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职中,注意哪些才能少走弯路?

回答
在求职路上,谁都希望一帆风顺,直达心仪的彼岸。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可能会被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绊倒,绕了远路,甚至错失良机。想要少走弯路,你需要的是一份细致入微的觉察和提前的准备。这并非什么高深的秘诀,而是源于对整个求职过程的透彻理解和对自己负责。

一、 摸清自己的“家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很多人在投简历时,抱着“海投”的心态,但事实是,每一次精准的投递都比盲目的大海捞针有效得多。

深度剖析自我:
技能盘点: 不要只列出你“会”什么,而是要思考你“擅长”什么。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是你经过实践打磨、真正掌握并能解决问题的技能?是编程语言、设计软件、数据分析、项目管理,还是沟通协调、团队合作?把它们具体化,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描述你的每一个亮点。
兴趣与热情: 你对什么领域真正充满好奇?什么样的工作内容会让你乐此不疲?即使薪资不是最高,但如果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往往能坚持得更久,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反之,如果只看重表面的光鲜,一旦工作内容枯燥乏味,很快就会产生倦怠。
职业目标与价值观: 你希望在职业生涯中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还是管理团队,或是自由职业?你更看重工作的稳定、发展空间、学习机会,还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明确这些,可以帮你筛选掉很多不适合你的机会。
性格特质与工作风格: 你是喜欢独立思考还是团队协作?是喜欢按部就班还是充满挑战?是喜欢有明确指示还是需要自主发挥?了解自己的工作风格,有助于你找到更匹配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氛围。

了解“彼”:
行业与公司研究: 不要只看招聘信息上的公司名称。花时间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市场地位,主要竞争对手,企业文化,以及近期的发展动态(比如是否有融资、新产品发布、高管变动等)。这些信息能让你在面试时表现出更深的洞察力,也能帮助你判断这家公司是否是你想要的。
职位需求分析: 仔细阅读招聘 JD(Job Description),理解岗位的核心职责、任职要求、加分项。将 JD 中的关键词与你自身的技能和经验进行匹配,找出你的优势和潜在的不足。

二、 精雕细琢你的“敲门砖”:简历与作品集

简历是你给招聘方留下的第一印象,作品集则是你实力的直接证明。

简历:
量身定制: 别再用一份简历投遍天下!针对不同的公司和岗位,调整简历的侧重点。如果一个公司看重项目经验,就多突出你的项目经历;如果一个公司看重某个特定技能,就把该技能的描述放在更显眼的位置。
突出亮点,用数据说话: 避免空泛的描述,多用具体的数字和成果来量化你的贡献。例如,“负责XXX项目,通过优化流程,效率提升了XX%”,“成功开发了XXX功能,带来了XX%的用户增长”。
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招聘者通常花不了多少时间浏览一份简历。确保你的简历结构清晰,易于阅读,排版整洁。使用简洁的语言,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关键词优化: 很多公司会使用 ATS (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 系统来筛选简历,所以确保你的简历中包含了招聘 JD 中的核心关键词。

作品集:
精选而非全收: 选择你最能代表你水平、最能体现岗位要求(或你的潜力)的作品。宁缺毋滥。
清晰的展示: 如果是设计类岗位,提供高质量的图片或链接;如果是技术类岗位,提供可运行的代码或清晰的项目演示;如果是文字类岗位,提供高质量的写作样本。
附带说明: 对你的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说明项目的背景、你的角色、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作用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

三、 磨砺你的“战场技能”:面试准备

面试是展示自我的关键环节,充分的准备能让你从容不迫。

常见问题预演:
自我介绍: 这是必考题,但要避免流水账。用30秒到1分钟的时间,简明扼要地介绍你的核心技能、相关经验和为什么你适合这个岗位。
优势与劣势: 准备好能体现你优点和成长空间的回答。劣势要真实,但要附带你如何改进的计划。
离职原因: 诚恳、积极地回答,避免抱怨前公司或前领导。可以侧重于对新机会的追求。
职业规划: 结合你的兴趣、技能和公司发展方向,描绘一个合理可行的职业路径。
行为问题(STAR原则): 准备几个能够展现你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的具体事例,并用STAR原则进行阐述。

技术/专业问题准备:
复习基础知识: 针对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系统复习。
项目深挖: 准备好详细讲解你简历上提到的每一个项目,包括遇到的挑战、解决方案、学到的经验教训等。
模拟面试: 和朋友或同事进行模拟面试,找出表达中的不足,并改进。

提问环节的价值:
展现你的思考: 准备23个有深度的问题,能够体现你对公司、业务、团队的关注和思考。例如:“您认为这个岗位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团队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公司如何支持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成长?”
避免问薪资福利: 除非对方主动提及,否则在初次面试时,过早地询问薪资和福利可能会显得你不够看重工作本身。

四、 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沟通”:贯穿始终

求职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人的互动,良好的心态和沟通至关重要。

积极主动,但不卑不亢: 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跟进,但同时也要尊重招聘流程,避免过度骚扰。
诚实守信: 无论是简历上的信息,还是面试中的回答,都要真实。一旦被发现造假,你将失去所有的机会。
接受反馈,持续改进: 如果收到了拒信,尝试礼貌地询问拒信原因。这些反馈是宝贵的,可以帮助你识别自己的不足,并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控制情绪,保持专业: 即使遇到不理想的情况,也要保持冷静和专业。每一次与人的接触,都是在为你的职业形象加分。
寻求支持: 求职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焦虑和迷茫,和家人、朋友、导师交流,获得支持和鼓励。

五、 审慎选择,不要“饥不择食”

