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东南大学早已制定执行武汉大学的淘汰制度「双千计划」?

回答
东南大学“双千计划”:借鉴武大,育才与淘汰并存的深思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从未停止。其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与淘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严进宽出”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东南大学借鉴武汉大学的“双千计划”,也早已制定并执行了类似的淘汰制度。这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结合了自身办学特色与发展目标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

要理解东南大学为何要推行“双千计划”,首先需要了解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旨在通过严格的学业评估和动态的进出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淘汰学业困难或不适应大学学习的学生,从而提升整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最终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

那么,这个计划在东南大学具体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呢?虽然名称上与武汉大学的“双千计划”有所关联,但东南大学的实际操作细节可能在具体指标、执行方式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通常来说,这类计划会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明确的学术要求与评估标准: “双千计划”的生命线在于其评估标准。这通常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分要求: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未达到要求的,可能面临警示或淘汰。
GPA(平均学分绩点): GPA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计划可能会设定一个最低GPA线,例如,连续两次未达标或总GPA长期偏低的学生,会被纳入评估范围。
课程考核: 对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的考核会更加严格。某些关键课程的不及格次数,也可能成为触发淘汰机制的因素。
毕业要求: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的通过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2. 分阶段的预警与帮扶机制: 好的淘汰制度并非一味地“一刀切”,而是会包含一个人性化的环节——预警与帮扶。
预警: 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例如某门课程成绩不理想、学分修读进度滞后时,学校会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或学院层面发出预警,提醒学生注意。
帮扶: 针对被预警的学生,学校会提供相应的帮扶措施,比如:
学业辅导: 安排优秀学长学姐进行一对一辅导,或者组织专题讲座、答疑活动。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学习障碍。
转专业机会: 对于确实不适应当前专业但有其他学科潜力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重修机会: 提供充分的重修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弥补不足。

3. 相对明确的淘汰程序: 当帮扶措施未能奏效,或者学生持续存在严重的学业问题时,才会进入淘汰程序。这个程序通常会比较审慎和公开透明:
名单公示: 学院或学校会根据考核标准,初步确定可能被淘汰的学生名单。
申诉机制: 为了保证公平,通常会设立申诉渠道,允许学生对评估结果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专家评审: 对于有异议的学生,可能会组织专家组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复核。
最终决定: 在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帮扶和申诉环节后,最终由校务会议或相关部门做出正式的淘汰决定。

4. 对毕业生的影响与价值导向: 实行“双千计划”并非只是为了“减负”,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重塑大学的学习文化和价值导向。
提升学习氛围: 严格的淘汰制度会促使更多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培养责任感: 学生会更早地意识到个人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为自己的学业负责的意识。
保障就业竞争力: 顺利毕业的学生,往往具备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学习能力,这无疑会提升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优化人才结构: 学校能够更集中地资源培养和输送真正优秀的、具备发展潜力的毕业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对于东南大学借鉴武汉大学“双千计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

积极的一面:
学习先进经验: 武汉大学的“双千计划”在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东南大学对其进行借鉴,是一种务实且有效的质量提升策略。这体现了东南大学不断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更优秀、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符合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也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促进学生成长: 严谨的学业要求,能够帮助一部分学生克服惰性,挖掘自身潜力,实现更大的成长。

需要关注和权衡的问题:
“宽进严出”的尺度: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握好“宽进严出”的度。过于严苛可能导致过早地扼杀学生探索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在某些领域有特长但学业表现不突出的学生被淘汰。过于宽松则可能失去计划的初衷。因此,评估指标的设计和执行的灵活度至关重要。
人文关怀与制度效率的平衡: 在执行淘汰制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伤害,同时又要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效率,是一个需要精细考量的课题。前文提到的预警和帮扶机制,就是平衡的关键。
转型成本与社会影响: 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会伴随一定的“转型成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需要适应新的规则。同时,淘汰制度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学校需要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
专业差异与评估的公平性: 不同专业的学科难度、考核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制定一套相对公平、能兼顾不同学科特点的评估标准,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而言之,东南大学借鉴武汉大学推行“双千计划”,是一种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环境下,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它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基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设计和人性化地执行这一制度,使其既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成长。这需要学校持续的关注、反思和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佳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子杨Dr.outside 医生做过一期视频讲医院为啥不搞飞升疾走,因为医院对新入职医生的定位是干活的,是医院业务的执行者。医院的业务量非常大(大医院基本上每天都人山人海),而且患者需求非常刚性且急切,去看病没医生看是要出问题的。所以搞飞升疾走,把青年医生搞走了,对医院业务的稳定性影响特别大,这是领导都无法承受的。

这给我的启发非常大,一下我就明白了高校为啥可以飞升疾走,因为学校对青椒的核心定位并不是上课的,教学的人早就够了,而是拉业务的。往高了说,是看做ceo;往低了说,是当做销售。核心指标是能不能拉来项目,能不能拉纵向项目,青年基金甚至面上。或者能不能拉横向,给学校带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既然这个岗位的性质是销售,流动性自然就特别大了,能带来业绩就留,没业绩就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