很快发现这玩意儿致瘾快、伤身快,赚钱更快!虽然“烟砖”掏空了大清的金库和上瘾者的身体为日不落帝国带来巨大利益,但英国大不列颠皇家科学院也没有把某个卖福寿膏的公司技师写入自己的名册。后来,中国人自己也有了制作工艺,在军阀混战时期成为必不可少的地方财政来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禁绝。

新中国初始,百废待兴,中国人励精图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体系,而后倾举国之力获得“两弹一星”能力,之后中华民族才被各路列强忌惮,从此走一步步迈向全球政治中心,今日变成世界霸主美国的首要竞争对手。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美国人处处阻挠中国获得新的高科技,即不让中国人获得高科技,也不让中国人对外卖高科技产品。导致国家把解决被卡脖子技术问题作为科技发展战略方向。而这,正是代表中国最高科技水平的两院院士的首要责任!当下的国家生存与发展,民族的复兴已经与自己的科技能力息息相关。


当我们与印度发生贸易和领土争端,网友们回回都讥笑阿三,自信的背后是综合国力带来的底气。我们自豪的向印度人搬出我们的宝贝,什么高铁、卫星、战机、手机、APP,就是从来不会嘲笑印度人没有一款只在他们国家才卖的好的高度酒。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话题,大饼写了一篇很详细的文章《求茅台老老实实酿酒,别出来丢人了行不行?之前做过什么恶心里没数吗?》文章内容如下:

这两天出了个新闻,搞得全网炸锅了。。。

那就是,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被贵州省科协提名到 2021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


之前大家总说茅台是酱香科技,都是开开玩笑的。


平时说说笑笑也就算了,这回你还来真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可是中国工程科学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吃瓜群众的想法基本都是:凭什么?


这个事儿要慢慢说,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院士的评定标准是什么。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标准,简洁明了,一点都不难理解 ↓( 原文字比较小,可以点开放大看 )



除开作风和品行两方面关于道德相关的,最主要的评定点是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这个成就和贡献呢,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 “ 科学技术 ” 方面的,很好理解,就是在科学研究领域有重大建树的人,按照研究领域不同分布在工程院的不同学部。


另一种是 “ 工程管理 ” 方面的,这个一开始没有,是 2000 年才出来的,主要指主导管理重大工程和重大创新的人。


做到这个并不简单,因为很多大型的工程项目涉及非常多的交叉,并不是只研究某领域的技术就足够的,需要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和规划统筹能力。


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无论领域是哪个方向的,都被划进 “ 工程管理学部 ”。



我们先从第一方面来分析,王莉的学术水平如何?


首先 H 因子来一波~


万方给王阿姨的 H 指数是 9,百度学术给的 H 指数是 12,知网我手工查了一下大概是 13 的样子,我们平均一下,按照 11 算吧。





各位观众老爷应该有不少不参与科研相关的,在这里小小解释一下。


H 指数代表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这个 H 的定义理解起来比较简单,那就是 “ 这个作者有 H 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超过了 H ”。


想升高 H 指数,那这个人必然要论文高产+高被引用才行,这代表着此人学术成果多并且质量好。


如果王阿姨 H 指数是 11,说明她有 11 篇论文被引用了 11 次。


这个 11 是什么概念呢,当个带学生的博导差不多够资格了。


但是你要说评院士吧。。。那 11 这个数其实是有点十分抱歉的。


真正在学术上走在前沿的大佬,不该这么低。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找了另一个同行业的哥们的数据。


这位叔叔是洋河集团的副总工程师,他的 H 指数是。。。





这个差距,大家应该能看出来吧。


不过单用 H 指数来看,会有一些失真。


因为王阿姨并不是专职科研的,而后面提到的范文来范叔叔的主职就是在江南大学干科研的,论文方面有些差距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我们单独来看看王阿姨的论文。


王阿姨的最高被引数是 77,也稍微有点抱歉。



并且眼神儿好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作者里,咋不像下面几条里一样,有红色高亮的 “ 王莉 ” 名字呢?


因为这篇文章有 tm 九个作者,王阿姨排名第八,搜索结果里面没显示下来



为啥大饼我要放个狗头来阴阳怪气呢?


因为论文作者顺序一般是按照对文章贡献大小从大往小来排的,你们猜王阿姨贡献多少?

而且这篇论文,个人强烈怀疑是当年组团来刷分凑数的。


我下载论文瞅了一眼,内容一共就 3 页,整了 9 个作者,我真的裂了



论文内容呢,我也大概瞅了一眼。


我之前学的理学,跟王阿姨的研究方向差得很大,按道理来讲我没资格评判这篇的质量。


但是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讲,还是想吐槽一句: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科技我没找到,而在研究成果上基本没有个卵的意义。


所以,科技几方面,王阿姨是够呛了。


那么前面说到的第二种,“ 工程管理 ” 方向,王阿姨有机会搏一搏,最终成为院士吗?