在拿到Offer之后,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次评估匹配度: 即使你很渴望得到这份工作,也要用前面提到的“知己知彼”的原则,再次评估这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你,是否符合你的长期职业规划。
了解Offer详情: 仔细阅读Offer Letter,包括薪资、福利、试用期、合同条款等,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HR沟通。
权衡利弊: 如果有多个Offer,理性比较,选择最符合你需求的那个。

求职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少走弯路,意味着你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细致和思考。每一次的准备,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在为最终的成功奠定基础。记住,你不是在“找工作”,你是在寻找一个能让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祝你在这段旅程中,披荆斩棘,收获满意的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不少建议都是「如何鉴别靠谱企业」,的确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了解自己要什么。

求职少走弯路,本质上是两件事:

  • 知己
  • 知彼

知己在于知道自己要什么,知彼在于知道企业能给什么。


1、先说知彼

如今关于知彼的工具非常多。

我分享过财富500强人力资源公司Randstad当年的5C匹配理论:

理解面试的本质,是我们面试成功的第一步。在猎头公司的时候,我们访谈了几十位资深猎头顾问,探讨分析什么是岗位与候选人的最佳匹配(Best Match):5C维度看面试
  • 岗位能力 (Capabilities)
  • 发展前景 (Career development)
  • 薪酬福利 (Compensation&Benefits)
  • 文化 (Culture)
  • 团队氛围 (Chemistry)

1)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是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也是员工对于企业的要求,这个岗位的工作是不是我想做 的,是不是我喜欢的。

当然不同公司以及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大多是不同的。

推荐大家下载脉脉,里面有个「问员工」的板块,可以直接与认证过的企业内部员工对话,了解企业和岗位的真实情况,他们还能帮你出谋划策。

2)发展前景:

这包括两部分:

1、公司未来前景如何:公司现在融资到第几轮了,创始人是什么背景,公司的投资人是谁?这些网络上都有很多现成的工具,可以参考:

2、自身在公司内能有怎样的发展:这就要看直线上司是怎样的人了 ,是不是有能力带团队,是不是能够赋能下属,我一般建议大家在面试前在LinkedIn上先搜索一下直线经理过往的履历,他的履历往往代表他的性格以及他的领导风格。

3)薪酬福利:

薪酬面试的时候可以谈,福利啥的,不用挪地方,就在知乎搜索,比如这个回答下汇聚了包括谷歌、快手、丁香医生等很多企业的福利介绍

4)文化和团队氛围:

这往往是比较难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很多公司对外宣传的所谓文化,其实不是真的内部文化。我们需要从前员工那里才能了解到这些信息。

中华英才网的公司点评就像大众点评一样,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传说中的麦肯锡是什么风格?是不是加班很多?

比如谷歌是不是人人爱去?

比如作为BAT,百度的机会好不好

即使是竞品,也有客观的点评:

在国外最知名的公司点评平台叫做Glassdoor,而在国内,脉脉、知乎和中华英才网这些平台提供了包括公司点评,薪资福利以及面试体验等信息

对职场人来说是有价值的信息。


2、再说知己

知己化作一句话就是:你的职业规划什么?

未来10年,5年后,你希望自己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做什么样的事情,影响一批怎样的人?

举个例子,

一个马上要毕业的大学生,志在5年内成为BAT级别公司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那么BAT在招什么样的PM?要求是什么?在腾讯的要求上,我有哪些短板?如何补齐?如果现在补不上,未来应该怎么制定规划,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美帝音乐家Tom Lehrer,以写歌幽默著称。他有一句名言:

生活就像下水道,你能从那里掏出啥,取决于你扔进去啥。 Life is like a sewer: what you get out of it depends on what you put into it.

这就是规划。

离开了校园,进入职场后,生活节奏就开始撒丫子拼命狂奔,如果你没有规划,就没有方向,有些时候你会很焦虑,明知不能这么混下去了,但是如何改变,你没思路。做出改变你又担心出错,于是浑浑噩噩这么下去。

有些时候,如果不够坚强,就会有人跳出来帮你规划,这个人可能是父母,朋友,甚至上司。

但无论这个人是谁,他做的规划,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遇到过的付费咨询中,虽然小伙伴们都有疑惑,但可以分成典型的两类职场人:

  • 一类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定了几个可行的方案,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坑,根据我的建议做减法。他们往往能获得清晰可执行的结果。
  • 另一类职场人:没有规划,指望千里之外的我给他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然后他来做减法。我推荐一个他拒绝一个,双方都很累,他也觉得没有收获

我有一个程序员朋友,他年中跳槽去了一家如今如日中天的头部互联网独角兽,小我7-8岁,薪资比我在Mercer时拿的还多。

然而入职后一周就来找我约饭了:选错公司了。

他要的是:

  • 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代码活不能生疏;
  • 学习理解业务逻辑,了解代码如何为业务创作价值
  • 有个人时间可以自我提升,学习新鲜事物;
  • 工作生活平衡,要健身要读书要有生活。

但是去了这家头部机构后,他发现:

  • 996大小周,团队有事没事都晚上11点下班,没有个人生活;
  • 所谓中台,其实是代码工厂,接触业务极少,变成了纯粹的敲代码;
  • 团队没有明确的leader带,大家各自为政

除了高薪外,没有成长。

所以错的是这家明星独角兽公司吗?

可能有些人对于这样的工作很满意,都这么高薪了,还想怎样?

但是对有清晰职业规划的他来说,这不是一个好选择。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他果断放弃,1个月后换了一家薪资更低,但不用加班的BAT公司,直接在业务部门前线,学习成长更快。

关于有哪些需要规划的内容,可以参考:


综上所述,想要跳槽不跳坑,一方面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一方面是了解公司,知道公司能够提供什么。

世上没有完美的公司,只有适合我们的公司

供参考,共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