我直接给定论:那必不可能!



我给大家瞅瞅 2019 年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人是什么人大家就明白了。


这位女士叫孙丽丽,来自中国石化 ↓



孙女士的成就是:


开发了高效环保芳烃集成设计技术,在芳烃自主技术工程创新上填补了中国国内的空白;


研发了原油清洁高效转化系列工程技术,在炼油技术集成创新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攻克了高酸天然气净化关键技术,解决了高酸天然气超大规模安全高效净化处理的难题;


主持建成了首套自主技术芳烃联合装置、中国首座单系列千万吨级炼厂、世界第二大高酸天然气净化厂和中国最大海外合资炼油项目。


一个不够,再来一个 2017 年的,下面这位先生叫卢春房,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 ↓



卢先生的成就只需一句话,你就知道有多大:


2005 年至 2016 年间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实际组织者,组织高铁技术一体化自主创新,建立我国高铁设计标准体系。


再回头看看茅台的王阿姨,真的挺抱歉的。


说到这里,还有一些东西大饼我是不吐不快的。


我不是看了王阿姨那篇被引数 77 的文章么,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个期刊上,文章结尾的空白版面,有个期刊的小倡议 ↓



由茅台集团牵头组织的 “ 中国白酒与健康学术研讨会 ”,“ 共同探讨中国白酒与健康 ” 的课题。


中间那句 “ 发现并证实饮用传统名优白酒有益身体健康 ”、“ 科学宣传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 看得大饼我血压直接飙到 800,颅骨差点没裂开


这基本上跟研究 “ 吸烟有益身体健康 ” 是一个脑回路。


好奇搜了一下这个研讨会,发现早在 2006 年,茅台集团就带领各路砖家们达成了共识:适量饮酒有益人体健康。



新闻稿中还提到了参会者都是各行各业的知名资深专家、权威学者和科研单位教授。



更深入地搜了一下,茅台当年真的没少作恶了可以说。。。


当年的新闻稿中,茅台是 “ 品质顶级的健康型白酒 ”。



你看,人家都不强调自己是酱香酒,人家强调健康酒


更丧心病狂的是,人家还论证了茅台能干预和延缓肝纤维化,抗疲劳、抗病毒、抗衰老。



好家伙人家都是喝酒喝到肝病变纤维化,茅台可倒好,还能延缓~


就这玩意儿,知网一搜还有科学成果↓



成果展示上说项目实验方法先进,资料完整,数据可靠,为茅台抗肝纤维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当年的口号是: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



实际上,无论酒里面含有什么,从酒精这种东西进入体内的第一刻起,他就是有害的,适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已经是贯穿了很多年的谣言了,我甚至怀疑这个谣言没准是茅台这些个骚操作来发扬光大的!


根据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的说法,中国是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每年有70万,并且表示酒的健康饮用量应该为 0 。



再回头看看那些大大小小的关于茅台和健康的新闻通稿与所谓的研究成果的论文,我突然横竖一个字都看不懂。


这让我忧心忡忡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下午,从 CAJ 论文阅读器的字缝里勉强看出了些认识的字来,满屏写的都是两个字:

吃人。

让茅台老老实实酿酒吧。

别让他碰瓷科研出来丢人了。



随便聊聊:

酒这个东西,大家都喝,我本人也喝,有的时候回家累了就想小酌一杯。 估计一些会喝酒的朋友都跟我一样,明知道有害,但就是想用这点阳寿换片刻微醺,这是个人的选择。


但,我们不该以科学的名义研究酒有多好,甚至研究出酒是健康的,这就是 100% 的吃人,不接受反驳。


防杠声明:

1.我相信这篇文章下面又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讲茅台甚至整个白酒行业的股价的问题,这是两个事。

个人觉得白酒的股价跟酱油调料牛奶等大消费类的股价是有合理逻辑的,这类消费是国家发展得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体现。

还是那句话,叙利亚不会有老百姓喝茅台喝牛奶用各种调料变着花样的做菜,但中国会。

2.说个利益相关,本人的个人投资是持仓白酒近半年的,赚了些,一直持有到现在,所以没必要骂白酒,但这次这事儿真不是人能干出来的,真该说一说。

3.关于到底有没有科技这一点,实际上是有的,现代酿酒技术就是一种科技。本文正文中说他没有科技,是建立在 “ 选院士 ” 这个语境下的,在这个语境下我的观点是:科技有没有不知道,但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侮辱性挺强的。

喜欢大饼的文章,记得多关注,多评论支持下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